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921)
- 2023(18295)
- 2022(15316)
- 2021(13988)
- 2020(11496)
- 2019(25706)
- 2018(25428)
- 2017(48565)
- 2016(26628)
- 2015(29667)
- 2014(29424)
- 2013(29051)
- 2012(26516)
- 2011(24071)
- 2010(23968)
- 2009(22211)
- 2008(21857)
- 2007(19334)
- 2006(17347)
- 2005(15160)
- 学科
- 济(106946)
- 经济(106796)
- 业(81785)
- 管理(77816)
- 企(59884)
- 企业(59884)
- 农(52180)
- 方法(43576)
- 数学(37732)
- 数学方法(37348)
- 农业(34578)
- 业经(32119)
- 财(29181)
- 中国(27680)
- 制(25235)
- 学(22299)
- 地方(21059)
- 贸(18847)
- 贸易(18839)
- 易(18351)
- 体(17942)
- 银(17193)
- 务(17174)
- 银行(17126)
- 财务(17106)
- 财务管理(17070)
- 技术(16840)
- 环境(16835)
- 行(16304)
- 企业财务(16216)
- 机构
- 学院(382896)
- 大学(382341)
- 济(151142)
- 管理(150697)
- 经济(147888)
- 理学(131225)
- 理学院(129810)
- 研究(129303)
- 管理学(127637)
- 管理学院(126961)
- 中国(96659)
- 农(84869)
- 科学(81863)
- 京(80723)
- 财(69305)
- 业大(66661)
- 农业(65664)
- 所(65219)
- 研究所(59513)
- 中心(59448)
- 江(56407)
- 财经(55011)
- 经(50162)
- 北京(50069)
- 范(49028)
- 师范(48464)
- 院(46117)
- 州(45095)
- 经济学(44317)
- 农业大学(42061)
- 基金
- 项目(267297)
- 科学(208827)
- 基金(193612)
- 研究(193160)
- 家(170811)
- 国家(169314)
- 科学基金(144070)
- 社会(122721)
- 社会科(115930)
- 社会科学(115898)
- 省(105072)
- 基金项目(103204)
- 自然(93372)
- 自然科(91116)
- 自然科学(91090)
- 自然科学基金(89478)
- 划(87927)
- 教育(86324)
- 编号(78953)
- 资助(77397)
- 成果(63577)
- 重点(59582)
- 部(58320)
- 发(57075)
- 创(55661)
- 课题(53345)
- 创新(52012)
- 制(51185)
- 科研(50966)
- 国家社会(50893)
- 期刊
- 济(169555)
- 经济(169555)
- 研究(108577)
- 农(85186)
- 中国(74665)
- 学报(69018)
- 科学(60246)
- 农业(57379)
- 大学(52277)
- 财(51876)
- 管理(50773)
- 学学(49716)
- 教育(37290)
- 融(34924)
- 金融(34924)
- 业经(33229)
- 技术(29778)
- 业(27028)
- 财经(26415)
- 经济研究(24648)
- 问题(23322)
- 经(22432)
- 版(21962)
- 科技(19931)
- 业大(19918)
- 图书(19217)
- 理论(17917)
- 技术经济(17529)
- 现代(17068)
- 农业大学(16729)
共检索到5564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张岳 冯梦微 易福金
农户生活垃圾分类是构建和美乡村、实现乡村生态振兴的必然要求。普遍存在的意愿与行为背离的现象同样存在于农户垃圾分类中。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能否成为农户参与垃圾分类的有效驱动力量?本文从农户垃圾分类意愿与分类行为视角出发,基于“知-信-行”理论与“态度-情境-行为”理论构建分析框架,结合协同治理理论分析乡村数字治理对农户垃圾分类意愿与行为的影响机制。本文基于2021年中国土地经济调查(CLES)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第一,乡村数字治理显著增强农户垃圾分类意愿,同时也促进农户践行垃圾分类行为;相比之下,乡村数字治理对农户垃圾分类行为的正向影响更强,从而缓解当前农户在垃圾分类中“强意愿、弱行为”的现象。第二,乡村数字治理通过增强农户知识水平进而提高其垃圾分类意愿。从垃圾分类行为视角来看,乡村数字治理通过促进构建村民监督机制进而规范农户垃圾分类行为。第三,异质性检验表明乡村数字治理对无精英家庭背景受访者垃圾分类意愿和行为的影响更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书赫 王成军
农户参与意向不高、有意向没行为现象是快速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中的主要障碍。论文通过引入门槛效应、漏斗效应、异质性和两类特殊外部因素对计划行为理论进行拓展,构建出农户参与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行为决策模型。研究认为:意向与行为并不具有天然一致性,两者之间存在有门槛效应及漏斗效应,使得一部分参与意向并未转化为参与行为;知觉控制因子是农户参与行为实际控制条件的代理变量,但它只等价于可从主观衡量的那部分实际控制条件,并未包括隐性外部因素和突发性外部因素;异质性同样是引起参与意向与行为背离的原因之一。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石志恒 于世捷
为厘清农户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主观影响因素,基于甘肃省795份农户微观调查数据,在“意识—情境—行为”模型的框架下,通过构建有序Logit模型,探讨亲环境意识各维度及其交互效应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进一步分析约束型规制与引导型规制在“亲环境意识—生活垃圾分类行为”关系中存在的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1)在亲环境意识的各维度中,环境情感和环境知识对农户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具有显著正向影响。2)环境情感与环境知识、环境责任与环境态度的交互项对农户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有显著正向影响。3)约束型环境规制和引导型环境规制均在“意识—行为”关系中发挥调节作用,且调节作用的发挥因具体路径而异。亲环境意识和环境规制是影响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重要因素。因此,建议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手段进行创新,有效提升农户的环境知识和环境情感;丰富宣传活动的形式,充分发挥亲环境意识内部各维度间的“放大器”作用;强化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潜移默化地带动农户参与生活垃圾分类;进一步优化环境规制政策,通过营造宽严相济的环境政策情境来促进农户更广泛和深入地参与到生活垃圾分类的实践中去。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全鹏
文明的高度如同木桶定律那样,取决于其短板而非长处。作为现代文明的副产品,垃圾问题虽然像梦魇一般纠缠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却是那块不被关注的短板。伴随着多年经济高速增长,再加上近年来大举推进的以内需为主导的经济发展路线,中国大众消费社会的形成已使这块短板凸显了出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模式所产生的生活垃圾,作为现代文明之病已从城市快速渗透到广袤的,拥有庞大人口基数的农村地区。当农民完全被纳入大众消费社会之时,不可持续的社会模式就不可能逆转,也是现代文明崩溃的起点。对于此问题的研究,迄今大都集中在垃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全鹏
文明的高度如同木桶定律那样,取决于其短板而非长处。作为现代文明的副产品,垃圾问题虽然像梦魇一般纠缠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却是那块不被关注的短板。伴随着多年经济高速增长,再加上近年来大举推进的以内需为主导的经济发展路线,中国大众消费社会的形成已使这块短板凸显了出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模式所产生的生活垃圾,作为现代文明之病已从城市快速渗透到广袤的,拥有庞大人口基数的农村地区。当农民完全被纳入大众消费社会之时,不可持续的社会模式就不可能逆转,也是现代文明崩溃的起点。对于此问题的研究,迄今大都集中在垃圾问题的分类、回收再利用等技术和经济层面的探索上,但散乱的垃圾处理和生活垃圾的日常性取决于农村空间的再造和村民主体意识的重建。因此,文章基于农村地区的调研,从被裹挟于现代化浪潮的村民和村落治理的角度来解读垃圾问题的形成机制和治理困境,在此基础上从以下三个层面探讨一条综合治理的途径,即共助体系的形成。一是发展社会导向的政策与退耕还林模式的公助;二是基于公共性互助纽带的重建;三是通过乡土教育来推动村民的自助和对乡土价值的重新认识。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贾亚娟 赵敏娟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是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户既是垃圾的产生者也是治理成效的直接受益者。本文根据陕西农村地区的微观调查数据,利用双栏模型(DHM)考察环境关心对农户参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意愿(参与意愿及支付意愿)的影响;运用层次回归将制度信任对环境关心-农户参与治理意愿关系的调节效应纳入分析。结果表明:环境关心对农户参与意愿及支付意愿均存在显著正效应;制度信任不仅对农户参与意愿及支付意愿存在显著促进作用,而且还对环境关心-农户支付意愿之间的关系存在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制度信任度高的农户,环境关心对其支付意愿的促进作用更强。此外,受教育年限及家庭人口数正向影响农户参与意愿,收入高的家庭参与垃圾治理的支付意愿相对更高。因此,提升农户环境关心意识、规范农户认可的法规制度以及创造良好的制度信任氛围,对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吴大磊 赵细康 石宝雅 林盛华
垃圾污染是当前我国农村环境治理需要解决的重点难题。论文对农村居民参与垃圾治理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环境态度是环境认知与环境行为的非完全中介变量,其中介过程受到调节;(2)环境认知经过环境态度对环境行为的中介效应受到内控观的调节,内控观不仅调节直接效应,同时调节中介效应的后半路径;(3)当内控观在均值水平时,环境认知经过环境态度以及直接对环境行为的调节效应占总效应的29.95%。因此,环境认知、态度和内控观在影响农村居民参与垃圾治理环境行为上是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不仅环境认知、态度对环境行为有正向影响,环境内控观也对环境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陈世文 黄森慰 陈静 黄可扬 何有幸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是农村环境治理的重要内容.农户作为农村环境治理主体,其是否愿意将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关系着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成效.本文基于2020CLES公开数据,采用Logit模型,通过交互效应和中介效应,考察不同类型的环境规制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意愿的影响.研究表明:(1)引导型环境规制和奖惩型环境规制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意愿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引导型环境规制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意愿的宣传教育作用要强于奖惩型环境规制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意愿的约束激励作用.另外,二者之间不存在交互效应.(2)引导型环境规制和奖惩型环境规制除了可以直接影响农户生活垃圾分类意愿外,还能通过环境认知、价值感知和社会信任产生间接影响.据此,应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环境规制体系建设,提高农户的环境认知、价值感知和社会信任水平,以增强农户生活垃圾分类意愿,提高农村垃圾分类治理的效果.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维 张帆 罗志红
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有助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居民垃圾分类会从源头影响生活垃圾处理,并从上至下影响整个产业链。为了实现服务持续供给、反映经营条件变化,在PPP项目合作中,应该根据居民分类行为对垃圾处理服务产生的影响调整价格。同时,也应该通过合理的调价机制激励社会资本推进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本文以提升可回收垃圾比例为目标,以利润率规制和激励社会资本落实垃圾分类制度为条件,构建生活垃圾处理PPP项目调价模型。研究表明:垃圾分类制度实施会改变社会资本原有的成本结构和成本总额,可回收垃圾的出售将给社会资本带来现金流入。所以,应该通过将垃圾分类指标纳入PPP项目调价指标体系,适度调整利润率上限和积极推进"两网融合",促进垃圾分类制度实施,实现PPP项目的规范运营。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毛馨敏 黄森慰 林晓莹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凸显,环境治理成为当务之急,公众参与农村环境治理因其对政策可执行性的促进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跟踪福建、安徽、陕西三省农村环境调查数据,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心理感知与环境干预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心理感知中对环境的评价和自身环保意识越强的农户们参与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可能性越大;环境干预是影响农户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行为的重要因素,环境宣传情况和环境处罚制度对农户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有促进作用。为切实推动农户选择环保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呼吁广大农户参与到农村环境治理,促进"乡村美"的目标实现,政府应加强宣传和引导,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推进农村的环境治理。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嘉琪 颜廷武 张童朝
农村垃圾治理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满足农民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途径之一。农户对农村垃圾治理投资的响应及程度将直接影响农村垃圾治理成效。基于989份农户调查数据,将个体内在感知层面的环境责任感、政策认知和外在关系层面的制度信任纳入统一分析框架,探究农户农村垃圾治理投资意愿及水平的影响机理,并利用双栏模型(DHM)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农户对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投资意愿水平为7.62~16.42元/月·户,对农村生产垃圾治理的投资意愿水平为134.62~435.08元/hm~2·季;(2)环境责任感和政策认知正向影响农户农村垃圾治理投资意愿及生活垃圾治理投资水平,政策认知还对农户农村生产垃圾治理投资水平有显著促进作用;(3)制度信任直接影响农户垃圾治理投资意愿,同时还正向调节农户政策认知和农村垃圾治理投资意愿及水平,并在环境责任感和垃圾治理投资意愿之间起到负向调节作用。建议在完善农村垃圾治理政策的同时,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农户对相关环境政策的了解度,增强农户环境责任感,从而激发农户对农村垃圾治理投资的积极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静 吴丽丽
提高农户垃圾分类意愿、促进农村垃圾分类治理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关键环节。基于全国大样本数据,利用控制方程法和半参数似无相关双变量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户互联网使用与户主非农就业对农户垃圾分类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农户非农就业与互联网使用决策受到共同因素作用;(2)互联网使用显著提高了农户的垃圾分类意愿,但户主非农就业对农户垃圾分类意愿有负向影响;(3)互联网使用不能够抵消非农就业对农户垃圾分类意愿的负向影响,二者总体影响为负。因此,提高农户垃圾分类意愿,需要加强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非农就业人员环保意识,改善村居内部环保设施。
关键词:
互联网使用 非农就业 垃圾分类意愿 农户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静 吴丽丽
提高农户垃圾分类意愿、促进农村垃圾分类治理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关键环节。基于全国大样本数据,利用控制方程法和半参数似无相关双变量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户互联网使用与户主非农就业对农户垃圾分类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农户非农就业与互联网使用决策受到共同因素作用;(2)互联网使用显著提高了农户的垃圾分类意愿,但户主非农就业对农户垃圾分类意愿有负向影响;(3)互联网使用不能够抵消非农就业对农户垃圾分类意愿的负向影响,二者总体影响为负。因此,提高农户垃圾分类意愿,需要加强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非农就业人员环保意识,改善村居内部环保设施。
关键词:
互联网使用 非农就业 垃圾分类意愿 农户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瑛 李世平 谢凯宁
垃圾分类处理是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源头,也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关键。论文基于陕、甘、冀三省598份农户调查数据,依托卢因行为模型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影响农户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行为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环境认知、环境技能、经济激励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行为的影响程度最为强烈,行为便利性的影响程度较小。据此提出:地方政府应加大垃圾分类处理的宣传力度,提升农户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方面的环境认知及技能,并有效利用激励政策鼓励农户积极参与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相关政府部门要加强垃圾分类设施配备,为农户实施分类处理行为提供便利,进而推进中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有效实施。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刘浩 吕杰 韩晓燕
中国社会正在进入以网络化、信息化为代表的信息时代,网络信息深刻改变着农户行为方式。本文利用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的微观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控制内生性方法,分析农户互联网使用的影响因素及互联网使用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意愿的影响,探讨影响效应在上网方式和农户间的异质性。结果表明,农户互联网的总体使用比例不高,生活垃圾分类的意愿较高,上网农户生活垃圾分类参与率高达82.9%。户主年龄、成员平均年龄和到县城距离对农户使用互联网有负向影响,户主学历、成员平均学历、家庭收入规模、道路硬化比例和乡镇政府所在地对互联网使用有正向影响。互联网使用能有效提升农户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意愿,但不同上网方式的影响效应具有异质性。手机上网和混合上网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意愿影响的净效应分别为5.2%和3.1%,而电脑上网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意愿没有显著影响。互联网使用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意愿的影响存在组群差异,互联网的使用效应仅适用于老一代农户、非农型农户和男户主农户群体。因此,提出加强农村互联网软硬件建设,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线上宣传活动,制定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多元化宣传策略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