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331)
2023(7238)
2022(5106)
2021(4114)
2020(2765)
2019(5730)
2018(5082)
2017(9491)
2016(4810)
2015(4976)
2014(4806)
2013(4807)
2012(4521)
2011(4488)
2010(4465)
2009(4245)
2008(4054)
2007(3846)
2006(3510)
2005(2700)
作者
(14551)
(12764)
(12190)
(11817)
(7535)
(5920)
(5443)
(4791)
(4748)
(4305)
(4221)
(4076)
(3809)
(3783)
(3648)
(3636)
(3555)
(3469)
(3454)
(3435)
(3040)
(2917)
(2899)
(2860)
(2791)
(2760)
(2676)
(2521)
(2510)
(2494)
学科
(29343)
经济(29315)
(22077)
(18741)
业经(15224)
农业(14987)
管理(13874)
(10313)
企业(10313)
产业(8536)
中国(8442)
方法(8074)
信息(8036)
总论(7828)
信息产业(7812)
(7307)
数学(7268)
数学方法(7235)
农业经济(6790)
(6760)
(6280)
地方(6118)
收入(5821)
发展(5506)
(5504)
(4734)
农村(4717)
(4716)
银行(4715)
(4700)
机构
学院(80782)
大学(77838)
(36190)
经济(35466)
管理(31952)
理学(28256)
理学院(27984)
管理学(27657)
管理学院(27481)
研究(25408)
中国(19256)
(17267)
(16706)
(14218)
财经(13532)
科学(13371)
中心(12869)
经济学(12480)
(12413)
农业(11949)
(11645)
业大(11619)
经济学院(11547)
(10925)
师范(10865)
(10645)
财经大学(9977)
研究所(9643)
(9363)
(9093)
基金
项目(58607)
科学(47890)
研究(46125)
基金(44246)
(37776)
国家(37366)
社会(34155)
科学基金(33020)
社会科(32230)
社会科学(32222)
基金项目(23010)
(22946)
教育(19071)
编号(18817)
(18070)
自然(17419)
自然科(17045)
自然科学(17044)
自然科学基金(16734)
国家社会(15628)
资助(15410)
成果(14923)
(13594)
(13325)
(12821)
重点(12573)
(12370)
(12279)
课题(11926)
人文(11794)
期刊
(43645)
经济(43645)
(23358)
研究(22319)
中国(15474)
农业(14888)
学报(11834)
科学(11505)
(11433)
业经(11365)
大学(10143)
学学(9705)
(9195)
金融(9195)
管理(8822)
农业经济(7343)
农村(7130)
(7130)
财经(6520)
经济研究(6265)
问题(5850)
(5671)
(5501)
社会(5363)
教育(5199)
农村经济(4862)
社会科(4803)
社会科学(4803)
技术(4721)
(4330)
共检索到1140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岳   易福金  
提升农民幸福感与获得感是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后的重要任务。数字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治理体系的数字化转型。数字治理能否成为农民幸福感的新驱动力量?以2020—2021年中国土地经济调查数据为样本,研究发现:乡村数字治理具有幸福效应,能够显著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感。机制分析表明基层政治信任在乡村数字治理影响农村居民幸福感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乡村数字治理有助于强化农村居民基层政治信任,并在此基础上增强农村居民幸福感。进一步分析发现,乡村数字治理发挥信息效应,将提升农村居民信息可得性,该结论充分体现了数字技术对乡村治理的赋能作用。分样本回归结果显示,乡村数字治理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促进作用在不具有精英家庭背景的子样本中更显著,由此证明乡村数字治理确实具有丰富治理参与主体、促进治理权力多元化的作用。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岳   易福金  
提升农民幸福感与获得感是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后的重要任务。数字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治理体系的数字化转型。数字治理能否成为农民幸福感的新驱动力量?以2020—2021年中国土地经济调查数据为样本,研究发现:乡村数字治理具有幸福效应,能够显著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感。机制分析表明基层政治信任在乡村数字治理影响农村居民幸福感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乡村数字治理有助于强化农村居民基层政治信任,并在此基础上增强农村居民幸福感。进一步分析发现,乡村数字治理发挥信息效应,将提升农村居民信息可得性,该结论充分体现了数字技术对乡村治理的赋能作用。分样本回归结果显示,乡村数字治理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促进作用在不具有精英家庭背景的子样本中更显著,由此证明乡村数字治理确实具有丰富治理参与主体、促进治理权力多元化的作用。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小华   李昕儒   刘魏  
本研究利用中国县域数字乡村指数和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探索了乡村数字治理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乡村数字治理促进了农户家庭共同富裕水平提升,主要通过缓解精英俘获现象、促进家庭创业和缩小数字鸿沟的方式推进乡村共同富裕。其中,乡村数字治理更加有助于缓解位于大起伏山地及以上区县的精英俘获现象、促进低人力资本家庭创业、助力非老年独居家庭跨越数字鸿沟,进而有助于推进乡村共同富裕。异质性分析表明,乡村数字治理更有助于有劳动力回流的家庭和促进财政支持能力相对更强区县的家庭迈向共同富裕。因此,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首先应加快推进农村地区数字基建,逐步建立完善的乡村数字治理体系,让农民的生活更加美好、便捷;其次应提升农村居民数字素养,让农村农民在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中实现“软着陆”,有效享受数字政府带来“智慧红利”,确保乡村数字治理更有温度。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韩瑞波  
乡村数字治理是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基层政府将敏捷治理思维和方法嵌入乡村数字治理体系之中,提供了弹性再造治理空间、灵活设置治理机制、协同参与治理流程的经验样本,建构了乡村数字治理的独特模式。这一模式运作呈现出三种实践取向:一是智治主义取向,指涉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工具搭建乡村治理的数字化平台,打造完善的信息基础架构和治理模块,变革治理信息的生产、传递和处理方式,在此基础上形塑"整体智治"的治理形态;二是简约主义取向,指涉增强乡村治权和主体性,赋予村级组织必要的治理权力和资源,发挥社会内生性力量的自治功能;三是人本主义取向,指涉依循"以民众为中心"的基本原则,使民众成为参与治理流程和评判治理绩效的主体,将民众需求作为乡村数字治理的决策依据和运行基点。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赵雪芬   冯晓阳  
乡村数字治理意在实现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的更公平惠及,多维视域下乡村治理策略的科学调适,村民主体性需求满足下的治理模式优化,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下的治理路径创新,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动力支撑。但以数字包容为首要目标的数字嵌入失衡是当前乡村治理转型的难点所在,过度拔高数字化转型目标与标准容易造成具体措施的难以落实,滞后于社会数字化步伐又不免掣肘农业现代化建设。这就需要从政策契合度、民众认可度、主体效力度、资源充沛度入手,推动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从初级阶段的数字工具嵌入上升至价值、权利层面的更公平惠及,使农村农业发展在更高层面达到均衡,从而加速共同富裕目标实现。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谭秋成  
主持人语:数字技术改变了信息生产与传播的方式、范围和速度,给基层治理正带来巨大机遇和挑战。我国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开展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实践。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课题组于2022年7月调研了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高青县、桓台县、周村区、临淄区、张店区、淄川区等地在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和数字乡村建设的做法,9月又调研了浙江省湖州市德青县、长兴县、安吉县、南浔区等地的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实践。通过对应用场景实地考察,与县区、乡镇、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丁波  
数字乡村建设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举措。数字乡村建设以数字空间为手段,构建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数字治理,能够提高乡村数字化治理能力,推动乡村治理转型。数字空间的乡村治理运作改变了乡村治理的内容和形式,突出体现为完善村民协商自治、促进治理权力多元化、构建村民集体身份认同。同时,数字乡村建设运用数字信息技术,重构传统乡村治理,促使乡村治理主体增能、治理方式创新和治理共同体再造。数字治理以治理信息化为基础,提高了乡村治理效能,但也会产生数字负担,增加治理成本。因此,数字治理要合理运用数字评价系统,以改善村民生产和生活为目标,提升村民"数字素养",不断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苏岚岚  彭艳玲  
本文探索性构建了包括数字化通用素养、数字化社交素养、数字化创意素养和数字化安全素养四个方面的农民数字素养评估指标体系,以体制内精英、体制外精英和双重身份精英表征农民的乡村精英身份,依据自主治理理论,架构了农民数字素养、乡村精英身份影响乡村数字治理参与行为的逻辑框架,并采用四川省和重庆市654户农户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农民数字素养、乡村精英身份对乡村数字治理单一领域参与行为和总体参与度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农民数字素养水平及对乡村数字治理的参与程度整体偏低;数字素养对农民参与乡村数字化党群教育、数字化村务管理和数字化民主监督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且对具有乡村精英身份的农民群体作用更大。研究还表明,相较于普通村民身份,以经济能人表征的体制外精英身份并未显著增加农民对乡村数字治理单一领域的参与概率及总体参与度,但体制内精英身份、双重精英身份均显著增加农民对乡村数字治理单一领域的参与概率及总体参与度,后者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精英治村模式。据此提出全方位提升农民数字素养水平、完善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策略体系、优化乡村数字治理的配套支撑机制等政策建议。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战辉  
城乡社会转型期农民流动性增强、村庄公共性萎缩、乡村精英权威弱化,加剧了乡村治理精英的社会性流失;基层治理现代化转型加速了传统乡村治理精英的制度性流失。转型期乡村治理面临精英缺位的实践困境。乡村治理数字化改革中,搭建多元化乡村精英参与村级治理的数字平台,促进了乡村精英主体整合、精英权威重塑,再造了复合型精英治理结构,重塑了乡村精英治理的规范化和公共性;与此同时,数字化改革中的乡村精英治理也面临精英主体性弱化、数字形式主义以及治理悬浮的困境。因此,在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和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不仅要发挥乡村精英人才的支撑作用和治理优势,而且要遵循数字技术与治理主体、基层组织和乡村社会的适配性,从而实现乡村治理数字化的渐进性变革。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战辉  
城乡社会转型期农民流动性增强、村庄公共性萎缩、乡村精英权威弱化,加剧了乡村治理精英的社会性流失;基层治理现代化转型加速了传统乡村治理精英的制度性流失。转型期乡村治理面临精英缺位的实践困境。乡村治理数字化改革中,搭建多元化乡村精英参与村级治理的数字平台,促进了乡村精英主体整合、精英权威重塑,再造了复合型精英治理结构,重塑了乡村精英治理的规范化和公共性;与此同时,数字化改革中的乡村精英治理也面临精英主体性弱化、数字形式主义以及治理悬浮的困境。因此,在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和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不仅要发挥乡村精英人才的支撑作用和治理优势,而且要遵循数字技术与治理主体、基层组织和乡村社会的适配性,从而实现乡村治理数字化的渐进性变革。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琳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数字技术是我国经济发展重要手段,亦是乡村治理现代化转型的重要支撑,营造良好的乡村数字发展环境、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对于保证乡村治理效率至关重要。本文主要分析当前我国乡村数字化治理面临的难点,并提出化解方法,以提升治理效率。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周兵  李艺  张弓  
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基于2018—2020年28个省份(未包含香港、澳门、台湾、上海、天津、北京)的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测算出乡村振兴综合指数,在此基础上使用双重固定效应模型检验数字乡村建设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数字乡村以互联网平台为载体,打破了传统经济活动的地理空间约束,对邻近地区的经济可能呈现出空间溢出效应,因此采用空间杜宾模型探究数字乡村建设对乡村振兴的空间效应。乡村振兴综合指标测算结果说明,乡村振兴水平在样本期内均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但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均衡,存在较为明显的异质性。基准回归结果说明,数字乡村建设能够提高乡村振兴水平,特别是能够显著提高产业兴旺程度,在经过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中介机制检验结果说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在数字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中未起到中介作用,主要是由于规模效应与虹吸效应相互抵减所致;数字普惠金融的中介作用也不显著,可能是由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需要经历一个学习、接受的过程,短期并不能明显助力乡村振兴。个体固定的空间杜宾模型回归结果说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公路通达强度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但数字乡村建设对乡村振兴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因为我国数字乡村建设的水平不高,还不能形成空间上的外溢。异质性分析结果说明,数字乡村建设显著促进了西部地区的乡村振兴,而对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及东北地区的促进作用不显著,这主要是西部地区具有较大的数字经济发展潜力。为进一步优化乡村数字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应加大对数字新基建的投入力度,实施差别化和动态化的数字乡村建设战略,推动区域数字化协调建设,增强数字化建设对农业全产业链的支撑力。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汪亚楠  王海成  
数字乡村具有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特征,数字乡村建设带来的信息红利和互联网机遇对农村居民网购具有巨大的影响效应,有助于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改变农村居民消费观念、消费模式、消费结构,释放农村居民网络消费活力,推动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基于2001—2019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乡村对农村居民网购的影响效应发现,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的实施能够显著提升农村居民网购水平,且该影响效应是通过生存型网购、享受型网购、发展型网购等多维路径同时实现的。从结构上看,数字乡村对发展型、享受型、生存型网购的影响效应依次递减。从区域上看,数字乡村对农村居民网购的影响效应具有区域差异,由于各地区农村经济及互联网基础设施水平不同,数字乡村在中西部地区的影响效应明显强于东部地区,这符合边际报酬递减的规律;在粮食主产区影响效应较强,在粮食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影响效应较弱,可充分发挥粮食主产区优势效应,实现粮食增产、农村居民增收双重目标。由此,为进一步推动数字乡村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网购水平,需要地方政府加强农村移动通信服务体系建设,为广大农村居民进行互联网消费提供便利;需要在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营造良好的电商环境和畅通的物流体系,鼓励互联网龙头企业开发农村电商业务;需要监管部门规范农村电商交易,把控电商产品质量,保障网购环境安全。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宣蓉  范静  
本文基于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我国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消费水平影响的总体效应和中观结构层面的异质性。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建设对提升农民消费水平产生了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且作用效应存在一定的时滞性,滞后一期的影响强度要高于当期影响。因消费类型的不同,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消费的影响也存在异质性,当期正向促进效果仅表现在食品衣着、生活用品、交通通信类消费,而滞后一期的正向促进效果则还延伸至教育文化和医疗保健类消费,且影响程度也总体提高。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鸿  王思琦  张媛  
数字乡村治理稳定有效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根基,也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基层智慧治理中的体现。随着数字乡村治理趋于复杂化,多主体利益交织,有效缓解主体间冲突问题有助于促进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根据数字乡村治理多主体冲突关系构建冲突分析图模型,模拟了其内部决策主体的策略选择过程,求解多主体利益冲突均衡解,并进行稳定性分析。为实现冲突均衡、解决数字治理多主体冲突问题,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和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议做到“四个坚持”:坚持政策引领,实现政府善治;坚持以人为本,深化全民参与;坚持政企合作,推动技术赋能;坚持统筹兼顾,构建治理共同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