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180)
- 2023(16380)
- 2022(14018)
- 2021(13339)
- 2020(10923)
- 2019(25136)
- 2018(25281)
- 2017(48242)
- 2016(26147)
- 2015(29435)
- 2014(29210)
- 2013(28442)
- 2012(25964)
- 2011(23259)
- 2010(23450)
- 2009(21707)
- 2008(20328)
- 2007(17666)
- 2006(15344)
- 2005(12922)
- 学科
- 济(101249)
- 经济(101128)
- 业(70055)
- 管理(69750)
- 企(53854)
- 企业(53854)
- 方法(46027)
- 数学(40270)
- 数学方法(39540)
- 农(39371)
- 中国(26997)
- 农业(26381)
- 业经(25092)
- 财(24048)
- 地方(23535)
- 学(21113)
- 制(18352)
- 理论(18334)
- 贸(16652)
- 贸易(16637)
- 易(16102)
- 和(15598)
- 环境(15229)
- 技术(15153)
- 教育(14324)
- 银(14218)
- 银行(14184)
- 务(14020)
- 财务(13940)
- 财务管理(13913)
- 机构
- 学院(356862)
- 大学(353588)
- 管理(142040)
- 济(134862)
- 经济(131602)
- 理学(123793)
- 理学院(122439)
- 管理学(119929)
- 管理学院(119310)
- 研究(113605)
- 中国(84433)
- 京(74079)
- 科学(71972)
- 农(61203)
- 财(60342)
- 所(55372)
- 业大(55178)
- 中心(53373)
- 江(52943)
- 研究所(50569)
- 范(50024)
- 师范(49613)
- 财经(48304)
- 农业(46533)
- 北京(46041)
- 经(43881)
- 州(43317)
- 院(41519)
- 师范大学(39744)
- 经济学(39360)
- 基金
- 项目(249716)
- 科学(195964)
- 研究(186426)
- 基金(178259)
- 家(153744)
- 国家(152372)
- 科学基金(131719)
- 社会(115643)
- 社会科(109140)
- 社会科学(109110)
- 省(100745)
- 基金项目(94922)
- 教育(87009)
- 自然(85075)
- 自然科(83071)
- 自然科学(83054)
- 划(82747)
- 自然科学基金(81495)
- 编号(79118)
- 资助(72868)
- 成果(63602)
- 重点(55567)
- 课题(54184)
- 部(54070)
- 发(53450)
- 创(51928)
- 创新(48235)
- 项目编号(47373)
- 科研(47169)
- 大学(46769)
- 期刊
- 济(150861)
- 经济(150861)
- 研究(100530)
- 中国(70383)
- 农(60403)
- 学报(54877)
- 科学(51336)
- 管理(49851)
- 教育(46843)
- 财(44802)
- 大学(42368)
- 农业(41026)
- 学学(39597)
- 技术(33455)
- 业经(29233)
- 融(28879)
- 金融(28879)
- 经济研究(22538)
- 财经(21772)
- 图书(20567)
- 问题(19664)
- 业(19251)
- 经(18588)
- 版(18026)
- 科技(17396)
- 技术经济(16554)
- 资源(16423)
- 理论(16408)
- 现代(15611)
- 商业(15442)
共检索到5145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晟昱 李想 张心怡
以工代赈是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赈济的一项扶持政策。近年来,四川省率先探索以工代赈村民自建,建立健全政策体系、组织架构、项目管理、监督指导等全套机制,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提供了新的示范路径。未来,可在更大范围内推广以工代赈村民自建模式,引导更多农民加入乡村建设,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关键词:
以工代赈 村民自建 乡村振兴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杨林 张健 许鲜
当前,我国农村绿色金融发展仍然滞后,难以满足乡村振兴战略多层次、多样化的绿色融资需求。以四川为例,对绿色金融与农村绿色金融的实践探索和问题进行剖析,并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了优化农村绿色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思考:宏观层面,以细化政府支持机制为牵引,完善农村绿色金融政策;中观层面,倡导在四川省探索创新"小组互助"绿色信贷模式,并构建绿色金融产品体系,拓宽绿色资金融资渠道;微观层面,对内鼓励涉农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农村绿色金融业务,对外尝试建立外资金融机构在四川乡村从事绿色金融业务的改革开放试点。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高寒
文化振兴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关键内容和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各省努力加强乡村基层文化建设,以借助"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振兴获得实质性的进步。然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随着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四川省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需出现了一定的矛盾关系。文章基于此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四川省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需现状进行了深入探究,然后在此基础上剖析了该省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需矛盾突出的原因,最后有的放矢地提出了协调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需关系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四川省 公共文化产品 供需关系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兰虹 赵佳伟 于代松
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离不开金融体系的有力支持,农业保险作为金融支农重要工具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四川省农业保险发展为研究案例,结合全国农业保险发展概况,点面结合深入分析了农业保险服务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现状与问题,从乡村振兴依靠主体——老人农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风险的异质性需求角度出发,论述了农险服务乡村振兴的主要任务。本文认为,现阶段农业保险服务乡村振兴还存在顶层设计不合理、供需错配、目标定位不清导致中长期规划滞后、创新激励不足等结构性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从中央、省级政府以及保险公司三方出发,采取农险供给侧改革、优化顶层设计、加强农险宣传,提升农户保险意识、探索互助农险合作模式、充分运用互联网高新技术提高风险管控能力等政策建议。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张莞
发展乡村旅游是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通过对四川省茂县乡村旅游的典型羌族村寨——坪头羌族村寨和牟托羌寨村民感知的田野调查,分析了羌族村寨发展乡村旅游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羌族村寨旅游发展是政府、企业、村委会及村民四者利益博弈和行为协作的过程,其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在于当地村民能否持续受益,关键在于企业、村委会及村民三者能否持续有效地沟通。由此,政府应加强宣传和教育,引导村民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企业应充分重视村民利益,处理好利益分配问题;村委会应该充分发挥自治作用,协调利益相关者各方关系。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吴风云 吴丽 丁俊仁
【目的】构建具体指标衡量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质量,探讨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乡村振兴发展产生的影响,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四川省的实施提供参考。【方法】根据2004—2022年四川省18个地级市调查的面板数据,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5个具体内容构建乡村地区振兴经济的发展指标体系,从“互联网普及率”“互联网相关从业人员数”“互联网相关产出”“移动互联网用户数”“数字金融普惠发展”等五大维度构建数字金融的整体发展框架,分析固定效应模型得出数字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并研究数字经济产生作用的机理,并对本研究的结果进行验证。【结果】①通过基准回归得知,数字经济对四川省乡村振兴发展有积极正向作用,有利于促进农村生活富裕、生态宜居、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等。数字经济的有效提升可不断提高四川省乡村振兴发展的质量。②中介效应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影响乡村振兴质量的过程中,进一步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对四川省乡村振兴质量产生影响,因此产业结构升级是数字经济影响乡村振兴质量的重要路径。③通过工具变量法、剔除特殊样本以及排除外生冲击的影响等稳健性方法进行检验之后,本研究的实证结果依旧显著。【结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四川省乡村振兴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并且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能够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促进乡村振兴的发展。建议重点从农业数字化先行、数字化与产业深度融合、建立农业大数据平台、发挥高效优势促进数字化农业建设四方面入手,促进四川省更好发展数字经济,进一步提升乡村振兴发展质量。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震清
[目的]以产业链延伸为视阈,开展乡村旅游营销模式研究是一种新的探索和尝试,将为乡村旅游未来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方法]文章通过调查分析法,针对四川地区影响乡村旅游景点吸引力的出游动机、出游时间、客户群体、交通条件、消费水平和结构、旅游项目、农林资源、综合服务、外部环境、基础设施、当地经济状况、乡村旅游综合性价比、乡村旅游目的地区位条件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以考量产业链延伸视阈下的乡村旅游营销模式是否适应市场的需求,由此解决我国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实际中出现的经营模式与当地实际(如地理区位、农业资源等)的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震清
[目的]以产业链延伸为视阈,开展乡村旅游营销模式研究是一种新的探索和尝试,将为乡村旅游未来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方法]文章通过调查分析法,针对四川地区影响乡村旅游景点吸引力的出游动机、出游时间、客户群体、交通条件、消费水平和结构、旅游项目、农林资源、综合服务、外部环境、基础设施、当地经济状况、乡村旅游综合性价比、乡村旅游目的地区位条件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以考量产业链延伸视阈下的乡村旅游营销模式是否适应市场的需求,由此解决我国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实际中出现的经营模式与当地实际(如地理区位、农业资源等)的不匹配问题。[结果]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影响因素乡村旅游景区吸引力的因素主要以农林自然资源、综合服务能力、交通条件等方面为主。[结论]四川省产业链延伸视阈下的营销模式重点应从产业角度,构建三产协调发展的产业生态系统。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赵广德
四川省成都市作为城乡统筹改革试验区,在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方面做出了积极有效的探索。今年以来,成都市为全面践行乡村振兴战略,助推"西控"区域绿色发展、转型发展和集约发展,将崇州市三郎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列为重点项目,以项目建设为载体,推动全域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崇州市三郎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位于地处西部龙门山脉中段,居"成都黄金旅游带"中心位置,也是成都"西控"战略核心腹地。项目紧扣"西控"
关键词:
崇州市 三郎镇 专题数据库 四川省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饶静 郭鸿雁 董晓婕
文章回顾和总结了不同城乡关系阶段下土地整治的内涵和成效,构建了土地整治作为平台和工具助力乡村振兴的传导机制,并在此传导机制的框架下,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分析了综合土地整治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对四川省口镇的综合土地整治项目的案例研究表明,综合土地整治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平台和工具,应贯彻执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应顺应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应能够防范社会风险,应有助于实现城乡融合。只有这样,综合土地整治才能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五个方面助推乡村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关键词:
综合土地整治 乡村振兴 关键因素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晴 卢凤君 姚建忠 黄怡博
加快乡村产业振兴是实现脱贫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重要途径。针对脱贫地区乡村产业发展瓶颈和短板问题,以察哈尔右翼前旗为实践案例,构建了乡村产业振兴促进生产体系、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的结构模型,提出了乡村产业增值发展、聚集发展、提升发展和融合发展的路径模式和对策建议,为全国中西部脱贫地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案例借鉴和模式参考。
关键词:
脱贫地区 乡村产业振兴 路径 模式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杨曼琳
农产品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农业发展面临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任。落实供给侧结构改革,必须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同时,抓好特色农业的发展,走出一条充分利用资源禀赋、满足市场需求的新型发展道路。四川农业素有精耕细作的传统,近年互联网经济的飞速发展,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及精准扶贫项目的实施,对四川省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影响因子、权重及其模式进行研究,实现区域经济的增长。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产品 网络营销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唐剑
乡村振兴战略与特色村寨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之间体现为互动共促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能够为特色村寨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提供有力保障,另一方面,特色村寨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必然对乡村振兴提供战略支撑。文章基于四川省的实证分析表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约束,西部地区特色村寨文化资源的保护性开发正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科学界定利益主体相关权益,构建可持续开发长效机制;立足于多样性特征,健全特色村寨文化资源动态保护机制;重视特色村寨永续发展,完善代表性传承人保护机制;根据文化产业发展规律,拓展特色村寨文化资源开发路径;健全产权服务体系,科学开发村寨文化资源特殊经济属性;健全配套设施体系,为城乡融合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
西部地区 乡村振兴 特色文化 路径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推进农村小型公共基础设施村民自建对策研究"课题组
农村小型公共基础设施原有建设管理方式面临着多种挑战,亟待进行调整和改革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绩效。四川省围绕解决农村小型公共基础的需求和建管矛盾,于2012年开始进行农村小型公共基础设施村民自建试点,不仅探索了精准识别需求、有效整合资源和优化政府行为等制度创新,还取得了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助农增收和减少矛盾等实际成效,虽然还存在一些需要防范的潜在风险,但已经具备在更大范围推广的环境和条件。
关键词:
村民自建 探索创新 优化路径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杨权 张江峰
[目的]通过分析来自四川省德阳市农民参与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积极性的影响因素,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期为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更好推行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参考。[方法]文章基于四川省德阳市农民的实际调研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从个人、家庭、社会特征方面对农民参与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积极性的影响因素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对模型回归结果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年龄对农民参与改革积极性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家庭年总收入、是否了解集体经济、是否了解股份合作制改革、现有政策是否符合当地实际情况、股份分配是否公平合理、是否参与股改方案的意见征求对农民参与改革积极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结论]文章提出可以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完善制度政策、健全监管机制等对策来提高农民参与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的积极性,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