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888)
2023(4187)
2022(3238)
2021(2936)
2020(2156)
2019(4608)
2018(4484)
2017(7782)
2016(4108)
2015(4389)
2014(4367)
2013(4168)
2012(3964)
2011(3923)
2010(4061)
2009(3808)
2008(3472)
2007(3359)
2006(3030)
2005(2314)
作者
(11308)
(9751)
(9517)
(9050)
(5841)
(4682)
(4295)
(3734)
(3672)
(3510)
(3299)
(3292)
(3017)
(2933)
(2878)
(2833)
(2743)
(2680)
(2670)
(2557)
(2434)
(2322)
(2292)
(2234)
(2232)
(2229)
(2146)
(2052)
(2034)
(1981)
学科
(21103)
(16468)
经济(16453)
农业(14193)
(11120)
业经(8192)
农业经济(6684)
中国(6057)
(5365)
地方(5313)
管理(5298)
发展(5052)
(5049)
收入(4869)
(4681)
(4597)
农村(4579)
建设(4059)
(3670)
土地(3560)
经济建设(3496)
工作(3384)
分配(3368)
(3270)
及其(3269)
人口(3236)
(3228)
企业(3228)
方针(3181)
方法(3131)
机构
学院(61044)
大学(56397)
(21623)
研究(21070)
经济(20921)
管理(19247)
理学(16555)
理学院(16324)
管理学(15907)
(15838)
管理学院(15783)
中国(14832)
(12796)
师范(12749)
科学(12593)
(11431)
农业(10849)
中心(10348)
(10006)
师范大学(9901)
业大(9844)
(9844)
(9355)
研究所(8896)
教育(8537)
(8083)
(7761)
(7282)
农业大学(7120)
财经(7098)
基金
项目(40076)
研究(34199)
科学(31761)
基金(26934)
(22567)
国家(22223)
社会(21766)
社会科(20192)
社会科学(20190)
科学基金(18723)
(17627)
教育(16548)
编号(16069)
基金项目(14313)
(14168)
成果(13665)
课题(11743)
(11159)
(10464)
(10311)
(9742)
自然(9600)
资助(9467)
自然科(9339)
自然科学(9338)
(9271)
重点(9203)
自然科学基金(9132)
规划(9083)
发展(8861)
期刊
(33349)
经济(33349)
(22777)
研究(18363)
中国(15577)
农业(14581)
教育(13418)
业经(10041)
科学(9258)
学报(8932)
大学(7824)
农业经济(7504)
学学(7445)
(7064)
金融(7064)
农村(6929)
(6929)
(5621)
(4890)
农村经济(4722)
管理(4504)
技术(4496)
社会(4472)
问题(4285)
社会科(4146)
社会科学(4146)
(4116)
经济研究(3819)
职业(3592)
(3516)
共检索到933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樊彩萍  
乡土情怀是乡村教师坚守和奉献乡村教育的精神支柱,采用自编的乡村教师乡土情怀调查问卷,对中部H省8县904名乡村教师进行调查,全面深入地了解乡村教师乡村教育情怀的现状,以提出改进建议。调查结果显示:乡村教师乡土情怀总体上为中等偏下水平,四个一级维度界于中等到较低水平之间,由低到高依次为职业认同感、乡土认同感、职业使命感和职业成就感;乡村教师乡土情怀在性别、年龄、学历、学段、身份、婚姻状况、户籍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男性、35岁及以下、本科及以上学历、小学、特岗及定向、未婚和城镇户籍的教师乡土情怀水平相对较低。当前乡村教师乡土情怀的主要问题为乡村教师与乡土社会的分离、与乡土教育的疏离、角色定位的游离、职业守望不坚定。厚植乡村教师乡土情怀,教师个体的自建自育是关键,政府的保障支持是基础,乡村社会的人文关怀是催化剂。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樊彩萍  
乡土情怀是乡村教师坚守和奉献乡村教育的精神支柱,采用自编的乡村教师乡土情怀调查问卷,对中部H省8县904名乡村教师进行调查,全面深入地了解乡村教师乡村教育情怀的现状,以提出改进建议。调查结果显示:乡村教师乡土情怀总体上为中等偏下水平,四个一级维度界于中等到较低水平之间,由低到高依次为职业认同感、乡土认同感、职业使命感和职业成就感;乡村教师乡土情怀在性别、年龄、学历、学段、身份、婚姻状况、户籍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男性、35岁及以下、本科及以上学历、小学、特岗及定向、未婚和城镇户籍的教师乡土情怀水平相对较低。当前乡村教师乡土情怀的主要问题为乡村教师与乡土社会的分离、与乡土教育的疏离、角色定位的游离、职业守望不坚定。厚植乡村教师乡土情怀,教师个体的自建自育是关键,政府的保障支持是基础,乡村社会的人文关怀是催化剂。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白亮  
乡村教师作为中国乡村社会的知识精英,在考察其社会担纲时,社会结构具有基础性意义。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演进的历史进程,不同历史时期因应社会结构的变化,乡村教师有着不同的角色担当。从传统社会乡村塾师集塾师、士绅、乡贤角色于一身;到近现代中国社会激变过程,士绅阶层瓦解,乡村教师全力承担起乡村建设的乡贤使命;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作为文化精英服务乡里。20世纪90年代,随着城镇化的高速推进,出现“文字上移”趋势,乡村教育逐渐衰弱,乡村教师与乡村社会不断分离。直至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教育迎来振兴契机,乡村教师再一次被赋予新乡贤角色期望。但在社会结构发生巨变的今天,给予乡村教师新乡贤的期望是不切实际的。面对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乡村教师的角色担当和作为,应回归乡村教育振兴的本位。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汪倩倩  
孝道是乡土文明的核心内容。随着乡土社会向后乡土社会的快速转变,孝道也随之发生了嬗变。以M村为实践调研点,从事生、事死两方面将孝道的内涵细化为养亲、敬亲、侍亲、顺亲、葬亲、祭亲等6个维度,全面考察孝道在后乡土社会中的诸多变化与流动形式,深入剖析孝道嬗变的内在机理。研究表明:在后乡土社会,孝道嬗变是城镇化、市场化、国家制度等社会结构性力量与乡村社会的微观实践共同形塑的结果。孝道嬗变应在社会转型与乡村变迁的事实基础上去考量与判定,并将其作为基本出发点,构建起传统与现代相互协调、相互融合的新孝道伦理秩序,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姿态服务于后乡土社会。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汪倩倩  
孝道是乡土文明的核心内容。随着乡土社会向后乡土社会的快速转变,孝道也随之发生了嬗变。以M村为实践调研点,从事生、事死两方面将孝道的内涵细化为养亲、敬亲、侍亲、顺亲、葬亲、祭亲等6个维度,全面考察孝道在后乡土社会中的诸多变化与流动形式,深入剖析孝道嬗变的内在机理。研究表明:在后乡土社会,孝道嬗变是城镇化、市场化、国家制度等社会结构性力量与乡村社会的微观实践共同形塑的结果。孝道嬗变应在社会转型与乡村变迁的事实基础上去考量与判定,并将其作为基本出发点,构建起传统与现代相互协调、相互融合的新孝道伦理秩序,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姿态服务于后乡土社会。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汪丽红  
乡土文化自信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自信的底气,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精神支撑。新时代重塑乡土文化自信,发挥着乡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乡风文明建设的“导航灯”、和美乡村社会构建的“黏合剂”、城乡融合发展的“连心桥”的重要价值作用。目前乡土文化生成载体的缩减、多元文化价值的角逐、传承主体的断代等困境,使重塑乡土文化自信面临严重挑战。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乡土文化多样性生成,深度挖掘优秀乡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引育结合壮大乡土文化传承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是重塑乡土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路宝利  
由于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民族性""复杂性"与"历史性"认识不足,故在20世纪80年代采介欧美模式之时,并未就彼此之间的"契合性"展开富有价值的思想辩争,似乎"照搬"欧美成为一个不言而喻的问题,且之后针对此事并未有过深刻的"省思",中等职业教育困境就此铸成。基于"非器文化""问题学生"等极具乡土蕴意的逻辑基点,超越以往中等职业教育在定位、课程、教学等诸多层面的"不完整",通过"双轨一元"的基本设计,秉持"通过职业而教育""通过技能而完整"与"通过完整而改造"的基本理念,贯彻涵括完整定位、完整课程、完整教学等在内的基本框架,遂而创制"完整教育"这一契合中国"乡土"的中等职业教育图景。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王艳玲  陈向明  
近二十年来,伴随现代性的快速推进,我国乡村教师职业的乡土性日渐迷失,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遭遇多重危机。本文基于长期的田野研究指出,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强化专业取向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保留其乡土性。为此,需要重新审视乡村教师的专业性,即应把乡土情怀作为乡村教师最典型的专业特质,选拔和培养具有乡土情怀的乡村教师。这些教师应热爱乡村儿童和乡村教育事业,具有丰富的地方性知识,能够开展文化适切的教育,并具备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回归乡土"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强调对乡土情怀的重视,强调对优秀乡村教师的关注,重视对本土经验的弘扬,强调对乡村教师工作条件的改善,以及关注乡村教育文化价值观的重建。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陈兴  吴倩  兰伟  
乡村旅游资源具有乡村性表征的核心特性,在乡村旅游规划实践中,现行的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的国标缺乏对乡村旅游资源内涵及特性的关照及对乡村空间结构特征的兼顾,对乡村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的适用性不足。通过对乡村旅游资源内涵与特性的解析,基于乡村旅游资源本体是乡土景观体系的判断,围绕乡土景观要素与结构,对乡村旅游资源分类体系进行了构建,确定出乡土自然环境系统、传统乡村基础设施、传统农业系统、乡土聚落系统、乡土文化形态等5个主类和17个亚类、54个基本类型。同时,基于乡村旅游资源评价目的的综合性,并结合乡土景观的地方感影响因素,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从资源自身价值、开发条件和综合效益三个方面,确定出15项评价指标及具体评价标准。研究基于乡土景观视角对乡村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进行了创新性思考。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周晔  徐好好  刘菊英  
乡村学校发挥乡土文化功能可以为乡村振兴补充精神文化之“钙”。乡村教师是乡村学校发挥乡土文化功能的关键主体,其认知和实践直接决定着学校乡土文化功能的实现。调研发现:教师认可学校具有保护、筛选、传承、创新乡土文化的功能。学校发挥乡土文化功能具有良好的现实基础,一是乡村教师对其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认可度高;二是学校通过多种方式的具体实践积累了一定经验。但同时,乡村学校发挥乡土文化功能面临着乡村教师窄偏理解乡土文化、参与意愿有待提高以及乡土文化功能发挥层次缺漏等现实困境。乡村学校要更好地发挥乡土文化功能,需要以优势视角确认乡土文化功能的育人价值,在行动体验中探索更加合适的方式,多方协力提供保障支持。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守英  王一鸽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近百年结构转变及其由此带来的人地关系与乡村制度变革,得出中国已经从以农为本、以土为生、以村而治、根植于土的"乡土中国",进入乡土变故土、告别过密化农业、乡村变故乡、城乡互动的"城乡中国"。在城乡中国阶段,一方面是农民的高度异质化及其与乡村的经济社会关系发生分野,农二代引发代际革命,农业走向劳动集约和多功能化;另一方面是要素在城乡间配置活跃,城乡分工与融合增强,乡村在分化的同时也迈向业态、产业、功能多样化。在历史分析基础上,本文提出"城乡中国"有必要成为理解转型中国结构形态的一个重要范式,任何基于"乡土中国"或"城市中国"的公共政策都不利于中国完成伟大的转型。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游旭群  
在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教育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基础性、先导性和持续性作用。乡村振兴必先振兴乡村教育,而振兴乡村教育的关键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核心是培养一批又一批优秀乡村教师。一、培养乡村需要的教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需要更加重视教育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中的重要作用。返贫致贫风险长期存在,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姜广辉  张凤荣  陈曦炜  王玮  吴建寨  
本文在分析了乡村景观内涵和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剖析了目前乡村城市化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指出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农村乡土特色的丧失。然后由此说明了在尊重当地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运用景观生态规划的方法对乡村景观进行合理规划与配置,创造和谐发展的乡村新文化景观体系,是保护农村的乡土特色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一条可行途径。文章对乡村景观生态规划的关键、原则和实施进行了初步探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卢渊  李颖  宋攀  
"美丽乡村"建设关系到广大乡村群众的生存与发展,也关乎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延续。为避免盲目追求速度以及经济效益所造成的乡村建设性破坏,以乡土文化与传统村落环境的共生性发展关系为切入点,运用建筑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景观生态学、文化遗产保护等相关学科理论,探索乡土文化在当代乡村建设中所承载的重要文化价值。其具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凸显地域文化特色,提升生产、生活环境质量,推动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等作用。乡村建设应以尊重传统文化根基为己任,通过"传承、保护","创新、新建","挖掘、改造"三种形式,在遵循保持、
[期刊] 求索  [作者] 刘波  
乡村振兴必有农业项目下乡,但其成败与乡土知识配合状况有关。项目农业需重视地方情境,能让农民掌握某种知识技能。农民既有乡土知识会融入项目,项目又使之产生新的乡土知识,才有持续的动力。如此,项目农业才不是孤立的项目,而成为带动农民致富的惠民工程。反之,项目农业可能侵蚀乡土知识,出现非预期后果。将社会文化基础调查作为项目农业立项的必需环节,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克服此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