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381)
- 2023(15268)
- 2022(13022)
- 2021(12052)
- 2020(9838)
- 2019(22681)
- 2018(22264)
- 2017(42137)
- 2016(23246)
- 2015(26052)
- 2014(26435)
- 2013(26335)
- 2012(25206)
- 2011(23132)
- 2010(23505)
- 2009(21708)
- 2008(21536)
- 2007(19863)
- 2006(17770)
- 2005(16067)
- 学科
- 济(104314)
- 经济(104217)
- 业(57661)
- 管理(56194)
- 企(40328)
- 企业(40328)
- 农(38814)
- 方法(37651)
- 地方(32575)
- 数学(32039)
- 数学方法(31717)
- 中国(31184)
- 农业(25981)
- 业经(24230)
- 财(23035)
- 学(22318)
- 制(20060)
- 贸(17662)
- 贸易(17648)
- 地方经济(17030)
- 易(16899)
- 银(16566)
- 银行(16524)
- 发(16382)
- 融(16350)
- 金融(16346)
- 环境(16152)
- 行(15915)
- 理论(15128)
- 和(14850)
- 机构
- 学院(337522)
- 大学(332817)
- 济(133711)
- 经济(130456)
- 研究(122520)
- 管理(119389)
- 理学(100643)
- 理学院(99207)
- 管理学(97339)
- 管理学院(96677)
- 中国(92901)
- 科学(77958)
- 京(73115)
- 农(65869)
- 所(63973)
- 财(61824)
- 研究所(57742)
- 中心(56981)
- 江(56269)
- 业大(51705)
- 农业(50613)
- 范(50608)
- 师范(50083)
- 财经(47481)
- 北京(46704)
- 州(45962)
- 院(44050)
- 经(42638)
- 省(41850)
- 经济学(40732)
- 基金
- 项目(216972)
- 科学(168388)
- 研究(160548)
- 基金(152119)
- 家(133033)
- 国家(131789)
- 科学基金(110684)
- 社会(99288)
- 社会科(93638)
- 社会科学(93612)
- 省(88702)
- 基金项目(81603)
- 划(73611)
- 教育(72719)
- 自然(69617)
- 自然科(67819)
- 自然科学(67800)
- 编号(67209)
- 自然科学基金(66547)
- 资助(61198)
- 成果(55261)
- 发(53485)
- 重点(49724)
- 课题(48141)
- 部(46207)
- 创(44231)
- 发展(42790)
- 展(42091)
- 创新(41381)
- 科研(40990)
- 期刊
- 济(165092)
- 经济(165092)
- 研究(101528)
- 中国(76025)
- 农(64534)
- 学报(55368)
- 科学(51597)
- 财(47801)
- 农业(42870)
- 教育(41454)
- 管理(41256)
- 大学(40995)
- 学学(38328)
- 融(33900)
- 金融(33900)
- 业经(30372)
- 技术(30031)
- 经济研究(24375)
- 财经(22774)
- 问题(22403)
- 业(21491)
- 经(19759)
- 图书(18303)
- 版(18284)
- 资源(18087)
- 技术经济(16393)
- 商业(16004)
- 贸(15763)
- 科技(15472)
- 发(15467)
共检索到5286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朱烜伯 喻兴洁 张家其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因历史建筑集聚及民族文化深厚,具备旅游开发的理想资源条件。然而,欠发达地区的传统村落因存在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可进入性差、非农产业发展艰难等问题,使其旅游开发严重受阻。基于此,对传统村落地理位置与交通可达性进行旅游空间结构研究,为加速传统村落乡村振兴进程提供理论支持具有重要意义。运用空间句法模型,从拓扑学连接的角度对湘西州传统村落空间关系进行评价,并提出适应于该地区的旅游开发空间区划策略。结果表明:(1)湘西州传统村落分布不均衡,总体呈局部凝聚型,主要在西南部、中部和西北部形成三个高密度集聚区;(2)湘西州传统村落的全局可达性和局部可达性总体水平较低,而感知可达性总体水平较高,其中地形地势、水系和路网等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传统村落可达性。基于上述研究结果,运用多因子综合叠加分析法、旅游区位商模型和"点—轴系统"理论,构建"三核、双轴、三圈"的湘西州传统村落旅游空间结构系统,为不同发展类型传统村落有针对性地进行旅游开发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
传统村落 可达性 旅游空间结构 湘西州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曾灿 李伯华 李翠菲 雷向一 窦银娣
村庄发展类型识别作为统筹县域(市域)范围内村庄规划的前提与基础,对后续村庄发展与振兴有着重要影响,欠发达地区村庄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突出,为更好地巩固扶贫成果,尤为需要科学把脉村庄发展类型。文章通过构建村庄发展类型识别模型,以湘西地区凤凰县为例,对261个村庄进行类型识别。结果表明:(1)村庄类型分为五类八型;(2)凤凰县以集聚提升类与基础整治类村庄为主;(3)凤凰县全域以低发展潜力低限制、中等发展潜力低限制型村庄为主,整体发展潜力较低导致集聚提升类村庄呈片状分布在国道、省道等交通干道附近。针对凤凰县不同村庄发展类型,结合湘西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村庄发展现状,提出各类村庄相应的规划重点和振兴措施,精准推动村庄发展和村庄规划转型,以期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昂
传统村落在黄河流域展现了农耕文明时代乡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具备较高的科学研究、旅游观赏和开发价值。依托于传统村落旅游开发而发展起来的著名乡村旅游地,受到广大民众的热烈欢迎。然而如果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保护和开发,将不可避免地毁坏当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在黄河流域依托于传统村落进行的旅游开发同样面临诸多的问题,研究针对黄河流域传统村落基数大、范围广、类型多的情况,进行黄河流域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创新路径研究,以期能为当地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贡献合理科学的经验总结。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红艳
湘西十八洞村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腊尔山是典型的贫困纯苗族村寨地区,自从2013年习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视察后,5年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怀下,十八洞村村民充分激发内生动力,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等方式,改变当地落后状态,并由此总结出了影响全国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工作经验。十八洞村乡村旅游扶贫模式为我国当前实施的乡村战略振兴战略计划提供了脱贫致富的典型范例。
关键词:
湘西十八洞村 乡村旅游 精准扶贫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柯珍堂
"十二五"时期,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和难点仍在欠发达地区。黄冈市位于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在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着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滞后等亟待解决的难题。以黄冈市为例,分析和概括欠发达地区乡村旅游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欠发达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性思路。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欠发达地区 乡村旅游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焦贝贝 张治河 刘海猛 薄玮
文章首先基于投入—支撑—产出三维框架,构建了包含45个指标的农村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复相关系数法测算了甘肃省86个县级行政单元的农村创新能力水平,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甘肃省农村创新能力总体水平较低,综合创新能力最强的县区是凉州区、甘州区和民勤县;②农村创新投入能力最强的县区是凉州区、民勤县和会宁县,创新支撑能力最强的县区是凉州区、靖远县和甘州区,创新产出能力最强的县区是甘州区、肃州区和阿克塞县;③甘肃省农村创新能力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农村创新能力高和低的县(区、市)在空间上均趋于集聚分布;④甘肃省农村创新能力在空间上呈现出较明显的北高南低的态势;⑤甘肃省农村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人力资本水平、信息化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对农村创新能力有明显的正效应。基于此,文章提出了提升欠发达地区农村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马长发 祝悦悦
立足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20字”方针构建出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以南疆四地州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灰色关联相对贴近度测评南疆四地州乡村振兴水平,并进一步探索影响乡村有效振兴的障碍因素。乡村振兴评价结果显示,南疆四地州2019年乡村振兴得分均处于0.4~0.6之间,属一般水平,且除了阿克苏地区之外其他3个地州各自得分均不超过5分,乡村振兴状态不太稳定,乡村振兴成果面临较大摇摆风险。阿克苏地区相比较于其他3个地区,乡村振兴效果稍好。和田地区就乡村振兴5个方面综合来看,较其他3个地区还有差距,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以及喀什地区乡村振兴各方面均衡,进程却较为缓慢,乡村振兴成效不明显。障碍度模型结果显示,在四地州中,最主要的共同的乡村振兴阻碍点在教育和生态上,次要障碍点在产业兴旺,且四地州均不相同,生活富裕方面基本没有太大障碍,需要设立更多高等教育学校,引进更多专业人才,划分好生活区域,减少环境污染,找准产业定位,充分衔接现代化。
关键词:
乡村振兴 障碍因子 灰色关联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贾娜尔 王倩
传统村落作为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乡村风貌。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传统村落研究与保护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传统村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极高的研究价值,但也面临着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这一背景下,我们需要了解传统村落研究的现状和热点,以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传统村落 历史文化遗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兆峰 张青松 陈勤昌
居民点的空间重构优化助益于乡村转型发展与空间有机更新,是推进传统村落活化传承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以旅游型传统村落崇木凼村为案例,以系统论为理论指导,综合运用景观基因分析、遥感解译与GIS空间分析等方法,精准识别居民点内外系统空间重构演变特征,深刻探讨空间重构与乡村振兴的作用机理。研究表明:(1)景观基因与民居建筑组成崇木凼居民点空间重构的主要内容,景观基因表现为轻微变化但相融于本土的协调特征,新旧景观和谐共生、传统风貌动态延续;民居建筑表现为整体层面上聚居形态特征明显、建筑功能由单一向复合演变,局部层面上空间有序拓展。(2)崇木凼村外部系统对居民点起引导和约束作用,呈现出近路性、中心性和亲水性特征,即距离道路、基础设施和水域越近居民点越密集。(3)在外部环境驱动和内部要素响应下,崇木凼村以“文化延续—空间有序—物质更新”三维重构路径,推动村落居民点空间要素重塑、空间格局优化和空间组织营建,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空间、物质基础,进而赋能乡村振兴实践。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龙建平
推进乡村振兴是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主线,也是实现农业强国的必然选择。2018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提供了政策指引和制度安排。本文以欠发达地区吉安市为例,总结了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现状,分析了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了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苏慧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乡村建设与发展的核心理念,全面推进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发展是解决乡村发展问题、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发展乡村产业,“适应城乡居民消费需求,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拓展乡村多种功能,向广度深度进军,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只有做到产业振兴,才能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筑牢乡村全面振兴的物质基础,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傅才武
<正>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中国乡村建设中的一个明显变化就是近10年来乡村旅游开发的勃兴。在传统意义上,乡村旅游开发会产生巨大的经济、生态、环境和文化建设的正面效应,业已得到学界和社会的公认。但随着近年来文旅融合的持续深化,乡村旅游开发作为一种具有综合价值的平台治理形式,似乎还没有得到学界的深入阐发。一、乡村旅游开发建构一种村庄综合价值共生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其中的丰富内涵,就包含了通过建设村庄产业经济共同体以形塑乡村外在形态,通过建设村庄文化共同体以形塑村庄独特精神文化内核的协同发展规律。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曹晓慧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旨在改变日益突出的农村发展问题。作为一个综合性国家决策,新农村建设从经济、政治、社会、文明等多个层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其中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就是一个重要内容。开发乡村生态旅游不仅可以推动农村经济的转型发展,切实解决"三农"问题,而且可以有效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和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陈双群
生态旅游已成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欠发达地区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既有利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又有助于实现农村经济发展。本文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出发,阐述了欠发达地区生态旅游开发对当地经济的重要性,并分析目前欠发达地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原则,探索了乡村生态旅游转型升级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
生态旅游 乡村 发展模式 制约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卢松 张小军
以徽州地域119个中国传统村落(截止到2016年底)为样本,通过实际调研与GIS空间分析相结合,探讨了徽州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时空演化过程。根据旅游开发的主体力量,徽州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经历了自主探索(1979—1996年)、外资注入(1997—2011年)、整合提升(2012年至今)三个演变阶段,各个阶段在旅游开发模式、经营组织方式、产品类型、品牌形象、经济效益、利益主体关系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同时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零星分布(点状)—南北组团(板块)—全域扩散(面状)的演进态势。研究表明,村落自身禀赋作为基础性力量,市场需求作为决定性力量,政府政策和管理作为主导性力量,交通改善、节庆促销、精英人士等支持因素作为促进性力量,共同推动着徽州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时空演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