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6711)
2023(23876)
2022(19875)
2021(18259)
2020(15314)
2019(34600)
2018(34139)
2017(64360)
2016(35135)
2015(39409)
2014(38963)
2013(38589)
2012(35172)
2011(31704)
2010(31873)
2009(29936)
2008(29764)
2007(26579)
2006(23619)
2005(21301)
作者
(103369)
(86174)
(85898)
(81514)
(54794)
(41497)
(38938)
(33582)
(32841)
(31003)
(29577)
(29060)
(27666)
(27647)
(27070)
(26580)
(25504)
(25476)
(24885)
(24789)
(21488)
(21431)
(21264)
(19785)
(19463)
(19336)
(19330)
(19119)
(17556)
(17172)
学科
(149116)
经济(148918)
(117067)
管理(109137)
(97120)
企业(97120)
方法(66350)
数学(56240)
数学方法(55449)
(53628)
(43631)
中国(41475)
业经(41353)
农业(35463)
(32739)
(28027)
财务(27947)
财务管理(27895)
(27832)
贸易(27812)
(27638)
(27107)
地方(26949)
企业财务(26523)
(24299)
银行(24239)
理论(24068)
技术(23951)
(23432)
(23183)
机构
学院(506215)
大学(503292)
(209696)
经济(205584)
管理(194232)
研究(170777)
理学(167555)
理学院(165761)
管理学(162608)
管理学院(161681)
中国(133746)
(106207)
科学(104959)
(98917)
(98108)
(86903)
业大(79517)
研究所(78678)
中心(78471)
财经(77994)
(76908)
农业(76344)
(71119)
北京(66396)
经济学(64664)
(62184)
师范(61400)
(61392)
(60485)
经济学院(58344)
基金
项目(339341)
科学(267806)
基金(248773)
研究(242334)
(219574)
国家(217717)
科学基金(186524)
社会(156353)
社会科(148171)
社会科学(148131)
(132575)
基金项目(129971)
自然(121836)
自然科(119147)
自然科学(119111)
自然科学基金(117042)
(111629)
教育(111483)
资助(102691)
编号(95654)
成果(77495)
重点(76785)
(74952)
(72566)
(71753)
课题(66988)
创新(66843)
国家社会(65745)
科研(65338)
教育部(64027)
期刊
(233575)
经济(233575)
研究(145417)
中国(103256)
(94416)
学报(84984)
(78701)
科学(77583)
管理(75051)
大学(65068)
农业(63716)
学学(61937)
(50439)
金融(50439)
教育(48907)
技术(44301)
业经(41371)
财经(39178)
经济研究(37274)
(34406)
(33772)
问题(31011)
(26552)
统计(25514)
技术经济(25267)
(24752)
世界(23818)
(23615)
科技(23090)
商业(22273)
共检索到7590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于丽艳  史晨宇  杨鑫  穆月英  
为探究乡村数字化对农业韧性的影响,利用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统计数据未含西藏及港澳台地区,下同),采用熵值法测算了中国农业韧性与乡村数字化发展水平。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了二者的协调程度,探究了乡村数字化对农业韧性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当前我国农业韧性水平与乡村数字化发展水平及二者的耦合协调程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乡村数字化可通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水平促进农业韧性提高;乡村数字化在农业韧性水平低的地区提升效应更加明显。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张晖   陆滨强   权天舒  
增强农业发展韧性是我国农业系统应对内外部各种风险与挑战的重要举措。本研究基于2011—2020年中国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测算分析各省市的农业发展韧性指数,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分析了乡村数字化水平对农业发展韧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2011—2020年中国农业发展韧性水平整体上不断提升。乡村数字化水平的提高能够增强地区农业发展韧性,尤其在中西部地区、中低数字化水平地区和产粮大省,其增强作用更为显著。机制分析表明,农业规模化经营、数字金融发展、农业技术应用和市场信息利用是乡村数字化影响农业发展韧性的重要中介渠道,而地区人力资本水平正向调节乡村数字化对农业发展韧性的影响。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一系列补齐各地区农业发展短板、完善农村数字基础设施、激发农业生产要素活力和提供数字技术培训与支持等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玉玺   程创业  
为探究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产业链韧性耦合协调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12—2021年中国31个省域面板数据(统计数据未含港澳台地区,下同),在构建农业产业链韧性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借助熵权法评估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产业链韧性水平,并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核密度估计分析两者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化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空间计量模型探究影响两者耦合协调发展的因素。研究发现:1)时间维度上,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产业链韧性耦合协调关系趋于增强,整体呈缓慢上升趋势。其中,农业产业链韧性提升趋缓,数字普惠金融快速发展已成为推动两者耦合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2)空间维度上,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产业链韧性耦合协调度呈现“点状分散-块状集聚”的空间演化特征,极度失调、低度协调区逐渐消失,逐渐形成西北、西南方向“陷落”的空间格局。3)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支农水平、城镇化水平对两者耦合协调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城乡收入差距具有负向抑制作用。鉴于此,应强化区域协同发展理念,充分挖掘协同发展潜力,因地制宜实现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产业链韧性协调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萍   何瑞石   刘畅  
数字经济为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探寻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可为我国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建设农业强国提供理论与实证支撑。文章基于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与面板门槛模型实证分析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建设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显著提升了农业经济韧性;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农业经济韧性的效果具有区域异质性,在西部地区的正向效应更显著;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农业经济韧性的效果具有门槛效应,并且其赋能效果呈递减趋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梁坤丽   刘维奇  
文章基于2008—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EBM、核密度估计、Markov链、分位数回归等方法探究中国农业绿色生产效率与经济韧性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停滞不前,农业经济韧性波动上升,二者耦合协调度整体不高但呈逐步上升态势;耦合协调度呈现空间非均衡特征,西部与东部地区呈高水平“凸起”,东北与中部地区呈中低水平“塌陷”;耦合协调度内部流动性较强,具有显著的空间效应和异质性;产业结构对耦合协调度呈现“U”型影响,财政支农和环境规制表现为负向影响,市场规模具有正向影响。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恒  方兰  
农业绿色化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数字乡村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探究二者协同互动关系是当前新时代乡村振兴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根据二者内涵及耦合机理构建综合评价体系,基于耦合协调相对发展度模型,定量测算2010~2019年中国农业数字化、绿色化发展水平,并对其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2010~2019年间,中国农业数字化水平呈稳步提升态势,总体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且东西部数字化差距正逐渐缩小。中国农业绿色化水平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区域间农业绿色化水平差异正逐步缩小。(2)中国农业数字化与绿色化耦合协调度呈增长趋势,耦合协调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以东地区。数字化是胡焕庸线以西地区未来优化的重点方向,绿色化是胡焕庸线以东地区未来应重点发展方向。(3)中国农业数字化与绿色化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异是由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创新水平和经济水平是核心影响因素。基于此,政府应加快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因地制宜出台具有针对性的农业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发展区域政策,推动数字化赋能农业现代化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梦溪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在分析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历程和经验的基础上,利用2000—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借助云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系统考察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及其区域差异。结果显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整体呈上升态势,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且具有区域异质性,呈现由华东到华北、华中南、东北、西北、西南地区依次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据此,从强化区域合作、运用科技手段、提升生态文明意识三个方面提出加快推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梦溪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在分析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历程和经验的基础上,利用2000—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借助云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系统考察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及其区域差异。结果显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整体呈上升态势,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且具有区域异质性,呈现由华东到华北、华中南、东北、西北、西南地区依次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据此,从强化区域合作、运用科技手段、提升生态文明意识三个方面提出加快推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王国红   岳翔宇   黄昊  
研究以2009—2022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考察了在异质环境视角下,数字化转型对组织韧性的影响及异质性特征,并对企业创新能力在其中的中介传导机制、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机制以及两者兼具的有调节的中介机制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1)企业数字化转型对组织韧性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维度均有着显著正向影响。(2)企业创新在数字化转型与组织韧性的影响效应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3)环境不确定性能够调节数字化转型与组织韧性稳定性与灵活性之间的基准效应。(4)环境不确定性可以调节中介效应的前半段路径,即企业面临的环境不确定性越强,数字化转型越能促进企业创新产出。同时,环境不确定性还能调节组织韧性稳定性中介效应的后半段路径,即企业面临的环境不确定性越强,企业创新越能促进组织韧性稳定性的提升。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宋敏   刘欣雨  
在构建新基建发展水平与经济韧性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标准差椭圆与重心迁移模型、空间计量模型方法,探讨2011—2021年中国31个省域新基建与经济韧性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新基建发展水平呈逐年攀升的时序演化特征;中国经济韧性水平呈“逐年增长—短期下降—延续回升”的时序演化特征。(2)观测期内中国新基建与经济韧性的耦合协调度不断攀升;在空间上,二者耦合协调度总体呈由东向西递减的空间演化特征,发展渐趋均衡化,且二者耦合协调度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3)虚拟集聚、投资规模、教育禀赋均正向驱动本地区二者耦合协调度的提升,政府干预、人力资本对本地区二者耦合协调度起到负向作用;投资规模、政府干预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虚拟集聚、人力资本产生负向空间溢出效应,教育禀赋的空间溢出效应则不显著。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杜运苏   陈汉  
文章在对内外销耦合协调如何影响企业出口韧性的理论分析基础上,利用中国企业微观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无论是抵抗期还是恢复期,内外销耦合协调对企业出口韧性都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在控制内生性、改变测度方法后这一结论依然成立;内外销耦合协调对国有企业、一般贸易企业和中西部企业出口韧性的促进效果更强;内外销耦合协调主要通过降低经营风险和培育高层次竞争优势提升企业出口韧性。拓展研究发现,单纯依赖“出口转内销”提升企业出口韧性有局限性,企业销售结构中内销占比需要根据经济发展不同阶段进行适应性调整;此外,“有为政府”在内外销耦合协调提升企业出口韧性的过程中具有“两面性”,在抵御期内“有为政府”可以降低“市场失灵”的影响,进而提升企业出口韧性,但在恢复期内政府过度干预反而会弱化企业出口韧性。文章认为,在新发展格局下,既要加快畅通国内国际循环,又要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提高内外销耦合协调水平,进而增强企业出口韧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高煜   李佳余  
文章在构建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Moran指数探究2011—2021年我国30个省份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耦合协调度,并分析区域差异和空间效应。结果发现:(1)2021年处于勉强协调及以上的省份仅占26.7%,大多数省份处于濒临失调阶段。东部地区耦合协调度最高,中部次之。(2)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耦合协调度的区域差异主要来自区域间差异,且东部地区区域内差异最大。(3)各省份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的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和明显非均衡性。高值集聚区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低值集聚区主要在西部地区。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戴妍  陈佳薇  
教育扶贫与乡村振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进程中的重大战略举措。以2014—2019年我国民族八省(区)教育扶贫与乡村振兴相关评价指标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民族地区教育扶贫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民族地区教育扶贫与乡村振兴两大系统之间的互动作用不断增强,耦合协调发展效应渐趋良好;在区域自然地理与历史人文因素的双重影响下,民族地区教育扶贫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的空间异质性现象较为明显并具有一定的局部聚合性;两大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乡村产业建设基础、人力资源储备总量和教育资源投入数量等。在后扶贫时代,可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引导组织主体协作;坚持因地施策,推动实践空间共生;关注民生需求,促进系统功能互补;优化资源配置,强化资源要素流通等策略,促进民族地区教育扶贫与乡村振兴的优质耦合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钱丽  陈忠卫  肖仁桥  
在分析"三化"协调发展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构建"三化"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进而探索1996-2010年中国省际"三化"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变化差异,并检验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考察期内中国"三化"耦合协调度差异不明显,仍处于初级协调状态,而农业现代化发展滞后是制约"三化"协调发展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中国各省份耦合协调度存在一定差异,东中西部地区依次递减,各地区变异系数变化不大,且存在收敛之势。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R&D经费投入对耦合协调度的提升具有积极影响,而农村金融支持和经济发展水平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并不明显。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郭海红  刘新民  
新型城镇化与生态韧性耦合协调推进可以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文章构建反映“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体系及反映“压力—状态—响应”的链式生态韧性评价体系,通过耦合协调度、协调影响力及面板门槛等模型,对沿黄地区中心城市新型城镇化与生态韧性的耦合协调类型及阻滞因素进行比较。研究发现:新型城镇化平均值在0.28~0.42之间,生态韧性整体水平在0.4~0.5之间,耦合协调度稳步提升,呈现“下高上低”的空间格局;空间城镇化起反向制约作用,经济城镇化则具有正向推进效应;生态压力起负向约束作用,生态响应起正向推动作用,生态状态的作用呈现由负向阻滞向正向推动的转化;新型城镇化阶段对耦合协调度具有单一门槛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