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956)
2023(6966)
2022(5681)
2021(5037)
2020(4105)
2019(8952)
2018(8890)
2017(16418)
2016(9084)
2015(10134)
2014(10266)
2013(10000)
2012(9208)
2011(8574)
2010(8810)
2009(8535)
2008(8388)
2007(7894)
2006(7078)
2005(6265)
作者
(24999)
(21430)
(21010)
(20112)
(13239)
(10026)
(9580)
(8102)
(8012)
(7636)
(7250)
(7125)
(6862)
(6608)
(6581)
(6484)
(6204)
(6114)
(6020)
(6005)
(5474)
(5172)
(5067)
(4925)
(4837)
(4814)
(4764)
(4728)
(4263)
(4243)
学科
(34923)
经济(34845)
(30242)
管理(28854)
(23771)
(21341)
企业(21341)
农业(15814)
(13995)
(13749)
业经(12906)
方法(10860)
中国(10858)
数学(9396)
数学方法(9242)
(9215)
(7847)
银行(7842)
体制(7522)
(7501)
(7292)
金融(7290)
地方(7275)
(7126)
财务(7108)
财务管理(7087)
农业经济(6961)
(6886)
企业财务(6744)
(6408)
机构
学院(132610)
大学(130466)
(54922)
经济(53508)
管理(48107)
研究(44043)
理学(40928)
理学院(40492)
管理学(39812)
管理学院(39554)
中国(34095)
(29389)
(26455)
(24143)
科学(23887)
财经(21872)
(21544)
中心(21094)
(20946)
(19669)
(19617)
师范(19496)
研究所(18374)
业大(18081)
经济学(17396)
农业(17276)
(16722)
北京(16397)
财经大学(15872)
经济学院(15595)
基金
项目(84803)
科学(68134)
研究(67588)
基金(61559)
(51757)
国家(51194)
社会(44845)
科学基金(44540)
社会科(42261)
社会科学(42256)
(34141)
教育(32171)
基金项目(32152)
编号(28267)
(27953)
自然(25546)
自然科(24936)
自然科学(24928)
成果(24775)
自然科学基金(24467)
资助(24092)
(23400)
课题(20543)
(19912)
重点(19287)
(18847)
国家社会(18684)
(18583)
教育部(17723)
(17652)
期刊
(70101)
经济(70101)
研究(42826)
中国(33203)
(29559)
(24199)
教育(19626)
农业(18674)
学报(18086)
科学(17837)
管理(17717)
(16318)
金融(16318)
大学(15536)
学学(14713)
业经(14169)
财经(11374)
技术(10724)
(9730)
经济研究(9440)
问题(9094)
农村(8724)
(8724)
农业经济(8462)
(7949)
社会(6584)
(6334)
经济问题(6257)
世界(5944)
财会(5830)
共检索到2100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王晓生  邬志辉  
提升乡村教师队伍的稳定性是当前重要且紧迫的政策议题。审视目前的稳定机制发现:"以补定稳"机制并非稳定乡村教师队伍的最优策略,易陷入"重补充"的路径依赖;"以控维稳"机制依靠行政或道德力量来规约教师的流失行为,常忽视乡村教师个体的真实需求;"以政促稳"机制侧重对乡村教师进行经济或机会补偿,尚未考虑乡村教师流失的组织诱因;"以教求稳"机制聚焦于教育系统内部发力,缺乏助力乡村教师留任的外部支持;这极大地影响到乡村教师"留得住"目标的实现。构建乡村教师队伍稳定长效机制的策略在于:坚持补充与留任同步推动,巩固乡村教师队伍稳定的基础;瞄准乡村教师的真实需求,全面提升乡村教师的生活品质;聚焦乡村学校组织环境改善,营造温馨和谐的组织氛围;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升乡村社会空间的吸引力。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王艳玲  
政策工具是政府实现政策目标的方法和手段。本文通过分析发现,政府在稳定乡村教师队伍方面综合运用了激励、命令、能力建设、劝告或劝诱等政策工具,体现了建设"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队伍的政策意图。但上述政策工具仍有诸多不完备之处,且"系统变革工具"明显缺失。为此,需要凸显激励工具的"激励性",完善逆差序教师待遇补偿机制,保障不同层级学校教师岗位具有相同的吸引力;完善命令性工具,解决乡村教师结构性缺编难题,规范教师调动行为;丰富能力建设工具,提升乡村教师专业水平,帮助乡村教师获得积极的职业体验;善用劝告或劝诱工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周晔  
建设高质量的乡村教师队伍是促进新时代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及《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不仅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也为建设高质量乡村教师队伍勾画出了基本路径。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解光穆  谢波  
为推动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并为乡村教育发展提供良好师资保障,国务院《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颁布实施后,各省(市、自治区)及众多市、县(区)都陆续出台了具体实施办法,以积极的政策设计与科学制度来关注、关心、关爱乡村教师。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教育水平差异的存在,在乡村教师支持政策落地时还需要从收入待遇提高、专业能力发展、现实补充及未来培养三个方面来细化优化,确保他们能安心从教、舒心从教、用心从教、精心从教。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戴诗燕  张湘韵  
研究乡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实施成效对于优化政策文本和改进乡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实践都有现实意义。本研究深入了解基层学校乡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实施成效及政策执行中遇到的问题,发现了乡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数量和结构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但在乡村小学教师队伍质量建设中仍然存在质量不高、专业发展不足等问题。本文将分析问题成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乡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建议。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王艳玲  陈向明  
近二十年来,伴随现代性的快速推进,我国乡村教师职业的乡土性日渐迷失,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遭遇多重危机。本文基于长期的田野研究指出,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强化专业取向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保留其乡土性。为此,需要重新审视乡村教师的专业性,即应把乡土情怀作为乡村教师最典型的专业特质,选拔和培养具有乡土情怀的乡村教师。这些教师应热爱乡村儿童和乡村教育事业,具有丰富的地方性知识,能够开展文化适切的教育,并具备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回归乡土"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强调对乡土情怀的重视,强调对优秀乡村教师的关注,重视对本土经验的弘扬,强调对乡村教师工作条件的改善,以及关注乡村教育文化价值观的重建。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张沈彦   张建平  
乡村振兴和发展是新时代的重要战略部署。“为乡村而教”是顺应乡村振兴和发展而提出来的一种新理念,是乡村教师职业理想、职业情怀、意志品质和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对于反映乡村振兴的社会呼声、回应国家对乡村教师的期盼、提升乡村教师的人生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周杉  黄遵红  夏海鹰  
随着脱贫攻坚战略任务的圆满完成,“乡村振兴”成为新的时代命题。振兴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乡村教师是振兴乡村教育的人才支撑。“十三五”时期,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从系统论视域出发,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需要系统架构、整体推进:政府部门须从顶层设计上优化教师发展的生态环境,师范院校须从办学定位上勇挑师范生教育和在职教师培训两个担子,乡村社区须从乡村振兴出发探索乡土文化传承新路径,乡村教师需着眼于专业发展目标树立个人专业发展自觉性和乡土文化建设使命感。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石连海  田晓苗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乡村教师政策逐步走向系统化和综合化,逐步扩展成专门的政策体系。通过推动提高素质与保障待遇政策相结合,严格准入与优化结构政策相结合,规约性政策与鼓励性政策相结合,乡村教师"下不去"、"教不好"、"留不住"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未来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内容需更加注重系统性,形成支持和发展乡村教育的长效机制;政策实施要更加关注实践性,保障农村教师政策的倾斜及适度弹性;政策目标要更加关注本土性,寻找适合乡村教师专业化成长之路。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刘善槐  
党的十九大对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了新的战略部署。2018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印发,明确了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第一资源的重要性。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其中,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底部攻坚的关键,事关我国义务教育总体办学质量提升和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因此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重大时代命题。推进乡村教师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何茜  顾静  
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直接影响着乡村教育教学质量,影响着乡村振兴的人才根基。中国共产党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发展的百年历程,经历了萌芽、探索、发展和深化四个阶段,始终保持教育与国家、教育与人、教育与社会文化等因素协调统一的逻辑机理,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教师政策体系,创造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中国经验。建党百年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历史演进和发展经验证明,只有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把教育政策贯穿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育人全过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理念;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思想,立足乡村教育的现实国情,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乡村教育。展望新的起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要始终坚持党对乡村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以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办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为目标,加快教育城乡协同发展,点燃乡村文化自信之光。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魏程琳  
在近30余年里,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分化,诸多学者担忧地指出,巨大的底层社会将成为中国政治社会危机的根源。农村无疑是中国底层社会的主体部分,然而,农民之间"有分化无分层"的现象成为社会常态,这种现象源自于农村社会特有的去阶层分化机制。由拉平机制和转移机制组成的去阶层分化机制,将在村富人逐渐消解,将不能消解的富人转移出村,保持了村落阶层结构的均衡性、模糊性。去阶层分化机制不但保持了农村社会的稳定,而且为进城农民工提供了返乡的物质和社会基础,继而为中国经济转型提供了弹性空间。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刘振伟  
改革开放以来,在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的各个重要阶段国家都适时出台了与之相适应的支农政策,政策、科技、投入是农业和农村持续健康发展的三大重要动力源。新时代,建立健全财政扶持、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社会参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筹资投劳的多元投入增长机制,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义重大。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魏程琳  
在近30余年里,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分化,诸多学者担忧地指出,巨大的底层社会将成为中国政治社会危机的根源。农村无疑是中国底层社会的主体部分,然而,农民之间"有分化无分层"的现象成为社会常态,这种现象源自于农村社会特有的去阶层分化机制。由拉平机制和转移机制组成的去阶层分化机制,将在村富人逐渐消解,将不能消解的富人转移出村,保持了村落阶层结构的均衡性、模糊性。去阶层分化机制不但保持了农村社会的稳定,而且为进城农民工提供了返乡的物质和社会基础,继而为中国经济转型提供了弹性空间。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森  
<正>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与保障,高素质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力图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乡村教师队伍。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教育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为此,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如何应势而动,破解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现实困境,亟待我们集思广益、倾力解决。
关键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