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6283)
2023(23185)
2022(19234)
2021(17826)
2020(14722)
2019(33066)
2018(32860)
2017(62326)
2016(34317)
2015(38114)
2014(38149)
2013(37851)
2012(34910)
2011(31638)
2010(31895)
2009(29795)
2008(29672)
2007(26921)
2006(24260)
2005(22071)
作者
(102988)
(85907)
(85470)
(81020)
(54562)
(41306)
(38566)
(33553)
(32612)
(30964)
(29531)
(28874)
(27608)
(27475)
(26923)
(26136)
(25596)
(25393)
(24722)
(24674)
(21679)
(21484)
(20995)
(19700)
(19324)
(19289)
(19273)
(19190)
(17482)
(17126)
学科
(142083)
经济(141890)
(114890)
管理(106114)
(94753)
企业(94753)
方法(56130)
(53428)
数学(45311)
数学方法(44846)
(41573)
业经(41442)
中国(41306)
农业(35461)
(32353)
地方(31369)
(29673)
(26819)
财务(26732)
财务管理(26685)
企业财务(25378)
(25208)
贸易(25189)
(24450)
(24448)
银行(24370)
技术(24251)
理论(23896)
(23419)
(23370)
机构
学院(495560)
大学(493880)
(198294)
经济(193978)
管理(189911)
研究(172333)
理学(162389)
理学院(160524)
管理学(157815)
管理学院(156911)
中国(131925)
科学(107515)
(106778)
(99101)
(94804)
(88717)
研究所(80219)
业大(79796)
中心(78125)
(77217)
农业(76816)
财经(73773)
北京(67330)
(67030)
(64601)
师范(63867)
(61778)
(61566)
经济学(59062)
(56474)
基金
项目(328820)
科学(257339)
研究(237634)
基金(237333)
(209107)
国家(207214)
科学基金(176287)
社会(150548)
社会科(142366)
社会科学(142327)
(129701)
基金项目(125253)
自然(114336)
自然科(111656)
自然科学(111623)
自然科学基金(109643)
(108910)
教育(107750)
资助(96550)
编号(96429)
成果(79001)
重点(73889)
(72542)
(71616)
(69147)
课题(67020)
创新(64253)
科研(62504)
国家社会(62156)
(60707)
期刊
(232223)
经济(232223)
研究(147276)
中国(105437)
(95956)
学报(86020)
科学(77076)
(74861)
管理(73008)
大学(64903)
农业(64363)
学学(61479)
教育(53917)
(50281)
金融(50281)
技术(41841)
业经(41626)
财经(36928)
经济研究(34948)
(33767)
(31687)
问题(30912)
(26564)
科技(24379)
技术经济(24321)
图书(23773)
业大(23015)
现代(22807)
世界(22295)
理论(22118)
共检索到7577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张晖   陆滨强   权天舒  
增强农业发展韧性是我国农业系统应对内外部各种风险与挑战的重要举措。本研究基于2011—2020年中国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测算分析各省市的农业发展韧性指数,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分析了乡村数字化水平对农业发展韧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2011—2020年中国农业发展韧性水平整体上不断提升。乡村数字化水平的提高能够增强地区农业发展韧性,尤其在中西部地区、中低数字化水平地区和产粮大省,其增强作用更为显著。机制分析表明,农业规模化经营、数字金融发展、农业技术应用和市场信息利用是乡村数字化影响农业发展韧性的重要中介渠道,而地区人力资本水平正向调节乡村数字化对农业发展韧性的影响。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一系列补齐各地区农业发展短板、完善农村数字基础设施、激发农业生产要素活力和提供数字技术培训与支持等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闫广实  
农村电商发展能够打破地域和渠道限制,这在促进农村消费市场转型升级、提升乡村经济韧性中尤为重要,但鲜有学者探讨农村电商提升发展韧性的作用机制。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厘清农村电商发展影响经济韧性的作用路径,然后以2009-2021年的省际面板为基础,采用中介效应模型量化农村电商发展对乡村经济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电商通过改善地区消费结构能够达到提升乡村经济韧性的效果。消费结构高级化指数的中介效应显著有效,约为34.45%。此外,文章还揭示了东部、中部、西部农村电商影响乡村经济韧性的区域异质性。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于丽艳  史晨宇  杨鑫  穆月英  
为探究乡村数字化对农业韧性的影响,利用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统计数据未含西藏及港澳台地区,下同),采用熵值法测算了中国农业韧性与乡村数字化发展水平。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了二者的协调程度,探究了乡村数字化对农业韧性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当前我国农业韧性水平与乡村数字化发展水平及二者的耦合协调程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乡村数字化可通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水平促进农业韧性提高;乡村数字化在农业韧性水平低的地区提升效应更加明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萍   何瑞石   刘畅  
数字经济为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探寻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可为我国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建设农业强国提供理论与实证支撑。文章基于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与面板门槛模型实证分析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建设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显著提升了农业经济韧性;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农业经济韧性的效果具有区域异质性,在西部地区的正向效应更显著;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农业经济韧性的效果具有门槛效应,并且其赋能效果呈递减趋势。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蔡雪玲   庞智强  
选取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农村韧性的作用机制与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显著提升农村韧性,这一效果主要是通过促进市场化程度所实现;空间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农村韧性的提升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数字经济能显著增强中东部地区和粮食主销区的农村韧性,且相比农村适应能力,数字经济对农村应对风险的抵抗能力和变革能力的提升更强劲。据此,应加快数字经济与农村建设的融合,加强区域间的互动与合作,制定差异化数字经济发展战略。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美雯  
提高农业经济韧性是建设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采用2013-2022年13个粮食主产省918个县(市)的面板数据,测评县域农业经济韧性现状及特点,构建双重差分模型(DID)实证检验数字乡村建设政策的效果,进而提出优化数字乡村建设、提高农业经济韧性的对策建议。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冯朝睿  
农业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意,也是推动中国农村地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指导下的全方位的质量提升与效益提升,也是基于“四大体系”之上的高质量发展。乡村数字化建设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有效对应”“高度适配”,乡村数字化建设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发展场域和战略实施支点。文章构建了数字经济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框架,阐释了乡村数字化建设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引导、技术驱动、产业引领、政策保障“四位一体”的内在机理,并提出了要持续增强乡村数字生产要素、数字技术、数字治理对农产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政策体系“赋能”水平和质量的策略。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雪  王永平  王静  
文章基于中国31个省份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在运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测度数字乡村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考察数字乡村发展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并利用分组回归模型从地理区位、农业生产功能和农业生产对象三个维度进行异质性分析。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发展通过规模经营效应、结构优化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三种渠道显著降低了农业碳排放强度。数字乡村发展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抑制作用在中西部地区、粮食主产区和平衡区以及种植业区和畜牧业区尤为显著。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杜家廷   何金凤   顾谦农  
增强发展韧性是我国制造业抵御外部不确定性冲击、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跨越的必然要求。基于2010-2022年我国内地30个省份面板数据,综合运用动态门槛效应模型、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和差分GMM模型,研究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业发展韧性的影响。结果发现:考察期内我国制造业发展韧性存在差距,但整体上呈现缩小趋势;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业发展韧性具有显著提升作用且存在动态门槛效应;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业发展韧性的影响存在企业、行业和区域异质性。从作用机制来看,技术创新具有中介效应,融资约束和外源融资发挥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此外,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还存在显著的行业与地区同群效应。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罗荷花   叶谊锋  
本文基于2015、2017、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测度农村家庭经济韧性,结合省级层面数据测度数字乡村发展指数,实证考察数字乡村发展对农村家庭经济韧性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发展对提升农村家庭经济韧性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经过内生性处理、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结论仍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非农就业转移在数字乡村发展提升农村家庭经济韧性过程中起中介作用,数字金融素养和政府支持水平起正向调节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乡村发展对农村家庭经济韧性提升的促进作用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数字基础条件背景下存在差异。为提升农村家庭经济韧性,应加强农村数字基础条件建设,增强数字要素赋能作用,提高农民数字金融素养,建立系统有效的政府支持机制,打通数字乡村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朱群芳   闵佳迪   郭沛瑶  
[目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强国的背景下,分析如何增强产业韧性,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方法]基于新发展阶段的时代要求,使用中国30个省份(不含香港、澳门、台湾和西藏)2013—2019年数据,从互联网发展和数字普惠金融的角度测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从抵抗力、恢复力、再造力3个维度衡量乡村产业韧性,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个方面分析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对数字经济增强产业韧性,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数字经济对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且经过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之后结论仍然成立;产业韧性在数字经济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起着明显的中介作用,即数字经济通过增强乡村产业韧性,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异质性分析方面,数字经济对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在城镇化水平较高的省份比较显著,在城镇化水平较低的省份不显著,在政府干预程度较高的省份不显著,在政府干预程度较低的省份比较显著;非线性分析方面,数字经济对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门槛特征,只有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其对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才会产生显著的推动作用。[结论]为更好地利用数字经济增强产业韧性,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应加大对农村地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推动乡村产业主体使用无人机、传感器、智能机器人等数字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增强乡村产业韧性;加强乡村数字知识宣传和人才培养力度,支持各类高校、科研机构与乡镇企业合作,在农村地区开展数字技术的研发、应用和普及教育;推动数字技术和乡村产业融合发展,鼓励乡镇企业与数字技术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促进数字技术在乡村产业的广泛应用。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萍   刘怡彤  
维护消费市场稳定,增强消费市场应对外界冲击的能力对于一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基于支付数字化转型背景,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研究了支付数字化对我国城乡消费市场韧性的影响机理及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支付数字化对我国城乡消费市场韧性会产生直接的正向赋能作用,相比较而言,支付数字化对维护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稳定的作用更强。同时,支付数字化也会通过电子商务发展渠道间接影响我国城乡消费市场韧性,表明电子商务发展的中介效应存在,具有进一步增强支付数字化对我国城乡消费市场韧性的正向赋能作用,且这种赋能效应在农村消费市场韧性中表现的更强。最后,本文从加快支付数字化转型和促进电子商务发展视角,提出了维护我国城乡消费市场稳定,增强城乡消费市场韧性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赵佳佳  魏娟  刘天军  
本研究探索性地使用县域数字乡村指数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在县域层面的匹配数据,考察了数字乡村发展对农民创业决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发展显著提升了农民创业的概率。对数字乡村发展分维度的分析还发现,乡村基础设施数字化、乡村生活数字化和乡村治理数字化均对农民创业决策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乡村经济数字化的影响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机制分析表明,数字乡村发展可以通过促进信息利用、缓解信贷约束、增强风险承担意愿以及提升社会信任水平影响农民创业决策。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乡村发展不仅可以提高已接入互联网农民的创业概率,也能提升未接入互联网农民的创业概率。此外,数字乡村发展的创业促进效应在使用互联网开展社交、商业活动的农民中更为显著,在未使用互联网开展社交、商业活动的农民中则相对有限。由此可知,数字乡村发展对农民创业的促进作用能跨越一级数字接入鸿沟,但仍受到二级数字使用鸿沟的制约。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巍  徐筱雯  
在测度农业经济韧性水平的基础上,利用2011—202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分析数字经济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农业经济韧性增强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空间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对农业经济韧性的促进作用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机制分析表明,产业结构优化(涉及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合理化两个方面)是数字经济促进农业经济韧性提升的重要渠道;数字经济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还存在异质性,东部地区和低城镇化率省份农业经济韧性的数字经济促进效应更为显著。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琳   朱玉春  
文章从权力韧性、资本韧性、技术韧性和利益韧性4个维度构建数字乡村治理韧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综合评价2013—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数字乡村治理韧性,并考察其时空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数字乡村治理韧性综合水平较低,但总体呈上升趋势。(2)东部地区的数字乡村治理韧性整体高于中部、西部地区。(3)具体而言,权力韧性、资本韧性、技术韧性和利益韧性呈现整体上升趋势,且逐年均衡发展。(4)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保障正向影响数字乡村治理韧性,地形起伏度和自然灾害负向影响数字乡村治理韧性,且在不同时间阶段、农业功能区与韧性水平上存在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