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936)
2023(18651)
2022(15710)
2021(14593)
2020(11902)
2019(26774)
2018(26430)
2017(49557)
2016(26561)
2015(29401)
2014(29130)
2013(28272)
2012(26216)
2011(23871)
2010(23943)
2009(22221)
2008(20781)
2007(18482)
2006(16507)
2005(14658)
作者
(74816)
(62493)
(62024)
(59154)
(39554)
(29867)
(28140)
(24290)
(23986)
(22344)
(21260)
(21050)
(19883)
(19599)
(19217)
(19168)
(18343)
(18126)
(18005)
(17673)
(15610)
(15328)
(15142)
(14550)
(14184)
(13911)
(13673)
(13656)
(12628)
(12447)
学科
(122480)
经济(122339)
管理(69253)
(68329)
(49696)
企业(49696)
方法(42919)
(41631)
数学(37500)
数学方法(36999)
中国(35168)
地方(33738)
农业(28455)
业经(27769)
(25969)
(23473)
(22324)
(18598)
金融(18589)
(18527)
银行(18500)
(18441)
贸易(18426)
地方经济(18083)
环境(17948)
(17919)
(17718)
(17572)
理论(16889)
(15852)
机构
学院(367838)
大学(361756)
(156015)
经济(152667)
管理(136881)
研究(130174)
理学(116653)
理学院(115324)
管理学(113159)
管理学院(112495)
中国(98694)
科学(77713)
(76355)
(70170)
(64806)
(64791)
中心(60944)
研究所(58462)
(58102)
财经(54443)
业大(53768)
(51446)
师范(50930)
(49325)
农业(49277)
经济学(48124)
北京(47654)
(47211)
(46063)
(43006)
基金
项目(246831)
科学(194651)
研究(185289)
基金(176389)
(152890)
国家(151525)
科学基金(130002)
社会(118840)
社会科(112281)
社会科学(112258)
(100212)
基金项目(92644)
教育(85559)
(82354)
自然(80502)
自然科(78624)
自然科学(78602)
自然科学基金(77125)
编号(76417)
资助(70740)
成果(61987)
(58401)
重点(56035)
课题(54175)
(53718)
(51422)
国家社会(49033)
创新(47975)
发展(46975)
科研(46446)
期刊
(187035)
经济(187035)
研究(111975)
中国(82418)
(63912)
学报(55135)
(53260)
科学(52181)
管理(51722)
教育(45459)
大学(43064)
农业(42720)
学学(40736)
(37804)
金融(37804)
技术(35145)
业经(32776)
经济研究(29411)
财经(26941)
问题(23994)
(23406)
(20652)
技术经济(18219)
(17825)
统计(17794)
(17144)
世界(17021)
资源(16760)
图书(16696)
科技(16624)
共检索到5720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苏会  胡乃元  赵敏  
脱贫攻坚的决定性进展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将"集体经济破零"作为贫困村脱贫的重要指标之一,为农村集体经济的壮大提供了良好的导向作用。通过对山西省32个贫困县185个村庄的实际调研发现,现阶段的扶贫政策使得农村集体经济取得较大进步,同时还存在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贫困村与非贫困村的发展能力之间存在着差异以及"内源性收入"较少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是关键,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是发展集体经济的重要方式,最后在政策上应兼顾贫困村与非贫困村,实现共同富裕。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李小华  
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伟大征程中,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基石,其发展路径的探索与实践显得尤为关键。同时,随着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如何激活农村内生动力,促进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已经成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和重要课题。文章旨在深入剖析乡村振兴背景下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旨在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撑,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马雯嘉   吴茂祯  
贫困一直是制约我国地区发展的主要因素,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又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利用2000—2020年间的县级面板数据,探究贫困县“戴帽”及“摘帽”政策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比较戴帽摘帽过程中不同脱贫机制的作用程度,并进一步探究政策对县域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变化的影响。为检验贫困县的进入和退出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法展开研究。实证结果表明:(1)在脱贫攻坚的初期,由于贫困县自身的经济实力较弱存在帮扶效果不佳的表现;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政策扶持有效并显著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2)异质性检验表明,贫困县“摘帽”政策对第二批设立、处于秦岭—淮河以南、“摘帽”时间较晚、处于连片特困区的贫困县的经济促进作用低于整体水平;(3)机制分析表明,贫困治理过程中农业扶贫和特色产业扶贫机制均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教育扶贫机制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随着贫困县的退出教育扶贫的作用愈加显现;(4)“摘帽”政策显著提高了县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并为后续的乡村振兴提供了有效衔接。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广西财政厅课题组  
广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较为薄弱,很多村没有自有资金发展集体经济,需要财政资金支持发展集体经济。近年来,财政投入资金用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资金的使用和项目的管理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导致财政投入资金面临经济风险、制度风险、道德风险和政治风险。对此,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一是采取多种举措,形成百花齐放的新格局;二是完善机制制度,保障村级集体经济稳定发展;三是强化监督力度,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的监督;四是加大培训力度,提升人员的管理能力。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纯阳  
在贫困地区,农村小学处于欲罢不能、欲办还休的两难境地,办学成本高昂。高中招生市场上则出现境遇两重天的局面,少数重点学校对优秀教育资源形成垄断之势,结果以一校之兴换来的却是一县教育之衰。教育收费水平远远超出了农户的支付能力,农户对现有教育投资成本形成高水平预期,因而降低了教育投资的热情。"以县为主"的教育投资体制不适合贫困县的实际情况,在县级财政能力严重不足而向上级政府寻求转移支付的渠道又不宽敞的现实条件下,降低教育这种公共品的质量或者增加农民教育负担就势成必然了。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赵春雨  
土地确权、流转为以混合所有制形式重构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提供了机遇。山西省扶贫工作以土地流转入股,扶贫资金和村集体资产评估作为集体资本入股,重构了新农村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合作社充分调动了村两委、村民的参与积极性,产生了"内生性"扶贫效应;变扶贫资金为合作社股本实现了造血式扶贫;初次分配按劳分配、按股分红,二次分配向特困户倾斜实现了精准扶贫;依托合作社发展农村经济,实现了共同脱贫致富,同时也破解了一些农村社会治理难题。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赵春雨  
土地确权、流转为以混合所有制形式重构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提供了机遇。山西省扶贫工作以土地流转入股,扶贫资金和村集体资产评估作为集体资本入股,重构了新农村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合作社充分调动了村两委、村民的参与积极性,产生了"内生性"扶贫效应;变扶贫资金为合作社股本实现了造血式扶贫;初次分配按劳分配、按股分红,二次分配向特困户倾斜实现了精准扶贫;依托合作社发展农村经济,实现了共同脱贫致富,同时也破解了一些农村社会治理难题。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海波  聂凤英  
从脱贫攻坚的"产业扶贫"到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折射出产业发展对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根本性作用。基于对深度贫困地区精准扶贫调研中发现的产业扶贫市场机制不彰、可持续性差问题,本文首先以新结构经济学的"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理论为基础,提出深度贫困地区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即应根据当地资源、人力、资本、企业家才能等生产要素的禀赋结构,依循"市场逻辑+政府逻辑"的双重逻辑,培育和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形态,并构建多主体激励相容的参与机制及利益分配机制。进一步,基于对深度贫困地区符合上述逻辑的产业扶贫模式的多案例分析,从微观层面探讨市场逻辑和政府逻辑如何协同推动扶贫产业形成市场竞争优势并带动贫困户获取可持续的产业扶贫收益:企业发展与企业家才能的有效发挥将本地资源禀赋变成有市场的产品,政府因势利导对企业进行扶持激励并协调提供软硬件服务,从而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并形成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扶贫产业;在可持续产业带动下,贫困户通过参与产业链订单生产、直接就业,以及将土地租出、到户扶贫资金入股企业等方式获取收入,提高内生发展能力,从而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促进人的发展和福祉提升的最终目标。最后,就进一步推动深度贫困地区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郭娜  杨德勇  
贫困县域金融发展面临的挑战金融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血脉。贫困地区实体经济发展较弱,金融发展也面临着较多的挑战。贫困县域金融体系不健全。农村金融发展薄弱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其中贫困地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贝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在乡村振兴中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开封市新型集体经济取得了不小成绩,但是普遍存在着党建引领力有待提升、集体经济要素亟待整合、发展后劲不足等现实问题。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促进供给侧改革,整合资源促发展,实施“人才工程”是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于开红  付宗平  李鑫  
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问题,既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也是生态保护的重点。从深度贫困地区的发展现状来看,面临着"两山困境"的苦恼:一是苦守"绿水青山",无缘"金山银山";二是既无"绿水青山",也无"金山银山";三是有了"金山银山",丢了"绿水青山"。于是,将深度贫困地区的"绿水青山"转换成"金山银山",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便成了深度贫困地区生态脱贫的重点和难点。在"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的底线原则基础上,文章建立适度开发与充分保护相结合、创新生态移民手段与移民后期扶持相结合、创新生态补偿机制与生态追责相结合、就地碳中和与绿水青山保卫计划开发相结合等模式,以期能对深度贫困地区走出"两山困境",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思路。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李俊梅  余维祥  
本文以贵州省50个国家级贫困县为例,分析了农村打工经济的发展对城市GDP的贡献,并认为:农村打工经济的发展不仅可以直接促进城市GDP的增长,还可以对城市工资水平发挥一定的抑制作用,降低城市通货膨胀压力,同时,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涌入还可以促进城市吸引更多外资,从而间接地对城市GDP的增长做出贡献,并可通过增加消费形成城市GDP增长的动力源等。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金锦花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密集部署脱贫攻坚工作,显示了党中央坚决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坚定决心。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举措,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进一步奠定了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地位。农村集体经济是集体成员利用集体所有的资源要素,通过合作与联合实现共同发展的一种经济形态,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形式。不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农村集体所有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郭淑敏   曹林奎   顾雅芳   刘峰   郑云恩   丁琳琳  
【意义】新时代,发展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物质基础,也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乡村“三资”要素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必要物质基础,当前存在“三资”要素体量大,激活不够,机制不活等困境。辨析乡村“三资”要素激活的理论逻辑,梳理实现路径,对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有重要借鉴意义。【方法】本文运用理论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及实证研究法相结合,选取浙江省、山东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三个省(区)及其20个县(区)及其40个行政村为研究对象,从组织管理方式、经营管理方式、相关治理机制及效应实现形式等多维度进行了较系统研究。【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激活乡村土地资源的土地股份合作社路径、激活乡村乡贤资源的村企合作路径、激活乡村社会资源的社会化服务路径、激活乡村资产资源的物业经济或“飞地”抱团物业经济路径以及激活乡村资金要素的“投改股”路径等为当前激活乡村“三资”要素带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5条主要发展路径,激活乡村不同的“三资”要素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有不同路径。【结论】未来,在各地发展实践中必须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找到适宜本村的优势要素及主要发展路径;每一种路径不是单一绝对的,也可能是几种路径或因素交互作用发展不同路径;随着实践发展,路径与机制会有迭代升级效应。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常瑞  金开会  李勇  
党的十九大报告及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都强调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解决当前"三农"发展的差异化、不均化、滞后化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新要求,也为更好地巩固与深化脱贫攻坚成果提供了战略性指导。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是帮助贫困村实现产业"从无到有""从稀少到量增",这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是帮助脱贫村实现产业"从弱到强""从单一到丰富",这是脱贫成果的延续。当前,我国已进入脱贫攻坚决胜阶段,深度贫困地区成为攻坚克难的"最后一公里",本文以国家层面"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采用实证分析与案例剖析研究农业产业资本形成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和选择不同产业项目的脱贫乡村在摘帽以后巩固扶贫成效、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实践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