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456)
2023(12394)
2022(10501)
2021(9962)
2020(8395)
2019(19207)
2018(19067)
2017(35882)
2016(19615)
2015(22164)
2014(22223)
2013(21497)
2012(19808)
2011(17711)
2010(18021)
2009(16714)
2008(16319)
2007(14758)
2006(12915)
2005(11008)
作者
(56209)
(47326)
(47195)
(44629)
(29850)
(22700)
(21320)
(18470)
(18096)
(16932)
(16157)
(16149)
(15029)
(14675)
(14572)
(14455)
(13987)
(13861)
(13658)
(13552)
(11834)
(11505)
(11501)
(10979)
(10718)
(10626)
(10459)
(10407)
(9799)
(9612)
学科
(81329)
经济(81222)
管理(54491)
(54211)
(41820)
企业(41820)
方法(38329)
数学(34064)
数学方法(33360)
(32170)
中国(21730)
农业(21511)
(20575)
业经(19599)
地方(16929)
(16823)
(15953)
理论(13061)
(12440)
贸易(12431)
(12078)
(12060)
(12019)
银行(11985)
(11862)
财务(11807)
财务管理(11771)
(11363)
(11255)
金融(11252)
机构
学院(275670)
大学(275412)
(107318)
管理(107222)
经济(104840)
理学(92541)
理学院(91497)
管理学(89346)
研究(89234)
管理学院(88824)
中国(68146)
(57192)
科学(56127)
(51630)
(50034)
(44220)
中心(43744)
业大(43452)
(43356)
研究所(40207)
财经(39653)
农业(39550)
(37423)
师范(37022)
(36069)
北京(35030)
(33943)
经济学(32753)
(32101)
(30247)
基金
项目(189554)
科学(149769)
基金(138561)
研究(136408)
(121305)
国家(120243)
科学基金(103729)
社会(86962)
社会科(82126)
社会科学(82104)
(74959)
基金项目(72998)
自然(68198)
自然科(66725)
自然科学(66702)
自然科学基金(65449)
教育(64226)
(62866)
资助(57192)
编号(55050)
成果(44639)
重点(42712)
(41902)
(40279)
(38991)
课题(38171)
科研(36729)
创新(36412)
国家社会(35999)
教育部(35901)
期刊
(122382)
经济(122382)
研究(76544)
中国(55970)
(52055)
学报(45900)
科学(42092)
(39471)
管理(38936)
大学(35883)
农业(34565)
学学(33841)
教育(31287)
技术(26238)
(25232)
金融(25232)
业经(21972)
财经(19326)
经济研究(17040)
(16625)
问题(16141)
(15896)
(15788)
统计(14766)
技术经济(13939)
图书(13475)
(13079)
业大(12645)
理论(12382)
科技(12318)
共检索到4087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文龙  
在乡村振兴项目实施中,利己型寻租由于利己型特征受到社会普遍关注,成为政府反腐重点,并随着反腐制度的不断完善,项目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大幅减少,利他型寻租则由于利他型特征而受到社会忽视并呈蔓延之势,造成新的危害。基于中部S镇的调研显示,相对于普通利己型寻租,利他型寻租不仅导致乡村振兴项目资源错配与低效利用风险增大,而且形成示范效应助长官本位与乡村发展路径依赖,损害政府公信力,其潜在危害更大,也应引起政府重视。为此,需要结合中国现实国情,从树立民本思想和公平意识、完善民主法治、矫正乡村振兴目标的异化、加强乡村振兴项目监管等方面,制定减少利他型寻租的合理对策,有效提高乡村振兴项目资源的配置效率与公平性,恢复政府公信力,增强乡村内生发展能力。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苑秀丽   刘芷由  
东北山区乡村振兴工作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以辽宁省本溪市H县S镇为切入点,当地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取得村集体经济发展显著、技术农户带头致富和特色产业发展兴旺等成效,但还存在年轻劳动力及高素质人才流失过多、部分村民主动参与意愿有待提高和有的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发挥有待进一步加强等问题。对此,提出保持和发挥村集体经济优势,利用特色产业优势、强化品牌建设,促进年轻劳动力及高素质人才回流,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等对策建议。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苑秀丽   刘芷由  
东北山区乡村振兴工作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以辽宁省本溪市H县S镇为切入点,当地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取得村集体经济发展显著、技术农户带头致富和特色产业发展兴旺等成效,但还存在年轻劳动力及高素质人才流失过多、部分村民主动参与意愿有待提高和有的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发挥有待进一步加强等问题。对此,提出保持和发挥村集体经济优势,利用特色产业优势、强化品牌建设,促进年轻劳动力及高素质人才回流,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等对策建议。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惠林  
基于S省J镇的党建创新实践,以"政党组织社会"为分析框架,探讨了乡村振兴视域下基层党组织与乡村社会的关系问题。一般农业型村庄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着组织性缺失与艰巨性发展任务之间的矛盾。基层党组织的首要目标是如何通过加强自身组织能力建设,以凝聚各方面资源、激发振兴动力。J镇通过区域化党建推动公共服务下沉、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及党员联户等实践形式,不仅有效提高了基层党组织自身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而且形成了对乡村振兴强有力的引领能力。当前,应以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能力建设为着力点推进乡村振兴,加强基层党组织对集体经济的统筹能力和再分配能力,充分调动普通党员走群众路线,以重塑乡村社会的组织性。可尝试通过区域化党建的做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惠林  
基于S省J镇的党建创新实践,以"政党组织社会"为分析框架,探讨了乡村振兴视域下基层党组织与乡村社会的关系问题。一般农业型村庄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着组织性缺失与艰巨性发展任务之间的矛盾。基层党组织的首要目标是如何通过加强自身组织能力建设,以凝聚各方面资源、激发振兴动力。J镇通过区域化党建推动公共服务下沉、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及党员联户等实践形式,不仅有效提高了基层党组织自身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而且形成了对乡村振兴强有力的引领能力。当前,应以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能力建设为着力点推进乡村振兴,加强基层党组织对集体经济的统筹能力和再分配能力,充分调动普通党员走群众路线,以重塑乡村社会的组织性。可尝试通过区域化党建的做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娟  王惠  
学术研究、政策话语、基层干部均强调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但在关于“谁是乡村振兴的主体”的讨论中,鲜有农民的声音。本文尝试将这一问题分解为“谁的乡村振兴”和“谁来振兴乡村”,从“受益主体”和“行动主体”两个维度剖析农民对乡村振兴主体角色的认知。分析发现,农民对受益主体的理解是综合其角色认知和现实感知的结果,农民认为他们自身在乡村振兴中并非确定的受益主体,也并非当然的核心行动主体,而更多认为自己是乡村振兴行动中的配角。本文认为,乡村留居人口结构与可行能力、相关政策和项目的执行偏差以及农民对其主体角色的解构等共同形塑了农民对乡村振兴主体角色的认知,造成在乡村振兴行动层面农民主体性不足的现实。因此,从农民视角出发,充分保障农民的主体利益,培育和激发农民主体意识,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格局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命题。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娟  王惠  
学术研究、政策话语、基层干部均强调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但在关于“谁是乡村振兴的主体”的讨论中,鲜有农民的声音。本文尝试将这一问题分解为“谁的乡村振兴”和“谁来振兴乡村”,从“受益主体”和“行动主体”两个维度剖析农民对乡村振兴主体角色的认知。分析发现,农民对受益主体的理解是综合其角色认知和现实感知的结果,农民认为他们自身在乡村振兴中并非确定的受益主体,也并非当然的核心行动主体,而更多认为自己是乡村振兴行动中的配角。本文认为,乡村留居人口结构与可行能力、相关政策和项目的执行偏差以及农民对其主体角色的解构等共同形塑了农民对乡村振兴主体角色的认知,造成在乡村振兴行动层面农民主体性不足的现实。因此,从农民视角出发,充分保障农民的主体利益,培育和激发农民主体意识,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格局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命题。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钟韶彬  
金融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关键支撑。进入新发展阶段,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既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更是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金融帮扶对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具有重要作用。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广东金融帮扶模式的调研,文章总结了广东金融帮扶的实践,分析了推进其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研究了金融帮扶参与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工作机理,并就如何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提升金融支撑能力以构建更加系统、更具活力、更为持久的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和市场体系提出建议:加强政策引导,加大资金投入;夯实数据基础,创新融资方式;注重正向激励,增强市场活力;健全基层体系,织密建强网络;借助资本市场,扩展融资空间。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彭晓旭  张慧慧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本文立足于田野调查经验,考察内生型乡村产业得以存续与发展的内在机制,并从总体性视角讨论其产生的社会效应。凭借本土廉价劳动力优势、稳定的用工关系、灵活的用工制度以及村庄内部的产业分工集聚等四重机制,内生型产业的发展过程深度嵌入到乡土社会之中。同时,产业发展激发了村庄内部活力,体现为村庄社会结构完整、社会竞争适度、社会秩序稳定等积极特征。乡村产业与乡土社会高度混融,形塑了稳定有序的农村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构造出“产社一体”的村庄形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方面要把握好中西部农村产业发展的定位问题,另一方面要避免资本下乡与经营脱嵌。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冉德睿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走农业扩大再生产之路;强化新兴科学技术在农业的应用,走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发挥村集体的作用,走集体经济发展之路;正确把握农业、农村、农民之间的内在联系,走“三农”协调联动发展之路。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新城  曹桂茹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价格是经济利益的调节者,价格杠杆在调节城乡利益、合理配置城乡资源要素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破解制约农村改革发展的价格难题,可以有效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本文系统地分析了运用价格杠杆推动乡村振兴的战略意义、价格杠杆在乡村振兴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就如何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沈费伟  
为了更好地阐述乡村振兴的机理与治理逻辑问题,本研究基于赋权理论的研究视角,以西方发达国家中的英国为典型案例进行实证检验。通过对英国乡村振兴的发展概况和实践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出英国乡村振兴的主要特征及优势,进而在赋权理论的纵向放权与横向能力培育相结合的思路上,从个人赋权、组织赋权以及社区赋权3个层面提炼出英国乡村振兴成功经验对中国乡村振兴的有益借鉴。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许汉泽  
脱贫攻坚结束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阶段后,欠发达地区乡村产业发展面临政策环境转型、外在扶持力度减弱等新挑战,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为此,H县创新探索出了以“支部联建、资源联享、产业联盟”为核心的联村发展模式。这一模式的核心逻辑是弥合产业发展的市场边界与村庄的行政边界不一致的罅隙,通过跨域机制、整合机制与链接机制打破乡村产业跨边界发展的梗阻,有效整合不同主体的多方资源,推动小农户与大市场衔接,并最终构建乡村产业发展共同体。联村发展不仅有利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而且还直接助力乡村产业兴旺与共同富裕政策目标的实现。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许汉泽  
脱贫攻坚结束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阶段后,欠发达地区乡村产业发展面临政策环境转型、外在扶持力度减弱等新挑战,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为此,H县创新探索出了以“支部联建、资源联享、产业联盟”为核心的联村发展模式。这一模式的核心逻辑是弥合产业发展的市场边界与村庄的行政边界不一致的罅隙,通过跨域机制、整合机制与链接机制打破乡村产业跨边界发展的梗阻,有效整合不同主体的多方资源,推动小农户与大市场衔接,并最终构建乡村产业发展共同体。联村发展不仅有利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而且还直接助力乡村产业兴旺与共同富裕政策目标的实现。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宏伟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中国乡村建设的发展方向。乡村振兴应该将对优秀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作为主要方向,从而将乡村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乡村文化的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题中应有之义,但是目前乡村文化建设面临农民价值观改变动摇文化自信、乡村日渐"空心化"破坏文化发展内生动力、行政化治理模式制约文化多样发展和乡村学校教育缺失乡村文化传承等困境,对此,要从弘扬文明乡风、整合乡村文化资源、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及发挥学校教育的文化功能等促进优秀乡村文化建设与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