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701)
- 2023(12868)
- 2022(10618)
- 2021(10181)
- 2020(8120)
- 2019(18610)
- 2018(18840)
- 2017(35319)
- 2016(19226)
- 2015(21139)
- 2014(21007)
- 2013(19878)
- 2012(17963)
- 2011(16264)
- 2010(17124)
- 2009(16118)
- 2008(15552)
- 2007(13684)
- 2006(12451)
- 2005(11078)
- 学科
- 济(72253)
- 经济(72163)
- 业(50963)
- 管理(50955)
- 企(39048)
- 企业(39048)
- 农(32573)
- 方法(28151)
- 数学(25070)
- 数学方法(24440)
- 中国(21845)
- 农业(21234)
- 财(20071)
- 业经(19590)
- 制(19339)
- 地方(16240)
- 策(14171)
- 理论(13357)
- 银(13191)
- 银行(13186)
- 行(12718)
- 贸(12709)
- 贸易(12699)
- 学(12550)
- 体(12546)
- 易(12347)
- 融(12088)
- 金融(12086)
- 发(10900)
- 教育(10651)
- 机构
- 学院(257704)
- 大学(250546)
- 济(102079)
- 经济(99551)
- 管理(97457)
- 研究(85614)
- 理学(82485)
- 理学院(81631)
- 管理学(79866)
- 管理学院(79377)
- 中国(67610)
- 京(52359)
- 财(50947)
- 科学(49500)
- 江(41939)
- 农(41744)
- 所(41713)
- 中心(40418)
- 财经(37909)
- 研究所(37084)
- 范(36298)
- 师范(36005)
- 业大(34971)
- 经(34234)
- 州(33254)
- 北京(33124)
- 院(31364)
- 农业(31050)
- 经济学(29777)
- 技术(29094)
- 基金
- 项目(164627)
- 科学(129847)
- 研究(128320)
- 基金(116120)
- 家(98997)
- 国家(98065)
- 科学基金(84824)
- 社会(79821)
- 社会科(75315)
- 社会科学(75299)
- 省(66477)
- 教育(61380)
- 基金项目(59460)
- 编号(55957)
- 划(54761)
- 自然(52289)
- 自然科(51073)
- 自然科学(51063)
- 自然科学基金(50093)
- 资助(47916)
- 成果(46928)
- 课题(39756)
- 重点(37087)
- 发(36141)
- 部(35868)
- 创(34415)
- 年(33537)
- 性(32920)
- 项目编号(32871)
- 创新(31970)
共检索到4051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李怀 陈明红
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是乡村振兴背景下亟须突破的一项土地制度改革。基于治理视角和对试点地区的考察,分析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的政策意蕴、现实困境与实践模式。研究表明,宅基地“三权分置”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的重大理论创新,其政策意蕴在于发挥所有权治理功能进行权能重构,通过强化所有权治理功能统摄地位,兼顾资格权居住保障功能,适度放活使用权财产功能,构建适应中国特色土地产权制度的宅基地制度,推动乡村振兴。当前,宅基地“三权分置”政策执行中仍面临所有权行使机制不完善、资格权保障机制未建立、使用权流转机制不顺畅等现实困境。新一轮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地区“三权分置”权能重构与治理路径的实践模式和经验表明,只有突出所有权在宅基地治理中的根本地位,结合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因地制宜选择自愿有偿退出或使用权盘活模式,平衡资格权保障功能与使用权财产功能,才能破解改革中面临的问题,使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成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内生动力。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丁国民 龙圣锦
我国农村宅基地所有制形式经过三次制度变迁,才形成现有的宅基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二元"权能结构。当前,学术界普遍认为,法律赋予宅基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权能不完整,从而束缚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的宅基地"三权分置"着眼于农村现代化改革的需要,促进宅基地所有权的权能结构从"二元"向"三元"转变,而宅基地"三权分置"的实施遇到"资格权"创设法理依据不足、农民享有处分权能的问题存疑、法律制度的不完善等诸多困局,通过宅基地"资格权"的具体化、"三权"权能结构优化、法律制度的完善等方式,方可有效促成农村宅基地所有制改革的完成。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温彩璇 许月明 胡建 李晓鹏 张红勋 李晋
乡村振兴战略为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提出新思路、新构想,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当前,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入深水区,耕地与建设用地约束趋紧,而宅基地超标占用和"一户多宅"等农村建设用地利用率低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本文立足试点区宅基地制度改革实践,发现落实所有权、保障资格权并放活使用权是改革总基调,需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各方合法权益,发挥各级政府职能和政策合力,探索农民自愿退出机制,实现城乡资源的合理配置。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宅基地 三权分置
[期刊] 改革
[作者]
严金明 迪力沙提 夏方舟
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保障农民安居乐业的基础平台和必要抓手,是未来一段时期内更有效呼应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满足乡村居民美好生活追求的关键制度创新。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要求,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应当参照制度变迁的历史路径依赖,在坚持集体所有权不动摇的前提下进一步明确集体内涵、赋予完整权能、分离部分产权和强化公共职能;依据多元福利主义和福利实现依赖,以凸显资格权落实乡村农民集体的居住福利保障,并探讨由集体、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提供多元农民居住福利保障替代路径;按照市场主导化配置和利益风险挂钩,以放活宅基地使用权实现资源市场配置优化和农民财产价值显化,并在利益诉求和可能风险之间权衡选择宅基地具体流转路径,实现宅基地由传统单一居住功能向现代多重复合功能转型。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宅基地改革 三权分置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今年正值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这一重要历史节点,回首过去,我国的农村改革开启于调整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展望未来,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的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开展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后,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部署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出探索宅基地所
关键词:
农村承包土地 重要抓手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亢德芝 黄月恒 李皓晟
自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以来,该项改革已成为土地管理领域的热点话题,一些试点地区在改革实践中对宅基地"三权分置"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作为一项正在进行中的制度创新,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模式仍有许多值得探讨的空间。农村宅基地利用面临的问题农村宅基地制度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有力保障了农民的基本居住需求,是维护乡村长治久安的
关键词:
集体所有权 宅基地使用权 模式探索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付宗平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有助于盘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资源,为乡村振兴充分释放改革红利。在乡村振兴战略框架下,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应以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为基本遵循,尊重中国乡村的实际和发展规律,构建有效落实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的制度供给框架和实现路径,并避免改革的潜在风险。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双良
近40多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乡村社会发生了巨大变迁。乡村社会是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空间场域,以当前乡村社会在人口结构、职业分化、乡风习俗、乡土文化、价值伦理、利益关系、治理组织、村庄治理等方面变迁的演进趋势与主要表征为研究出发点,揭示乡村社会变迁与宅基地“三权分置”、乡村振兴的关系指向,阐释社会变迁对宅基地“三权分置”与乡村振兴的冲击影响,提出宅基地“三权分置”与乡村振兴对社会变迁的响应之策,从而为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吕军书 郑弼天
我国农村宅基地法律法规面临着城市化发展进入新阶段、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宅基地制度改革遇到新矛盾、宅基地管理政策失灵等系列挑战,因此,宅基地“三权分置”适时提出。学界对于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法律意蕴莫衷一是,研究发现,“宅基地所有权+成员权+用益物权”的观点更具科学性。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要明确宅基地集体所有权的权能构成并通过宅基地专门立法给予保障;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必须建立宅基地资格权的登记、置换和退出制度;适度放活宅基地使用权,可通过扩大和转换宅基地使用权的权能来实现。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南方 李忠汉
农村宅基地是乡村农民进行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的多功能复合空间,是乡村地区人地系统进行交互的关键。乡村振兴背景下,大批农民进城务工,促使农村宅基地的利用方式和自身禀性产生历史性转变。农村闲置宅基地是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因此,再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成为协调乡村地区人地关系的重要抓手。如何将闲置宅基地与农房进行有效资产转化,激活乡村振兴要素,促进乡村产业生态位升级转型和农民增收,是目前亟待探索和解决的实际问题。本文提出了农村闲置宅基地的再利用策略,以助于激发农民的参与内生动力、探索闲置宅基地多元利用、强调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利、提供足够的法律法规保障。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村闲置宅基地 再利用 策略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新仓 张梦园
农村宅基地是乡村农民开展各种活动的多功能复合空间。随着新型城镇化发展,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当前,农村宅基地闲置情况严重。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解决闲置宅基地利用有利于盘活闲置资产,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基于基础理论,梳理并分析农村宅基地闲置成因,提出农村闲置宅基地再利用的对策。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村闲置宅基地 宅基地退出程序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侯向娟 李晋陵
农村宅基地问题是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民生问题,基于小农背景下的农村宅基地问题,表现为宅基地闲置与紧张并存,实际是农村宅基地权属不清、权益不明的问题。解决小农背景下的农村宅基地问题,需构建大农环境,深入改革现行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界清农村宅基地的"三权分置",通过改革把农村宅基地属于农民的权利还给农民,理顺农村宅基地的管理和收益分配机制。
关键词:
小农背景 农村宅基地 内生矛盾 三权分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徐东辉 万子涵 侯美鹏 杜志章
完善农村宅基地的有偿退出机制,是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增加农民财产性收益,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经过一段时间试点,农村宅基地的有偿退出机制,主要面临着农民腾退意愿不高、村集体回收能力不足以及相关制度法规不健全等问题。推动该机制进一步完善,首先要站稳人民立场,切实尊重农民主体地位,维护好农民切身利益;再就是要统筹发展与安全,既要盘活土地资源,促进农业农村发展,也要防范化解可能由此引发的系统性风险;此外,还要完善相关的制度法规,重点明确宅基地的物权属性和法权关系。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祥 胡银根 张亦弛 虞加林 张豪
[目的]识别与量化宅基地多功能,分析宅基地功能间权衡与协同关系,为乡村振兴背景下宅基地功能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要素和结构识别宅基地多功能,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宅基地功能值,综合运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生产可能性边界(PPF)度量和分析宅基地功能间权衡与协同关系。[结果](1)德清县的宅基地以社会、生态功能为主,经济、文化功能为辅,不同类型村庄的宅基地多功能表现有差异:相较于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和搬迁撤并类村庄,特色保护类村庄的各项功能具有明显优势。(2)德清县的宅基地生态、社会功能间呈中度协同关系,经济、社会功能间呈中度权衡关系,经济、生态功能间呈弱权衡关系,宅基地功能权衡强度在不同类型村庄显现差异:搬迁撤并类的经济、社会功能间权衡强度最大,特色保护类的经济、生态功能间权衡强度最小。[结论]宅基地功能间存在显著的权衡与协同关系,未来应结合不同类型村庄的发展目标制定差异化的功能优化策略。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史洋洋 郭贯成 吴群 杨国嵘
文章从系统角度基于多学科交叉综合分析乡村振兴视角下宅基地利用转型的理论逻辑,并在江苏省选取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的3个典型村庄案例加以实证。研究表明:(1)宅基地利用转型即宅基地利用形态发生的趋势性变化或转折,通过宅基地利用转型实现其显性和隐性形态的重构。(2)宅基地利用转型系统是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为核心的内核与外缘双系统相互作用、互为补充而构成的复杂巨系统。(3)乡村振兴视角下,宅基地利用转型存在区域差异性和阶段性特征,因地制宜的乡村振兴路径将为宅基地利用转型提供多种模式和可能性。乡村振兴视角下宅基地利用转型应充分考虑其系统因子条件,因地制宜、差异化地创新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