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638)
- 2023(13946)
- 2022(11780)
- 2021(10934)
- 2020(8970)
- 2019(20272)
- 2018(19774)
- 2017(38491)
- 2016(20989)
- 2015(23389)
- 2014(23244)
- 2013(22758)
- 2012(21263)
- 2011(19500)
- 2010(19793)
- 2009(18864)
- 2008(18496)
- 2007(17052)
- 2006(15238)
- 2005(13502)
- 学科
- 济(91374)
- 经济(91302)
- 业(60412)
- 管理(53212)
- 农(51892)
- 企(37994)
- 企业(37994)
- 农业(34312)
- 方法(34190)
- 数学(30447)
- 数学方法(30095)
- 中国(24255)
- 业经(23650)
- 地方(23540)
- 财(21647)
- 制(18196)
- 学(17629)
- 贸(17020)
- 贸易(17015)
- 易(16525)
- 策(14830)
- 发(14357)
- 银(13977)
- 银行(13952)
- 行(13388)
- 环境(13356)
- 融(12997)
- 金融(12995)
- 农业经济(12869)
- 及其(12243)
- 机构
- 学院(302808)
- 大学(294484)
- 济(126171)
- 经济(123374)
- 管理(113862)
- 研究(104254)
- 理学(97485)
- 理学院(96408)
- 管理学(94725)
- 管理学院(94164)
- 中国(80839)
- 农(69185)
- 科学(64346)
- 京(61048)
- 财(56744)
- 所(53499)
- 农业(53139)
- 业大(49775)
- 中心(49738)
- 研究所(48326)
- 江(48310)
- 财经(43942)
- 范(41077)
- 师范(40757)
- 经(39730)
- 北京(37784)
- 州(37781)
- 经济学(37628)
- 院(36815)
- 省(34718)
- 基金
- 项目(198626)
- 科学(156106)
- 研究(149321)
- 基金(141852)
- 家(122985)
- 国家(121853)
- 科学基金(103563)
- 社会(94430)
- 社会科(89039)
- 社会科学(89013)
- 省(80089)
- 基金项目(74723)
- 教育(67186)
- 划(66234)
- 自然(64456)
- 编号(63720)
- 自然科(62835)
- 自然科学(62817)
- 自然科学基金(61657)
- 资助(56577)
- 成果(51615)
- 发(45842)
- 重点(44966)
- 部(43683)
- 课题(43639)
- 创(40952)
- 国家社会(38587)
- 创新(38285)
- 农(38133)
- 性(38110)
- 期刊
- 济(148589)
- 经济(148589)
- 研究(86734)
- 农(71866)
- 中国(61425)
- 农业(48488)
- 学报(46464)
- 科学(44362)
- 财(42197)
- 管理(35991)
- 大学(35448)
- 学学(33787)
- 融(32204)
- 金融(32204)
- 教育(31088)
- 业经(30756)
- 技术(25576)
- 业(23316)
- 经济研究(21873)
- 财经(20682)
- 问题(20673)
- 经(17820)
- 版(17238)
- 农村(16259)
- 村(16259)
- 农业经济(15945)
- 资源(15308)
- 世界(15074)
- 技术经济(15027)
- 经济问题(14509)
共检索到4550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丁文
运用文献分析法、调查法和访谈法,探讨了农地流转的现实样态及其形成逻辑,并引入多源流理论阐释农地流转政策的议程设置过程。研究发现,在农地流转政策的议程设置中,焦点事件促使农地流转问题得以显化,政治精英相互博弈形成政策方案,党政力量主导政策选择偏好,政治精英推动政策议程的发展走向。研究结果表明,多源流理论是解释我国农地流转政策的新视角,但其解读过程还需从拓宽焦点事件的信息来源、丰富社会公众的参与渠道、引导新闻媒体的健康发展以及重视政治精英的推动作用四个维度来进行优化,以提高我国政策议程设置的透明化和科学性。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闫瑞
农村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和价值取向本应契合乡村振兴的要求,进而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必然。但是,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在服务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存在着思维观念滞后、投入主体单一和供给结构失衡等诸多内源性问题,难以满足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因此,亟需突破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三农"的实践困境,从根本上破解乡村振兴的人才瓶颈问题。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李怀
农地"三权分置"是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重大创新,在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须基于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建构新型农地"三权分置"制度。基于马克思产权思想,农地"三权分置"助推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在于在强化集体土地所有权管理功能的统摄下,稳定农户土地承包权的保障功能和放活土地经营权的财产功能,最终通过农地"三重复合功能"助推乡村振兴。理论逻辑亟待机制构建的支撑。农地"三权分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机制构建就在于通过"利益联结""退出机制"以及"放活机制"培育固守农业农村的"新型职业农民",进而提升乡村内生性发展动能,助推乡村振兴。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妍
农地“三权分置”助推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是,借助落实集体土地所有权,巩固农户承包权,盘活土地经营权,充分发挥“三权”各自的功用和能效。目前在农地“三权分置”制度贯彻过程中,还存在着农户所有权主体的地位遭到了排挤;承包权主体与土地的关系处于弱化和固化并存的复杂局面;经营权规模化流转的成效偏低;这些发展困局的存在,违反了政策设计者的初衷。对此,我们必须构建明确的集体土地所有权成员资格,尊重成员意愿,有偿出让承包权,并打破经营权身份限制来完善“三权分置”优化路径,实现农业发展效率的全面提升,助推乡村振兴。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姚冰洋 廉伟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基层干部必须走在前列,要在弘扬伟大的建党精神中开拓进取、创造未来,把“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转化为助推乡村振兴的无穷伟力,在不懈奋斗中实现新的历史性成就。
关键词:
建党精神 乡村振兴 农村基层干部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王鑫 夏英 袁福珍
“保险+”联动共赢模式将农业保险作为切入点嵌入多种金融工具,旨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提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本文首先在阐述“保险+”联动共赢模式的理论演变和内在逻辑的基础上,梳理其运行机理,从成本收益视角对该模式进行解析;其次,分析该模式发展的现实困境,即配套制度不完善、定损理赔不精准以及期货市场体量小等;最后,以问题为导向,提出“保险+”联动共赢模式的优化路径。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吕建春
乡村对人才有着强烈渴求,专家人才也有科技成果转化需求和服务基层的愿望。理顺专家服务基层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内在逻辑是促进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作。专家服务基层在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完善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提升农业农村科技软实力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为此,需从顶层政策设计高度优化专家服务基层路径,最终促进不同面向的乡村振兴。
关键词:
专家服务基层 乡村振兴 乡村人才振兴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温婉华 韩树林 张平
增强适应性是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关键。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适应性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职业教育根据我国乡村经济社会环境变化来实现高质量发展,二是通过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增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适应性,在教育结构上要强化系统协同,在人才培养结构上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专业结构上要深化产教融合,在技术结构上要进行数字化转型。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提超 刘儒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抓手和根本保证。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马克思主义“三农”理论中国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三农”工作的艰辛探索,是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创新发展的现实诉求,具有严密的理论逻辑、深厚的历史逻辑和鲜活的实践逻辑。从历史演进历程来探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马克思主义“三农”理论的发展脉络来解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中国现代化版图中的重要位置,进一步厘清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的机理机制。探析当前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所处的历史方位,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进而全方位破解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现实境遇。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巩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政治基石;以农民共同富裕为目标,夯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以农业数字化发展为引擎,激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动能;以农村绿色发展为底色,筑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生态屏障。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加速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以数字农业和智慧农业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强化农业高新技术研发与推广,着力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以此全面支撑乡村振兴,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农业强国发展道路。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吕建春
乡村对人才有着强烈渴求,专家人才也有科技成果转化需求和服务基层的愿望。理顺专家服务基层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内在逻辑是促进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作。专家服务基层在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完善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提升农业农村科技软实力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为此,需从顶层政策设计高度优化专家服务基层路径,最终促进不同面向的乡村振兴。
关键词:
专家服务基层 乡村振兴 乡村人才振兴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柴春春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其中,农村青年拥有巨大潜力。农村青年振兴乡村的内生动力和知识能力、乡村提供的参与空间以及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条件,共同构成农村青年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农村青年自身素养和外部环境支持均存在一定不足,赋能效果不佳。对此,农村青年首先要认清定位,积极发挥振兴乡村主动性;政府要强化政策顶层设计,构筑乡村高质量发展空间;乡村还要完善社会保障,加强基础性公共服务供给。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村青年 赋能 逻辑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周林洁 傅帅雄
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目标。本文首先就乡村振兴战略下解决“三农”问题的逻辑方向就行了分析,并重点围绕乡村振兴发展的关键环节,提出了乡村振兴推动解决“三农”问题的具体实施路径。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三农”问题 农业农村现代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周林洁 傅帅雄
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目标。本文首先就乡村振兴战略下解决“三农”问题的逻辑方向就行了分析,并重点围绕乡村振兴发展的关键环节,提出了乡村振兴推动解决“三农”问题的具体实施路径。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三农”问题 农业农村现代化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邹建华 卢文凤 赵福奎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涉农高职重任在肩。面对时代之问,"村校合作、共生育人,产教融合、共生兴村"是涉农高职服务乡村振兴的应有逻辑。要实现村教共生,则需要通过人才、文化、产业的"共生介质"来激发乡村内生动力,为产教赋能。通过专业与产业同发展、学生与"乡贤"共进步、教师与村民齐增收、校园与村庄成一体的"四元驱动"实践路径,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村校协同共生,为乡村振兴添彩。
关键词:
涉农高职 乡村振兴 村校共生 产教赋能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王超 陈芷怡
乡村文化既是乡村发展的基础要素,也是引领与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动能。然而,传统的文化兴村模式依赖的单一化路径往往容易陷入文化融入的在地化困境,强调优势互补的复合型路径也因缺乏可持续的动力而在实践中受到质疑。本文基于对乡村在地文化的“结构-功能”分析,以苏北马庄村的文化兴村史为考察对象,探究乡村在地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实现逻辑。研究认为,文化兴村是在地文化资本的培育创新与价值转化过程,隐含着在地文化从“对象”到“工具”的角色转变。这一过程包含两个前后衔接的逻辑:一是结构聚合逻辑,即松散的在地文化通过结构性嵌入与整合来构建乡村文化共同体、打造乡村文化空间、重塑乡村文化秩序,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二是功能共振逻辑,即以在地文化资本为纽带,深度连接与赋能乡村人才、产业、组织、生态等治理要素,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本文的主要价值在于从文化资本视角在文化振兴与乡村振兴之间建立理论联结,提炼根植于中国文化兴村实践中的共同缔造模式,为构建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自主知识体系提供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