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415)
- 2023(14704)
- 2022(12430)
- 2021(11165)
- 2020(9091)
- 2019(19966)
- 2018(19621)
- 2017(36878)
- 2016(19935)
- 2015(21597)
- 2014(20921)
- 2013(20410)
- 2012(18455)
- 2011(16830)
- 2010(16857)
- 2009(15959)
- 2008(15322)
- 2007(13876)
- 2006(12260)
- 2005(10480)
- 学科
- 济(78958)
- 经济(78844)
- 管理(59339)
- 业(59094)
- 企(45233)
- 企业(45233)
- 农(33635)
- 方法(29486)
- 数学(25318)
- 数学方法(25093)
- 业经(23146)
- 财(22935)
- 农业(22286)
- 中国(21157)
- 制(20398)
- 地方(17361)
- 环境(16070)
- 学(15655)
- 贸(15236)
- 贸易(15230)
- 易(14836)
- 体(14057)
- 产业(13789)
- 技术(13097)
- 银(13081)
- 银行(13028)
- 务(12912)
- 财务(12889)
- 财务管理(12858)
- 划(12444)
- 机构
- 学院(283374)
- 大学(278029)
- 济(116823)
- 经济(114498)
- 管理(106394)
- 研究(94979)
- 理学(92552)
- 理学院(91570)
- 管理学(90033)
- 管理学院(89544)
- 中国(70642)
- 科学(58382)
- 京(56679)
- 农(56492)
- 财(53777)
- 所(47482)
- 业大(46251)
- 中心(43672)
- 农业(43478)
- 研究所(43130)
- 江(43018)
- 财经(42402)
- 经(38404)
- 经济学(36080)
- 范(35578)
- 师范(35108)
- 北京(34344)
- 院(34174)
- 州(33507)
- 经济学院(32655)
- 基金
- 项目(196461)
- 科学(154987)
- 基金(142821)
- 研究(141894)
- 家(125991)
- 国家(124890)
- 科学基金(106741)
- 社会(93857)
- 社会科(88961)
- 社会科学(88941)
- 省(79029)
- 基金项目(76220)
- 自然(67523)
- 自然科(65938)
- 自然科学(65918)
- 划(65271)
- 自然科学基金(64752)
- 教育(63738)
- 编号(56474)
- 资助(55858)
- 成果(44544)
- 重点(44506)
- 发(43732)
- 部(42441)
- 创(42109)
- 制(40738)
- 国家社会(39641)
- 创新(39373)
- 课题(39049)
- 科研(37314)
- 期刊
- 济(134277)
- 经济(134277)
- 研究(78092)
- 中国(56985)
- 农(56981)
- 学报(48689)
- 科学(44272)
- 财(41578)
- 管理(37690)
- 农业(37587)
- 大学(37312)
- 学学(35966)
- 业经(26321)
- 教育(25715)
- 融(25543)
- 金融(25543)
- 技术(21269)
- 财经(20937)
- 经济研究(20851)
- 经(18129)
- 问题(17826)
- 业(17049)
- 版(16092)
- 科技(14455)
- 业大(13679)
- 商业(13353)
- 贸(12824)
- 技术经济(12636)
- 现代(12327)
- 资源(11927)
共检索到4134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峰 薛惠锋
利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测度黄河三角洲生态脆弱区乡村承接城市产业转移潜力指数的变迁规律,并通过测算农业、非农部门的要素错配系数和环境规制强度,实证分析要素错配与环境规制强度对乡村承接城市产业转移潜力指数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乡村承接城市产业转移潜力指数呈稳定攀升趋势,但存在对外开放水平不高和劳动力供给质量偏低等约束,其空间特征以低高、低低集聚模式为主;在城乡部门要素错配问题突出、环境规制强度与潜力指数存在"U"型作用关系下,农业部门生产要素配置处于"劳动力配置较多而资本配置偏少"的状态,提高环境规制强度对非农部门要素错配状态的改进作用效果显著,而农业部门对环境规制强度的适应调控能力相对偏弱。
关键词:
要素错配 环境规制 产业转移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彭国川
在国际国内产业转移背景下,重庆必须有效承接国际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以产业转移促进城乡产业统筹发展。要引导各地区承接不同梯度和类型的产业转移,形成城乡统筹的产业体系;要加快产业发展和升级,增强大城市带大农村和统筹城乡发展的能力,并推动大量的传统工业逐步向主城以外的区域转移。承接模式主要有要素注入式的直接投资模式、企业内部一体化模式、企业虚拟一体化模式以及"产业转移园区"模式。
关键词:
产业转移 城乡统筹 产业升级 重庆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瑜 苍巍巍
乡村产业振兴不仅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是满足农村群众对美好生活期盼的内在需要。然而,在“空心化”背景下,乡村产业振兴还面临着缺乏新型农业生产主体、三产融合缓慢以及生产基础薄弱等困境。对此,各地区还需从培育`新型农业生产主体、建立三产融合发展体系、加快生产基础建设等方面入手,推进乡村产业发展,进而实现乡村产业振兴。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杜春 时玉坤
鉴于目前对我国农林高校科研效率影响因素、各高校内部科研效率差异和动静态效率情况分析不足,基于乡村振兴背景,选取我国29所农林高校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DEA模型与Malmquist指数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进行科研效率评价,结果发现:就静态来看,农林高校整体科研效率水平较高但各高校之间尚存在较大差距,“双一流”建设农林高校高于普通农林高校,东部农林高校最高、西部次之、中部最低;就动态来看,农林高校全要素生产率呈现逐年增长态势,但科研创新与技术进步方面仍需加强,办学层次上“双一流”建设农林高校未来继续领跑,地区分类上东部农林高校与西部农林高校的差距将进一步缩小、与中部农林高校的差距将进一步扩大。进一步运用Tobit模型分析发现,人力投入、科研机构数量与国家重点学科数量对农林高校科研效率呈显著的正相关,经费投入则呈显著的负相关,高层次人才数量和所在省份人均生产总值虽与农林高校科研效率呈正相关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张文武
基于乡村产业振兴视角构建理论模型,探究了农业人口转移引发要素投入变化影响乡村产业结构的机制,并采用2001—2013年中国216个地级城市的分行业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农业人口转移在短期对乡村产业升级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长期的投入要素替代效应有利于提升农业专业化服务水平,优化乡村产业结构;(2)农业人口转移显著提高了农业部门的资本劳动比,促进了乡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专业服务水平的提升,但人力资本趋于恶化,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3)农业人口转移导致的相对劳动成本变化对东部地区影响更大,而中西部地区乡村产业结构受人力资本的制约更为明显。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同时注重人力资本回流和科技投入,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对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政策涵义。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慧利 夏显力
要素优化组合的不充分使得我国农村土地要素市场仍面临土地利用不集约、资本下乡不畅通、“地—业”供需不匹配等问题,综合河南孟楼镇、江西余江区以及浙江德清县在农地流转、宅基地改革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探索与实践表明,“强权、纾困、增值”是新时代农村土地要素市场改革的主基调。通过“产权+治权”联动“强权”可以激活主体与要素市场,通过制度“松绑+创新”进行“纾困”可以加速要素整合,通过“地—业”匹配“增值”可以形成土地溢价和产业振兴的双赢局面。因此,深化农村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应重视“人—地—钱—业”要素的有效组合,强化乡村治理,提升各类主体参与乡村土地管理的主动性;创新体制机制,提升下乡资本驱动土地溢价效果;推进制度联动改革,促进“地—业”相融。
关键词:
农村土地要素 市场化改革 联动式改革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慧利 夏显力
要素优化组合的不充分使得我国农村土地要素市场仍面临土地利用不集约、资本下乡不畅通、“地—业”供需不匹配等问题,综合河南孟楼镇、江西余江区以及浙江德清县在农地流转、宅基地改革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探索与实践表明,“强权、纾困、增值”是新时代农村土地要素市场改革的主基调。通过“产权+治权”联动“强权”可以激活主体与要素市场,通过制度“松绑+创新”进行“纾困”可以加速要素整合,通过“地—业”匹配“增值”可以形成土地溢价和产业振兴的双赢局面。因此,深化农村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应重视“人—地—钱—业”要素的有效组合,强化乡村治理,提升各类主体参与乡村土地管理的主动性;创新体制机制,提升下乡资本驱动土地溢价效果;推进制度联动改革,促进“地—业”相融。
关键词:
农村土地要素 市场化改革 联动式改革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付斌
<正>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的宝贵财富,传承与保护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是对过去的尊重,更是对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承继,能够强化民众的文化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乡村振兴需要树立全面的发展观,而文化自信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与保护中华传统文化能够激发乡村居民的文化自豪感,进而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和发展动力。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华农耕文化科普读本》一书对此进行了详细论述。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达州市中心支行课题组;侯丰荣
近年来,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在国家农业政策的支持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程中加速推进,这也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和趋势。而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工商资本与农村生产要素的不同融合机制将影响工商资本投资农业的效率。但目前要素间融合程度不高、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制约了农村生产要素间的配置效率,因此,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环境、增强土地要素配置的主导性、推动要素间充分融合将助推现代农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赵水涵 代刚 李刚
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讲好乡村振兴故事,本文通过综合应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以及实地调查法等研究方法,选择相关案例,从旅游资源单体要素、自然地理要素、人文民族景观要素、知识与技能要素、劳动力要素、多元的消费文化要素以及招商引资要素等开发要素入手,分析当地特色旅游开发以及多元体文旅消费带动情况,最终的案例启示表明,特色旅游的开发以及多元体文旅消费带动的对策为:第一,明确"特色旅游"的主体要素,构建"体文旅+"的特色旅游商业开发战略;第二,不断挖掘与整理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单体,形成"体文旅+"的特色旅游开发规模;第三,重视节庆的集聚经济效应,发展节事旅游市场,促进体文旅多元消费市场发展;第四,注重与其他乡土特色商业资源的整合,打造"体文旅+"特色旅游商业综合体;第五,注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升"体文旅+"特色旅游目的地劳动力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特色旅游 商业开发 体文旅消费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安勇 张美琪
治理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事关广大农民的生活福祉以及农村社会的长足发展,更是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我国农村发展水平日益提高,随之而来的人居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文章基于基层调研结果阐述了哈尔滨市双城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现状,对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本地区实际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村人居环境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邓想 曾绍伦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内容和主攻方向,以乡村产业发展为引领,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任务。传统村镇的产业发展模式割裂了产业发展与保护绿水青山之间的耦合关系,因此,以打造和完善产业生态链既是推进"三农"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文章根据产业生态学原理,基于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以农业生态链、工业生态链、服务业生态链为依据,纵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区域一体化为构建原则,提出村镇产业生态链结构模型,发展以农产品种植、养殖为基础,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导,以现代服务业为纽带的产业大循环生态链条,并对其各个环节和要素进行分析,旨在通过探析村镇产业生态链构建,为促进现代产业生态化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郭俊华 王阳
目前,我国已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优化调整农村产业政策是抓住乡村振兴发展机遇的关键,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以2013年1月—2021年7月中央层面发布的121份农村产业政策为研究对象,构建政策结构、政策工具、政策效力的三维分析框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政策工具法和PMC政策效力评价模型,对农村产业政策的成效与不足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政策主体存在"局部聚集"现象;政策工具呈现"重环境型、轻需求型";政策效力整体处于良好及以上,部分政策在政策受众、政策作用方式等方面存在不足。为此,梳理政策退出、延续、升级、新增的优化调整清单,提出政策优化调整建议。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产业政策 优化调整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廖耀华
乡村振兴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其中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战略。城乡融合发展的不断深入,不仅为技术创新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也有效推动了区域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与集聚。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鼓励和支持技术创新成为商贸流通产业集聚的关键,商贸流通产业集聚也逐渐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因此,本研究以技术创新为切入点,展开城乡融合发展对商贸流通产业集聚的路径机制研究。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欧阳宇俍 刘安炉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之本,绿色金融作为促进产业绿色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是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力量,是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村共同富裕的有效手段。近年来,我国通过绿色信贷助力乡村产业发展规模持续增长、绿色保险助力乡村产业安全作用逐年提升、绿色债券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供需双赢格局快速形成,有效发挥了绿色金融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作用。但是,仍然存在政府政策体系不完善、金融机构支持力度不大、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程度不高等问题。政府应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打造多维绿色金融市场,优化绿色产业营商环境;金融机构应夯实金融基础设施,健全绿色金融普惠体系,提升服务质量;农业经营主体应统筹绿色金融资源,强化金融科技赋能,注重金融评价体系。通过政府、金融机构、农业经营主体的协同联动,充分发挥绿色金融作用,切实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