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518)
2023(13927)
2022(11900)
2021(11327)
2020(9593)
2019(22067)
2018(21887)
2017(42798)
2016(23104)
2015(25986)
2014(26229)
2013(25768)
2012(24247)
2011(21944)
2010(22077)
2009(20608)
2008(20282)
2007(18534)
2006(16320)
2005(14374)
作者
(65875)
(55334)
(54998)
(52733)
(35171)
(26476)
(25257)
(21516)
(21019)
(20056)
(18672)
(18645)
(17548)
(17346)
(17209)
(17155)
(16872)
(16197)
(15940)
(15872)
(13688)
(13617)
(13419)
(12799)
(12510)
(12435)
(12286)
(12146)
(11273)
(11163)
学科
(96145)
经济(96034)
(66622)
管理(65319)
(51080)
企业(51080)
方法(43160)
数学(38381)
数学方法(37784)
(37679)
(27639)
中国(26097)
农业(24682)
业经(22737)
地方(20944)
(20280)
(18338)
贸易(18329)
(17947)
(17833)
(16018)
(15980)
财务(15961)
银行(15941)
财务管理(15917)
(15675)
(15161)
企业财务(15052)
(14673)
金融(14670)
机构
学院(327678)
大学(325213)
(137111)
经济(134116)
管理(128265)
理学(109644)
研究(109394)
理学院(108459)
管理学(106483)
管理学院(105842)
中国(85740)
(67858)
(65592)
科学(65084)
(58067)
(54676)
中心(53289)
(51779)
财经(50589)
研究所(48943)
业大(48287)
(45745)
农业(44260)
(43191)
师范(42817)
北京(42672)
经济学(41341)
(40634)
(39196)
经济学院(37291)
基金
项目(214578)
科学(169233)
研究(159438)
基金(155417)
(134098)
国家(132913)
科学基金(114454)
社会(100797)
社会科(95346)
社会科学(95322)
(84655)
基金项目(81660)
教育(73691)
自然(73253)
自然科(71550)
自然科学(71529)
(70787)
自然科学基金(70240)
编号(66297)
资助(64305)
成果(54694)
(48072)
重点(47966)
(46863)
课题(45525)
(44213)
教育部(41349)
科研(41304)
创新(41258)
国家社会(41158)
期刊
(155979)
经济(155979)
研究(97338)
中国(65099)
(57335)
(52028)
学报(48131)
管理(46096)
科学(45442)
农业(37755)
大学(37588)
(35787)
金融(35787)
学学(35337)
教育(34394)
技术(29621)
业经(28335)
财经(24515)
经济研究(23899)
问题(21089)
(21054)
(17930)
统计(16894)
(16566)
(16488)
技术经济(16345)
理论(16058)
图书(15461)
(14954)
实践(14457)
共检索到4986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璟  陈洁  
基于262个村庄的调查发现,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向好,但乡村振兴仍面临诸多挑战。当前乡村发展"人"的问题突出,基础设施建设仍需提升,产业发展不充分,农村群众性文体活动和公益性社会组织缺乏,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差异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展缓慢。未来应从重视乡村"人"的发展、加强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产业促进三产融合、培育农村生产生活服务的多元主体、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落实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各项权能等方面入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吉平   赵丽敏   任大鹏  
提升农民幸福感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利用2020中国乡村振兴调查(CRRS)的数据,探讨村庄民主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作用机制与群体差异。研究表明,村庄民主中蕴藏着幸福效应,村庄民主可以显著提升农村居民的幸福感。与此同时,路径机制分析显示,村庄民主可以通过增强农村居民的政治信任、抑制基层腐败以及改善农村居民居住环境的主观感受等途径增进农村居民的幸福感。此外,异质性分析显示,村庄民主可以显著影响高中学历以下、60岁以上以及完成了农村宅基地确权的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因此,为提升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可以从重视村庄民主过程,提升农民民主参与;维护干群关系,增进政治信任;改善乡村人文环境,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完善监督机制,加强腐败治理;关注老年群体的民主事项和农村居民的财产稳定性等途径着手。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吉平   赵丽敏   任大鹏  
提升农民幸福感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利用2020中国乡村振兴调查(CRRS)的数据,探讨村庄民主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作用机制与群体差异。研究表明,村庄民主中蕴藏着幸福效应,村庄民主可以显著提升农村居民的幸福感。与此同时,路径机制分析显示,村庄民主可以通过增强农村居民的政治信任、抑制基层腐败以及改善农村居民居住环境的主观感受等途径增进农村居民的幸福感。此外,异质性分析显示,村庄民主可以显著影响高中学历以下、60岁以上以及完成了农村宅基地确权的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因此,为提升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可以从重视村庄民主过程,提升农民民主参与;维护干群关系,增进政治信任;改善乡村人文环境,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完善监督机制,加强腐败治理;关注老年群体的民主事项和农村居民的财产稳定性等途径着手。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高春凤  
村庄红色文化对于丰富和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创新红色文化价值实现形式是当前乡村振兴中亟须破解的现实难题。本文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宏大背景,以红色文化利用为微观视野,以文化资本理论为研究视角,以北京市延庆区大庄科乡为研究案例,阐释村庄红色文化的丰富价值内涵,分析其产业资源价值,构建以创造性转化为主要内容的红色文化价值实现策略,以期提高村庄红色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精神价值和教育价值,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吴佳倩   边振兴  
村庄分类是村庄规划的基础,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落脚点。但以往的研究鲜有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导向的,根据不同类型村庄分析问题及其对策。因此构建乡村振兴视角下,选取辽宁省20个典型村庄,为不同类型村庄分析发展现状,总结归纳问题并提供发展路径。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丁波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与乡村治理具有内在关联性。当前,农村呈现出空心化、空巢化和老龄化等困境,农民难以被有效组织动员,农村共同体面临消解。本文基于皖南多个村庄的实地调研,结合农村集体经济的演进逻辑,提出农村集体经济的三种类型,即外生型、合作型和内生型。农村集体经济作为集体所有,能够再造村庄共同体,形成利益共同体、组织共同体和生活共同体的新型村庄共同体。农村集体经济有利于改变村级组织治理弱化的现状,通过治理权威形塑、治理资源强化和治理形式多样,增强治理主体的治理能力,促进村民自治在广度和深度方面发展,从而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赵英  
一、军工科研机构转向民用领域面临的几大障碍(一)体制与组织障碍首先是政府宏观管理体制导致的体制障碍。在我国政府管理体制中,长期以来军民科研机构之间存在着部门分割管理,规划、资源投入等均自成体系的状况。许多军民结合的项目,难以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甚至许多科研项目在基础研究阶段就军民分离,既不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也不利于基础科学研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裕瑞  卜长利  曹智  刘烜赫  刘彦随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我国推进乡村发展的重要举措,村庄分类是促进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在村级层面有效落地的先导工作,对于实现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阶段性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了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等四种村庄类型,但并未明确具体的分类原则与方法。针对实践工作需要,本研究基于该四种村庄类型,进一步明确了其二级类,并提出了相应的分类原则与方法;建立了村庄分类模型(VCM),从村庄特色、村民生存、发展建设、城村联系、村庄功能等五个维度,提出了村庄分类的参考指标体系。选取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作为案例区,基于前述原则、方法与模型,对该县102个行政村进行分类。实证检验表明:本研究提出的原则和方法对于村庄分类具有实践指导价值。需要说明的是,鉴于村庄内外部条件的差异性和复杂性,具体工作时仍需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部分参数、阈值的设定。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刘鸿渊  蒲萧亦  
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将有效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村庄是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着力点,全面认识清楚"村庄"是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基础性工作。受环境条件、发展历史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和影响,不同区域或同一区域的村庄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维度上呈现出了异质化趋势。异质化对乡村振兴策略提出了新要求,异质化情景下的乡村振兴策略必须尊重客观事实、立足于村庄差异、尊重农民主体作用,在理顺城乡关系、城乡融合发展的前提下,采用乡村分类、精准振兴策略。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德余  代岭  
实证研究证明在利益关系和认同感的影响下,村民身份不同,村民对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的效用感知也不同,且在影响因素方面也存在差异。村干部更加关注与自身职责和政绩相关的因素,村民更关注与家庭发展和生活环境的相关因素,但总的来说,产业与就业、环境风貌、文化活动与社区安全是所有村庄成员都关心的内容,体现了乡村振兴中物质文明、生态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的重要性,展现了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的成果;而乡贤与创业代表的人才振兴、村干部与集体事务代表的组织振兴相对影响不够显著。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郑雁玲  田宇  
针对农村创业面临的制度环境与价值链的双重约束,建议拓展农村创业新模式,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沿用脱贫攻坚奠定的农村创业制度基础,进一步优化农村创业政策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推进农村地区"云创业",大力推广社会企业模式,选拔干部充实基层党组织并加强监督管理,加强农村创业人才队伍建设,围绕完善乡村产业链及供应链培育创业项目。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李忠  何子轩  
乡村振兴是关乎农村发展的重要战略,是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刘家圪台村的考察,发现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着部分党员综合素质不高、党支部建设"规范化"理念缺乏、党建工作责任主体认识不到位的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通过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提出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建议:加强党员综合素质,加大人才储备;提高规范化理念,完善支部制度建设;明确权责划分,加强责任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丽红   原璐璐   赵一夫  
近年来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动力不足。北京市58个涉农投资主体和115个村庄调查显示,社会资本供给与村庄需求及村庄要素供给与投资主体要素需求存在较大偏差。将经济基础纳入威廉姆森经济治理分析框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分析框架。分析表明,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中要素供求双向失衡的原因有四方面,一是乡村经济基础难以有效支撑社会资本的投资需要,二是社会资本的嵌入性导致其经营方式与乡村社会机理不适应,三是城乡二元的投融资体制机制阻碍了社会资本有效进入乡村,四是治理结构偏差引致了社会资本与农村资源要素之间的错配。建议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为核心,注重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整合乡村资源要素的功能,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社会资本合作机制,深化城乡要素融合体制机制改革,更好发挥政府调节和引导作用,提高社会资本投资供求的匹配度。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黄志海  
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是振兴农村产业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当前仍存着地方城乡产业融合发展规划合理性不强、生产要素供给不能满足城乡产业融合发展需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需要不断完善等系列急需解决的问题。对此,需要合理规划地方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布局、多渠道引导生产要素向乡村产业充分流动、进一步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提供良好的外在环境、建立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优质的社会服务。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乔陆印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破解"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坚持乡村差异性与发展分化原则,科学识别乡村类型、明晰乡村振兴导向,对于编制区域乡村振兴规划与分类施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村域尺度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尺度,但囿于微观尺度统计数据与基础资料的缺乏,亟需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简便易行的乡村类型识别方法体系。论文简要解析了影响村庄分布、演进与发展潜力的关键因素,据此构建乡村振兴村庄类型识别指标体系,并按照"自然因素→振兴潜力→发展现状→资源基础"的逻辑思路逐级识别乡村主导类型。结果表明:①自然因子限制了村落的基本格局与演变方向,经济区位决定了村落的发展潜力与转型能力,二者在村落演进与乡村振兴中起到决定性作用;②从农户视角看,村落的空间区位效能是否适应农户生产生活需求和生计方式,决定了农户居住场所是否发生空间迁移,并通过闲置废弃宅基地得到呈现;③将长子县村庄识别为城郊融合型、集聚提升型、传统农业型、特色保护型、搬迁撤并型5类,结合不同的乡村振兴模式提出相应的发展导向与振兴策略,以期为乡村振兴分类施策提供决策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