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205)
- 2023(7663)
- 2022(6295)
- 2021(5866)
- 2020(4434)
- 2019(9769)
- 2018(9803)
- 2017(17299)
- 2016(9331)
- 2015(10115)
- 2014(9609)
- 2013(9203)
- 2012(8097)
- 2011(7359)
- 2010(7664)
- 2009(7338)
- 2008(6577)
- 2007(5947)
- 2006(5242)
- 2005(4202)
- 学科
- 济(33274)
- 经济(33236)
- 农(24366)
- 业(23570)
- 管理(20764)
- 农业(16328)
- 企(14782)
- 企业(14782)
- 业经(12050)
- 方法(10933)
- 中国(10741)
- 数学(9406)
- 数学方法(9221)
- 地方(9115)
- 财(8286)
- 制(7613)
- 农业经济(7401)
- 发(7285)
- 理论(6343)
- 发展(6162)
- 展(6153)
- 学(6125)
- 策(5782)
- 收入(5768)
- 教学(5656)
- 教育(5445)
- 环境(5424)
- 工作(5390)
- 村(5218)
- 农村(5196)
- 机构
- 学院(123017)
- 大学(115978)
- 管理(44902)
- 济(43526)
- 经济(42260)
- 研究(39384)
- 理学(38199)
- 理学院(37793)
- 管理学(36954)
- 管理学院(36745)
- 中国(30123)
- 农(25020)
- 科学(24694)
- 京(23795)
- 江(19958)
- 财(19626)
- 中心(19615)
- 业大(19182)
- 范(18825)
- 所(18687)
- 师范(18661)
- 农业(18108)
- 研究所(16878)
- 州(16225)
- 技术(15440)
- 财经(14942)
- 院(14585)
- 师范大学(14430)
- 北京(14411)
- 省(14289)
- 基金
- 项目(83801)
- 研究(66619)
- 科学(64978)
- 基金(56454)
- 家(48101)
- 国家(47568)
- 社会(41032)
- 科学基金(40797)
- 社会科(38384)
- 社会科学(38374)
- 省(36578)
- 教育(31168)
- 编号(30282)
- 基金项目(29660)
- 划(28758)
- 成果(24228)
- 自然(23744)
- 自然科(23138)
- 自然科学(23132)
- 自然科学基金(22613)
- 资助(21684)
- 课题(21284)
- 发(19376)
- 重点(19008)
- 年(18671)
- 创(17632)
- 部(16982)
- 项目编号(16939)
- 性(16657)
- 创新(16335)
共检索到1855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常倩 李瑾
智慧乡村的主要内涵体现在信息技术与乡村各领域的良好融合,充分发挥人的创新精神,不断优化乡村系统功能,促进乡村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可持续发展。国内外智慧乡村实践体现出突出的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特征,也是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功能互补的新型城乡关系的过程。对于智慧乡村的评价需要综合考虑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既要评价已取得的应用成效,也要重视未来发展能力。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智慧乡村 城乡关系 信息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郝丽倩 董江爱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与发展转型提供新的指引,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型技术在农村建设中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在此背景下,"智慧农村"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涵盖智慧农业、智慧农村电网、智慧农村交通以及智慧农村家居四个方面的内容。智慧农村的建设对于农村经济结构转变、优化乡村治理以及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但也面临着成本约束、人才匮乏以及配套制度缺位等问题,这需要农村政府与企业等主体相互配合,建立健全配套制度、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和创建大数据信息平台等,推动农村全面转型,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智慧农村 “互联网+”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静
实现全民富裕,关键还是在于乡村振兴与发展。我国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重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遵循乡村经济优先发展原则,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而如今旅游型乡村建设及其产业发展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且可以切实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给予乡村产业兴旺根本性的支撑。在此基础上,借助大数据与物联网等现代技术,乡村旅游日趋智慧化和信息化,而智慧旅游业的发展也对乡村旅游产业提出了更高要求。但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智慧旅游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面临困境,需采取有效对策,从根本上提升乡村智慧旅游业产业发展整体水平。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智慧旅游业 生态宜居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毅鹏 于涵
21世纪以来,我国城乡政策经历了“城乡统筹战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三个阶段的演进,始终将城乡交流作为乡村社会摆脱衰退、实现振兴的关键。21世纪初期,城乡统筹被列入“五大统筹”之首,成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阶段,城乡统筹原则被具体化,切实提升了乡村与城市交流的基准和条件。而进入乡村振兴阶段后,在将乡村振兴置于国家战略高度的前提下,国家通过庞大的政策群,建构起城乡交流的政策体系。城乡交流主体由单一到多元。国家通过政策创新实现城乡交流的条件积累,建立起包括人才、土地、资本等在内的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机制,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城乡交流”获得新的战略定位并被充分展开。同时,重视乡村振兴战略与脱贫攻坚战略相衔接,建立起城乡间相互援助体系。但长期以来较为突出的发展落差导致城乡关系错综复杂,因此我国城乡交流政策依然存在较大的政策调整和提升空间。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毅鹏 于涵
21世纪以来,我国城乡政策经历了“城乡统筹战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三个阶段的演进,始终将城乡交流作为乡村社会摆脱衰退、实现振兴的关键。21世纪初期,城乡统筹被列入“五大统筹”之首,成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阶段,城乡统筹原则被具体化,切实提升了乡村与城市交流的基准和条件。而进入乡村振兴阶段后,在将乡村振兴置于国家战略高度的前提下,国家通过庞大的政策群,建构起城乡交流的政策体系。城乡交流主体由单一到多元。国家通过政策创新实现城乡交流的条件积累,建立起包括人才、土地、资本等在内的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机制,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城乡交流”获得新的战略定位并被充分展开。同时,重视乡村振兴战略与脱贫攻坚战略相衔接,建立起城乡间相互援助体系。但长期以来较为突出的发展落差导致城乡关系错综复杂,因此我国城乡交流政策依然存在较大的政策调整和提升空间。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曹斌
基于笔者实地调研及对日本乡村振兴政策的分析,本文认为,日本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农业人口快速向非农产业转移,进口农产品对国内农业冲击加剧,乡村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重以及地方政府税收减少。自1961年《农业基本法》施行以来,日本开始关注乡村振兴,先后采取了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和政策工具,扩宽农民增收渠道,改善乡村生活环境,提升乡村福祉水平等措施,有效解决了城乡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借鉴日本的经验,本文提出,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立足国情,统筹乡村振兴与现代农业发展,通过顶层设计,逐步完善法律体系,以此调整相关的体制、机制。
关键词:
日本 乡村振兴 农业政策 城乡关系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曹燚
<正>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方针。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过程中,乡村旅游是推动战略方针落地的重要支撑,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乡村旅游产业能够大力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提升农业价值,优化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治理,提升农民的幸福感,是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传承乡土文化,助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臧昊 梁亚荣
乡村旅游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土地供应则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前提。乡村旅游用地具有权属集体性、类型多样性、利用复合性、价值乡村性、建设用地分散性等突出特点。点状供地作为新型的土地供应模式,符合新时期土地利用活动的发展规律及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方向,降低了建设活动对乡村土地农业功能和生态功能的影响,与乡村旅游的用地特点十分契合。目前乡村旅游点状供地面临点状供地模式缺乏立法支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范围模糊、生态保留用地利用的稳定性不足和适配村庄规划缺失等实践困境,应在赋予点状供地模式明确的法律地位、将旅游用途纳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入市范围、优化生态保留用地的取得方式、编制兼具"刚性"和"弹性"的村庄规划等方面寻求破解之道。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瑜 苍巍巍
乡村产业振兴不仅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是满足农村群众对美好生活期盼的内在需要。然而,在“空心化”背景下,乡村产业振兴还面临着缺乏新型农业生产主体、三产融合缓慢以及生产基础薄弱等困境。对此,各地区还需从培育`新型农业生产主体、建立三产融合发展体系、加快生产基础建设等方面入手,推进乡村产业发展,进而实现乡村产业振兴。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高环成
康养小镇建设不仅迎合了我国老龄化社会发展趋势,同时,作为特色小镇的重要类型,成为一种新型产业发展方式,推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发展。近些年,在政策支持下,康养小镇迎来了发展机遇期,具有推动我国乡村产业完善和经济社会共同发展的重要作用。本文将康养小镇建设和乡村振兴相结合开展探讨,在分析康养小镇建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康养产业链完善和乡村产业支撑等几方面给出康养小镇未来发展策略,为发挥康养小镇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康养小镇 老龄化 康养产业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孙志远
[目的] 乡村振兴背景下,探析广西乡村人居环境演变趋势,识别发展短板,为区域乡村建设提供借鉴。[方法] 基于狭义的乡村人居环境概念和乡村振兴背景构建广西乡村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通过熵值法、综合指数评价法和Arcgis空间分析法对其乡村人居环境水平进行测算,并分别从市和县级层面分析区域发展差异。[结果] (1)2012—2022年间广西乡村人居环境综合指数水平基本呈现逐年递增趋势,指数值由2012年的0.379增长至2022年的0.670,年均增长率为6.27%。其中,公共服务和卫生环境2个子系统指数值增长最快,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2.99%和12.78%,是乡村人居环境提升的主要因素;居住设施和交通条件2子系统增长幅度相对较小;农业环境子系统呈现先降低再升高的变化趋势,增长幅度不明显。(2)市域层面,乡村人居环境水平指数值以桂林最高,其次是北海、白色、防城港,其他市相对较低,河池和梧州2市最低;从变化趋势来看,提升最快的是柳州,其次是桂林、河池和来宾,其他区域增长相对较低;贺州和崇左2市乡村人居环境虽然整体水平相对较高,但是研究期内出现了负增长,尤其是崇左市下降趋势明显。(3)县域层面,乡村人居环境水平指数基本呈现增长趋势,但是区域发展变化差异较大。从2012年和2022年各县域乡村人居环境排序等级划分来看,研究期间,等级提升的县市共计有14个,占比16.28%;等级下降的县市共计29个,占比33.72%,其他区域排序等级不变。(4)2012—2022年广西县域乡村人居环境整体呈现向东北高西南低的方向演变。其中,桂南区域的各县市指数相对较高并略有提升,但该增长优势不断在弱化;桂东北区域指数水平较高,区域变化波动较大;桂西和桂西北山区主要是少数民族聚居分布区,除了桂林市,其他区域乡村人居环境指数值整体提升不明显,指数等级基本呈现下降趋势。[结论] 广西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整体得到持续改善,但是区域发展不协同和不平衡的特点突出,尤其是偏远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未来需要加强桂北、桂西北少数民族区域间合作,促进地区资源整合和乡村建设协同发展。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刘兰兰
创业教育对于指导农民创业实践、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因其自身的功能定位和资源优势是参与乡村振兴和农民创业教育的重要力量。高校参与农民创业教育的实践要素可以划分为教师要素、农民要素、载体要素和环境要素,具体实施路径主要包括发挥高校人才培养优势,强化"教师""农民"主体身份;发挥高校科技支撑作用,打造农民创新创业多元服务载体和平台;发挥高校文化引领作用,创设友好型农民创业环境,助力乡村振兴。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梅
2005年浙江省把休闲农业写入《关于切实做好2005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若干意见》,标志着我国休闲农业实践开始进入政府规范化引领阶段。本文基于我国农业农村部官方网站的规章制度类文献,政府会议和各种提案(建言)答复、通知、公告、指导意见等文献,各种新闻类文献三类数据,结合20多年来休闲农业的研究成果,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构建出我国休闲农业官方认同的路径、表述范式和内涵,明确我国休闲农业核心指标、生产生活场域、建设方法和途径指导,从而达成农民增收、农村生态环境改善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梳理我国休闲农业建设模式的主体和内容本质,提出我国休闲农业产业化、产业文化化和文化创意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程潇凝
文章探讨了在“互联网+”赋能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构建适应民族地区高校经管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机制。分析了“互联网+”对创新创业的影响,探讨了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挑战与机遇。深入研究了融入实践、多元化资源支持和跨学科合作等创新创业教育机制,以及“互联网+”在赋能创新创业方面的应用。最后,通过案例分析,阐释了“互联网+”与民族文化融合的创业成功。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晶 王士予
农民工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实现乡村振兴的主导力量,农民工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必然趋势。本文分析了县域农民工就业现状、存在问题,并提出提升县域农民工市民化质量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县域 农民工市民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