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616)
- 2023(19340)
- 2022(16332)
- 2021(15175)
- 2020(12659)
- 2019(28562)
- 2018(28487)
- 2017(53606)
- 2016(29318)
- 2015(32876)
- 2014(32603)
- 2013(31962)
- 2012(29349)
- 2011(26237)
- 2010(26456)
- 2009(24948)
- 2008(24178)
- 2007(21813)
- 2006(19298)
- 2005(16808)
- 学科
- 济(116091)
- 经济(115939)
- 业(103582)
- 管理(94085)
- 企(88518)
- 企业(88518)
- 方法(49059)
- 农(44820)
- 数学(39014)
- 数学方法(38520)
- 业经(36454)
- 财(34745)
- 中国(31694)
- 农业(30534)
- 地方(25768)
- 制(24829)
- 学(23811)
- 技术(23646)
- 理论(23386)
- 务(23292)
- 财务(23209)
- 财务管理(23173)
- 企业财务(21919)
- 和(20764)
- 策(18965)
- 划(18766)
- 贸(18763)
- 贸易(18748)
- 体(18472)
- 易(18142)
- 机构
- 学院(414045)
- 大学(406570)
- 管理(164755)
- 济(159575)
- 经济(155882)
- 理学(141444)
- 理学院(139887)
- 管理学(137481)
- 管理学院(136740)
- 研究(135346)
- 中国(102885)
- 京(86529)
- 科学(85794)
- 农(75573)
- 财(74380)
- 所(68021)
- 江(64558)
- 业大(64345)
- 中心(62309)
- 研究所(61790)
- 农业(58494)
- 财经(58304)
- 范(54849)
- 师范(54321)
- 北京(53621)
- 经(52846)
- 州(51605)
- 院(49613)
- 技术(45926)
- 经济学(45768)
- 基金
- 项目(279981)
- 科学(220080)
- 研究(207851)
- 基金(199504)
- 家(173426)
- 国家(171805)
- 科学基金(148211)
- 社会(129601)
- 社会科(122393)
- 社会科学(122358)
- 省(114661)
- 基金项目(106053)
- 自然(95629)
- 教育(95166)
- 自然科(93388)
- 自然科学(93361)
- 划(93230)
- 自然科学基金(91664)
- 编号(86700)
- 资助(80379)
- 成果(69857)
- 重点(62388)
- 创(61126)
- 发(60668)
- 课题(60124)
- 部(59960)
- 创新(56436)
- 科研(52573)
- 项目编号(52548)
- 国家社会(52156)
- 期刊
- 济(186699)
- 经济(186699)
- 研究(118784)
- 中国(86688)
- 农(73652)
- 学报(65253)
- 管理(63404)
- 科学(60604)
- 财(59242)
- 教育(50921)
- 农业(50057)
- 大学(49731)
- 学学(46917)
- 技术(38857)
- 融(35815)
- 金融(35815)
- 业经(35560)
- 财经(27879)
- 经济研究(27226)
- 业(26722)
- 经(23934)
- 问题(23775)
- 科技(21667)
- 技术经济(21406)
- 版(20885)
- 图书(20500)
- 现代(19448)
- 商业(18828)
- 资源(18430)
- 理论(18347)
共检索到6191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刘会平 蒋淑玲 陈洁 刘宏亮
文章在提出乡村人才创业素质评价的一般程序的基础上,结合乡村人才自身特点,建立了乡村人才创业素质指标体系和基于AHP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对该评价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指出模型具备较高的科学性,进而提出乡村人才素质的提升路径,为政府提升乡村人才创业素质提供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AHP 乡村人才 创业素质 评价模型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蒋淑玲 周宇霞 喻琨
在全民创业和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人才素质决定着乡村振兴的进程。文章在提出构建农村实用人才创业素质一般程序的基础上,结合农村实用人才,运用AHP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分析湖南省农村实用人才自身特点和创业素质培育现状,找出影响农村实用人才素质提高的主要因素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产生的原因,以便于对影响因素做定量分析,计算出各类主要因子对人才创业能力的影响,进而提出农村实用人才素质的提升路径,为政府提升农村实用人才创业素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AHP 农村实用人才 创业素质 评价模型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大鸣 刘重麟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吸引人才回流与培育本土人才是人才振兴的两种途径。本文以湖南省攸县渌田镇返乡能人的创业过程为考察对象,分析了劳务型能人、经济型能人、农技型能人参与乡村振兴的路径以及发挥的作用,进一步讨论返乡创业模式引领乡村人才振兴的机制。研究表明,农村产业与人才的良性互动是人才振兴的基本逻辑。能人返乡创业改变了农村生产要素匮乏的困境,带动了产业的转型升级;产业兴旺进一步吸引各类专业人才的回归。然而,高度依赖返乡创业能人的个人能力,村庄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人才振兴 能人 返乡创业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大鸣 刘重麟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吸引人才回流与培育本土人才是人才振兴的两种途径。本文以湖南省攸县渌田镇返乡能人的创业过程为考察对象,分析了劳务型能人、经济型能人、农技型能人参与乡村振兴的路径以及发挥的作用,进一步讨论返乡创业模式引领乡村人才振兴的机制。研究表明,农村产业与人才的良性互动是人才振兴的基本逻辑。能人返乡创业改变了农村生产要素匮乏的困境,带动了产业的转型升级;产业兴旺进一步吸引各类专业人才的回归。然而,高度依赖返乡创业能人的个人能力,村庄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人才振兴 能人 返乡创业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蔡琼 陈国生 范润卿 陈慧卿
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之间的关系是较为密切的,精准扶贫是乡村振兴的主要途径,乡村振兴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治理有效、生态宜居、生活富裕、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要求,在综合专家访谈结果的基础上,乡村振兴战略设计了一系列的科学化评价指标;对具体权重进行分析时,利用了层次分析法,明确了指标的具体比重,实现了量化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文章基于量化评价指标体系,以常宁市为例对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发展做出了分析,利用科学且全面化的方法,对区域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绩效的评价内涵做出研究。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旅游 精准扶贫 绩效评价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毋靖雨
文章采用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调研方法,发现大学生返乡创业存在意愿主动强烈、创业动机较多元,创业规模小、同质化现象严重,创业资源利用率不足、寻求支持意识有待提升,创业教育零散缺乏系统性、难以应对各种创业环境等现状。对此,文章提出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要大力宣传乡村振兴战略构建心理支持体系,强化创业政策的导向性构建制度支持体系,加强创业金融服务构建经济支持体系,增强创业教育实效构建教育支持体系。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黄新宇
推动农村客运和农村物流高质量发展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尤其是当下面对农村客运经营难、农村物流配送成本高等困境,迫切需要推动两者融合发展。本文以湖南省客货邮融合发展试点为背景,分析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机理,提出“小融合”“中融合”和“大融合”三种不同融合形态;通过典型案例归纳城乡公交带货补充模式和物流专线共配模式的主要发展模式;并从经营主体、物流节点、运输配送和信息化等方面梳理我国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实践面临的难题;最后,提出促进我国客货邮融合发展的建议,旨在为农村客运和农村物流深度“抱团”、实现两者“共赢”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罗桂琼 刘玮
教育是促进湖南省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的关键途径,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使教育发展更加精准和深入。过去的教育扶贫在学生精准资助、基础教育发展、教师队伍建设、帮扶工程和教育信息化等方面实现了五步走,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大数据背景下,提出湖南省连片地区教育精准发展的实施战略,构建“五维”机制,包括精准识别机制、资源精准配置机制、智能化监测服务机制、教育精准运行机制和绩效评估机制,从而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教育精准发展 绩效评估机制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帆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各级政府在土地制度、融资渠道以及创业项目等方面给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了各种便利与支持。河南作为劳务输出大省,近年来农民工返乡创业热情持续高涨。大多数返乡农民工选择创办经验型企业、小商小户型企业、依靠本地资源型企业以及产业集群型企业等。但由于缺乏项目指导等原因,对于返乡农民工来说,最可行的创业路径仍是创办小商小户型企业,但该类型企业市场竞争力较弱。因此,为了卓有成效地解决当前河南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新趋势,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共同推动河南省乡村建设的新格局。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民工 返乡创业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兆峰 张青松
乡村振兴与转型发展背景下,以有机更新视角探索旅游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演变过程与发展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旅游驱动下中国传统村落发展的一般规律。通过参与式观察、文本分析、GIS空间分析等研究方法,借鉴有机更新理论,并以湖南省十八洞村为例,深入探讨旅游型传统村落有机更新过程与机制。研究发现:①基于旅游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困境识别和乡村振兴内在发展需求辨识,提出旅游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由物质空间更新、社会网络和谐、文化基因延续局部更新到整体更新的实践路径;②2013—2022年,十八洞村人居环境物质空间由产业单一、设施欠缺、环境污损向宜业、宜居、宜游转变;社会网络由关系网络断裂、社会秩序失衡向有机秩序传承、权力场域协调转变;文化基因由文化景观破碎、传承主体流失向聚落“双修”和文化“双创”转变;③十八洞村人居环境有机更新过程中,主体培育、动力激活、党建引领、政策保障、创新驱动机制协同,推动人居环境由单向局部更新转向多维整体更新,扎实筑牢了乡村振兴的空间、社会、文化基础。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许业辉 韩磊 谢双玉 乔花芳
同质化问题是制约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良性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通过文献梳理理清乡村旅游同质化问题的症结,将乡村旅游中的"乡村"解构为空间性、意象性与产品性三重特性,并从这三重特性中蕴含的同质化表现解构乡村旅游同质化的内涵,即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是逐步走向空间资本化、产品符号化和意象均质化的过程;揭示并阐明了乡村旅游同质化的本质是在消费主义背景下向城市的不断趋近和统一的过程,其中,空间的资本化归因于旅游场所的景区化和空间意义的流动化,产品的符号化产生于规划设计的符号化和旅游活动的展演化,意象的均质化来源于旅游宣传的均质化和游客预期的刻板化。依据对乡村旅游同质化内涵的解构和解读,构建了乡村旅游同质化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用于评估、判定和比较某些地区乡村旅游案例的同质化水平。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许业辉 韩磊 谢双玉 乔花芳
同质化问题是制约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良性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通过文献梳理理清乡村旅游同质化问题的症结,将乡村旅游中的"乡村"解构为空间性、意象性与产品性三重特性,并从这三重特性中蕴含的同质化表现解构乡村旅游同质化的内涵,即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是逐步走向空间资本化、产品符号化和意象均质化的过程;揭示并阐明了乡村旅游同质化的本质是在消费主义背景下向城市的不断趋近和统一的过程,其中,空间的资本化归因于旅游场所的景区化和空间意义的流动化,产品的符号化产生于规划设计的符号化和旅游活动的展演化,意象的均质化来源于旅游宣传的均质化和游客预期的刻板化。依据对乡村旅游同质化内涵的解构和解读,构建了乡村旅游同质化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用于评估、判定和比较某些地区乡村旅游案例的同质化水平。
[期刊] 改革
[作者]
何广文 刘甜
农户创业是推进产业兴旺的重要引擎。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金融支持通过缓解创业农户资金约束、分担风险和约束行为、提供便捷安全的资金服务、增强产业连接紧密度等提升农户创业的绩效。就贫困地区创业农户而言,金融支持对农户创业绩效整体上有显著的提升作用,但提升信贷可得性仍是为贫困村创业农户提供金融支持的重点。现行对农户创业的金融支持存在供求难以匹配、信息资源不足等困境。深化对创业农户的金融支持,要依托乡村振兴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从完善信用环境建设、依托互联网技术和产业生态创新金融服务、构建合作金融机制、完善风险分担和转移机制、加强对创业农户的教育培训、激励中青年农民创业等方面着力。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四灿 张云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完成,我国“三农”工作的重心已经转移到“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离不开有效的基层治理,只有坚持建立健全乡村基层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才能以有效的乡村治理体系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测度和评价乡村治理的绩效成为重要理论问题。依托中央有关乡村振兴的若干重要文件精神,从定量角度出发,引入管理学中“绩效”的概念,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以及生活富裕五个方面构建乡村治理的定量绩效评价体系,为乡村治理的科学评估提供支撑。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治理 绩效评价体系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孙志远
[目的] 乡村振兴背景下,探析广西乡村人居环境演变趋势,识别发展短板,为区域乡村建设提供借鉴。[方法] 基于狭义的乡村人居环境概念和乡村振兴背景构建广西乡村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通过熵值法、综合指数评价法和Arcgis空间分析法对其乡村人居环境水平进行测算,并分别从市和县级层面分析区域发展差异。[结果] (1)2012—2022年间广西乡村人居环境综合指数水平基本呈现逐年递增趋势,指数值由2012年的0.379增长至2022年的0.670,年均增长率为6.27%。其中,公共服务和卫生环境2个子系统指数值增长最快,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2.99%和12.78%,是乡村人居环境提升的主要因素;居住设施和交通条件2子系统增长幅度相对较小;农业环境子系统呈现先降低再升高的变化趋势,增长幅度不明显。(2)市域层面,乡村人居环境水平指数值以桂林最高,其次是北海、白色、防城港,其他市相对较低,河池和梧州2市最低;从变化趋势来看,提升最快的是柳州,其次是桂林、河池和来宾,其他区域增长相对较低;贺州和崇左2市乡村人居环境虽然整体水平相对较高,但是研究期内出现了负增长,尤其是崇左市下降趋势明显。(3)县域层面,乡村人居环境水平指数基本呈现增长趋势,但是区域发展变化差异较大。从2012年和2022年各县域乡村人居环境排序等级划分来看,研究期间,等级提升的县市共计有14个,占比16.28%;等级下降的县市共计29个,占比33.72%,其他区域排序等级不变。(4)2012—2022年广西县域乡村人居环境整体呈现向东北高西南低的方向演变。其中,桂南区域的各县市指数相对较高并略有提升,但该增长优势不断在弱化;桂东北区域指数水平较高,区域变化波动较大;桂西和桂西北山区主要是少数民族聚居分布区,除了桂林市,其他区域乡村人居环境指数值整体提升不明显,指数等级基本呈现下降趋势。[结论] 广西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整体得到持续改善,但是区域发展不协同和不平衡的特点突出,尤其是偏远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未来需要加强桂北、桂西北少数民族区域间合作,促进地区资源整合和乡村建设协同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