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385)
- 2023(10676)
- 2022(9094)
- 2021(8426)
- 2020(7069)
- 2019(15992)
- 2018(15870)
- 2017(30769)
- 2016(16790)
- 2015(18859)
- 2014(18569)
- 2013(18535)
- 2012(17018)
- 2011(15498)
- 2010(15630)
- 2009(14955)
- 2008(14628)
- 2007(13532)
- 2006(11753)
- 2005(10326)
- 学科
- 济(73962)
- 经济(73890)
- 农(50638)
- 业(49755)
- 管理(39046)
- 农业(33532)
- 方法(30069)
- 企(28144)
- 企业(28144)
- 数学(27067)
- 数学方法(26840)
- 业经(20879)
- 财(19117)
- 中国(18842)
- 地方(16592)
- 制(14293)
- 贸(13518)
- 贸易(13515)
- 易(13152)
- 学(13122)
- 农业经济(12712)
- 收入(12519)
- 发(12350)
- 银(10519)
- 银行(10496)
- 策(10222)
- 发展(10204)
- 展(10188)
- 行(10015)
- 体(9779)
- 机构
- 学院(242192)
- 大学(234676)
- 济(101553)
- 经济(99459)
- 管理(90792)
- 研究(80013)
- 理学(78661)
- 理学院(77838)
- 管理学(76464)
- 管理学院(76036)
- 农(62649)
- 中国(61817)
- 科学(49932)
- 农业(48130)
- 京(47959)
- 财(44217)
- 业大(42974)
- 所(41148)
- 中心(38884)
- 江(37686)
- 研究所(37238)
- 财经(34832)
- 范(31818)
- 经(31559)
- 师范(31540)
- 经济学(30814)
- 农业大学(29790)
- 州(29329)
- 北京(29198)
- 经济学院(28107)
- 基金
- 项目(159997)
- 科学(124955)
- 研究(119711)
- 基金(114285)
- 家(98816)
- 国家(97868)
- 科学基金(83153)
- 社会(76422)
- 社会科(71910)
- 社会科学(71888)
- 省(65289)
- 基金项目(60989)
- 教育(53831)
- 划(52851)
- 编号(51530)
- 自然(51273)
- 自然科(50025)
- 自然科学(50011)
- 自然科学基金(49087)
- 资助(45462)
- 成果(40827)
- 发(36583)
- 重点(35792)
- 农(35683)
- 部(35438)
- 课题(34326)
- 创(33091)
- 国家社会(31377)
- 创新(30922)
- 科研(30765)
- 期刊
- 济(118764)
- 经济(118764)
- 农(67416)
- 研究(66497)
- 中国(46928)
- 农业(45574)
- 学报(38875)
- 科学(36058)
- 财(33171)
- 大学(29740)
- 学学(28545)
- 业经(27164)
- 管理(26136)
- 融(23493)
- 金融(23493)
- 教育(22155)
- 业(21361)
- 技术(19826)
- 经济研究(17231)
- 问题(17171)
- 财经(16256)
- 农业经济(15351)
- 农村(15255)
- 村(15255)
- 版(15120)
- 经(13971)
- 世界(12898)
- 经济问题(12439)
- 技术经济(12224)
- 商业(11904)
共检索到3540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杨玉敬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更加关注农村农业农民发展,将提高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主要着力点。本文分析了农村居民收入主要呈现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逐年增长、收入结构不断优化、低收入和高收入组差距逐渐拉大、农村居民收入区域间差异明显等特征,并阐释了农村居民收入差异的形成主要受地域特征差异较大、经济发展差异明显、产业结构层次高低不同、农村教育发展不平衡、农产品市场相对饱和等因素的影响。最后提出要加快农村城镇化改革来扩大农民就业创业渠道、加大农业投资力度来完善相对贫困的帮扶政策、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和农业技能培训来提高农民增收的资本等措施,进而缩小农村居民收入差异。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收入差异 农村 共同富裕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蒲实 袁威
幸福感是对个人或家庭的总体综合认知的感觉体现。本文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民生保障领域的七大重点工程,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6年和2014年的微观数据,测度了收入增长、停滞两种情况下农村居民民生保障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影响农民幸福感的首要因素不是"个人(家庭)增收",而是"对社会重大问题的关切";此外收入增长组样本农户更在意与就业相关的公平稳定的环境、更在意自身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而停滞组样本农户更在意外在环境带给自身的影响,如对社会地位的推崇、对下一代教育的期盼、对政府投入的倚重等。文章据此给出了分析并提出了下一步通过民生项目提升农民幸福感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
民生保障 收入增长 幸福感 乡村振兴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蒋南平 蒋晋
新时代共同富裕进程中,通过乡村振兴改善我国农村居民收入状况是一项重要工作。只有改善农村居民收入状况,呈现乡村振兴的果,才能进一步促进新时代共同富裕。本文首先厘清了共同富裕、收入分配、收入差距的理论源流及乡村振兴的关键问题,其次系统地阐释了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及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的症结所在,最后提出了改善农村居民收入状况的对策改善乡村振兴中要素支撑能力薄弱、分配制度缺位的现状;改善乡村振兴中在地化经济薄弱、益农利农联结机制弱化的现状;改善乡村振兴中产业融合与转型升级困难、生产力发展方式亟须优化的现状;改善乡村振兴中传统乡村治理体系落后、政策目标难以持续实现的现状;改善乡村振兴中基础服务体系支撑作用不强的现状。本文的贡献在于:系统地阐述了新时代共同富裕、乡村振兴及改善农民收入状况的关联性;提出了国有—集体所有—农户所有的新型农村股份合作制;提出了强化集体经营项目及相应的可操作性的对策。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婷婷
本文以“农村电商→县域创业→农民增收”这一逻辑为研究主体,实证探究农村电商对农民增收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农村电商能够显著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电商会通过促进县域创业这一传导机制进而提升农民增收,当县域创业跨过门槛值时,农村电商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从地区异质性角度来看,东部及中部地区农村电商对农民增收呈现显著的正向影响,而西部地区影响效应未呈现显著性。为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取得实质性进展,文章提出大力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加强县域创业扶持力度,发挥农村电商平台作用,推广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红平
探究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协同关系有利于破解农村居民消费不振的困局,寻找经济的新增长点。本文利用2015-2020年省级农村居民收入,城乡收入差距,农业生产总值以及农业机械总功率等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构建了乡村振兴指数,并使用系统矩估计评估乡村振兴与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关系,进一步探究地方政府在挖掘农村居民消费潜力的作用。地方政府需要积极稳妥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提升农民收入,助推农村居民消费升级。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瑾 李振 田靖文
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构建省级乡村振兴综合指数,并选取2011—2020年中国31个省级平衡面板数据,考察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的影响,从实现“人”的现代化视角探讨了农村居民消费在其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有助于促进乡村振兴。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作为乡村振兴分项指标的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均产生促进作用,但对生态宜居不存在显著影响。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对乡村振兴均具有正向影响。影响机制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升农村居民消费总量和优化消费结构,对乡村振兴产生正向影响。异质性分析表明,在乡村发展水平较低地区和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具有更加明显的促进作用。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瑾 李振 田靖文
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构建省级乡村振兴综合指数,并选取2011—2020年中国31个省级平衡面板数据,考察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的影响,从实现“人”的现代化视角探讨了农村居民消费在其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有助于促进乡村振兴。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作为乡村振兴分项指标的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均产生促进作用,但对生态宜居不存在显著影响。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对乡村振兴均具有正向影响。影响机制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升农村居民消费总量和优化消费结构,对乡村振兴产生正向影响。异质性分析表明,在乡村发展水平较低地区和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具有更加明显的促进作用。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展小瑞 孙广华
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深入推进,显著提升农民收入水平,有效改善农村产业结构,加速农村消费市场转型升级,也由此带来了农村居民消费理念、消费偏好、消费模式和消费需求的转变。但目前,我国农村消费依然面临高品质产品供给不足,消费质量波动较大;信息类产品供给不足,消费结构转型不充分;新兴产品供给有限,农村消费市场提质扩容欠佳,以及服务方式相对单一,新型消费模式推广不足等系列问题。为进一步挖掘农村消费市场潜力,未来应进一步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以实现消费提质扩容;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以调整消费偏好;持续推进农村数字物流建设,以提升产品供给水平。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笑颜 高跃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要促进农村消费提质、扩容、升级。当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升级面临的主要瓶颈之一是供给侧发展滞后。为定量检验产业结构与农村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本文基于我国市县级数据构建了面板数据模型,讨论产业结构升级对农村居民消费总量的影响,以及对不同类型消费量的影响程度。结论显示:产业结构升级对农村居民消费总量有显著的正向作用;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农村居民消费中享受型消费占比上升,消费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对文娱教育和交通通信支出有拉动作用,对医疗保健支出有抑制作用。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三点政策建议:一是统筹农村供给侧与需求侧改革,引导农村消费结构升级;二是结合地区特色谋划农村产业发展路径;三是加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融合,助力农村居民消费升级。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唐平
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最终目的。改革开放十几年来,整个农村经济获得了全面高速发展,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水平逐步从温饱型向小康型和宽裕型过渡。然而也应该看到,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发展以及社会变革带来的分配主体多元化和收入来源的多样化,在农村居民收入获得普遍提高的同时收入差距也逐渐拉大。 这些年来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变动轨迹如何?收入差距拉开的原因是什么?差异程度是否合理?差异拉大的利弊及限度怎样?这些,就是本文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红玲
金融业快速发展,要求居民金融素养同步提升,尤其是农村金融素养的提升更具必要性。通过对辽西地区开展农村居民金融素养调研,了解乡村振兴金融素养现状,提出农村居民金融素养提升探索与启示。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蒋杨鸽
快速发展的农村电商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本文基于我国市县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农村电商发展对于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以及流通专业化程度在二者之间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农村电商发展可以显著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升级,流通专业化能够正向调节二者之间的关系。此外,流通专业化存在门槛效应,当流通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农村电商发展对于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会有所减弱。因此,需进一步提高农村电商发展水平,加强产品质量控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穆哈拜提·帕热提 赵羽
文章选取我国大陆31省际行政区域2000—2015年的相关数据,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的分析方法及空间面板杜宾模型研究我国农村居民收入的空间分布差异格局,关联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在空间上呈现出“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通过计算空间自相关系数发现,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在东部沿海地区形成“高-高聚集”的现象、而西部地区出现“低-低聚集”。空间杜宾模型回归结果显示,各影响因素变量对周围地区的农村居民收入存在较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所有变量中二三产业发展水平、政府财政支持、农民受教育水平、青中年人口
关键词:
农村居民收入 空间自相关 空间杜宾模型
[期刊] 广东商学院学报
[作者]
利小萍
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村居民现阶段收入和分配的基本状况、纯收入增长的特征、农民消费倾向、收入水平及分配差距变动趋势以及对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及收入分配差距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尹含 孙伯驰
对标对表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目标,我国推进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缩小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和北京大学县域数字乡村指数,文章从微观农户视角通过数字乡村整体架构,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分析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数字乡村建设扩大了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数字乡村指数每增加1个单位,Kakwani指数上升0.0010。(2)分维度异质性分析发现,乡村经济数字化使收入差距提高了0.0009,加剧收入不平等程度的作用效果最明显。(3)异质性分析还发现,通过数字乡村建设,非林区农户年人均纯收入增加0.0187万元,非林业生产户年人均纯收入增加0.0656万元,两者增收效果更明显。(4)数字乡村建设存在精英俘获,高学历农户和高社会资本农户年人均纯收入分别提高0.0496万元和0.0267万元,不利于弱势群体分享数字乡村建设红利,带来了严峻的收入分化问题。(5)机制分析显示,数字乡村建设使高收入农户的农业生产发展增加1.5457万元,非农就业的概率增加0.1427,从而扩大了农村收入差距。根据研究结论,持续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健康有序发展,补足乡村经济数字化和林业生产短板,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帮扶力度,是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