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835)
- 2023(15034)
- 2022(12658)
- 2021(11718)
- 2020(9733)
- 2019(21337)
- 2018(21223)
- 2017(39900)
- 2016(21126)
- 2015(23103)
- 2014(22238)
- 2013(21466)
- 2012(19428)
- 2011(17574)
- 2010(18024)
- 2009(17183)
- 2008(16635)
- 2007(15329)
- 2006(13666)
- 2005(12169)
- 学科
- 济(80694)
- 经济(80514)
- 业(75062)
- 管理(65117)
- 企(53363)
- 企业(53363)
- 农(50614)
- 农业(33734)
- 方法(28223)
- 业经(27777)
- 中国(25799)
- 制(25166)
- 财(24693)
- 数学(22596)
- 数学方法(22327)
- 技术(18975)
- 银(18547)
- 银行(18528)
- 行(17771)
- 体(16962)
- 地方(16248)
- 融(16048)
- 金融(16044)
- 策(14558)
- 理论(14230)
- 务(13869)
- 财务(13842)
- 财务管理(13808)
- 贸(13663)
- 贸易(13651)
- 机构
- 学院(288826)
- 大学(282207)
- 济(120674)
- 经济(118151)
- 管理(113726)
- 理学(97041)
- 理学院(96083)
- 管理学(94572)
- 管理学院(94027)
- 研究(94012)
- 中国(79178)
- 农(60495)
- 财(60155)
- 京(57868)
- 科学(53976)
- 江(45801)
- 农业(45736)
- 中心(45657)
- 财经(45567)
- 所(45522)
- 业大(44790)
- 经(41355)
- 研究所(40343)
- 州(35794)
- 北京(35715)
- 范(35687)
- 经济学(35666)
- 师范(35385)
- 院(33625)
- 财经大学(33405)
- 基金
- 项目(190359)
- 科学(152550)
- 研究(145663)
- 基金(138846)
- 家(119279)
- 国家(118119)
- 科学基金(103192)
- 社会(96533)
- 社会科(90366)
- 社会科学(90340)
- 省(76502)
- 基金项目(73598)
- 教育(65629)
- 自然(63502)
- 划(62362)
- 自然科(62078)
- 自然科学(62066)
- 自然科学基金(61016)
- 编号(59878)
- 资助(53579)
- 成果(48351)
- 创(44830)
- 制(42424)
- 部(42301)
- 重点(42262)
- 发(41438)
- 课题(41179)
- 创新(41039)
- 国家社会(39715)
- 性(37741)
- 期刊
- 济(144610)
- 经济(144610)
- 研究(89289)
- 中国(67800)
- 农(65085)
- 财(47318)
- 农业(43510)
- 管理(42190)
- 学报(40682)
- 科学(40395)
- 融(37787)
- 金融(37787)
- 大学(33290)
- 学学(31774)
- 教育(31288)
- 业经(29329)
- 技术(24527)
- 财经(22635)
- 业(21160)
- 经济研究(20597)
- 经(19312)
- 问题(18783)
- 农村(16066)
- 村(16066)
- 版(15950)
- 农业经济(15415)
- 科技(15111)
- 技术经济(14365)
- 世界(14344)
- 现代(13709)
共检索到4510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蒋云贵
随着我国取得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农村返贫致困的因素主要为风险损害,对农村风险的事前管控不仅可以防止导致农村家庭贫困的风险发生,而且可以降减农村社会救助成本。当前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存在轻事前风险管控、重事后救助,以物质性救助为主、非物质性救助比较缺乏,以生活救助为主、生产救助项目较少,以及救助对象覆盖不全面、社会救助积极性不够等短板和缺失。农村积极社会救助制度建设首先应该完善农村基本生活救助制度和专项救助制度,增设残疾人救助制度,并构建残疾人救助内容体系。另外,要补齐农村急难救助的短板,建立农村急难救助的多主体联动机制,才能构建适应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积极社会救助体系,保证农民家庭的基本生活和可持续发展条件,保障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蒋云贵
随着我国取得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农村返贫致困的因素主要为风险损害,对农村风险的事前管控不仅可以防止导致农村家庭贫困的风险发生,而且可以降减农村社会救助成本。当前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存在轻事前风险管控、重事后救助,以物质性救助为主、非物质性救助比较缺乏,以生活救助为主、生产救助项目较少,以及救助对象覆盖不全面、社会救助积极性不够等短板和缺失。农村积极社会救助制度建设首先应该完善农村基本生活救助制度和专项救助制度,增设残疾人救助制度,并构建残疾人救助内容体系。另外,要补齐农村急难救助的短板,建立农村急难救助的多主体联动机制,才能构建适应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积极社会救助体系,保证农民家庭的基本生活和可持续发展条件,保障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震宇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党和政府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社会保障制度是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的重要制度资源和关键决策部署,要充分意识到改革和完善农村社保制度的时代意蕴。然而非均衡化资源配置降低整体社保水平、阶段性制度设计弱化社保制度稳定性、社保制度碎片化无法形成决定性合力等等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现行农村社保制度面临着重重困境。为此,乡村振兴背景下为完善和健全农村社保制度,应以农村社保资源均衡配置强化整体社保能力,做好基于公平正义的农村社保制度顶层设计,通过协调配合实现农村社保制度一体化建设。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村地区 基本社会保障制度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杨鹏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程度则是这一战略成败与否的关键。当前,农村成人教育面临着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师资力量专业性差、生源没有保障等诸多问题。因此,必须加强政府、社会及民众对农村成人教育的重视程度,建立符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农村成人教育制度,以适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时代要求。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农村成人教育 改革创新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杜艳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农民共同富裕融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内涵,同时对其在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职能发挥提出新的要求。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制度化建设,应着力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功能错位、职能虚化以及管理失范等现实问题。应通过立法明确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性质和职能定位,理顺其与村内组织之间的职责关系,以内生合作机制建设来整合集体共同利益。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兴策
乡村振兴是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政策保障,我国当前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存在诸多困境。在制度理念上忽视对受助人尊严的保障,在具体制度设计上价值取向偏差、政策目标偏离、财政支出责任不清等问题,上述困境制约了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助推乡村振兴功能的有效发挥。针对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现存的问题,一方面应当实现理念上的转变,以保障人的尊严作为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价值追求;另一方面优化农村社会救助工作机制,拓宽救助参与形式,合理界定央地及省以下政府事权与支出责任。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村社会救助 尊严 社会救助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申云 李京蓉
本文基于合作社的视角,从事前甄别、过程控制与事后履约三个维度分析了农业供应链金融信贷风险防控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事前甄别机制能有效发挥合作基础辨识和授信准入甄别的作用,实现事前风险预防;监控约束和信用捆绑是过程风险防控机制的核心,能有效实现利益关联和横向监督;社会资本的信号传递、惩戒机制以及供应链内部成员关系的专用性是事后履约机制的有效保障,通过借助限制性准入、声誉、信任惩戒以及社会网络等方面的激励相容来实现信贷履约。为此,本文建议积极优化农村金融制度和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完善农业供应链信贷风险监控体系,积极助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夏诗园 王向楠
提高农村养老服务的有效供给、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本文探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制度变迁及基本特征,阐述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耦合关系、实践探索以及深化改革的机遇。本文认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有待健全,制度设计和配套政策有待优化;农村基础养老金替代率不足,资金管理效率低,城乡养老资源分配不均;农村养老保险的供给主体、服务模式和产品种类均较为单一,农民养老需求分化,服务供给固化;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村适龄劳动人口净流出,传统家庭养老功能持续弱化,农村地区面临“老难所养”等困境。最后,本文基于我国经济发展现实,提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进一步深化和创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政策建议。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王莹
随着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会计体制得以不断健全与完善,形成了众多行之有效的财务管理模式,有效地满足了农村经济活动管理的需要。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产业融合趋势、环境会计理论、乡土文化复兴、村民民主自治、经济结构转变等催生了农村会计体制建设的一系列新需求。农村会计体制建设,应聚焦新需求,着力解决领导体制、制度建设、人才队伍三个层面存在的瓶颈制约,从明确立法地位、理顺管理体制、优选管理模式、改进会计制度、规范内控制度、培育职业队伍、强化信息支撑等方面综合施策、优化提升,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坚强的财务保障。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村会计 会计体制 优化路径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刘晓东 陈江
乡村振兴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实现农村快速发展、补齐我国经济社会短板的重大战略决策。金融是经济发展的血液,金融支持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保障。然而,我国农村地区却存在着金融供给缺乏、体制不健全、金融风险化解机制缺失、金融供给机制不足、金融资源配置不均衡等问题,面临着市场需求变化、土地流转、农村金融风险特质带来的新挑战。因此,需要通过规范和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服务组织,利用互联网创新金融服务,构建农村金融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构建乡村振兴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推动PPP模式的发展等措施,推动农村金融供给改革与制度创新。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杨再强 张鹏洲
本文在深入总结流通创新的概念、农村产业结构转型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流通创新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转型的现状和策略,并从基建、服务、信息共享和人才四个维度提出了流通创新保障农村产业结构转型的相关策略,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借鉴和参考。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吕劲松 黄崑
基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政策背景,本文从扶贫政策目标的顶层设计层面、参与主体层面、政策优化组合三个维度总结了我国扶贫政策的演变逻辑和主要特征。针对乡村振兴战略主要内容及扶贫审计目标定位,本文从进一步加强扶贫审计与乡村振兴战略相关政策的精准对接、创新完善全覆盖工作机制、增强以审计为枢纽的扶贫审计监督合力、在更高层面整合扶贫审计资源、创新扶贫信息化审计方式、探索完善政府督查和审计联动机制推动化解扶贫审计整改难问题等六个方面,提出创新完善扶贫审计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扶贫审计 创新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吕保平
当前,我国已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在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当中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农村经济发展中,如何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发展农村金融,如何充分发挥农村金融的优势作用极为关键。为此,文章在全面了解农村金融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金融发展创新策略,以期实现金融业态创新,提高金融风险防控水平。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农村金融 创新策略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梁婉颖 杨军
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是乡村战略的重要资源和动力源泉;乡村振兴是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的目标。当前,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中面临过度开发、侵权、知识产权权属不明等方面的纠纷,需要从法治上予以保障。做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法治保障,一是乡土法治文化资源与国家规范成文法互补共融是动力源泉,国家规范成文法需要乡土法治文化资源的补充,优秀的乡土法治文化资源对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有重要作用;二是严格国家规范成文法实施是重要保障,法律实施阶段最需要规范、完善的实施细则,加强法律之间协调性以防止机械司法;三是用法治守护传承人权利是重要内容,明确传承人知识产权权利人主体地位,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制度,让对传承人权利意识更加深入人心;四是开发过程中重视传承创新农村文化资源的历史担当是重要前提,制定明确统一的开发规划,加强知识产权建设,优化农村文化资源开发的准入与审批制度,完善农村文化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五是法治教育和宣传工作是重要环节,加强农村法治教育,加大知识产权宣传力度,引导民众正确处理权利与资源开发之间的矛盾。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何晓龙
着力推动“形神”相融,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当前农村公共文化供给结构基本形成,但其“形散”乃至“神散”的问题逐渐显现。推进农村公共文化供给“形神”相融,迫切需要建设一个新型供给机制。由乡村文艺自组织、村两委组织、村民小组村贤理事会和农民家庭等自主参与集合而成的农村“自主文化社会”中,行政化供给错位为其创造发展空间,市场化供给缺位为其提供发展机遇,互助文化延续为其营造参与氛围,家庭代际连接为其赋予经济基础。农村“自主文化社会”作为一种新型公共文化供给机制,能够释放成本低廉、内容丰富、辐射面广的“高福利”简约治理成效,除有公益性与市场性、乡土性与现代性、创新性与融合性、自主性与组织性等复合性内在特质的“硬支撑”外,还与乡村社会关系良性互动的“软保障”密切相关。厘清农村“自主文化社会”这一新型公共文化供给机制,对推动农村公共文化供需动态平衡,避免多中心、“形神”不融合供给弊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