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143)
- 2023(8527)
- 2022(6862)
- 2021(6406)
- 2020(5062)
- 2019(11271)
- 2018(10886)
- 2017(19390)
- 2016(10522)
- 2015(11553)
- 2014(11623)
- 2013(11274)
- 2012(10690)
- 2011(9939)
- 2010(10277)
- 2009(9595)
- 2008(9438)
- 2007(8778)
- 2006(8031)
- 2005(7100)
- 学科
- 济(41045)
- 经济(40985)
- 管理(25697)
- 农(25664)
- 业(25600)
- 农业(17189)
- 企(16502)
- 企业(16502)
- 中国(15031)
- 业经(13569)
- 地方(12843)
- 制(12062)
- 财(10882)
- 方法(10357)
- 学(9953)
- 体(9282)
- 发(8257)
- 数学(8120)
- 数学方法(7945)
- 教育(7861)
- 农业经济(7645)
- 理论(7556)
- 银(7549)
- 银行(7527)
- 融(7413)
- 金融(7406)
- 行(7329)
- 策(6989)
- 发展(6888)
- 展(6868)
- 机构
- 学院(146584)
- 大学(144250)
- 研究(56434)
- 济(53568)
- 经济(52003)
- 管理(49573)
- 中国(42359)
- 理学(41038)
- 理学院(40495)
- 管理学(39585)
- 管理学院(39296)
- 科学(34153)
- 农(33039)
- 京(31975)
- 所(28422)
- 财(27488)
- 中心(25948)
- 江(25923)
- 研究所(25450)
- 农业(24537)
- 业大(23318)
- 范(22669)
- 师范(22414)
- 院(20946)
- 省(20862)
- 州(20272)
- 北京(19979)
- 财经(19869)
- 技术(18424)
- 经(17934)
- 基金
- 项目(95808)
- 研究(74644)
- 科学(73640)
- 基金(65470)
- 家(57669)
- 国家(57022)
- 科学基金(47070)
- 社会(46199)
- 社会科(43052)
- 社会科学(43042)
- 省(39468)
- 教育(34403)
- 基金项目(33647)
- 划(32468)
- 编号(32224)
- 成果(28424)
- 自然(27406)
- 自然科(26710)
- 自然科学(26695)
- 自然科学基金(26171)
- 资助(25253)
- 课题(24258)
- 重点(22247)
- 发(21956)
- 部(20320)
- 年(20088)
- 创(19486)
- 性(19386)
- 国家社会(18852)
- 制(18637)
共检索到2463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艳荣
乡村振兴战略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在振兴乡村的过程中,我们要构建与农村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三治合一"强调自治、法治、德治的有机结合,强调构建多元化的乡村治理模式。鉴于当前我国乡村治理中面临的乡村治理单一化自治组织行政化严重,乡村治理与农民矛盾日益激化等问题,应借助乡村振兴的契机,通过构建"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形成多方共同参与的合作共治局面。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建国
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为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定的重要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乡村治理体系的持续优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仍存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弱化等多方面问题。只有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作用,积极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才能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治理体系 基层党组织 三级治理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李妙兰 黄霈瑶
教师职前培养阶段对师范生成为一名优秀的乡村教师至关重要。在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构建与完善乡村教师职前培养体系,对乡村教师培养进行供给端改革,具有充实乡村振兴的人才基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赓续传承乡村优秀文化的时代意义和价值意蕴。高师院校应从确立“为了乡村”的培养定位、构建“关于乡村”的课程内容体系、打造“立足乡村”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构建以“乡村属性”为核心的评价保障体系等方面对乡村教师职前培养体系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完善,为乡村教育发展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乡村教师,全面助推乡村振兴。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沈费伟
为了更好地阐述乡村振兴的机理与治理逻辑问题,本研究基于赋权理论的研究视角,以西方发达国家中的英国为典型案例进行实证检验。通过对英国乡村振兴的发展概况和实践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出英国乡村振兴的主要特征及优势,进而在赋权理论的纵向放权与横向能力培育相结合的思路上,从个人赋权、组织赋权以及社区赋权3个层面提炼出英国乡村振兴成功经验对中国乡村振兴的有益借鉴。
关键词:
赋权理论 乡村振兴 振兴机理 治理逻辑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四灿 张云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完成,我国“三农”工作的重心已经转移到“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离不开有效的基层治理,只有坚持建立健全乡村基层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才能以有效的乡村治理体系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测度和评价乡村治理的绩效成为重要理论问题。依托中央有关乡村振兴的若干重要文件精神,从定量角度出发,引入管理学中“绩效”的概念,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以及生活富裕五个方面构建乡村治理的定量绩效评价体系,为乡村治理的科学评估提供支撑。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治理 绩效评价体系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刘明辉 乔露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支撑,也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基础。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阶段,农业强国与乡村产业振兴通过保障食物安全供给、农业全链竞争力提升、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形成了互相依托、相辅相成的联动机制。农业强国建设视域下的乡村产业振兴体现了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的统一。乡村发展实践表明,乡村产业振兴仍然面临农业基础不稳固、城乡产业融合程度低、乡村产业生态化程度低、小农户与现代化衔接力度不足的现实难题,要积极推进科技强农、组织联农、城市带农、绿色兴农等实践路径。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云生 张喜红
良性的乡村关系是国家治理进入村庄社会的重要通道。基于合作治理理论视角和“结构—过程—结果”的分析框架,发现吉林省X乡S村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建构了一种乡村合作的治理模式。二者在“民俗博物馆”项目的筹划、建设与运营整个过程中,围绕利益诉求、行动规则、资源配置及行动选择进行了一系列紧密互动。这种治理模式打破了乡村之间的二元结构阻隔,实现了体制推动与社会动员的互补,进而使乡村两级利益诉求同时得到了满足。乡村合作治理的生成逻辑在于,乡村基于特定目标达成合作共识,并以资源互补和优势合作的方式提高集体行动能力,进而在平等协商的互动中实现各自的利益诉求。在需求与响应、互赖与共享、认同与协商等要素的共同作用下,乡村合作治理机制得以生成。
关键词:
乡村治理 合作治理 乡村振兴 生成逻辑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云生 张喜红
良性的乡村关系是国家治理进入村庄社会的重要通道。基于合作治理理论视角和“结构—过程—结果”的分析框架,发现吉林省X乡S村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建构了一种乡村合作的治理模式。二者在“民俗博物馆”项目的筹划、建设与运营整个过程中,围绕利益诉求、行动规则、资源配置及行动选择进行了一系列紧密互动。这种治理模式打破了乡村之间的二元结构阻隔,实现了体制推动与社会动员的互补,进而使乡村两级利益诉求同时得到了满足。乡村合作治理的生成逻辑在于,乡村基于特定目标达成合作共识,并以资源互补和优势合作的方式提高集体行动能力,进而在平等协商的互动中实现各自的利益诉求。在需求与响应、互赖与共享、认同与协商等要素的共同作用下,乡村合作治理机制得以生成。
关键词:
乡村治理 合作治理 乡村振兴 生成逻辑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吴南中 周蜜 张容
乡村非学历教育的发展,需要以"人力振兴"和"文化振兴"为定向,通过充盈和落实学习型社会、构筑人力资本增值阵地和乡村积极学习文化塑造等方式发挥价值。乡村非学历教育体系构建的起点是围绕乡村人才发展需求构建完整的人才发展支持体系,主要目标是推动乡村建设人才持续性和一致性发展,其机理是通过非学历教育改变乡村学习场域,完成基础改造,通过政府主导、涉农校企主体、群团和社会力量参与的运行机制支持非学历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基于此,需要通过共建愿景整合多元主体实现协同参与,搭建非学历教育发展所需的在线学习和实体学习平台,形成引领乡村全面发展的非学历教育内容体系,实施线上为主的多元混合学习模式,强化供需对接的供给关系,拓展非学历教育成果的应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明皓
新时代治理环境发生重要变化,乡村自治、法治和德治已具备融合的条件。"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国家和社会关系变革外部驱动、乡村治理结构内源优化和围绕着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价值立场生成的新逻辑结构,其实践机制总体包括促进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推动乡村治理结构整体优化和实现乡村治理目标系统转化三个维度,具体路径是推动政府联合社会力量在建构制度供给与内生秩序的联通机制、形成振兴乡村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和设计治理民生化为导向的政策方面深入推进"三治融合"的基层建制。"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体现出自我革新的制度特性、治理价值的全方位性以及实践布局的系统性,具有克服现代社区民主治理悖论的现实意蕴。
关键词:
自治 法治 德治 三治融合 乡村治理
[期刊] 改革
[作者]
唐任伍 郭文娟
演进韧性作为一种新型治理路径,对于引导乡村韧性构建、推进乡村振兴、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多个经历扰动后并有多年从逆境中振兴的案例,对其中政府、市场组织、乡村集体等不同主体主导的振兴方式进行对比考察,发现乡村集体主导的振兴方式比政府和市场资本主导的振兴方式更具韧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合理的治理机制提升经济韧性、社会韧性、生态韧性、组织韧性和城乡互动的扩展韧性,综合提高乡村振兴的演进韧性能力,更合乎价值理性,更有利于实现城乡社会生态系统要素的良性互动,更容易实现乡村振兴。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治理 演进韧性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孙建业
新发展阶段农村治理现代化的内涵不断丰富,伴随乡村振兴的不断深入农村治理现代化要求更新治理观念、治理方法,选择更科学有效的治理路径。农村治理现代化意味着治理过程的制度化和民主化,同时注重德法结合,构建完善的农村治理框架体系。乡村振兴与农村治理现代化具有相同的“内核”,具有相同的目标指向性。农村治理现代化应注重“内外兼修”,积极发展内生性资源,走“动员式”发展路线,同时借助外部支持力量,打造良好的现代化治理格局。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周林洁 傅帅雄
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目标。本文首先就乡村振兴战略下解决“三农”问题的逻辑方向就行了分析,并重点围绕乡村振兴发展的关键环节,提出了乡村振兴推动解决“三农”问题的具体实施路径。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三农”问题 农业农村现代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周林洁 傅帅雄
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目标。本文首先就乡村振兴战略下解决“三农”问题的逻辑方向就行了分析,并重点围绕乡村振兴发展的关键环节,提出了乡村振兴推动解决“三农”问题的具体实施路径。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三农”问题 农业农村现代化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吴丰华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关系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首先,文章学理化探讨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其次,文章重点分析了其有效衔接的两大重点维度——产业衔接和人才衔接。在产业衔接方面:一是坚持以市场为主导,发挥有为政府作用,依托当地优势资源,选育恰当产业、引育龙头企业;二是激发内生动力、培育“造血”能力,促进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三是因地制宜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推动集体经济提质增效。在人才衔接方面:一是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培养本土人才;二是打通乡贤回归通道,吸纳外部人才;三是扩大人才选派规模,推动科技人才下沉;四是完善东西部协作机制,促进人才双向交流。最后,文章提出了构建支撑保障衔接体系:在观念衔接方面,站在共同富裕的高度认识有效衔接,树立精准、主动的衔接理念;在主体责任衔接方面,做好主体、政策、考核及社会力量的衔接;在重点空间衔接方面,瞄准重点区域、重点县、重点村,推进农村“欠发达地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保障体系衔接方面,做好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升的衔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