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685)
2023(18513)
2022(15688)
2021(14860)
2020(12270)
2019(27889)
2018(27374)
2017(52400)
2016(27968)
2015(31538)
2014(30988)
2013(30534)
2012(27958)
2011(25092)
2010(24967)
2009(23389)
2008(22890)
2007(20444)
2006(17699)
2005(15625)
作者
(77162)
(65069)
(64803)
(61663)
(40722)
(31155)
(29294)
(25306)
(24544)
(22899)
(22023)
(21667)
(20221)
(20146)
(19989)
(19947)
(19435)
(19080)
(18579)
(18522)
(15955)
(15948)
(15734)
(14986)
(14816)
(14605)
(14343)
(14112)
(12977)
(12919)
学科
(118914)
经济(118717)
(78902)
管理(73612)
(58042)
企业(58042)
(52671)
方法(52258)
数学(44768)
数学方法(44233)
农业(34851)
中国(34543)
业经(30973)
(29980)
(23909)
地方(23419)
(22716)
贸易(22705)
(22164)
(21873)
理论(18233)
(18030)
(17657)
银行(17625)
(17445)
财务(17390)
财务管理(17347)
(17067)
(16903)
(16672)
机构
学院(394574)
大学(389860)
(166741)
经济(163492)
管理(150770)
研究(132910)
理学(130533)
理学院(129113)
管理学(126823)
管理学院(126092)
中国(102189)
(80852)
科学(79480)
(75905)
(74689)
(65618)
中心(62551)
业大(59564)
财经(59546)
研究所(59511)
农业(58418)
(58166)
(54326)
(52576)
师范(52095)
经济学(51569)
北京(50412)
(47200)
经济学院(46506)
(45850)
基金
项目(265431)
科学(210302)
研究(197666)
基金(193619)
(167900)
国家(166401)
科学基金(143091)
社会(128617)
社会科(121028)
社会科学(120996)
(103627)
基金项目(101780)
教育(91149)
自然(89764)
自然科(87703)
自然科学(87680)
(86682)
自然科学基金(86157)
编号(81254)
资助(78206)
成果(65760)
重点(59930)
(59845)
(58453)
课题(55572)
(55395)
国家社会(53489)
创新(51705)
教育部(51577)
科研(50743)
期刊
(186181)
经济(186181)
研究(113939)
中国(77561)
(76411)
学报(60006)
(57941)
科学(56828)
管理(52164)
农业(51893)
大学(46899)
学学(44368)
教育(42099)
(36552)
金融(36552)
业经(35114)
技术(33906)
经济研究(29366)
财经(29270)
(26029)
问题(25563)
(25289)
(20926)
世界(19916)
(19570)
技术经济(18948)
统计(18858)
商业(17294)
资源(17238)
图书(17230)
共检索到5814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鲁小亚  刘金海  
研究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变迁是乡村治理研究的重要议题,也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本文借助马克思"社会结构—精神方式"的理论框架发现,中国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大致经历了一个一体化、再一体化到多样化的演变过程,其决定性因素是家族、国家与个体的互动关系。现阶段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进入了转折期,其特征为内容多样化、表现常态化,关系复杂化、交互矛盾化,传统性有余、现代性不足,被动性为主、解离化明显,现实性较强、意识形态弱化。新时代乡村振兴之文化振兴的方向在于维护农民思想观念多样化基础上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具有现代文明的公民意识、建立以农民为参与主体的、惠及民众需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强化农村党团体系的文化组织能力。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慈教进  
国家高度重视农村的发展,十九大以来,农村农业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改变。中国农民合作社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现已进入了转型阶段,农民合作社数量增多,并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目前,合作社存在规模小、人才资源匮乏、资金短缺、服务链条不完整等现实困境。基于此,提出政府引导规范管理、与高校建立人才输送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金融服务、健全合作社服务体系等路径提升农民合作社的高质量发展。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谢炜  赵烁  
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合作社不仅履行了对村域禀赋要素和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与统筹,更成为村治模式的改良因子,使得治理生态系统的重构与新主体的深度嵌入成为可能。农民合作社嵌入乡域治理蕴含了关系嵌入、功能嵌入和结构嵌入三重路径:关系嵌入以信任为首要前提,以协作为过程表征,以竞争为辅助信号;功能嵌入以组织的价值属性能够满足治理需求为基础,可区分“本源功能嵌入”与“溢出功能嵌入”;结构嵌入具有高阶属性,侧重强调主体在社会网络中所处的“中心性”位置。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是影响农民合作社嵌入基层治理的双重显性要素,基于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强弱程度及其不同组合,既可识别农民合作社“组织脱嵌”的风险,也可区分农民合作社关系嵌入、功能嵌入或结构嵌入的差异性样态。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赵霞  杨筱柏  
伴随工业化的推进,传统农耕文化经历了一条从繁盛主流到冲击削弱、重拾自信的曲折发展道路。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天道酬勤、力耕不欺”的自强精神,“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互助精神,“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的人本精神等价值观契合实现乡村振兴的精神需要。传承并创新发展农耕文化需要着重传承农耕文化的价值要义,着力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农耕文化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强化现实体验,以农耕文化的复兴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赵霞  杨筱柏  
伴随工业化的推进,传统农耕文化经历了一条从繁盛主流到冲击削弱、重拾自信的曲折发展道路。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天道酬勤、力耕不欺”的自强精神,“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互助精神,“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的人本精神等价值观契合实现乡村振兴的精神需要。传承并创新发展农耕文化需要着重传承农耕文化的价值要义,着力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农耕文化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强化现实体验,以农耕文化的复兴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肖义  
乡村振兴的核心目标是实现农村、农业、农民的现代化,其中农民的现代化是关键所在。因此,新型职业农民应担负起乡村产业振兴的主导者、现代生活方式的引领者、现代农业科技的使用者和农村民主自治的实践者等多重职能,且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也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空间。不过,虽然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依然面临着诸多困境,集中体现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制度和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因而研究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理论意义。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赵敏  
新时期,稳步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对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提高、需求提升。面对高素质新兴职业农民培育在针对性、有效性、规范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完善培育体系、创新培育模式、提高培育保障能力等方面探索性提出培育路径,以期提升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成效,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夯实人才基础。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傅瑶  韩芳  
推进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解决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乡村振兴战略下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进一步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同时各方面要协同配合形成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绍斌  李建平  
精神文化生活是老年生活的重要内容。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不高,精神需求没有得到很好满足。政府和社会应重视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将精神保障纳入老年保障的范畴,采取有效措施,建立老年精神保障机制,提高农村老年人精神生活质量。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丁智萍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战略。嘉兴市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自2004年到2022年连续19年位居浙江省首位,农民的需求也不再局限于基础的物质文化需求,上升到了美好生活的需求。实现美好生活需求是嘉兴市农民积极实现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农民美好生活需求主要包括: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工作稳定体面、收入满意、卫生医疗服务便捷、居住环境与生态环境舒适宜人、养老服务配套齐全,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等方面。本文通过分析嘉兴市农民美好生活需求的现状与存在的差距,提出通过满足农民美好生活需求,提高农民积极性,成为乡村振兴的真正主力军的策略。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新仓  刘新志  
乡村振兴战略是促进乡村现代化发展的战略部署,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在培育目标、培育内容、培育方式、培育资源等方面存在问题,从顶层设计、做到分类管理与精准培育相结合、改革培育模式和培育内容、建立监督机制等方面提出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有效举措,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促进乡村振兴全面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高静  王志章  
文化是乡村的灵魂,因此振兴乡村的要义在于振兴乡村文化。本文从制度变迁入手,辨析了改革开放40年来,制度安排诱导下的乡村文化在城乡关系从对立到融合发展的过程中,相应的乡村文化经历了衰落、变异到自觉的时空变迁;提出"自觉到自信"的乡村文化振兴逻辑,认为应尊重文化再生长的客观规律;梳理乡村文化经济性价值,实现从资源到产业的发展通路;重塑文化的包容性,提升其社会治理效应。为了顺利推进这一逻辑进路,应建立城乡互动互通制度和乡村退出制度,以求凝聚乡村文化振兴的合力,重构乡村文化再生长的空间。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王轶  熊文  赖德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鼓励和吸引农民返乡就业创业。吸引返乡就业创业,他们的教育收益与收入如何,与未失地居民比较,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如何解释和化解差异。对此,采用2008年与2015年北京地区两次大规模调查数据,通过建立明瑟方程、Oaxaca-Blinder分解和倾向性得分匹配方法,研究发现:征地初期,失地农民教育收益率明显高于未失地农民,随着征地时间推移和劳动力市场的完善,他们的教育收益率普遍下降并趋同;2008年,失地农民工资收入与未失地农民相当,低于城镇居民,到了2015年,失地农民工资收入低于未失地农民,与城镇居民差距明显,造成失地农民与未失地农民收入差距的核心要素是求职途径,与城镇居民差异的是受教育年限、工作年限、政治背景及行业类型;失地农民、未失地农民自主创业对其收入的影响显著,不过,求职途径对失地农民、未失地农民与城镇居民收入差异的影响随着劳动力市场化程度提高而减弱。建议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形成返乡就业的拉力,完善劳动力市场。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吉平   赵丽敏   任大鹏  
提升农民幸福感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利用2020中国乡村振兴调查(CRRS)的数据,探讨村庄民主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作用机制与群体差异。研究表明,村庄民主中蕴藏着幸福效应,村庄民主可以显著提升农村居民的幸福感。与此同时,路径机制分析显示,村庄民主可以通过增强农村居民的政治信任、抑制基层腐败以及改善农村居民居住环境的主观感受等途径增进农村居民的幸福感。此外,异质性分析显示,村庄民主可以显著影响高中学历以下、60岁以上以及完成了农村宅基地确权的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因此,为提升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可以从重视村庄民主过程,提升农民民主参与;维护干群关系,增进政治信任;改善乡村人文环境,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完善监督机制,加强腐败治理;关注老年群体的民主事项和农村居民的财产稳定性等途径着手。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吉平   赵丽敏   任大鹏  
提升农民幸福感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利用2020中国乡村振兴调查(CRRS)的数据,探讨村庄民主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作用机制与群体差异。研究表明,村庄民主中蕴藏着幸福效应,村庄民主可以显著提升农村居民的幸福感。与此同时,路径机制分析显示,村庄民主可以通过增强农村居民的政治信任、抑制基层腐败以及改善农村居民居住环境的主观感受等途径增进农村居民的幸福感。此外,异质性分析显示,村庄民主可以显著影响高中学历以下、60岁以上以及完成了农村宅基地确权的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因此,为提升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可以从重视村庄民主过程,提升农民民主参与;维护干群关系,增进政治信任;改善乡村人文环境,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完善监督机制,加强腐败治理;关注老年群体的民主事项和农村居民的财产稳定性等途径着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