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733)
2023(21027)
2022(17400)
2021(15883)
2020(13482)
2019(30452)
2018(30078)
2017(57294)
2016(31159)
2015(34823)
2014(34621)
2013(33955)
2012(30791)
2011(27662)
2010(27756)
2009(26232)
2008(25968)
2007(23584)
2006(20712)
2005(18542)
作者
(88642)
(74309)
(74072)
(70245)
(47089)
(35701)
(33870)
(28924)
(28212)
(26463)
(25081)
(25073)
(23436)
(23339)
(22941)
(22850)
(22494)
(21947)
(21555)
(21290)
(18355)
(18290)
(18179)
(17088)
(16863)
(16609)
(16603)
(16572)
(15022)
(14842)
学科
(135470)
经济(135318)
(108872)
管理(96740)
(89820)
企业(89820)
方法(60284)
(52702)
数学(50284)
数学方法(49670)
业经(38654)
(38539)
中国(35384)
农业(34920)
地方(28016)
(26119)
(25989)
财务(25913)
财务管理(25859)
企业财务(24542)
(23435)
(23396)
贸易(23384)
(22684)
理论(22378)
技术(22046)
(21500)
(20070)
(19511)
银行(19477)
机构
学院(446081)
大学(439190)
(182920)
经济(179148)
管理(175876)
理学(151575)
理学院(150017)
管理学(147381)
管理学院(146565)
研究(142902)
中国(112054)
(91617)
科学(87541)
(84357)
(82137)
(71242)
(68979)
中心(68467)
业大(67238)
财经(66855)
研究所(64322)
农业(63234)
(60687)
(56698)
北京(56625)
师范(56137)
经济学(55231)
(54301)
(51506)
经济学院(50060)
基金
项目(296919)
科学(235453)
研究(218231)
基金(215828)
(186974)
国家(185327)
科学基金(160992)
社会(140049)
社会科(132571)
社会科学(132534)
(118256)
基金项目(113831)
自然(103296)
自然科(100988)
自然科学(100964)
教育(100308)
自然科学基金(99145)
(97730)
编号(89727)
资助(87521)
成果(71594)
重点(66536)
(65116)
(64730)
(63145)
课题(60959)
创新(58579)
国家社会(58100)
科研(56909)
教育部(55908)
期刊
(206996)
经济(206996)
研究(123471)
中国(86027)
(80051)
(67989)
学报(66495)
管理(65767)
科学(63143)
农业(54124)
大学(51600)
学学(48863)
教育(44052)
技术(42001)
(41977)
金融(41977)
业经(39357)
财经(32640)
经济研究(31349)
(28902)
(28068)
问题(27689)
技术经济(23702)
统计(23054)
(22706)
(21548)
商业(21005)
现代(20330)
(20175)
图书(20147)
共检索到6597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刘养卉  刘路国  
基于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变异系数法对2005—2019年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发现,2005—2019年我国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呈现不断发展的趋势,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从2005年的0.126增长到2019年的0.605。我国不同区域农业现代化水平呈现出明显的阶梯化特征,即东北地区高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基于全国30个省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测算结果可以看出,我国不同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即2005年到2012年为第一阶段,2012年到2019年为第二阶段。根据变异系数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从2005年到2019年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变异系数呈现出先增加后递减的趋势,即农业现代化的区域差异呈现出先逐渐增加后放缓的趋势。最后,提出了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周繁  
我国已经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开启了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未来一段时期,农业农村发展处于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生产结构性矛盾突出,供需紧平衡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压力加大等。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本文以河北省为例,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现代化面临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探索了实现农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高效发展的推进路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云帆  谢朝阳  
农村社会创新治理研究需要理解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新内生程序,追溯农村地区社会治理的共同点和地方差异。本研究基于现代农村社会治理的结构性变化、供需关系变化和可行性,指出现代农村社会综合治理体系存在——失序现实与治理困境、内生性秩序和行政嵌入性秩序之间矛盾、现代治理手段和传统治理资源的不平衡等问题。为此,要采取自下而上的农村自主治理的创新实践、自上而下的国家动员治理的示范实践和横向联动的协同复合治理的多维实践,来构建现代农村社会综合治理体系。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金婧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乡村产业振兴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提供了重要的渠道,但乡村产业振兴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尤其是金融数字化背景下数字普惠金融的赋能。本文基于共同富裕背景,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占比、农产品加工值占比和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维度构建了我国乡村产业振兴指标体系,采用2013-2020年我国省域面板数据,就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我国乡村产业振兴的影响效应及其区域差异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我国乡村产业振兴的影响效应存在且显著。同时,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我国乡村产业振兴的影响效应还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表现为“区域经济越发达,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乡村产业振兴的正向赋能作用越强”的趋势性特征;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对外开放水平和农村居民收入对乡村产业振兴的影响效应不容忽视。进一步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不同指标衡量的乡村产业振兴的影响效应可知,现有研究中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传统第三产业占比衡量的乡村产业振兴影响效应的估计结果存在明显低估现象。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侯怡  
“三农”问题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主要藩篱,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紧密相关。农民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主体,其自身的现代化发展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农民在综合素质、生产技能、生活方式等方面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充分发挥农民在乡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实现农民现代化发展,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作用。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昳薇   武婧  
随着时代发展,我国已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在应对“三农”问题时形成丰富经验,农户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升,农业产业结构也不断完善。本文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进行分析,梳理加强农民主体作用的路径,因此本文研究具备实践意义,探讨约束农户主体作用的主要因素,分析如何全面展现农民主体作用,使得农村民众可以发挥能动性,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带来正向影响,并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受益主体、评价主体。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黄丽燕  
农业生产现代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标准。农业生产现代化有利于合理配置农业生产资源,进一步释放农业生产潜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强有力的农业保障。但农业生产现代化发展进程中面临着农业生产组织形式过于简单、农业生产技术改革步履维艰、农业生产主体意识滞后等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终将会成为制约农业生产效率的因素以及发展现代化农业的阻碍和瓶颈。如何挖掘乡村振兴背景优势,对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吴庆田  马枭琴  
基于22省市2014—2018年数据,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模型,测算财政金融支农协同减贫效率,并用Tobit模型分析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财政金融支农协同减贫效率高于财政金融单独效率,但地区差异明显且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其中规模效率是影响效率变化的主要原因;协同减贫效率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受技术进步影响呈下降趋势,但幅度有所收敛;财政支付能力、金融发展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显著影响协同减贫效率,而金融发展效率、地区收入差距和人口素质影响效果不显著。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姬翠梅  
[目的]京津冀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以期为该区域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方法]文章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构建京津冀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选择熵权法确定权重,并运用综合评价法对2010—2020年京津冀及其各区域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进行评价。[结果](1)2010—2020年京津冀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不断得到提升,其中贡献率最大的是环境友好,其次是农村发展和生态保护,资源利用贡献率最小。(2)区域发展相同点:2020年京津冀3地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差异不大,表现为协同发展趋势,并且3地区均表现为环境友好贡献率最大,资源利用变化趋势均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区域发展不同点:3地农业绿色发展变化趋势、变化幅度和变化的时间点不同,河北表现为更大的变化幅度,尤其是生态保护表现为先降低后增高的趋势。[结论]京津冀农业绿色发展总体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尤其表现在化肥、农药减施和地膜回收等方面,京津冀农业绿色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提升。但是也存在明显的短板,如农业水资源和节水灌溉面积不足,水土流失治理水平、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从区域差异看,北京资源利用水平较低,天津和河北生态保护水平较低。京津冀协同发展中资源利用仍然是主要短板,其次是生态保护和农村发展,创新农业科技,提高土地生产率,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仍然任重道远。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戴妍  陈佳薇  
教育扶贫与乡村振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进程中的重大战略举措。以2014—2019年我国民族八省(区)教育扶贫与乡村振兴相关评价指标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民族地区教育扶贫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民族地区教育扶贫与乡村振兴两大系统之间的互动作用不断增强,耦合协调发展效应渐趋良好;在区域自然地理与历史人文因素的双重影响下,民族地区教育扶贫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的空间异质性现象较为明显并具有一定的局部聚合性;两大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乡村产业建设基础、人力资源储备总量和教育资源投入数量等。在后扶贫时代,可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引导组织主体协作;坚持因地施策,推动实践空间共生;关注民生需求,促进系统功能互补;优化资源配置,强化资源要素流通等策略,促进民族地区教育扶贫与乡村振兴的优质耦合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宋寒  
国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构建,为现代化农村经济发展指明了目标和方向。文章在简要概述乡村振兴背景的基础上,说明现代化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当前现代化农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并根据问题及影响因素,提出了几点具有针对性、目的性的优化建议及策略。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航  李标  
中国农业现代化有着特殊的内涵,在"四化"发展的背景下中国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压力更大、要求更高。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了2011年~2014年中国30省(市)农业现代化指数,结果发现中、西部地区的农业现代化水平高于东部地区,粮食主产区省份的农业现代化程度高于其它省份。为此,应从增强制度创新力度、加强农民主体自身建设、大力推广农业科技和推进"四化"协同建设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期刊] 求索  [作者] 张红宇  
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农业在实现总量安全、产品质量提升、产业多元发展、坚持绿色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五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并经历了从现代农业1.0版向4.0版逐渐演变的过程,现代农业发展的内涵被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但中国农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农业现代化仍是"四化同步"的短板,农业国际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明显差距。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必须坚持优先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走以多元化为特征的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道路。通过明确重点任务和深化农村改革,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最终实现乡村振兴。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芳  
本文基于2014-2018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省域面板数据,从乡村振兴视角研究乡村振兴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影响效应及其区域差异性。研究认为,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域商贸流通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发展均存在显著差异性,呈现出"东强西弱"的特征。乡村振兴指数对商贸流通业发展具有显著正向驱动效应,但对于不同区域省市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同样表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性,长江经济带内东部区域省市乡村振兴指数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驱动效应最强,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弱,同样体现出"东强西弱"的现象。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发展水平对东部地区省市商贸流通业发展的驱动作用最强,而居民收入水平和地方政府支持力度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正向驱动作用却呈现"东弱西强"的反向效应。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赵婉华  
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耦合是实现我国农业强国目标的重要路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举措,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壁垒的基本要求,也是让广大农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有效方案。在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耦合的过程中,应明确二者耦合的主体逻辑、运行逻辑、情感逻辑,以解决“三农”问题为根本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道路,以鼓励各方共同参与为路径全面打造乡村振兴格局,以促进共同富裕为目标推进现代化乡村建设征程。在此基础上,还应改善农业产业结构,优先发展农村农业,打造乡土人才队伍,推广农业科学技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