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173)
- 2023(16229)
- 2022(13494)
- 2021(12720)
- 2020(10107)
- 2019(23016)
- 2018(22939)
- 2017(42370)
- 2016(23041)
- 2015(25747)
- 2014(25770)
- 2013(24906)
- 2012(23218)
- 2011(20868)
- 2010(20952)
- 2009(18867)
- 2008(17936)
- 2007(16074)
- 2006(14023)
- 2005(12301)
- 学科
- 济(93212)
- 经济(93094)
- 管理(59596)
- 业(59128)
- 企(43311)
- 企业(43311)
- 农(36488)
- 方法(33972)
- 中国(29786)
- 数学(29396)
- 数学方法(28953)
- 地方(26432)
- 农业(24353)
- 业经(23645)
- 财(22573)
- 制(19291)
- 学(18248)
- 银(16334)
- 银行(16309)
- 理论(15856)
- 融(15810)
- 金融(15803)
- 行(15722)
- 发(15608)
- 贸(15377)
- 贸易(15361)
- 易(14793)
- 环境(14528)
- 技术(14020)
- 和(13509)
- 机构
- 学院(312448)
- 大学(306232)
- 济(122523)
- 经济(119576)
- 管理(116157)
- 研究(106303)
- 理学(98277)
- 理学院(97154)
- 管理学(95248)
- 管理学院(94659)
- 中国(81964)
- 京(65383)
- 科学(64184)
- 财(57775)
- 农(55385)
- 所(52322)
- 中心(51128)
- 江(50985)
- 研究所(46942)
- 业大(46155)
- 范(44824)
- 财经(44323)
- 师范(44317)
- 州(42393)
- 农业(41984)
- 北京(40864)
- 经(40091)
- 院(39443)
- 技术(36998)
- 经济学(36556)
- 基金
- 项目(208140)
- 科学(163129)
- 研究(158656)
- 基金(146283)
- 家(126450)
- 国家(125242)
- 科学基金(107583)
- 社会(98907)
- 社会科(93300)
- 社会科学(93284)
- 省(85059)
- 基金项目(77096)
- 教育(74174)
- 划(69986)
- 编号(67559)
- 自然(66872)
- 自然科(65259)
- 自然科学(65243)
- 自然科学基金(63994)
- 资助(58514)
- 成果(54752)
- 发(49673)
- 课题(47736)
- 重点(47075)
- 部(44859)
- 创(43720)
- 创新(40703)
- 国家社会(40194)
- 项目编号(39934)
- 发展(39800)
共检索到4875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林超 吕萍
探索集体居住用地住宅开发,建设和完善农村住房体系对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广西北流、山西泽州和河南长垣集体居住用地住宅开发改革试点调研,发现3地试点存在以下共同特征: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度低,改革的外部环境好;受婚俗、求学因素影响,住房改善型需求旺盛;集体居住用地供给区位好,价格相对较低。与此同时,集体居住用地住宅开发存在政策不明朗、对农村住房保障形成冲击和增大开发企业资金风险的隐患。因此,应当允许有条件的地区开展集体居住用地住宅开发,灵活保障农村居民住房权益,加快相关配套政策出台,降低政策与金融风险。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岳永兵 刘向敏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开发商品住宅,有利于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和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然而,对于集体土地能否开发商品住宅还存在较大争议,且在已进行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改革中较少涉及商品住宅开发项目,相关研究也缺乏对其收益分配和具体操作的深入探讨。本文对河南长垣、山西泽州、广西北流3个试点地区进行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开发商品住宅试验的分析发现:政府、集体和企业均可在集体土地开发商品住宅中实现利益增进,三者利益的契合是改革的创新动力;进行商品住宅开发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大都位于城市规划区外的乡(镇)驻地所在村或中心村,而规划建设区虽然是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开发商品住宅潜力最大的区域,但也是改革成本最大、收益平衡难度最大的区域,因而未成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开发商品住宅试验的首选区位;试点地区通过制定差异化的增值收益调节金征收标准、捆绑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收取增值收益平衡再分配金等方式,基本实现了不同主体间的利益平衡。可见,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开发商品住宅,既符合改革的方向,也有现实的需求,并可通过适当的规制妥善解决利益平衡问题。《土地管理法》的修改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扫除了制度障碍,但集体土地开发商品住宅受到政策导向不明、配套制度缺位、收益分配机制不健全、基础条件不具备等的影响,实践进程停滞。建议尽快部署新一轮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工作,并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开发商品住宅作为试点的重点内容,鼓励试点地区将集体建设用地开发商品住宅的试验从城中村和城市规划区外逐步扩大到规划建设区、从存量集体建设用地逐步扩大到新增集体建设用地,积极探索建立合理的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并不断完善相关配套政策。相较于以往文献,本文在以下两方面做了拓展和深化:一是基于实践考察,从利益平衡角度分析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开发商品住宅的改革动力机制、试验区位选择和收益分配调节,进而论证了集体土地开发商品住宅的现实可行性。二是较为系统地探讨了集体土地建设商品住宅面临的现实困难,并提出了相应建议。本文对试点地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开发商品住宅实践的考察和分析,有助于消除认识分歧、推进改革实践,并为稳妥推进集体土地开发商品住宅改革提供政策参考。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黄明华 王垚 蒋伟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城市既要提供足够的住房,叉要满足紧凑城市背景下集约发展。我国居住区目前"高容积"的开发模式存在着种种不足。新的《城乡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中居住用地指标的增大和我国保障性住房的建设造成居住用地的容积率降低,使得"高层低密度"和"低层高密度"的开发模式能够实现,而这两种开发模式不能满足集约发展的要求。借鉴欧洲紧凑城市的发展理念,本文提出了"中层中密度"的开发模式,通过研究分析,"中层中密度"是一种集约的开发模式,能够在满足住房需求的前提下实现集约发展的目标。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李巧玲
本文以湖南省浏阳市为例,系统分析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背景、基础,并总结了其入市的制度建设、实践经验和创新点,探讨了试点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思考建议,力求为深化改革提供借鉴参考。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曹燚
<正>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方针。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过程中,乡村旅游是推动战略方针落地的重要支撑,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乡村旅游产业能够大力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提升农业价值,优化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治理,提升农民的幸福感,是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传承乡土文化,助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卢祥波 邓燕华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是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抓手。本文以四川省宝村乡村旅游业的开发与经营为个案,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集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形态。研究发现,集体与个体之间并非总是构成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可以互惠共生的。集体与个体的共生关系形态生成的关键在于构建一种分工协作体系。在这一体系中,集体起着基础性作用,承担社区发展的社会责任,负责村庄旅游空间的营造,而个体发挥主体性优势,积极参与乡村旅游的运营,双方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村庄的发展。本文认为,价值共享、利益联结、分层运营以及组织协调等机制,共同形塑了集体与个体之间互惠共生关系形态的形成。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旅游 内生性发展 互惠共生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卢祥波 邓燕华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是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抓手。本文以四川省宝村乡村旅游业的开发与经营为个案,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集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形态。研究发现,集体与个体之间并非总是构成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可以互惠共生的。集体与个体的共生关系形态生成的关键在于构建一种分工协作体系。在这一体系中,集体起着基础性作用,承担社区发展的社会责任,负责村庄旅游空间的营造,而个体发挥主体性优势,积极参与乡村旅游的运营,双方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村庄的发展。本文认为,价值共享、利益联结、分层运营以及组织协调等机制,共同形塑了集体与个体之间互惠共生关系形态的形成。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旅游 内生性发展 互惠共生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黄新宇
推动农村客运和农村物流高质量发展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尤其是当下面对农村客运经营难、农村物流配送成本高等困境,迫切需要推动两者融合发展。本文以湖南省客货邮融合发展试点为背景,分析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机理,提出“小融合”“中融合”和“大融合”三种不同融合形态;通过典型案例归纳城乡公交带货补充模式和物流专线共配模式的主要发展模式;并从经营主体、物流节点、运输配送和信息化等方面梳理我国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实践面临的难题;最后,提出促进我国客货邮融合发展的建议,旨在为农村客运和农村物流深度“抱团”、实现两者“共赢”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袁梦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增强集体发展能力、巩固脱贫成果和推动乡村振兴的共同要求。不同于市场化集体经济发展路径,为推动脱贫地区集体经济发展,国家和政府以产业项目的财政投入方式精准扶持,形成项目式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根据村集体的经营方式及利润来源,脱贫地区项目式集体经济模式可概括为自负盈亏型、财政兜底型和入股分红型3类,这3种类型分别面临着产业竞争力不强、政策不可持续和合作经营难度大的结构性困境。应尊重集体经济发展规律,分析集体经济组织的经济、治理和社会属性,在集体经济发展和自上而下的资源下乡支撑下提升村社集体的治理能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基层治理的基础。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袁梦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增强集体发展能力、巩固脱贫成果和推动乡村振兴的共同要求。不同于市场化集体经济发展路径,为推动脱贫地区集体经济发展,国家和政府以产业项目的财政投入方式精准扶持,形成项目式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根据村集体的经营方式及利润来源,脱贫地区项目式集体经济模式可概括为自负盈亏型、财政兜底型和入股分红型3类,这3种类型分别面临着产业竞争力不强、政策不可持续和合作经营难度大的结构性困境。应尊重集体经济发展规律,分析集体经济组织的经济、治理和社会属性,在集体经济发展和自上而下的资源下乡支撑下提升村社集体的治理能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基层治理的基础。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迪力努尔·阿力木
<正>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三农”扶持政策实践效应的显现,我国农村集体经济规模日益发展壮大,规范化、体系化、科学化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创新成为迫切现实要求。在此背景下,由马晓旭老师编著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理论与实务》(中国农业出版社2021年版)一书,立足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产业经济发展视角,深入分析了农村集体经济资产管理实践中的现状与问题,并系统论述了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实务中的产权界定、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韩林松 王小华 周怡彤
通过建立有效的乡村秩序、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设计满足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的参与模式以及遵循市场基本规律,农村集体经济能够有效弥补市场失灵,实现农村经济超越发展,进而承担新时期推动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历史使命。重庆市海龙村是集体经济发挥经济主体作用、推动乡村振兴的典范。在加强村庄治理上,海龙村紧抓村级党组织建设,打造年轻专业的领导班子,建立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发挥了社会主义基层民主的优势;在推动经济发展上,海龙村抓住了两次产业转型机遇,积极引导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产业融合发展,率先推行农村土地"三权分置",丰富公共物品供给,补齐发展短板,落实绿色发展的新要求,推动实现全村共同富裕。海龙村丰富的实践为我们深入考察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引领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和作用方式提供了典型案例,也为其他地区实现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何婧 任金政 王蕾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围绕如何培养学农、知农、爱农的农村普惠金融专业人才这一问题,中国农业大学金融学专业以实践教学为突破口,分析现有人才培养的主要瓶颈,紧密与行业前沿动向相结合,形成了"理论—实践—再理论"的三位一体实践模式,并以"同中有异"的原则设计教学内容、建立综合评估考核模式,致力于使实践教学体系真正服务于培养农村普惠金融人才。从实施效果来看,实践课程改革帮助学生从思想上提升了历史感和使命感,从知识上掌握了现代农村普惠金融理论,从能力上培养了创新协作、沟通交流等一系列技能,有效地促进了农村普惠金融人才的培养。这将为涉农高校推进农村普惠金融人才培养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何婧 任金政 王蕾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围绕如何培养学农、知农、爱农的农村普惠金融专业人才这一问题,中国农业大学金融学专业以实践教学为突破口,分析现有人才培养的主要瓶颈,紧密与行业前沿动向相结合,形成了"理论—实践—再理论"的三位一体实践模式,并以"同中有异"的原则设计教学内容、建立综合评估考核模式,致力于使实践教学体系真正服务于培养农村普惠金融人才。从实施效果来看,实践课程改革帮助学生从思想上提升了历史感和使命感,从知识上掌握了现代农村普惠金融理论,从能力上培养了创新协作、沟通交流等一系列技能,有效地促进了农村普惠金融人才的培养。这将为涉农高校推进农村普惠金融人才培养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闫晓平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们党把握国内国际形势发展的新变化,立足我国新发展阶段做出的重要战略选择。其战略基点是扩大内需,而扩大内需的潜力和后劲主要在"三农",乡村振兴的全面推动将成为拉动投资和消费的广阔天地。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应加强顶层设计、强化规划引领,培育主体意识、激发内生动力,强化科技支撑、提高发展质量。
关键词:
新发展格局 乡村振兴 路径 探索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