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321)
- 2023(17607)
- 2022(15083)
- 2021(13966)
- 2020(11692)
- 2019(26735)
- 2018(26336)
- 2017(50534)
- 2016(27362)
- 2015(30674)
- 2014(30953)
- 2013(30125)
- 2012(27726)
- 2011(24939)
- 2010(24828)
- 2009(22705)
- 2008(21761)
- 2007(19215)
- 2006(16748)
- 2005(14021)
- 学科
- 济(112803)
- 经济(112672)
- 管理(76906)
- 业(74291)
- 企(58726)
- 企业(58726)
- 方法(53034)
- 数学(47021)
- 数学方法(46403)
- 农(38097)
- 中国(29017)
- 财(28792)
- 地方(26101)
- 业经(25812)
- 农业(25381)
- 学(24095)
- 制(21110)
- 理论(17795)
- 贸(17779)
- 贸易(17768)
- 务(17332)
- 财务(17250)
- 财务管理(17204)
- 易(17168)
- 环境(16938)
- 和(16572)
- 银(16421)
- 技术(16398)
- 银行(16371)
- 企业财务(16315)
- 机构
- 大学(384247)
- 学院(384214)
- 管理(152465)
- 济(149812)
- 经济(146406)
- 理学(133030)
- 理学院(131561)
- 管理学(129037)
- 管理学院(128343)
- 研究(127010)
- 中国(94091)
- 京(80787)
- 科学(80755)
- 财(68230)
- 农(68010)
- 所(62682)
- 业大(60537)
- 中心(59310)
- 研究所(57533)
- 江(56598)
- 财经(55055)
- 农业(52313)
- 范(51681)
- 师范(51134)
- 经(50257)
- 北京(50156)
- 院(47084)
- 州(45313)
- 经济学(45003)
- 师范大学(41308)
- 基金
- 项目(273538)
- 科学(214964)
- 研究(198364)
- 基金(197908)
- 家(173403)
- 国家(171958)
- 科学基金(147659)
- 社会(124926)
- 社会科(118119)
- 社会科学(118087)
- 省(107863)
- 基金项目(104889)
- 自然(96722)
- 自然科(94471)
- 自然科学(94443)
- 自然科学基金(92685)
- 教育(91630)
- 划(90631)
- 资助(81533)
- 编号(81012)
- 成果(64843)
- 重点(61275)
- 部(59859)
- 发(58245)
- 创(56253)
- 课题(55949)
- 创新(52494)
- 科研(52471)
- 国家社会(51376)
- 教育部(51102)
- 期刊
- 济(161234)
- 经济(161234)
- 研究(107903)
- 中国(73030)
- 农(64718)
- 学报(64557)
- 科学(58145)
- 管理(53121)
- 财(51206)
- 大学(49412)
- 学学(46682)
- 农业(43781)
- 教育(43662)
- 技术(34240)
- 融(32589)
- 金融(32589)
- 业经(29342)
- 财经(26043)
- 经济研究(24802)
- 经(22178)
- 问题(21102)
- 业(20262)
- 版(19751)
- 图书(19420)
- 统计(18949)
- 科技(18799)
- 技术经济(17974)
- 资源(17848)
- 理论(17663)
- 策(17244)
共检索到5517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赵忠亮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对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做出了具体安排。通过构建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各级政府推进乡村振兴工作采取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以“对接国家战略、体现辽宁特色、指标科学适用”为基本遵循,选取5个一级指标、27个二级指标,构建了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熵值法和综合赋权法进行赋权,对辽宁省14个县(市、区)进行实证分析,为各级政府分类指导、因地施策提供参考。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吴兆娟 李萍 高冬梅 周霖 杨小玲 张仕超
【目的】评价指标具有目标导向、评价考核、监测纠偏等功能作用,而不同区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差异化的振兴特色及重点,进行反映区域特色的弹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是科学评价与识别不同类型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及障碍问题的关键。【方法】立足重庆分层分类推进乡村振兴实际,提出弹性评价思路,并采用变异系数法、综合评价法、障碍度模型等方法进行实证评价分析。【结果】①重庆县域尺度乡村振兴弹性评价指标体系由“17个基本指标+6个特色指标”构成。②“十三五”期末重庆先行示范类、积极推进类、重点帮扶类三类区县乡村振兴水平总体不高,20个样本区县乡村振兴综合水平评价值处于0.22~0.67之间,且三类区县间具有明显差距,其中重点帮扶类区县发展水平最低。③乡村振兴各维度发展水平不一,实现度为生活富裕54%、乡风文明47%、治理有效47%、生态宜居43%、产业兴旺42%、特色发展40%;同时三类区县间各维度发展水平具有明显差距,尤其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特色发展四个维度,最大实现度差距分别为21、23、46、20个百分点。④三类区县乡村振兴水平均受到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占比、集体经济强村比重、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农业劳动生产率、县级以上文明村占比5个障碍因子的制约,但不同类型区县的障碍度有所差异,同时三类区县还分别受到产业融合发展平台个数、“两品一标”农产品产量占比、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3个指标的影响制约。【结论】重庆三类区县乡村振兴水平不高,各维度发展水平不一,三类区县间具有明显差距,主要受到六个维度八大障碍因子的制约。下一步要加大力度推进各维度发展,并不断缩小三类区县间差距,促进重庆乡村全面振兴。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盼盼 葛晶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辽宁省县域经济不断发展,县域产业集聚度不断增加,但是仍然缺乏县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总结辽宁省县域产业集聚与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县域产业集聚初步形成,但集聚效应没有加快释放;县域现代服务业发展加速,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滞后;县域电商不断发展壮大,但是产业信息化体量仍然不足;“项目+产业”县域飞地经济迅速发展,但产业同质化竞争严重;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产业链不够完善,最后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辽宁省县域产业集聚与县域经济发展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县域经济 县域产业集聚 经济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袁立新
县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单元,编制县域乡村振兴规划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在分析县域特质性基础上,提出县域乡村振兴规划编制的关键点。结合辽宁省凤城市乡村振兴规战略划编制实例,阐述县域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架构体系,包括总体规划的战略定位和导向作用、围绕产业振兴布局专项规划、以重点规划为引领推动规划落地实施等规划路径,为科学制定县域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
县域特征 乡村振兴 规划编制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姜洋 刘长安 上官魁星 蔡静 于彩芬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县域空间规划是保证国民经济稳步发展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抓手。本文以瓦房店市为例,定性定量分析了当前县域空间规划存在的问题,通过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控制度、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和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等策略,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保障。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县域经济 空间规划 实施策略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申云 陈慧 陈晓娟 胡婷婷
客观评价乡村产业振兴发展状况,评估各省份乡村产业振兴发展水平及短板,对于协同推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助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构建了以农产品、农业多功能以及农业支撑为主的乡村产业振兴体系理论分析框架,采用熵权TOPSIS法对全国30个省份(不包含港澳台和西藏地区,下同)乡村产业振兴发展指数进行了定量测度和比较。研究发现:①乡村产业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多层次、复合型的有机整体,既要体现总体逻辑主线又要体现区域特色。②全国30个省份乡村产业振兴发展指数整体划分为3个梯队,且各梯队之间乡村产业振兴发展指数差异较大,指数得分排序为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③全国30个省份农业多功能产业体系发展指数得分整体优于乡村农产品产业体系发展指数与农业支撑产业体系发展指数,且各地区在乡村产业发展体系中存在不同的发展短板和弱项。④乡村产业振兴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人均GDP越高的省份,乡村产业振兴发展指数得分也越高。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韦家华 连漪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本文对乡村振兴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对构建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现实意义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本文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维度构建了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对具体的乡村振兴评价案例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评价指标体系 “三农”问题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睿君 李红 杨晓燕
本文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视角,设计了测度农村物流终端效率的调查研究方案,实地调研了贵州省织金县辖30个乡镇的农村常住居民和物流终端服务点从业人员,获取了331份有效问卷,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贵州省织金县农村物流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调查问卷包含经济效益、信息化水平、服务质量、行业发展、生态效益、组织效率6类潜变量20个可测变量。研究结果表明:贵州省织金县农村物流终端配送的信息化水平与生态效益对服务质量存在正向影响,农村物流终端配送的行业发展和组织效率对经济效益存在正向影响,服务质量对经济效益有显著性正向影响。鉴于此,本文提出农村物流终端配送的优化路径,即提升农村物流终端配送服务质量、加强终端人才建设、推进终端信息化建设、强化政府支持与监管力度。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村物流 终端配送 影响因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宋丽婷 白永秀
乡村振兴水平评价是关于乡村振兴研究由定性分析转向定量分析的起始工作。文章构建包含23个基础指标的乡村振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与均权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30个省份以及四大区域2008—2019年的乡村振兴水平进行测度,并对其区域差异进行分解。结果显示:我国的乡村振兴水平的时序变化呈现增长趋势,各省份的乡村振兴水平大致呈现由东至西递减的趋势,中部省份水平及排名波动较大;从区域差异看,各省份乡村振兴水平区域差异处于收敛状态,但东部地区内部差异及四大区域之间差异较大。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水平评价 时间序列 区域差异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宏岩 翟印礼
辽宁省县域经济在近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仅为实现辽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供支持,也为辽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但辽宁省县域经济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并成为了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本文试图利用因子分析法对辽宁省县域经济差异做出一个综合的评价,并为其将来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县域经济 差异 综合评价 因子分析法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贾晋 李雪峰 申云
本文基于"五位一体"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任务,选取35个细化指标构建了"六化四率三治三风三维"的指标体系,并利用熵权TOPSI S法对30个省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测度与比较。研究发现:(1)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五位一体"的目标任务既具备整体性逻辑主线又体现了独立性特色内容;(2)30个省依据其乡村振兴发展指数得分可划分为四个梯队;(3)30个省的乡村振兴发展整体水平不高,除第一、二梯队的6个省外,其他24个省不论排名先后均处于发展相对滞后的阶段;(4)30个省的乡村振兴发展呈现区域性特征,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梯度差异一致。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指标体系 实证分析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何津源 何君 宁哲
文章收集、整理、归纳了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林业发展情况,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阐明了乡村振兴战略和林业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了新宾县林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提高林业产品深加工水平、引导林业企业进行全面升级、规范林业企业会计工作运行、打通融资渠道、拓宽林权交易渠道、加快发展林下种养殖业及生态景区建设、继续优化林业产业结构体系7个方面提出了促进林业经济发展的具体对策,通过林业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林业资源 林业经济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雪 周密 黄利 赵晓琳
乡村振兴战略是统领现代化进程中农业农村发展的总规划,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现状进行合理评价,是有效解决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补齐现实短板、破解重大难题的基础性工作。本文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为二级指标,并选择15个三级指标和46个四级指标,构建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评价指标体系,运用2018年中国乡村振兴战略智库辽宁省106个村、1175户农户数据,分析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现状及面临的挑战。现阶段,辽宁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成效达到目标值的57%,达成率最高和最低的方面分别是治理有效(84%)和乡风文明(38%)。根据目前辽宁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程中存在的部分基础设施资源错配、村两委创新意识和环保意识有待提高、村民自治实践较少等问题,提出应因地制宜制定乡村振兴实施方案、加强村两委创新和环保培训、引导和鼓励村民参与自治实践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指标体系 效果评估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沈忻昕
为实现2020年辽宁宜居乡村建设的宏伟目标,辽宁省宜居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我们开展了"辽宁省宜居乡村建设工作评价体系研究"工作,其中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查,为指标体系的最终建立奠定了基础。通过调查逐渐明确了宜居乡村建设考核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从而制定了宜居乡村建设考核指标体系实施的路径。这一研究成果为其他省市农村生态宜居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也为乡村振兴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关键词:
宜居乡村 生态宜居 考核指标体系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吴丽丽 卢成会 林美静
[目的] 以县域为研究单元,客观地评价乡村振兴背景下安徽省乡村发展综合特征及差异性,并以此划分乡村发展类型,以期为新时期下乡村发展提供科学借鉴。[方法] 基于乡村振兴背景构建指标评价体系,量化分析乡村性及其空间分异特征,最后基于以上测算对其乡村发展类型进行归纳分类。[结果] (1)2021年安徽省各县域乡村性指数差异明显,高值和较高值呈现一定的集聚态势,而低值和较低值集聚程度不明显;在空间分布上高值县域有8个,较高值县域30个,较低值县域19个,低值县域2个;高、较高值县域主要分布于皖北区、沿江区和皖中区;低、较低值县域集中分布于皖西区和零散分布于皖北的西北部和皖南区。(2)安徽省乡村性指数水平高值聚集,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乡村性指数高值簇与低值簇呈现空间分异现象,乡村性发展区域差异显著。由相关性矩阵分析将安徽省59个县域分为产业主导型、生态友好型、经济自主型、均衡发展型4种乡村发展类型,并分别对4种乡村类型的发展特征和趋势进行了描述。[结论] 安徽省乡村区域内部差异较大,各地区乡村特征迥异,适宜聚焦乡村特色优势,探索差异化乡村发展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