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391)
- 2023(18807)
- 2022(16033)
- 2021(14836)
- 2020(12508)
- 2019(27940)
- 2018(27821)
- 2017(53125)
- 2016(28920)
- 2015(32443)
- 2014(32110)
- 2013(31803)
- 2012(28985)
- 2011(25972)
- 2010(26142)
- 2009(24938)
- 2008(24458)
- 2007(21981)
- 2006(19668)
- 2005(17482)
- 学科
- 济(115966)
- 经济(115791)
- 业(107368)
- 管理(94676)
- 企(88503)
- 企业(88503)
- 农(52232)
- 方法(48880)
- 数学(38145)
- 数学方法(37720)
- 业经(37344)
- 财(36856)
- 农业(34772)
- 中国(30073)
- 制(27119)
- 务(24651)
- 财务(24580)
- 财务管理(24541)
- 企业财务(23258)
- 地方(22665)
- 学(22281)
- 理论(21838)
- 技术(21455)
- 贸(20319)
- 贸易(20308)
- 和(20296)
- 体(19887)
- 易(19725)
- 策(19224)
- 划(19166)
- 机构
- 学院(416406)
- 大学(409521)
- 管理(166054)
- 济(164054)
- 经济(160447)
- 理学(142581)
- 理学院(141082)
- 管理学(138852)
- 管理学院(138097)
- 研究(134539)
- 中国(103809)
- 京(86864)
- 科学(82770)
- 农(78838)
- 财(78545)
- 所(67131)
- 业大(64340)
- 江(64135)
- 中心(61930)
- 财经(61537)
- 研究所(60491)
- 农业(60394)
- 经(55666)
- 北京(54192)
- 范(54188)
- 师范(53736)
- 州(51016)
- 院(48472)
- 经济学(47534)
- 财经大学(44992)
- 基金
- 项目(277045)
- 科学(218409)
- 研究(206654)
- 基金(200111)
- 家(172843)
- 国家(171228)
- 科学基金(148202)
- 社会(131083)
- 社会科(123842)
- 社会科学(123810)
- 省(110036)
- 基金项目(106542)
- 自然(94812)
- 教育(93329)
- 自然科(92511)
- 自然科学(92489)
- 自然科学基金(90826)
- 划(90436)
- 编号(86269)
- 资助(80839)
- 成果(69592)
- 重点(61069)
- 部(60416)
- 发(59604)
- 创(58949)
- 课题(58212)
- 创新(54440)
- 制(54117)
- 国家社会(53332)
- 科研(52107)
- 期刊
- 济(194028)
- 经济(194028)
- 研究(120579)
- 中国(81889)
- 农(78525)
- 学报(63946)
- 财(62374)
- 管理(62142)
- 科学(60310)
- 农业(53014)
- 大学(49496)
- 学学(47035)
- 教育(43910)
- 融(37960)
- 金融(37960)
- 业经(37710)
- 技术(35738)
- 财经(29908)
- 经济研究(28036)
- 业(27134)
- 问题(25708)
- 经(25597)
- 版(21785)
- 技术经济(20639)
- 现代(19858)
- 科技(19843)
- 商业(19181)
- 图书(18938)
- 理论(18799)
- 世界(18185)
共检索到6208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韦国友 张潇潇
广西农业文化遗产历史悠久、特色鲜明,旅游活化保护广西农业文化遗产是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基于乡村振兴背景,借鉴系统动力学理论建立广西农业文化遗产旅游活化保护的驱动机制模型,即由产业兴旺推动力和生活富裕推动力组成的推力系统,由生态宜居吸引力组成的拉力系统,由治理有效引导力组成的中介系统,由乡风文明保障力组成的支撑系统,四大系统分别起到推动利用、吸引拉动、中间引导和保障协同等作用,彼此间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广西农业文化遗产旅游活化保护的优化路径:大力强化推力系统,激发产业兴旺、生活富裕推动力;持续优化拉力系统,突出生态宜居拉动力;充分利用中介系统,深化治理有效引导力;积极巩固支撑系统,厚植乡风文明保障力。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常青 杨武健
文章通过文献分析法、乡村田野调查法,在梳理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图书馆参与式模式构建的理论框架,依托乡土文化保护与传承活动,设计六条参与式路径,归纳总结三种参与模式。基层图书馆应当借助新媒体思维,依托距离空间和环境地域优势,确定社交实物,选择参与式模式,拟定参与方案,通过互动、共振过程,实现图书馆参与乡土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目标。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土文化遗产 农业遗产 图书馆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刘某承 苏伯儒 闵庆文 李文华
当前,如何帮助乡村从“衰落”走向振兴是世界各国普遍面对的难题。农业文化遗产传承至今的品种资源、农业技术、知识体系和系统结构功能目前仍可发挥重要作用,如何利用古老的农业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本文基于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禀赋,分析农业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探讨其运行机制和实施路径。研究表明,农业文化遗产系统蕴含乡村振兴所需的生物资源、技术资源、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遗产地可以利用农业文化遗产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提升农产品价值,发展乡村旅游,传承传统文化,最终实现遗产地的乡村振兴,从而形成了产品增值驱动、乡村旅游驱动和农耕文化驱动等助力乡村振兴的运行机制。构建了农业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包括推进三产融合发展、积累优秀人力资本、促进农耕文化繁荣、保护优良生态环境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5个方面。因此,提出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价值评估研究、建立遗产地生态补偿机制和实施农业文化遗产乡村振兴系列工程等政策性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海萌
我国约有87万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数量和覆盖类型上均居世界之首。近20年来,各地不断探索如何挖掘、保护及传承非遗,并建立起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保护体系,为唤醒当代人传承非遗、激活非遗创造力奠定了重要基础。《乡村战略规划(2018—2022)》提出要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关系到乡村振兴全局,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对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至关重要。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崔瑾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土文化的精华,是乡村振兴的文化驱动力,具有丰富乡村文化内涵、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和实现产业兴旺等积极作用。但是因主体认知偏差、传承断层断档及开发利用不当等问题,造成了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下传承与发展的困境。因此,应立足于现实问题,坚守文化立场,坚定以人为本,坚持创造性转化,通过提升主体的文化自觉性、建立长效保护机制及实施合理开发利用,是实现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复兴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乡村振兴 传承保护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钟真 余镇涛 白迪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外来资本进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提供了契机。但外来投资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究竟能发挥多大的作用,能否如政府"招商引资"政策宣称的那样实现"外来和尚好念经"的效果,是实践探索和理论分析需要回答的关键问题。本文以北京市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为基础,在控制了生产经营特征、本地乡村振兴程度的情况下,对外来投资者比重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收益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实证分析。主要结果表明,外来投资者比重对村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效益提升有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但若不剥离本地乡村振兴程度的叠加影响,外来投资者比重的作用将被高估,并且该促进作用与区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呈负相关关系。这些结论将为进一步发展和繁荣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供有益的政策启示。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岳妍 韩锋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农业农村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近年来,中央实施了乡村振兴战略,确立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重要方针,以拉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加速发展。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的重视和传承,不仅关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综合效应,也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农业文明的推进至关重要。以乌江流域民族地区的农业文化遗产为例,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保护与发展进行探讨,目的是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可供参考的意见建议,同时为中国特色农业农村发展的方式和振兴乡村战略的实施提供可靠借鉴。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维艳
地役权作为协调相邻两宗土地供需关系的一项重要物权制度,因其对他人不动产的间接利用之购买/补偿机制,而成为高度契合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利用与保护分析的法理工具。文章基于地役权合同之"利用目的和方法"要件以及地役权内在构造的客观规定性,采用多方法案例法,结合世博元阳哈尼梯田景区案例,建构了哈尼稻作梯田旅游地役权购买/补偿机制概念体系。研究表明:地役权制度对于厘清旅游企业的地役权与补偿义务、社区居民的债权与保护义务,具有一般债权、其他用益物权和相邻关系无可比拟的法理解释力,是现行法律制度框架下"资源有偿使用""谁受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伽红凯 吴嘉玲 卢勇
引导居民实施环境责任行为是推进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地生态文明建设及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和重要推手。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和刺激—机体—反应理论,构建纳入旅游影响感知和生活质量的居民环境责任行为理论分析框架,选择东部地区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和中部地区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作为案例地,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检验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地居民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机制及区域异质性。研究发现:第一,积极旅游影响感知对生活质量和环境责任行为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消极旅游影响感知对生活质量和环境责任行为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第二,生活质量对环境责任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在居民积极旅游影响感知和消极旅游影响感知对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第三,基于多群组分析,区域变量在不同群组间的效应存在显著差异,东部地区更为显著。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2019年6月4~6日,山东省夏津县举办了"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研讨会"。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代表诺莉亚·桑·格利欧,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咨询小组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闵庆文,世界农业文化遗产基金会主席帕尔维兹·库哈弗坎,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副主任罗鸣、处长徐明,山东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李传府、国际处处长杨晓华、农业对外经济合作中心主任王子才,德州市副市长董绍辉、市农业农村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琳丽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旨在更加有效的推进和解决"三农"问题。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发展乡村旅游业不仅提升了农村地区经济水平并带动农村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更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传承和保护乡村文化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梳理了当前我国乡村旅游的主要模式,并指出了乡村旅游品牌缺失、乡村旅游产品同质性严重以及乡村旅游管理体制水平落后等都是造成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基于此,本文提出促进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针对性建议,以期进一步推进我国乡村旅游的务实发展。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旅游业 问题及对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姜睿
鼓励农业农村投资,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这就需要政府全面研究农业农村发展实际,做好顶层设计,出台激励农业农村投资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改善农业农村发展条件,强化政府财税优惠与保障效率,发挥各类金融财政工具作用,化解农业农村投资风险,健全投资保障机制,推动形成多元化农业农村投资格局,加快农村资金要素流动,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发挥资金在社会主义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农业农村 乡村振兴 社会资本 投资激励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冯冬冬
当前我国以硬法规制为核心的农业知识产权治理存在保护成本较高、交易与转化机制不畅、海外纠纷应对软法规范缺乏等不足,难以满足新时代乡村振兴建设背景下的农业发展需求。软法保护是硬法规制的有力补充,软法保护可以降低维权成本、提高交易和转化效率、形成海外保护合力。应从加强政社快速协同保护机制、健全数字化信息资源法律指引机制、推动涉农机构海外纠纷应对联动机制三个方面,完善农业知识产权软法保护。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谢珈 马晋文 朱莉
乡村文化旅游作为农业产业新模式,能够有效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帮助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抓手。目前,我国乡村文化旅游发展较快,但也暴露出建设模式单一、产品定位不准、文化内涵不足等问题,面临高质量发展困境。本文在总结我国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提炼出乡村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应具备的价值特征,并从加强传统乡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注重乡村文化元素的挖掘、创新乡村文化旅游产品供给和发挥政府组织决策职能四个方面,提出乡村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文化旅游 高质量发展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李琳璐
社区支持农业本质上是消费者和生产者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切入点做出的制度选择,它在为消费者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同时,通过将消费者端内部化到生产者端,节约了交易成本,提高了生产者的议价能力和利润空间,并在实践中发挥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城乡互动和农村经济、文化发展等旁侧效益。但目前,我国社区支持农业的发展存在融资渠道缺乏、生产者与消费者间的信任基础不牢靠等困境。为此,可以利用"互联网+"实现农产品生产流通的全程可追溯,增加农产品信息的透明度;建立实际和虚拟平台,增加消费者和生产者间的互动频次;设计严格的约束制度来增进双方信任;引入第三方机构作为合作伙伴,创新经营模式、拓宽融资渠道等方式突破社区支持农业的发展困境。
关键词:
社区支持农业 发展困境 突破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