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5548)
- 2023(22545)
- 2022(19300)
- 2021(17973)
- 2020(15152)
- 2019(34581)
- 2018(34367)
- 2017(65653)
- 2016(35867)
- 2015(40668)
- 2014(40703)
- 2013(39870)
- 2012(37336)
- 2011(33780)
- 2010(34158)
- 2009(31916)
- 2008(31360)
- 2007(28353)
- 2006(25099)
- 2005(22451)
- 学科
- 济(148135)
- 经济(147980)
- 业(102199)
- 管理(100571)
- 企(78567)
- 企业(78567)
- 方法(63155)
- 数学(54750)
- 农(54448)
- 数学方法(53996)
- 中国(41750)
- 财(38245)
- 农业(35951)
- 业经(35121)
- 地方(34004)
- 学(31283)
- 制(29007)
- 贸(27738)
- 贸易(27724)
- 易(26847)
- 银(24060)
- 银行(23995)
- 理论(23765)
- 务(23162)
- 财务(23064)
- 财务管理(23010)
- 行(22950)
- 融(22781)
- 金融(22775)
- 技术(22537)
- 机构
- 学院(513456)
- 大学(510805)
- 济(205195)
- 经济(200526)
- 管理(196885)
- 研究(176397)
- 理学(169075)
- 理学院(167138)
- 管理学(163961)
- 管理学院(163036)
- 中国(134215)
- 科学(109853)
- 京(109325)
- 农(97637)
- 财(95413)
- 所(90388)
- 中心(81872)
- 研究所(81723)
- 业大(79889)
- 江(79549)
- 农业(75561)
- 财经(74858)
- 范(69660)
- 北京(69220)
- 师范(68963)
- 经(67998)
- 州(63817)
- 院(63607)
- 经济学(60698)
- 省(55986)
- 基金
- 项目(341513)
- 科学(267047)
- 研究(249949)
- 基金(244767)
- 家(213502)
- 国家(211643)
- 科学基金(180730)
- 社会(155614)
- 社会科(147083)
- 社会科学(147044)
- 省(135225)
- 基金项目(128830)
- 自然(117338)
- 教育(115876)
- 自然科(114565)
- 自然科学(114533)
- 划(113199)
- 自然科学基金(112455)
- 编号(103876)
- 资助(101495)
- 成果(85281)
- 重点(76767)
- 发(75041)
- 部(74971)
- 课题(72171)
- 创(70161)
- 创新(65466)
- 科研(65239)
- 教育部(63733)
- 大学(63400)
- 期刊
- 济(233339)
- 经济(233339)
- 研究(151343)
- 中国(105507)
- 农(93585)
- 学报(83578)
- 科学(76016)
- 财(73322)
- 管理(70873)
- 农业(63255)
- 大学(63235)
- 教育(61154)
- 学学(59597)
- 融(51279)
- 金融(51279)
- 技术(45770)
- 业经(41735)
- 财经(36020)
- 经济研究(35868)
- 业(31944)
- 问题(31099)
- 经(30866)
- 图书(26642)
- 版(26260)
- 技术经济(24855)
- 统计(24245)
- 科技(23921)
- 理论(23572)
- 贸(23196)
- 商业(22931)
共检索到7766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白贺兰 乔德华
增强发展能力是提高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的基础。2020年,我国顺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但相对贫困问题仍将长期存在。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提高相对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农民自我发展能力为主题,对甘肃省驻村帮扶干部进行了实名制调查,指出了影响农民自我发展能力提升的突出问题。从持续培育壮大富民产业、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强化农村基础教育、持续提升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加强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强化“精神扶贫工程”实施、持续强化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力度等七个方面提出了对策措施。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民 自我发展能力 甘肃省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会吉 薛桂霞 陈静
[目的]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分类推进的必然结果,是助力乡村转型发展的有力举措。[方法]文章基于S省M市1086个村庄9169份村民调查问卷数据,运用多元Logistic模型对村民的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意愿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1)研究区村民对村庄现状满意度总体表现为“满意”,治理有效、生态宜居和产业兴旺满意度较高,而生活富裕和乡风文明的满意度相对较低;(2)村民内调型聚落空间重构意愿>外迁型聚落空间重构意愿>不进行空间重构的意愿,其中内调型聚落空间重构是乡村振兴分类发展的重点方向;(3)男性村民外迁型空间重构意愿更强,村民年龄越大则内调型空间重构意愿越明显,学历越高则外迁型空间重构意愿越强烈,而家庭经济收入来源为务农的农户更倾向内调型空间重构;(4)提升“产业兴旺”满意度会显著提高村民内调型空间重构意愿,提高“生态宜居”满意度会显著降低村民的空间重构意愿,这是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的两个重要影响因素。[结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要充分尊重村民意愿,避免一刀切的政策安排、一种模式的重构标准和一次性的重构设计。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建连 魏胜文 张邦林 张东伟
农业绿色发展是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助推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甘肃多样化的农业资源被发掘利用,气候、生态、土地、产业、物种、文化等资源潜力被进一步激活,通过不同地带性的资源类型、产业结构、组织形态、信息平台等优势,形成新的生产格局和发展势头;同时,由于农业资源利用水平低、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代价大、产业发展动能弱、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低等制约因素短期难以改观,导致新发展阶段的农业生态安全、资源安全、食物安全任务艰巨;因此,探索构建绿色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集聚政策、资源、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合力推进农业绿色转型发展,对推进甘肃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具有现实意义。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于苗
社会实践能力是衡量大学生能否成为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也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社会接纳度、个人的生存状态、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新的社会形势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成为整个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作为向社会直接输送人才的高等院校,其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培养的现状如何?还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在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以上问题做了回答,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提升新时期大学生实践能力提供了决策支持。
关键词:
“互联网+” 大学生 实践能力 教学模式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陈春霞 袁洁 石伟平
乡村振兴需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基于新型职业农民胜任素质模型框架的构建,编制新型职业农民胜任素质评价量表,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建立综合评价权重。采取问卷调查方式,对374位"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的胜任素质水平"基本特征"及"差异检验"等进行现状评估。研究发现,新型职业农民胜任素质评价量表及权重确立经过信效度检验;新型职业农民的胜任素质总体呈现为中等略偏高的水平,其中"整体化设计素质"相对较低;新型职业农民胜任素质水平在"学历、经历"等诸多因素方面差异显著。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姜瑞云 刘志华 李焱 郭广伟
“三农”短视频是基于乡村振兴背景迅速崛起的以“农业、农村、农民”为创作内容的短视频类型,“三农”短视频用第一视角构建了乡土场景传承乡土文化,不仅可以助力乡村产业兴旺,还可以打造新型城乡关系,对支农兴村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三农”短视频发展存在创新动力不足、过度依赖流量等一系列问题,由此提出细化审核机制,深耕垂直市场,整合当地资源,助力乡村产业兴旺等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三农”短视频 支农兴村
[期刊] 改革
[作者]
朱鹏华 刘学侠
创新发展农民合作组织是实现农村产业兴旺和农民生活富裕的重要举措,高效运转的合作组织对于生态环境、乡风民俗、农村治理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和基础,也是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的重要抓手,应该将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之中。发挥农民合作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高效地将资源配置到合作生产经营体系中。政府应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为农民合作组织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建立审计监督机制,完善扶持政策体系,加强人才配置和培育,并防止其过度资本化。
关键词:
农民合作组织 乡村振兴战略 农业农村发展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方醒
安徽省是农产品资源非常丰富的农业大省,而农产品冷链物流起步较晚且发展滞后。通过分析安徽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找出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安徽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对策,以促进安徽省农业发展,助力安徽省乡村振兴。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安徽省 农产品 冷链物流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尹君锋 石培基 张韦萍 才文顺 李昕阳 李雅丽
实施农业农村现代化创新发展措施,将有效促使乡村振兴战略长远推进,形成我国农业农村创新发展的新局面。基于甘肃省86个县域研究单元,从创新投入、创新保障、创新效果三个维度构建了包含28个二级指标的农业农村创新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就农村地区创新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甘肃省农业农村整体创新发展得分呈上升趋势,但增长幅度较为缓慢。综合创新能力得分较高的县(区)主要集中在河西地区东部,得分较低的县(区)主要集中在南部民族地区。河西地区创新保障和创新效果水平处于全省前列,南部民族地区创新投入水平较低。(2)全省农业农村创新发展在东西方向上表现为西高东低,2013年以后逐渐表现出"两头高、中间低"趋势;在南北方向上表现北高南低;在东南—西北方向上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在西南—东北方向上呈现出东北高、西南低。创新发展指数方向特征未发生明显变化,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锁定性。(3)创新发展热点区域集中在河西地区张掖市、武威市及金昌市,冷点区域集中分布在南部民族地区;极冷点区和极热点区数量减少,县域农业农村创新发展差距在减小。(4)多元资本投入、农业经济发展、自然地理条件及资源禀赋、农业基础设施配置、农业发展政策等通过内外因素结合创新发展供需两侧作用于甘肃省农业农村创新发展时空演化。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罗桂琼 刘玮
教育是促进湖南省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的关键途径,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使教育发展更加精准和深入。过去的教育扶贫在学生精准资助、基础教育发展、教师队伍建设、帮扶工程和教育信息化等方面实现了五步走,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大数据背景下,提出湖南省连片地区教育精准发展的实施战略,构建“五维”机制,包括精准识别机制、资源精准配置机制、智能化监测服务机制、教育精准运行机制和绩效评估机制,从而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教育精准发展 绩效评估机制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邱俊柯 张哲 尹奇
[目的]推动农业数字化发展是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方法]本文构建农业数字化发展水平评价体系,以9省75村为代表案例,采用综合指数法对其农业数字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基于TOE框架从技术、组织与环境3个维度深入探究农业数字化发展的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结果]整体上我国农业数字化发展水平偏低并呈现多维特征。结构上,我国农业数字化发展偏重于交易领域,生产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发展较为滞后;农业数字化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渐进发展过程,政府财政投入、社会资本参与和基础设施配套等是农业数字化高水平发展的关键;从提升路径看,“组织—技术”型是以农业数字化基础带动农业数字化的政策资本驱动路径,“环境—技术”型是以农业交易数字化引领农业生产、服务与基础的社会资本驱动路径,“技术—组织—环境”型是以局部农业生产数字化辐射农业数字化的政企民协同路径,这3条路径能够加快农业数字化转型。[结论]为加快农业数字化发展,进一步提出加大数字农业基础建设、推动技术创新与应用、夯实数字人力基础以及厘清政府主体责任边界的对策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花毅
落实"三农"工作,必须通过执行乡村振兴战略来达到,要坚守五大发展理念,以产业兴旺为基本原则,中心思想是要拉动农民增收以及农业提质增效,主要方向是要加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缩短改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时间,为创建出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产品安全、产出高效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而努力实现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生产体系、产业体系。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村普惠金融 发展对策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博 王征兵
基于引力模型的思想与原理,采用创新性构建的甘肃省物流引力模型,通过建立乡村振兴战略评价指标体系,对甘肃省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进行综合评价,并将其综合发展指数引入甘肃省区域农产品物流发展指标体系中,测算了乡村振兴背景下2019年甘肃省14市(州)间农产品物流引力大小。研究结果表明:1)乡村振兴背景下,甘肃省农产品物流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但其中兰州市发展水平远高于其他市州;2)由于各市(州)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交通基础设施等的差异性,致使甘肃省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存在较为明显的地区不平衡性,呈现出以兰州为核心的"一超多强"的空间布局;3)兰州作为区域农产品物流网络的核心,其对周边市(州)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辐射带动作用;4)依据甘肃省14市(州)地理位置、乡村振兴水平、农产品物流体系发展水平以及各市(州)间农产品物流引力强度水平因素,将甘肃省农产品物流网络划分为东部、中部以及西部三个物流圈,以兰州为核心城市,"三圈"协调发展。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博 王征兵
基于引力模型的思想与原理,采用创新性构建的甘肃省物流引力模型,通过建立乡村振兴战略评价指标体系,对甘肃省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进行综合评价,并将其综合发展指数引入甘肃省区域农产品物流发展指标体系中,测算了乡村振兴背景下2019年甘肃省14市(州)间农产品物流引力大小。研究结果表明:1)乡村振兴背景下,甘肃省农产品物流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但其中兰州市发展水平远高于其他市州;2)由于各市(州)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交通基础设施等的差异性,致使甘肃省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存在较为明显的地区不平衡性,呈现出以兰州为核心的"一超多强"的空间布局;3)兰州作为区域农产品物流网络的核心,其对周边市(州)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辐射带动作用;4)依据甘肃省14市(州)地理位置、乡村振兴水平、农产品物流体系发展水平以及各市(州)间农产品物流引力强度水平因素,将甘肃省农产品物流网络划分为东部、中部以及西部三个物流圈,以兰州为核心城市,"三圈"协调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谢素艳
农产品冷链物流是维护食品安全,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型升级,提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大连市具备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基础和优势,但目前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本文在实际调研基础上,针对性的提出促进大连市农产品冷链物流业快速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冷链物流 农产品冷链物流 乡村振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