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918)
2023(14353)
2022(12148)
2021(10970)
2020(8853)
2019(19238)
2018(18763)
2017(34949)
2016(18539)
2015(20454)
2014(20477)
2013(20469)
2012(19492)
2011(18184)
2010(18525)
2009(17586)
2008(16743)
2007(15119)
2006(14064)
2005(12750)
作者
(54706)
(45734)
(45599)
(43292)
(28866)
(21863)
(20549)
(17382)
(17348)
(16488)
(15761)
(15338)
(14876)
(14530)
(14088)
(13997)
(13324)
(13235)
(13057)
(12951)
(11726)
(11239)
(11006)
(10665)
(10406)
(10342)
(10059)
(9977)
(9343)
(9060)
学科
(101554)
经济(101473)
(45434)
管理(44915)
(34417)
地方(31881)
(31510)
企业(31510)
方法(28882)
中国(28721)
业经(24768)
农业(23285)
数学(22803)
数学方法(22568)
(19698)
地方经济(18182)
环境(16963)
(16280)
(16093)
(15768)
产业(14753)
(14668)
金融(14665)
(13968)
贸易(13955)
理论(13901)
(13858)
银行(13835)
(13601)
(13401)
机构
学院(275013)
大学(268154)
(120172)
经济(117581)
研究(104163)
管理(97709)
理学(82103)
理学院(80974)
管理学(79608)
管理学院(79069)
中国(78174)
科学(61646)
(58282)
(52641)
(51986)
(47313)
研究所(47251)
中心(46498)
(44798)
(41937)
师范(41603)
财经(39881)
北京(37623)
业大(37532)
(37488)
经济学(37302)
(35817)
(35629)
农业(35352)
师范大学(33266)
基金
项目(174301)
科学(137320)
研究(132762)
基金(123257)
(106649)
国家(105692)
科学基金(89669)
社会(86904)
社会科(82109)
社会科学(82098)
(70604)
基金项目(65050)
教育(58178)
(58068)
编号(54195)
自然(52883)
自然科(51456)
自然科学(51446)
自然科学基金(50478)
资助(48978)
(45851)
成果(44262)
重点(39893)
课题(38953)
发展(37763)
(37160)
(36863)
国家社会(35998)
(35927)
创新(33502)
期刊
(157753)
经济(157753)
研究(89198)
中国(62681)
(49134)
科学(39559)
学报(38659)
管理(38134)
(37323)
农业(32889)
教育(32232)
大学(30190)
学学(28531)
(28278)
金融(28278)
业经(27891)
经济研究(24371)
技术(23597)
问题(20110)
财经(19843)
(17576)
(15990)
资源(14632)
世界(14312)
(14261)
技术经济(14172)
商业(13802)
经济问题(13422)
(13270)
(13193)
共检索到4441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苏慧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乡村建设与发展的核心理念,全面推进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发展是解决乡村发展问题、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发展乡村产业,“适应城乡居民消费需求,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拓展乡村多种功能,向广度深度进军,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只有做到产业振兴,才能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筑牢乡村全面振兴的物质基础,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红艳  
湘西十八洞村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腊尔山是典型的贫困纯苗族村寨地区,自从2013年习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视察后,5年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怀下,十八洞村村民充分激发内生动力,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等方式,改变当地落后状态,并由此总结出了影响全国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工作经验。十八洞村乡村旅游扶贫模式为我国当前实施的乡村战略振兴战略计划提供了脱贫致富的典型范例。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河清  
湘西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具有紧密的地缘关系和相近的人文习俗,发展水平相当、经济交往久远,是一个在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特征方面都具有较强同一性的多民族省际边界区域。湘西地区旅游开发应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发挥整体优势、加强区域合作,构建"大湘西"旅游圈,共同打造区域民族旅游品牌,是培育"大湘西"旅游核心竞争力,实现区域民族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张佑林  
湘西,位于湖南省的西部,主要包括大庸市和湘西自治州两地区,总面积25041平方公里,占湖南省国土总面积的11.8%。湘西属于国家确定的全国十八个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之一,具有典型的“老、少、边、山、穷”经济特征。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历史的、自然的、社会的等等因素,湘西始终处于贫困落后状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昌晶亮  余洪  
旅游产业已成为落后地区尤其是落后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其与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发展关系已经得到学者的证明,但目前对旅游与城镇化耦合发展的模式研究则较为薄弱。大湘西地区具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但目前旅游与城镇化耦合发展并不顺利。文章以大湘西地区为例,在分析了地区旅游与城镇化耦合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探讨旅游与城镇化耦合发展关系及影响因素,针对四种资源组合类型提炼出三种旅游与城镇化耦合发展模式:旅游城镇耦合发展模式、旅游产品加工城镇耦合发展模式、旅游服务城镇耦合发展模式;并提出了大湘西地区旅游与城镇化耦合发展的保障措施。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邓永亮  
基于主成份回归和卡尔曼滤波方法与原理,对湘西旅游业的发展规模进行分析与预测。结果表明未来湘西旅游业的发展前景较好,产业规模在一定时期内其趋势呈"J"型曲线增长。研究认为,政府必须继续保持导向性政策,加大对景点基础服务和景区交通设施投资,降低民间资本准入门槛,大胆创新,鼓励与引进各种形式的融资模式及加强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宣传力度等,以此促进湘西旅游产业长足发展。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钟丽霞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休闲时间的不断增加,休闲旅游正适应旅游发展的潮流,在旅游业中的地位日益凸显,21世纪是休闲旅游取得大发展的世纪,休闲旅游产业将成为最具活力的产业,地处风景如画的武陵山区的大湘西,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休闲旅游的发展空间巨大,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湘西的休闲旅游发展值得探讨和研究。本文立足大湘西地区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探讨大湘西休闲旅游的发展现状,剖析造成发展滞后的原因,力图提出改善的对策。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朱鹏  
本文基于循环经济理论,以大湘西区域为例,提出要做好生态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构建新体系、构筑旅游循环产业链和完善政策支撑体系等方面构筑旅游循环经济体系,实现生态文化旅游领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昌晶亮  邹映  
绿色旅游推崇的是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回归自然,大湘西地区具有旅游资源丰富、政府政策支持、名人轰动效应等发展绿色旅游的天然优势。但目前大湘西地区绿色旅游发展还存在深度挖掘不够、体验性不足、人才流失以及营销宣传不到位等诸多问题。因此,本文认为应该从资源挖掘与保护、旅游商品特色开发、专业人才有序管理、配套设施完善以及营销宣传创新等方面入手,力求使大湘西地区走上绿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文连阳  
【目的】湘西是我国南方林区生态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森林环境优越,林分类型多样,旅游经济发展十分迅速。耦合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与旅游经济关系,对大湘西各县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林业经济有序开发,以及提升生态旅游的地方经济贡献至关重要。【方法】运用2000—2020年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和旅游经济数据,构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与旅游经济耦合体系;采用货币价值法核算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建立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属性指数,将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旅游经济影响分解为森林生态功能类型、不同龄组、森林起源和森林管理单位4类指标;构建耦合度模型与耦合协调度模型综合评价大湘西24个县域二者的耦合关系与时空特征。【结果】研究表明,森林生态功能类型、不同龄组、森林起源和森林管理单位的拟合系数为0.81、0.82、0.85、0.74,慈利县、永顺县、桑植县、永定区、沅陵县的不同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属性耦合价值较大。近20年来,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与旅游经济发展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系数分别提高0.21和0.29个单位。四时段,不同等级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县域的地区分布存在差异。【结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不同属性与旅游经济耦合价值同林分面积及森林管理单位类型有关系。耦合模型具有较好适应性。二者相互影响,耦合协调能力不断增强。从耦合度看,初期耦合度极不显著县域集中在大湘西中部地区。到2020年耦合极为显著县域出现,很显著县域明显增多,无极不显著县域,耦合状态进入拮抗后期;从耦合协调度看,初期低度协调县域集中在大湘西南部和北部,中度协调县域集中在中部地区,张家界所辖县域及邻近县域为高度协调地区,耦合协调格局由低协调的南北部向高度和良好协调的东北部、中部演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郑赤建  张河清  霍生平  
在区域旅游以竞争与协作为主流的背景下,区域旅游人力资源协调管理发挥着统筹人力资源空间分布、培养项目适用人才和发掘协作人才的功能。传统旅游人力资源空间协调机制存在时效滞后、地域适应性差、区域行政(市场)壁垒等各种问题,而区域竞争与协作格局为完善这一机制创造了新的动力因素。区域旅游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构建需要政府、企业、中介组织和旅游教育机构正确选择各自角色定位,共同实现区域旅游人力资源空间配置的协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黄昕   陈进  
文章在探讨环境规制对旅游高质量发展影响机理的基础上,基于2002—2021年湘西地区市域面板数据,刻画了环境规制与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时间演进过程,运用系统GMM模型、中介效应模型、调节机制模型等实证检验环境规制对旅游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影响、传导机制及调节机制。研究发现:(1)2002—2021年旅游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稳步上升态势;环境规制以2010年为节点分两阶段变化,第一阶段各市(州)环境规制力度逐渐增强,第二阶段环境规制先骤降,后进入缓冲期进而飞速发展。(2)环境规制对旅游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其每提升1个单位,旅游高质量发展相应提升0.0967个单位;旅游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滚雪球”特征。(3)环境规制能通过信息化水平促进旅游高质量发展,信息化水平每提升1个单位,旅游高质量发展水平相应提升0.6939个单位;人力资本与城镇化均在整个影响过程中起调节作用。因此,要因地制宜加强环境规制监管、完善环境规制手段,着重推动人力资本培育,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强区域间合作联系,建立环境共同治理机制。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毛攀云  
在分析媒介构建湘西形象及其所形成的"想象共同体"基础上,应用共生理论,研究指出作为想象共同体的影视湘西生成了旅游资源与成就了湘西旅游品牌;湘西旅游产业链的培育与完善为影视湘西注入活力,不断推出新的影视佳作,推进影视湘西重构。研究表明,影视湘西与湘西旅游共生体系的科学构建与长远发展,需要良好的区域顶层设计,要规避影视+旅游产业的雷同,突出湘西人文与自然风光特色,让湘西有关的影视资源落地生根,形成影视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态势,推动湘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繁荣。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兆峰  张青松  
公路交通网络是乡村旅游发展重要条件,也是产业发展和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以大湘西地区为例,构建公路交通网络与乡村旅游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交通优势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大湘西地区公路交通与乡村旅游发展耦合协调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大湘西地区交通优势度呈现出以吉首、鹤城为双中心向周边逐渐递减的圈状分布格局,中部地区公路交通优势较明显;2)乡村旅游发展区域极化态势较为显著,在空间上形成了以通道、鹤城、吉首和永定为极核,周边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指数逐渐递减的“核心-外围”空间格局;3)大湘西地区公路交通与乡村旅游耦合协调性处于中等水平,高耦合协调类型市县区呈现点状分布,而低耦合协调类型市县区则主要分布于凤凰、泸溪和沅陵往南的大片区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