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701)
2023(11177)
2022(9745)
2021(9226)
2020(7420)
2019(17354)
2018(17352)
2017(33328)
2016(17840)
2015(20199)
2014(20377)
2013(20070)
2012(18372)
2011(16769)
2010(16732)
2009(15426)
2008(14805)
2007(12981)
2006(11402)
2005(9549)
作者
(51535)
(42856)
(42418)
(40311)
(27122)
(20521)
(19135)
(16837)
(16242)
(15170)
(14673)
(14253)
(13328)
(13316)
(13002)
(12818)
(12702)
(12472)
(12118)
(11893)
(10523)
(10461)
(10236)
(9826)
(9561)
(9441)
(9421)
(9418)
(8606)
(8425)
学科
(74400)
经济(74309)
(51012)
管理(48865)
(39555)
企业(39555)
方法(33874)
(30745)
数学(28660)
数学方法(28347)
农业(20463)
业经(19646)
中国(19133)
(17649)
(17048)
地方(15693)
理论(13694)
(13378)
(11857)
教育(11624)
(11474)
贸易(11467)
(11095)
环境(10779)
技术(10539)
(10481)
(10395)
银行(10363)
(10209)
财务(10151)
机构
大学(259887)
学院(258602)
管理(106036)
(100513)
经济(98147)
理学(92966)
理学院(91963)
管理学(90438)
管理学院(89977)
研究(83305)
中国(60303)
(54710)
科学(52068)
(44476)
(43526)
(40411)
业大(39423)
中心(37815)
研究所(37074)
财经(36272)
(36133)
(35722)
师范(35477)
北京(34251)
(33002)
农业(32764)
(29910)
经济学(29858)
(29838)
师范大学(28724)
基金
项目(181104)
科学(142485)
研究(135631)
基金(131265)
(112868)
国家(111825)
科学基金(96595)
社会(85535)
社会科(80608)
社会科学(80587)
(70761)
基金项目(70584)
自然(61630)
教育(61388)
自然科(60129)
自然科学(60118)
自然科学基金(59025)
(58781)
编号(56776)
资助(52948)
成果(46351)
(39874)
重点(39671)
(38494)
课题(38120)
(37326)
创新(34598)
教育部(34431)
国家社会(34429)
项目编号(34282)
期刊
(113262)
经济(113262)
研究(74974)
中国(45860)
(45110)
学报(40687)
科学(38456)
管理(35929)
(31571)
大学(31522)
农业(30532)
教育(29738)
学学(29650)
业经(21019)
技术(20889)
(20106)
金融(20106)
财经(17171)
经济研究(16387)
问题(14875)
(14530)
图书(14302)
理论(13269)
(13264)
科技(12788)
(12444)
实践(12368)
(12368)
技术经济(11952)
现代(11784)
共检索到3643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韩鹏云  
政治学与乡村问题的碰撞触发了乡村政治研究的热潮。从历时流变的过程来看,乡政村治研究逐步过渡到乡域政治研究;从分析范式转换来看,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逐步过渡到国家与社会的分析范式。当下乡村政治研究中有关国家政权建设方向的争议一直存在,不同思潮需要在沟通和对话中寻求理论的突围。通过全方位的检视,可以深入发掘乡村政治研究的知识社会学脉络,并期许新一轮研究热潮的到来。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秦小霞  
在社会转型时期,我国乡村社会是由内向型农村转向外向型农村。这种转变,使传统社会人际关系的认同条件发生变化或遭受破坏,也引起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这时的乡村民主政治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修订草案)》作为乡村民主选举制度的法律依据,存在一些缺陷,今后逐步作出一些技术性的调整是必要的。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王春城   王帅  
本文从外部的“国家与乡村关系”和内部的“乡村自治秩序”两方面来理解乡村政治及其变迁,借助政策反馈理论的核心观点“政策塑造政治”搭建“政策-政治”分析框架,从政策过程角度阐释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两个时期的乡村政治及其变迁过程与机理。本文研究表明,反映不同时期国家与乡村关系的政策安排会引起乡村社会内部政治活动参与方式的改变。受政策的解释效应、资源效应和学习效应影响,国家行动者和乡村行动者的认知、能力与行为发生转变,进而改变国家力量和自治力量对乡村社会的作用方式,二者分别塑造了新的国家与乡村关系和新的乡村自治秩序,最终呈现为国家与乡村关系和乡村自治秩序的更迭,即政策过程重塑了乡村政治:由取消农业税时期的“悬浮给予”变迁为精准扶贫时期的“精准分配”,又由精准扶贫时期的“精准分配”变迁为乡村振兴时期的“融合发展”。“政策-政治”分析框架所揭示的乡村政治变迁机理表明,在开展有关乡村的政策分析和政治分析时,既要关注政治对政策的影响,也不能忽视政策对政治的反作用,既要关注政策安排对乡村发展所产生的直接效应,更要关注政策过程对乡村政治所产生的重塑效应,以实现政策与政治的深度良性互动。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高端阳  李睿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要求,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相呼应。当前,社会治理的薄弱环节在乡村,本文回顾了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历史变迁,从宏观脉络综述和解析乡村治理的变革轨迹。从对历史的梳理中,回应当下乡村治理中仍然存有的问题,通过治理主体、治理结构与治理文化的分类探讨,建构乡村治理的"问题器"。最后,文章将探讨解决当下乡村治理主要问题的路径选择,以起到解决问题的反思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曾菊新  
乡村人居环境是乡村居民生产劳动、生活居住、休闲娱乐和社会交往的空间场所,包括乡村居民居住、生活和活动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及人工环境,涉及乡居民生产生活的物质环境和非物质环境。近30多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中国乡村人居环境已经有了较大范围和一定程度的改善。从总体上看,尤其是国家实施新农村建设政策后,乡村人居环境变化较大,东部发达地区相对于中西部地区乡村人居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华彦玲  
诺斯的理论:制度变迁存在"路径依赖"诺斯在其《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一书中指出:制度变迁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它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因此,"人们在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同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冯健,张小林  
乡村社区是指一定乡村地域上具有相对稳定和完整的结构、功能、动态演化特征以及一定认同感的社会空间,是乡村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和空间缩影。通过乡村社区研究可以较为全面地洞察乡村社会的组织结构、空间特征与过程及其变迁的动力机制。苏南是中国乡村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其小城镇的蓬勃发展促进了现代乡村社区的变迁。本文回顾了苏南现代小城镇发展历程与特点, 从乡村社区观念、经济、文化、聚落和保障5 个方面剖析了小城镇发展对苏南现代乡村社区变迁的作用, 并系统分析了苏南现代小城镇建设与乡村社区的发展趋势。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蔡春虹  张俊豪  
如何构建城乡教师有序流动机制,是促进乡村教育发展的重点和难点。本研究借助资本与惯习理论,探讨民族地区乡村教师流动资本的变迁及其对乡村教师惯习的影响。通过参与观察、实物搜集、访谈的方式,研究发现临海县教师流动经历了从以社会资本为主的教师流动到以文化资本为主的流动,再到多种资本共同参与教师流动的变迁历程。研究结论是教师流动政策中的资本运作规则影响教师惯习的生成,要基于经济资本的转换增强乡村教师工资待遇政策,促进乡村教师向上流动;基于文化资本的转换完善城乡教师轮岗交流政策,推动城市教师向下流动;基于文化资本、符号资本的转换健全乡村教师录用考调政策,保障乡村教师有序循环;基于符号资本、社会资本的转换构建乡村教师人文关怀政策,实现乡村教师安心从教。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祖云  韩鹏云  
乡村秩序与乡村社区公共品供给密切相关。在乡村秩序形态的演进中形成了不同的村社公共品供给模式,在传统乡村社会,内生秩序占主导的乡村社会形态形成了村社自足的公共品供给模式。而新中国建立后至税费改革前,外生秩序占主导的乡村社会形态形成了国家统合的公共品供给模式。时至当下后税费时代,乡村社会外生、内生秩序出现了双向并弱的态势,造成了公共品供给的困境。由此,必须重塑乡村社会秩序,并通过国家与村社的有效接合。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石亚兵  
乡村社会的整体变迁必然导致教师流动的动力发生根本性变化。因此,对乡村教师流动动力的研究需超越已有理论研究范式,从一种整体性的视角来认识。在本研究中,这种视角是基于涂尔干"集体意识"理论而提出的文化视角,即以乡村社会"集体意识"变迁为分析框架,认识不同时期构成乡村教师流动的文化动力。具而言之,乡村社会的"集体意识"经历了"礼"、"个人主义"和"迷茫漂泊感"三个阶段。与此相应的,这三种"集体意识"分别导致乡村教师流动出现"坚守"、"单向流动"与"无序流动"三种对应形态。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飞龙  李路曲  
乡村社会的运作机理受制于宏观的结构性因素,面对政治变迁,乡村组织必须通过调适自身运作逻辑来予以有效因应。发展型体制要求乡村权威具有整合乡村秩序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政治锦标赛"模式下,政绩考核方式的变更对塑造乡村权威具有极大的影响。乡村社会在因应政治变迁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出多种治理模式,但其治理绩效却极为悬殊。研究发现,在体制转型背景下,某些乡村逐渐演化出一种具有强烈发展导向的权威组织结构,在其导引下,能够达到整合乡村秩序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双重效能,进而展现出较高的社会治理绩效。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飞龙  李路曲  
乡村社会的运作机理受制于宏观的结构性因素,面对政治变迁,乡村组织必须通过调适自身运作逻辑来予以有效因应。发展型体制要求乡村权威具有整合乡村秩序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政治锦标赛"模式下,政绩考核方式的变更对塑造乡村权威具有极大的影响。乡村社会在因应政治变迁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出多种治理模式,但其治理绩效却极为悬殊。研究发现,在体制转型背景下,某些乡村逐渐演化出一种具有强烈发展导向的权威组织结构,在其导引下,能够达到整合乡村秩序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双重效能,进而展现出较高的社会治理绩效。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守英  王一鸽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近百年结构转变及其由此带来的人地关系与乡村制度变革,得出中国已经从以农为本、以土为生、以村而治、根植于土的"乡土中国",进入乡土变故土、告别过密化农业、乡村变故乡、城乡互动的"城乡中国"。在城乡中国阶段,一方面是农民的高度异质化及其与乡村的经济社会关系发生分野,农二代引发代际革命,农业走向劳动集约和多功能化;另一方面是要素在城乡间配置活跃,城乡分工与融合增强,乡村在分化的同时也迈向业态、产业、功能多样化。在历史分析基础上,本文提出"城乡中国"有必要成为理解转型中国结构形态的一个重要范式,任何基于"乡土中国"或"城市中国"的公共政策都不利于中国完成伟大的转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