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761)
2023(16827)
2022(13742)
2021(12668)
2020(10248)
2019(23182)
2018(22703)
2017(42810)
2016(23239)
2015(26042)
2014(26124)
2013(25193)
2012(23310)
2011(20970)
2010(21307)
2009(19415)
2008(18887)
2007(17114)
2006(15099)
2005(13153)
作者
(65327)
(54536)
(54067)
(51824)
(34627)
(26058)
(24860)
(21285)
(20982)
(19644)
(18441)
(18359)
(17406)
(16991)
(16799)
(16714)
(16167)
(15859)
(15641)
(15559)
(13643)
(13147)
(13137)
(12640)
(12397)
(12119)
(12032)
(11885)
(11004)
(10993)
学科
(92102)
经济(91980)
(66613)
管理(66031)
(51235)
企业(51235)
(37499)
方法(37136)
数学(31579)
数学方法(31058)
业经(26872)
中国(26584)
(26356)
农业(25157)
(21085)
地方(18537)
(18413)
理论(17816)
(16610)
银行(16584)
(16466)
贸易(16459)
(16008)
(15848)
(15777)
(15495)
金融(15488)
(14906)
财务(14834)
财务管理(14792)
机构
学院(326428)
大学(322974)
(132179)
经济(129008)
管理(125011)
研究(108388)
理学(106823)
理学院(105702)
管理学(103708)
管理学院(103087)
中国(82843)
(67604)
(63925)
科学(62891)
(54534)
(52334)
中心(51810)
(51627)
财经(49368)
研究所(46933)
业大(46589)
(44905)
(44730)
师范(44455)
北京(42185)
农业(41194)
(40913)
(40266)
经济学(40118)
财经大学(36254)
基金
项目(216126)
科学(170872)
研究(165706)
基金(154524)
(132913)
国家(131663)
科学基金(113872)
社会(104236)
社会科(98454)
社会科学(98437)
(86262)
基金项目(80238)
教育(77581)
(71191)
自然(70665)
编号(70145)
自然科(68992)
自然科学(68975)
自然科学基金(67740)
资助(62443)
成果(58003)
课题(49115)
重点(48451)
(47456)
(47280)
(45633)
国家社会(42888)
创新(42468)
项目编号(41928)
(41724)
期刊
(153816)
经济(153816)
研究(98357)
中国(70757)
(53708)
(50106)
学报(47167)
教育(46406)
管理(46130)
科学(43989)
大学(37807)
农业(35384)
学学(35255)
(33542)
金融(33542)
技术(31218)
业经(28312)
财经(24041)
经济研究(22914)
(20789)
问题(19880)
图书(17291)
(16466)
(16135)
(15125)
技术经济(15032)
理论(14866)
职业(14150)
科技(14117)
现代(14115)
共检索到4977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沈费伟   胡紫依  
乡村数字弱势群体的能力贫困是数字时代不可规避的现实问题,也是阻碍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引入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尝试深入剖析乡村数字弱势群体能力贫困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当前乡村数字弱势群体能力贫困体现为教育知识能力的偏差、获取信息能力的缺乏、风险应对能力的脆弱和自主发展能力的低下,并呈现整体连片性、代际传递性、能力脆弱性、贫困多维性、问题持续性的特点。上述问题受个体异质、家庭关系、社会氛围、制度政策等多要素影响,实则反映乡村数字弱势群体政治参与不足、经济条件受限、社会机会缺乏、透明性保证不高、防护性保障不足的根本原因。为提升乡村数字弱势群体的可行能力,未来需拓展社会参与渠道、强化资源共享配置、完善公共服务保障、促进信息公开透明、维护底层民众权益,最终实现数字乡村的高质量发展目标。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沈费伟   胡紫依  
乡村数字弱势群体的能力贫困是数字时代不可规避的现实问题,也是阻碍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引入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尝试深入剖析乡村数字弱势群体能力贫困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当前乡村数字弱势群体能力贫困体现为教育知识能力的偏差、获取信息能力的缺乏、风险应对能力的脆弱和自主发展能力的低下,并呈现整体连片性、代际传递性、能力脆弱性、贫困多维性、问题持续性的特点。上述问题受个体异质、家庭关系、社会氛围、制度政策等多要素影响,实则反映乡村数字弱势群体政治参与不足、经济条件受限、社会机会缺乏、透明性保证不高、防护性保障不足的根本原因。为提升乡村数字弱势群体的可行能力,未来需拓展社会参与渠道、强化资源共享配置、完善公共服务保障、促进信息公开透明、维护底层民众权益,最终实现数字乡村的高质量发展目标。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沈费伟   崔钰  
保障乡村弱势群体公平享受数字服务权益是值得研究的重点议题。研究以数字服务理论为分析框架,从对象、主体、内容、方式、保障五个维度出发,构建数字服务保障乡村弱势群体权益的发展路径。当前数字服务遵循服务弱势群体、政社企协同参与、个性化多元化服务、保障服务质量、发展性制度建设的实践逻辑,反映了数字服务提升数字素养、赋能技术交互、设计应用场景、协同多元主体、完善政策配套的内在机理。然而数字服务保障乡村弱势群体权益也存在对象定位不明确、主体结构不合理、内容应用不丰富、方式创新不健全、保障机制不充分的现实困境。为此,未来应通过明确对象定位、达成主体结构、完善内容应用、促进方式创新、健全保障机制等手段保障乡村弱势群体的权益,从而真正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郑军  陈希勇  
一、我国农村弱势群体形成原因关于我国农村弱势群体的形成的原因,国内学术界对此也进行了探讨,如马卫国(2004)归纳为不思进取的意识、自然条件和非正常因素(不公正所产生的贫富差距),黄会杰(2004)、赵常兴(2005)等学者则在此基础上,提出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社会分配制度不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是农村弱势群体形成的根本原因。这种探索积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王子舟  
知识贫困是社会个体自身知识存量不足而导致的发现、获取、交流、利用知识能力的匮乏。通过本文提出的知识贫困衡量方法,可以了解社会个体和国家、地区人口的知识贫困状况。我国人口的知识贫困现象还很严重。知识贫困对弱势群体的影响至深,它不仅是生成弱势群体的深层原因,也是弱势群体难以摆脱其弱势地位的巨大障碍。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李毅  孙焕良  范焕  
为准确测度深度贫困区弱势群体自我发展能力,推动精准扶贫,在深入分析自我发展能力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深度贫困区弱势群体自我发展能力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利用武陵山片区花垣、保靖两县140名弱势群体的调查数据开展测评,研究结果发现:弱势群体自我发展能力总体偏弱且差异大,其中S_(da)指数大于中间值60的仅占样本数的8.57%,而S_(da)指数处于40~50、50~60两区间分别占样本总数的35.71%、32.14%,S_(da)指数处于0~30、30~40两区间分别占样本总数的2.86%、20.72%。研究结论表明:弱势群体内生动力不足、外部扶持针对性不强、区域环境约束性条件限制是影响湖南武陵山片区弱势群体自我发展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据此提出政策铺路是先导、教育启志是根本、产业扶持是关键、内外联通是路径四项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唐玉凤  黄如兰  吴娜  
农村弱势群体是指在农村社会生活中,由于各种内在或外在原因造成经济水平低下,竞争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村居民的集合体。在我国目前农村中还占有较大的比例。农村弱势群体弱势的形成,与其自身的文化素质有关,更与他们接受职业教育特别是非农职业教育状况密切相关。调查结果表明,由于他们的基础文化素质差,非农职业教育水平低,导致了其非农就业水平和个人收入低以及家庭生活贫困。只有通过大力宣传非农职业培训、构建科学的培训信息系统、提高培训质量和完善培训保障体系等措施,才有可能让更多的农村弱势群体接受非农职业培训,实现非农就业,尽快脱贫致富。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雯  
弱势群体的产生与社会经济发展和阶层分化相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改革的必然结果。分析弱势群体特征,明晰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最终归结为:解决弱势群体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解决弱势群体问题的关键是社会政策的调整。但各种非政府组织、团体乃至个体的力量,都是扶助弱势群体所必需的。只有这样,面对加入世贸组织和经济一体化的国际大背景,才能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詹长春,周绿林  
朱镕基总理在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对弱势群体给予特殊的就业援助”。目前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弱势群体的医疗、就业等社会保障问题日益突出。本文试对弱势群体的医疗保障现状作出初步分析,并就如何完善相关政策和措施提出一些对策。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叶映华  徐小洲  
社会创业是促进弱势群体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社会创业理念尚未得到普遍的社会认同,社会创业企业的数量较少,对弱势群体能力提升关注不足。高校创业教育必须转变观念,加快创业教育共同体建设,关注弱势群体能力发展,培养具有社会创业意识的创业家。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马秀颖,刘国斌  
吉林省农村无论在经济、社会待遇、文化教育等方面在我国都属于庞大的弱势群体。吉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经济发展在我国属于中下游,解决此问题的对策为:要大力发展农业保险,稳定农业收入,增加农村教育投资,提高农民再就业机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业产业收入。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鲁天鑫  于伟  
公司治理是企业内部各方利益群体经过博弈而形成的利益制衡关系,各方利益人的博弈形成了公司治理机制,使得公司权力配置在动态中达到平衡。与其把公司治理理解为由外部力量强制“规定”的模式,不如理解为一种保护弱势群体利益的一套制度安排。本文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出发,对弱势群体的防护对策进行一些深入分析与研究。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王后雄  
弱势群体“差生群”问题是中国教育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通过社会政策、学校体制、教师、学生和课程等要素的考察与分析,得出贫困、教育公正失衡、社会排斥等是“差生群”生成的重要的社会因素。就我国基本国情而言,解决弱势群体教育及“差生群”问题应作为中国教育发展的价值最大化的突破口,遏制“差生群”的生成是国家和政府的责任。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袁红   黄庆庆  
[目的/意义]数字化浪潮中,因主客观原因无法有效接入数字技术的数字弱势群体往往表现出数字排斥与抵触行为,探寻该群体数字排斥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当前数字包容政策工具运用现状与优化路径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基于理论—政策协同视角,依据个人信息世界理论,采用元人种志和DEMATEL方法,明确数字弱势群体数字排斥的关键影响因素,开展当前数字包容政策侧重点的内容分析,并提出政策优化路径。[结果/结论]确定了数字素养、功能—需求匹配度、信息基础设施、志愿服务资源等9个关键影响因素,部分影响因素的理论—政策协同度不高,据此提出相应的政策优化路径。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周曙光  林棉  
近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日渐普及,社会对高校的关注程度也随之提升,大学生弱势群体作为高等教育的一大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存在有着特有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已对高校乃至社会稳定产生了影响。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教育应该从“授人以渔”的角度出发,在进行扶贫助学,心理干预的同时,更要做好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全面构建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扶助体系,保障其健康发展,构建和谐育人环境,促进高校和社会的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