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827)
2023(14243)
2022(12259)
2021(11504)
2020(9338)
2019(21715)
2018(21588)
2017(40364)
2016(22553)
2015(25397)
2014(25603)
2013(24544)
2012(22607)
2011(20623)
2010(20684)
2009(18633)
2008(18087)
2007(15972)
2006(14175)
2005(11961)
作者
(62456)
(51756)
(51392)
(49027)
(32831)
(24746)
(23562)
(20337)
(19917)
(18629)
(17890)
(17210)
(16232)
(16186)
(15962)
(15699)
(15586)
(15259)
(14747)
(14607)
(12863)
(12856)
(12472)
(11858)
(11636)
(11510)
(11472)
(11402)
(10416)
(10332)
学科
(87438)
经济(87334)
(60232)
管理(60137)
(47346)
企业(47346)
方法(42562)
数学(37532)
数学方法(37129)
(32716)
中国(27274)
教育(22849)
(22426)
农业(21760)
业经(21628)
(19317)
地方(18521)
理论(16859)
(16163)
(14319)
贸易(14313)
技术(13959)
(13802)
(13553)
财务(13492)
(13487)
财务管理(13464)
环境(12957)
企业财务(12876)
(12604)
机构
大学(318235)
学院(314031)
管理(123309)
(117893)
经济(115043)
理学(108237)
理学院(106965)
管理学(105067)
管理学院(104462)
研究(103688)
中国(70928)
(67788)
科学(63225)
(53929)
(50439)
(50326)
(50202)
师范(50121)
中心(46717)
业大(46134)
研究所(45883)
(45628)
财经(44076)
北京(43044)
师范大学(41032)
(40269)
教育(38582)
农业(38145)
(37508)
(37116)
基金
项目(218352)
科学(173531)
研究(166661)
基金(156850)
(134842)
国家(133522)
科学基金(115234)
社会(104577)
社会科(98646)
社会科学(98622)
(86161)
基金项目(83247)
教育(82280)
(73291)
自然(72835)
自然科(71119)
自然科学(71105)
编号(69940)
自然科学基金(69840)
资助(63777)
成果(58648)
课题(50073)
(49861)
重点(49258)
(46817)
(45241)
教育部(43686)
项目编号(42460)
人文(42102)
国家社会(41891)
期刊
(127614)
经济(127614)
研究(97776)
中国(64063)
教育(61406)
(49828)
学报(48062)
科学(44378)
管理(41628)
(38858)
大学(38249)
学学(34831)
农业(33818)
技术(29206)
(24668)
金融(24668)
业经(23324)
财经(21192)
经济研究(19116)
(17919)
问题(16687)
图书(15842)
(15064)
职业(14854)
理论(14642)
(14598)
科技(14381)
技术经济(13931)
实践(13528)
(13528)
共检索到4520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刘兰兰   乐传永  
探究乡村教育与乡村治理的耦合互动关系是指导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理论手段。通过建立乡村教育和乡村治理系统的指标体系和耦合协调模型,测算我国19个省(区、市)的乡村教育和乡村治理综合评价指数、耦合协调度及影响要素。结果表明,乡村教育与乡村治理发展水平空间格局差异显著,整体上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格局分布特征;耦合协调类型呈现出基本耦合、中度耦合和高度耦合三种类型,整体上处于中度协调耦合状态;村民获取优质教育服务的难易程度、村民对成人教育培训满意度、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对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基于此,未来应促动形塑共生化的乡村教育与乡村治理文化心理场,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治理策略,推动构建高质量的乡村教育话语体系,协调区域间乡村教育与乡村治理耦合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文路  覃建雄  张江峰  
[目的] 通过对黔南州乡村旅游发展与石漠化治理、乡村振兴成效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对该地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在构建发展水平指标的基础上,采用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评价2005—2019年三者系统的发展状况,通过耦合模型计算乡村旅游发展与石漠化治理,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结果](1)黔南州石漠化治理、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振兴成效的综合发展水平均呈显著上升趋势,三者系统发展均受国家政策影响较强。(2)黔南州乡村旅游发展和石漠化治理的耦合大致由低水平高速率发展阶段向高水平低速率发展阶段演化。两者系统耦合协调等级由严重失调逐步发展为中间协调。(3)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成效的耦合度大致分为低水平低速率发展阶段、低水平高速率发展阶段和高水平低速率发展阶段。两者系统协调等级由中度失调逐步发展为中间协调,尚存在一定提升空间。[结论] 高质量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是助推黔南州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优选之路。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周华  王炳君  
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发展及其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构建了基于力学的乡村转型发展评价模型,并通过乡村性与其耦合关系的研究,发现21世纪初江苏省乡村性在0.148 8-0.898 9之间,空间上呈现从南向北逐渐增高趋势;乡村转型发展评价模型发现,76.9%地区受困于农村居民点管理,农村居民点的无序扩张成为乡村转型协调发展的最主要阻碍力;江苏乡村地区发展采取的是一种不均衡发展模式,农村人口的转移是目前主要目标,乡村转型发展首先实现了生产空间的转移,而生活空间和身份空间依然滞留于农村地区。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源于我国独特的"三元"社会结构。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孝坤  任秋爽  
[目的]随着我国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乡村性变化、乡村转型发展成为近年学术研究的热点,但关于乡村性变化与乡村转型发展耦合关系尚少有研究。[方法]以西南地区267个国家级贫困县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乡村性与乡村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优化后的熵权法和ESDA方法,研究2015年相对于2005年西南地区贫困县乡村性和乡村转型的空间变化特征;并选择耦合协调度模型探讨乡村转型发展与乡村性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2015年相对于2005年,研究区乡村性变化值在-0.454 4~-0.047 8之间变动,乡村性变化值较大的县域分布于研究区东北部的四川盆地周边低山丘陵和平行岭谷地形区,以及云贵高原的滇中、黔中与城市邻近县域;各县域乡村转型度值在0.190 0~0.646 9之间变化,按照转型度由低到高可以分5级,其中,乡村转型度较低(Ⅱ级)和乡村转型度中等(Ⅲ级)的县域分布广泛;乡村转型与乡村性变化的耦合协调度值在-0.736 3~-0.339 8之间变化,耦合协调类型的空间差异比较明显,有4个县域属于拮抗不协调类型,大多数县域属于低级或中级耦合协调类型。[结论]西南贫困地区乡村性变化和乡村转型发展度在空间分布上与研究区自然地理环境及区位条件的分异大体吻合,地势平缓、区位条件较好县域的乡村性变化、乡村转型度、耦合协调水平整体优于地理条件较差县域。应根据耦合协调发展差异,因地因时制宜强化乡村产业发展、完善基础与公共服务设施,增强区域发展能力建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昌森  张震  董文静  张广海  
文章通过分析美丽乡村与乡村旅游耦合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构建二者耦合指标体系及耦合协调模型,以青岛市为例,对其2013—2017年美丽乡村与乡村旅游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之间存在交互耦合关系,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青岛市乡村旅游发展水平持续高于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属于典型的乡村旅游主导型耦合协调;青岛市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处于中度耦合阶段和中度耦合协调发展状态,离良性协调共振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寒  张兰  
文章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理论,探究碎片式历史地段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的作用机理,构建了耦合评价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并实证分析了湖北省的历史地段价值系统与乡村旅游发展建设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寒  张兰  
文章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理论,探究碎片式历史地段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的作用机理,构建了耦合评价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并实证分析了湖北省的历史地段价值系统与乡村旅游发展建设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王文龙  
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有利于完善乡村自治,发展乡村经济,传承乡村文化,加强乡村社会整合,激活乡村慈善。中国长期的乡绅治理传统、浓厚的乡土情结与丰富的新乡贤资源使新乡贤治理具有内在合理性。但只有对不同地区新乡贤资源与乡村社会结构进行认真分析,才能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新乡贤治理模式,实现新乡贤资源、乡村社会结构与新乡贤治理目标的有效耦合。作为一种辅助性措施,新乡贤治理并不能代替根本性的制度改革,也具有地区与功能局限性。只有进一步加快制度改革,不断缩小城乡差距,让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使乡村具备内生发展能力,才能为新乡贤治理提供坚实平台,助力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梦芝  周平  
本文在构建流通产业升级与乡村振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从时空维度分析了两系统耦合协调的演变特点。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流通产业升级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在观察期内稳步提升,整体呈现“拮抗-磨合-协调”的发展演变态势,具体表现为“流通产业升级滞后乡村振兴-同步发展-乡村振兴滞后流通产业升级”的相对发展趋势;四大地区间耦合协调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东部耦合协调水平最高,中部、东北部、西部依次降低。因此,应加强乡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流通产业转型升级;畅通乡村商贸流通渠道,赋能乡村振兴;推动乡村产业融合,释放乡村振兴对流通产业升级的助力效能。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朝娟   贺高祥   程莉   文传浩  
文章基于2011—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借助改进的TOPSIS法、重心模型、重心耦合模型刻画了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演变特征、重心迁移路径及耦合态势,结果发现:(1)研究期内我国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水平逐年提高,各省份存在较大差距。(2)变异系数逐年减小,且乡村振兴的变异系数大于新型城镇化,各地区乡村和城镇发展的空间非均衡现象趋于缓和,乡村振兴的区域差异大于新型城镇化。(3)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重心均位于河南,分别呈现向西南方和西北方移动的趋势,东西方向的移动距离远大于南北方向,东西方向更容易产生区域发展不均衡现象。乡村振兴重心的移动幅度大于新型城镇化重心的移动幅度,但乡村振兴重心的移动方向更稳定。(4)两个重心空间耦合态势呈现波动式靠近,空间距离整体缩短,空间重叠性上升,但变动一致性指数在正负之间来回波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马力阳  罗其友  李同昇  李婷  龙冬平  
在界定水资源—乡村发展系统耦合协调关系内涵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水资源—乡村发展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利用通辽市2005—2014年的面板数据,对其水资源—乡村发展系统耦合协调状态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通辽市水资源系统综合评价指数呈波浪式递增的趋势,且与农业用水总量呈负相关;(2)10年来通辽市乡村发展持续上升但总体水平较低,可分为缓慢增长、较快增长和快速增长三个阶段;(3)通辽市水资源—乡村发展系统耦合协调度不断提高,但耦合协调程度较低,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随着乡村发展加快造成的水资源系统压力增大,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胡斯威   王永生   曹智  
现代人类活动对地球表层资源环境的利用方式和影响程度在不断变化,人地圈环境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正面临严峻挑战。人地系统耦合研究是破解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的综合途径,然而目前对乡村人地系统耦合研究的认识还不够充分。因此,梳理乡村人地系统耦合研究进展对于促进人地系统科学发展,支持人地系统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决策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乡村人地系统耦合是乡村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交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综合过程,形成了“过程—机理—格局—效应—调控”的理论范式。乡村人地系统耦合的研究主题主要包括乡村自然社会要素耦合过程格局、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反馈、城镇化对乡村发展的驱动效应、全球化与农业贸易的远程作用、政策管理与工程治理的调控响应5个方面,研究方法主要涉及耦合评价模型和耦合机理模型。针对多尺度乡村人地系统耦合互馈和传导机制的研究不足以及数据模型匮乏,未来研究应当注重探测结构转型和尺度延伸下的乡村人地系统耦合过程与格局,探析要素流动和效应传导下的乡村人地系统耦合机理,探寻数据驱动和模型集成下的乡村人地系统模拟和决策方法,探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乡村人地系统协调路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禾   宗成峰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背景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与乡村治理的互动耦合成为重要议题。本质上讲,两者是基层发展与治理的关系,都是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因素。两者的耦合前提是,与传统模式相比,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更具社会属性、现代属性、高效属性,并充分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两者的耦合机理是介于目标与导向、主体与客体、内容与形式等要素产生的耦合互动性。两者的耦合目标是,促进两者在经济目标上的提质增效,社会目标上的主体参与,文化目标上的文明有序。基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与现代化乡村治理的互动耦合关系,为打造现代化乡村发展体系赓续力量。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吴志斌  姜照君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逐渐推进,新农村建设不再自外于城市的发展,而应纳入城乡互动发展的思路中来。本文以"最美乡村"为例,从舒适物的视角探讨乡村舒适物的嵌入与最美乡村的空间生产之间的耦合关系。研究认为,其间存在三种层级的耦合发展阶段,即由第一层级"感知的空间"与"原生态的舒适物"的耦合,过渡到第二层级"构想的空间"与"规划建设的舒适物"的耦合,再上升到第三层级"生活的空间"与"日常生活的舒适物"的耦合,从而达到一种可参观性的空间生产与乡村舒适物之间和谐共生的耦合状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吕东辉  张郁  刘岳琪  
以松嫩平原乡村地区32个县域单元为例,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及人口集中度指数、经济集中度指数、人口与经济分布不一致指数的测度,揭示乡村收缩背景下松嫩平原乡村地区人口—经济的空间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18年,松嫩平原乡村地区人口数量先增加后减少,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呈现"南密北疏"的格局。(2)人口空间分布的关联性较强,呈现典型的集聚分布模式,人口集中度指数南高北低且高值区域逐渐向北扩展。(3)经济集中度分布格局多呈现"双核"模式,且经济空间分布不均衡性大于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总体来看,近20年来,松嫩平原乡村地区人口—经济的空间耦合类型中,协调发展型和经济迟滞型的县域类型居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