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754)
2023(11300)
2022(9369)
2021(8850)
2020(7302)
2019(16447)
2018(16000)
2017(30433)
2016(15686)
2015(17386)
2014(16972)
2013(16219)
2012(14529)
2011(12937)
2010(12518)
2009(11259)
2008(10316)
2007(8793)
2006(7294)
2005(5450)
作者
(40021)
(33562)
(33428)
(31917)
(21081)
(16149)
(15224)
(13194)
(13071)
(11498)
(11462)
(11402)
(10364)
(10348)
(9954)
(9894)
(9857)
(9810)
(9585)
(9510)
(8225)
(7983)
(7918)
(7894)
(7548)
(7482)
(7193)
(7025)
(6671)
(6590)
学科
(64980)
经济(64809)
(42146)
管理(39775)
(31709)
企业(31709)
方法(30752)
(28494)
数学(26349)
数学方法(25963)
农业(19088)
业经(17737)
中国(17596)
(15872)
(13980)
地方(13149)
理论(11175)
(10746)
(10296)
(9456)
(9123)
贸易(9118)
(8915)
环境(8897)
财务(8882)
财务管理(8861)
(8830)
技术(8816)
企业财务(8423)
(8018)
机构
学院(212499)
大学(211399)
(86586)
管理(85675)
经济(84830)
理学(75714)
理学院(74881)
管理学(73512)
管理学院(73089)
研究(64717)
中国(46010)
(41415)
科学(38509)
(37756)
(33076)
(32273)
中心(32182)
师范(32042)
财经(31346)
业大(30077)
(29737)
(28806)
(28409)
经济学(27763)
研究所(26082)
师范大学(26068)
经济学院(25054)
北京(24507)
农业(24419)
(23538)
基金
项目(155800)
科学(126420)
研究(118024)
基金(115924)
(99071)
国家(98175)
科学基金(87100)
社会(79643)
社会科(74522)
社会科学(74502)
基金项目(62442)
(61147)
教育(55994)
自然(54443)
自然科(53279)
自然科学(53268)
自然科学基金(52295)
(51060)
编号(48405)
资助(44521)
成果(38125)
(35510)
重点(34725)
(33795)
国家社会(33263)
(33045)
课题(32188)
教育部(31614)
人文(31316)
创新(30711)
期刊
(91871)
经济(91871)
研究(57978)
中国(37896)
(35144)
学报(29318)
科学(28977)
(28528)
管理(28049)
教育(27103)
大学(24167)
农业(23371)
学学(22648)
业经(18704)
技术(18668)
(15508)
金融(15508)
财经(15108)
经济研究(13641)
(13044)
问题(12364)
(10861)
图书(9841)
统计(9329)
(9226)
(9165)
科技(9152)
技术经济(9081)
资源(9075)
农村(8976)
共检索到2907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柏大鹏   程天君  
乡村教师向城流动一定程度上契合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也符合学校保持活力的规律,但乡村教师流动凸显出典型的“单向性上流”,致使教育本就落后的乡村雪上加霜,制约着乡村的振兴与纵深发展。基于空间社会学的视角,对两所乡村学校进行田野调查研究发现:在空间同质化下教师面临着区隔的困境,即乡村教师身处于衰落化的乡村空间、居住于城市圈的家庭空间、就职于脱嵌式的学校空间和执教于低回报的教学空间;教师向城流动是由三维空间共同催生,即城挤乡萎的物理空间、城乡趋同的精神空间、离乡进城的社会空间共同驱动乡村教师流向城区学校。为缓解乡村教师单向性向城流动问题,应摒弃空间同质化的系统性编制,采取空间融合的策略,创设城乡一体的空间正义秩序,走向城乡文化共生的空间关系,增强乡村教师的空间认同观念。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刘胜男  赵新亮  
我国乡村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新生代教师流失严重,导致乡村教师队伍青黄不接。作为乡村教育的新生力量和未来的中流砥柱,如何留住这部分教师直接影响到乡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借鉴组织嵌入理论,从牺牲、联系和匹配三种典型的"个体-组织"依附关系视角阐释了A教师离职行为背后的原因。研究认为,仅仅依靠丰富的物质已经难以留住新生代乡村教师,除此,情感需求的满足、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教育理念的契合等都是影响他们工作行为的重要因素。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雷万鹏   王子涵  
本研究从情绪地理学视角分析了优秀教师扎根乡土的情绪情感因素。基于对Y县15位优秀乡村教师的深度访谈发现,情感归属、情感支持、情感依恋和情感动力对教师扎根乡土产生了积极影响,相对而言,教师对乡村学生的情感依恋对教师扎根乡土的影响力更大。中国背景下,教师和他者互动的情绪情感不仅受文化、语言和物理空间距离的影响,更与地缘、血缘和亲缘密不可分,镶嵌于人伦关系网络中的教师情绪情感研究有助于人们反思情绪地理学理论的本土化。本研究的启示是,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依恋是促使教师扎根乡土的重要影响因素。在乡村教师筛选、培养与发展过程中,政府、学校和社会不仅要注重乡村教师的外部激励与经济补偿,更应关注教师的内在激励与情绪情感体验以及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构建良好的制度环境与社会氛围,让教师有更美好的情绪情感体验,方能留住教师,吸引更多优秀教师扎根乡土。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何晓波  
民族地区由于地理区位、经济基础、民族文化等具有特殊性,在实现从传统农村向现代社区转型的过程中必然会呈现新时期特点。民族地区乡村通过发展特色手工业实现乡村社区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成为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发展模式。以云南大理周城村为例,通过周城特色手工业(扎染)的分析,从促进社区发展的动力源、组织社会化、功能整合的维度对民族地区乡村发展特色手工业作发展社会学研究。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鹏  
基于地域社会学视角审视中国乡村都市化进程,以地域社会分析框架从地域动力机制、社会样态及整合机制三个维度系统性考察超级村庄及城中村两种特殊地域社会类型。超级村庄是典型的市场导向内生模式,而城中村则属于行政驱动外生型模式;超级村庄地域社会样态呈现一种城乡衔接带特征,而实践中的城中村则是一种新型都市村社共同体样态;超级村庄通过一种后集体主义整合机制实现集体不散的神话,而城中村则通过复调型整合机制实现暂时性秩序,最终实现类贫民窟式的流动人口聚居区向现代城市社区转型。中国多元城镇化战略不仅要求学术界突破城乡二元对立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石亚兵  
乡村社会的整体变迁必然导致教师流动的动力发生根本性变化。因此,对乡村教师流动动力的研究需超越已有理论研究范式,从一种整体性的视角来认识。在本研究中,这种视角是基于涂尔干"集体意识"理论而提出的文化视角,即以乡村社会"集体意识"变迁为分析框架,认识不同时期构成乡村教师流动的文化动力。具而言之,乡村社会的"集体意识"经历了"礼"、"个人主义"和"迷茫漂泊感"三个阶段。与此相应的,这三种"集体意识"分别导致乡村教师流动出现"坚守"、"单向流动"与"无序流动"三种对应形态。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刘志芳   杜时忠  
自《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颁布以来,教师评价制度改革呈现出文本规定与实际做法偏离的阻滞现象,表现为政策虚化、目标偏移、内容异变。教师评价制度改革涉及国家、地方、学校和教师等多元主体,他们分别在各自领域遵循规范逻辑、行政逻辑、组织逻辑和发展逻辑,以不同的行为方式作用于教师评价制度改革,使其从受限逐步走向偏离、变形和异化。这些制度逻辑会形成冲突型和联盟型两种关系模式,教师评价制度改革阻滞正是多重制度逻辑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走出教师评价制度改革阻滞困境必须实现多重制度逻辑的同向互构,秉持制度逻辑的辩证思维,凸显“人是制度目的”的终极关怀。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王友缘  
乡村民众的传统童年观念在现代理性二分的思维方式下沦为被改造与弃绝的非理性的童年观念,传统童年观念的多元面向隐匿。文章基于底层乡村民众的立场,以质性访谈法探究1930年代生人至1960年代生人的童年观念,尝试呈现哑然无声的底层童年观念。首先,以家为本位是乡村民众传统童年观念的主要特征。家,是人们看待童年的根本基点。童年以是否成家为边界,而产生如此边界的区隔机制即是以家为中心扩展开来的人情网络。童年的意义与价值局限于家族的框架内。其次超越理性是传统童年观念的内在精神,体现为对儿童超能与脆弱的认识以及乡村民众童年的绵延性体验。传统童年观念的内涵为反思现代童年观提供新的启示。乡村民众童年的绵延体验消解...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张锦灿  朱利霞  袁平  
长期以来,货币政策是央行熨平短期经济波动的重要举措,在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以及平衡国际收支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市场经济越发达的国家或地区,越需要系统、完善、有效的货币政策予以支撑。货币政策的传导通常可分三步完成: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企业、居民等非金融机构。就我国而言,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融资结构决定了商业银行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正经历着人口老龄化、投资效率下降、居民财富转移、汇率波动加剧等诸多新变化,货币政策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郭凤鸣  张世伟  
基于职业分割的视角,本文建立了中国城镇居民的就业方程和工资方程,提出工资差异变动分解方法,并依据中国城镇家庭收入调查数据,对城镇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工资差异变动进行分解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95年至2002年间,性别工资差异呈扩大趋势;性别工资差异的扩大完全是由性别歧视的加剧造成的;性别歧视的加剧不仅体现在职业内部针对女性工资歧视的加剧,而且体现在针对女性职业分割的就业歧视的加剧。因此,政府设计和实施公平的就业制度和工资分配制度,将有助于抑制性别工资差异的持续扩大。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徐龙  唐一山  
本文运用质性方法探析了20名离职教师如何在其职业生涯过程中萌生出离职意愿进而选择离开教师职业的生命历程及感受,并透析了教师的困苦感受与其离职行为的不解之缘。研究发现,离职教师依据离职原因的个体和外部环境两大维度可区辨为外力型("寒士")、内力型("旅居者")、外主内辅型("漂泊者")、内主外辅型("朝圣者")四种类型。外力型指起因于或主要起因于外部环境的因素而选择离职的教师,内力型指起因于或主要起因于个体的因素而选择离职的教师,外主内辅型指植根于外部环境本应该满足事实上却没有满足个体的发展需求而选择离职的教师,内主外辅型指外部环境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满足个体发展需求而选择离职的教师。依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四类离职教师按照困苦层次由低到高的顺序分为以下层次:无困苦(内力型)→生存层面之穷困(外力型)→归属与爱层面之孤苦+自尊层面之不得志(外主内辅型)→自我实现层面之乏味(内主外辅型)。有鉴于此,可采取以下措施来应对教师离职问题:针对外力型离职教师的现象,要着力提升教师的待遇;针对外主内辅型离职教师的现象,要注重成全教师归属与发展的欲求;针对内主外辅型和内力型离职教师的现象,要做好教师职业"入口"和"出口"两方面的改革。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杨宁  陈慧  
社会化媒体的发展推动了企业营销模式的创新。本文以社会资本理论为视角,探究了虚拟品牌社群中消费者公民行为的产生机制,认为虚拟品牌社群中的社会互动、信任互利、自我类化均正向影响消费者社会价值感知,社会价值正向促进消费者形成社群归属感,而社会价值与社群归属感同时正向促进消费者公民行为的形成。社会价值完全中介了社会互动对公民行为的作用,部分中介了信任互利、自我类化对公民行为的作用。本文的结论为企业在互联网时代开展品牌培育、提升品牌价值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也为消费者参与虚拟品牌社群提供了理论指导。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葛春  费秀芬  
"日常反抗"是一种"弱者"自我保护和抗争的"武器",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对外在控制所做出的持续性、隐密性的抵制与不合作。在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农村教师的"日常反抗"行为普遍存在,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新乡土社会"环境的影响、课程改革自身设计中的缺陷与实施上的偏差以及农村教师个人情感、自身特点、群体文化与课程改革存在内在的冲突等。对于农村教师的"日常反抗"行为,研究者们应当理性地看待,既要正视它的消极影响,也要看到它的正面功能。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周大平  
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宋映泉等三位学者,对西部某省41个国家级贫困县农村初中学校2216名初二学生的随机调查和跨年度的跟踪调查显示,这些初中生毕业后只有25%上了中职学校。这项调查显示的情况,与中央政府近年来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宏观背景相关。20世纪末,我国高等教育开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万江红  狄金华  张翠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