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215)
2023(6369)
2022(5257)
2021(4940)
2020(3753)
2019(8199)
2018(8008)
2017(14927)
2016(7691)
2015(8336)
2014(7844)
2013(7666)
2012(6738)
2011(6375)
2010(6595)
2009(6637)
2008(5978)
2007(5451)
2006(4996)
2005(4035)
作者
(20318)
(17062)
(16998)
(16133)
(10560)
(8180)
(7527)
(6523)
(6456)
(5954)
(5765)
(5660)
(5219)
(5154)
(5064)
(5057)
(5006)
(4873)
(4818)
(4737)
(4153)
(4136)
(4074)
(3987)
(3856)
(3809)
(3734)
(3728)
(3405)
(3348)
学科
(30034)
经济(29999)
(24195)
(22598)
管理(17788)
农业(16198)
(13486)
企业(13486)
业经(10879)
中国(10198)
方法(8956)
(8113)
(7985)
地方(7906)
数学(7654)
数学方法(7554)
农业经济(7182)
(6629)
发展(5964)
收入(5963)
(5956)
(5721)
(5473)
银行(5470)
(5309)
(5146)
(5143)
农村(5125)
(5111)
贸易(5106)
机构
学院(108625)
大学(103411)
(42617)
经济(41555)
管理(39378)
研究(34658)
理学(33925)
理学院(33576)
管理学(32917)
管理学院(32722)
中国(26533)
(21842)
(20277)
(20141)
科学(19992)
中心(16829)
(16739)
(16294)
(16103)
师范(15997)
业大(15832)
财经(15655)
农业(15647)
研究所(14612)
(14096)
(13537)
经济学(13113)
师范大学(12359)
北京(12098)
(11890)
基金
项目(71308)
研究(56919)
科学(56549)
基金(50852)
(42977)
国家(42490)
社会(37630)
科学基金(36664)
社会科(35211)
社会科学(35205)
(29231)
基金项目(26451)
教育(26028)
编号(25310)
(23326)
成果(20930)
自然(20757)
自然科(20265)
自然科学(20263)
自然科学基金(19865)
资助(19398)
课题(17116)
(16691)
重点(15767)
国家社会(15394)
(15342)
(15284)
(15138)
(14797)
(14641)
期刊
(56248)
经济(56248)
研究(31973)
(27900)
中国(23155)
农业(17881)
科学(15399)
学报(15189)
(14720)
教育(14032)
业经(13992)
大学(12562)
管理(12477)
学学(11919)
(11713)
金融(11713)
农业经济(8499)
技术(8218)
经济研究(8074)
农村(8031)
(8031)
财经(7421)
问题(7220)
(7102)
(6460)
社会(6169)
(5961)
商业(5466)
社会科(5461)
社会科学(5461)
共检索到1620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华胤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而实现治理有效的基础在于进一步推进村民自治有效。自治有效与单元有效高度相关,在有效的自治单元下容易形成有效的自治。实现自治有效需要考虑有效的单元。单元具有地理、社会二重属性。在地理属性上,单元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空间,有一定的规模;在社会属性上,单元是指作为治理主体的人在特定的地域空间里形成稳定社会关系网络的联结形态。规模、联结是单元有效性的两个变量,共同影响自治单元的有效性,并影响自治的有效性。单元规模越适度,单元联结越紧密,单元有效性越高,在这样的单元下,越容易产生有效性较高的自治。在实践上探索有效的自治单元,要考虑规模、联结两个因素,但有效的自治单元并不是单一的,要注意结合农村实际,创新探索多样、多层的自治单元,实现自治有效。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丁波  
乡村振兴强调乡村治理的"治理有效"。传统乡村治理具有简约治理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政权对乡村控制不断加强,但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和农业税减免,乡村治理显现悬浮化特征。改革开放后城镇化进程加速,导致农村空间快速变迁,呈现出空间重组和空间改造的两种不同程度空间变迁方式,形成空间形态差异化的乡村治理。基于空间社会学理论,建构"空间形态—权力结构—联结关系"分析框架,空间重组的治理主体权威重新型塑,治理联结关系通过公共空间再造得以深化;空间改造的治理主体权力不断规范,网络空间的运用加强了治理联结关系。农村空间变迁促使因地制宜建立微治理机制,强化网格化管理,吸纳村庄精英参与治理,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何得桂  韩雪  
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需要尊重治理规律并顺势而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的领导作用和回应功能要适当突破属地管理的既有做法,根据事物内在规律和治理条件的变化进行党建引领下的属性治理,以更好地推动组织资源及发展要素科学聚集并形成治理合力。行政推动和内源发展共同驱动下的“支部联建、产业联盟、资源联享”的实践探索致力于以基层党建功能化来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它超越了行政区划并有效克服属地管理的局限性,是以党建力量重组治理要素,优化组织设置以及增强发展效能的一种集成型治理方式。从属性治理的视野来审视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治理创新和实现路径,今后要更加注重优化治理单元、回应治理需求、再造发展条件、改革创新机制,以此持续推动基层党建组织模式迭代升级,为乡村建设提供新的组织资源,持续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林万龙  
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乡村振兴工作所提出的基本要求。本文对何为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进行了探讨,探讨了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四个方面的重点内容,即有效拓展乡村振兴政策视野、有效推进乡村建设、有效推进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以及有效促进农民农村走向共同富裕。最后,本文就强化乡村振兴推进工作的制度保障和改革创新、持续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洪明松  
一是金融支持基建设施和医疗用地建设。乡村振兴离不开城镇化,而在人口城镇化的过程中,人力资本(凝聚在劳动者身上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术、能力和健康素质,是劳动者质量的反映)的积累将变得更为快速。总体来说,人口城镇化将使得全社会的人力资本加速积累,提升全要素生产力,使得乡镇的经济产出不断增长。金融机构通过对乡镇基础设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王晓毅  
中共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目标之一是"治理有效",要实现治理有效意味着我们要克服目前乡村中所存在的问题,建立有效的治理机制。笔者认为,要建立有效的乡村治理机制,需要首先回答以下三个问题:第一,现在乡村治理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第二,这些问题哪些是机制方面的问题,哪些只是现象层面的问题?第三,如何完善乡村的治理机制?乡村治理中的主要问题首先,部分惠农政策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进入21世纪以后,国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鲁小亚  刘金海  
研究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变迁是乡村治理研究的重要议题,也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本文借助马克思"社会结构—精神方式"的理论框架发现,中国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大致经历了一个一体化、再一体化到多样化的演变过程,其决定性因素是家族、国家与个体的互动关系。现阶段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进入了转折期,其特征为内容多样化、表现常态化,关系复杂化、交互矛盾化,传统性有余、现代性不足,被动性为主、解离化明显,现实性较强、意识形态弱化。新时代乡村振兴之文化振兴的方向在于维护农民思想观念多样化基础上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具有现代文明的公民意识、建立以农民为参与主体的、惠及民众需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强化农村党团体系的文化组织能力。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琴  肖芒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作出了重大的决策部署,是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是推动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中国乡村发展经历了乡村社会改良与乡土重建、土地改革与土地制度改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变迁。当前乡村振兴面临乡村产业边缘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等诸多现实困境,并提出建立农村多元化产业发展体系、加快农业要素运作体系建设、完善农村多元化治理体系建设等提升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温铁军  逯浩  
通过农村金融体系的科学构建确保国家金融安全、资源主权以及实现负利率时代的货币锚定转换,是新时代农村金融发展和创新的历史性机遇乡村振兴在国家顶层设计中被作为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压舱石"。在当前内外风险叠加的战略转型关键时期,实现高质量的乡村全面振兴对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而言至关重要,而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确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2021年以来,广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强政策研究,加大实践活动,扎实推动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取得阶段进展,有力促进巩固拓展易地搬迁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广西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关于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重要指示、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曾迎霄  
乡村振兴与扶贫开发是新时期我国为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生活富裕而实施的两大发展战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促进扶贫开发向乡村振兴转型。旅游扶贫作为扶贫开发的一种模式,与乡村振兴具有目标效益耦合、服务对象耦合、产业资源耦合的内在联系性,二者可以实现有效衔接。促进旅游扶贫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需做出相应的政策选择,打破部门分割、加快政策衔接、加快人才培养以及加大资金投入。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张静宜  陈洁  
人才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备初步的人才基础,但受制于乡村发展条件和人才体制机制等因素的制约,乡村人才还存在引不来、留不下、培养难、用不好等问题。在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过渡中,乡村对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升级,人才供给数量和质量不足的问题将会更加突出。根据对黑龙江、山东、浙江、湖南、四川、重庆、甘肃等地的调研,围绕主要矛盾变化对主体来源、阶段任务、机制政策等方面提出的转型要求,以乡村人才振兴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应更加强调乡村人才的内生动力、发展能力、机制活力和政策合力,推动人才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上的有效供给和有机衔接,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人才动能。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寿伟义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台和实施,农村职业教育有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在农村职业教育的供给方面仍面临政策体系不完备、财政投入不足、体制机制不完善以及内部定位不清、供给体系固化、供给能力薄弱等问题。因此,农村职业教育需要与社会需求、人民期盼、自身可持续发展进行融合,坚持“抓好硬件、做好软件、激活要素、做好服务”,完善内生动力机制,构建城乡融合职教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把握机遇,提升能力直面挑战,构建新时代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新格局。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宋秋英  
在乡村快速发展背景下,农村青年创业正迎来一系列政策利好和广阔市场空间。根据创业项目内容,农村青年创业模式主要分为农产品生产加工、乡村旅游开发服务、农村生产生活消费服务以及工业加工等四种模式。农村青年创业的有效路径需要从创业者和政府两个方面进行探索。对于农村青年创业者而言,应当切实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应对创业风险,关注产品或服务质量,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电商平台等,大力拓宽市场渠道。对于政府部门而言,需要加强政府引导作用和政策扶持力度,同时积极营造良好的农村创业环境。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丽琼  张云峰  
[目的]农村环境治理是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重大战略中核心问题之一。[方法]文章首先基于利益相关理论从政府、企业、城市、村民、环保组织、科研院校6个不同利益相关者层面分析出农村环境多元共治的17个影响因素;其次采用SNA-ISM方法定量辨识影响泉州市农村环境多元共治的关键因素及分析各影响因素的层次关系。[结果]农村环境多元共治各影响因素之间关联作用较强,城市污染企业为转嫁排污成本转入偏远农村和农村承载城市发展中一些污染转移为表层直接影响因素,在资源输出上很大程度上依赖其他因素;轻视产生较少经济效益的农村基本公共卫生设施资金投入、乡村企业粗放型发展模式、忽视农村环境保护技术有别、重视事前环保技术研发而忽视之后的应用和改进和缺乏政府、科研院校和农村三方合作的乡村环保科研产业链为中间层间接影响因素,中介传输作用较强;地方保护主义、城市发展汲取农村资源是深层根源影响因素,在资源输入上较大程度上受其他因素的控制。[结论]最后根据各因素之间的层次关系和相互影响程度分析结果,为解决泉州市农村环境多元治理失灵提供参考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