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737)
2023(17035)
2022(14083)
2021(13230)
2020(10618)
2019(24071)
2018(24136)
2017(45825)
2016(25016)
2015(28146)
2014(27895)
2013(27065)
2012(24520)
2011(22023)
2010(22117)
2009(20467)
2008(19559)
2007(17443)
2006(15584)
2005(13663)
作者
(70391)
(58637)
(58055)
(55244)
(36748)
(27938)
(26256)
(22919)
(22174)
(20770)
(19786)
(19677)
(18281)
(18263)
(17879)
(17869)
(17384)
(17177)
(16688)
(16544)
(14495)
(14457)
(14146)
(13528)
(13210)
(13122)
(13017)
(12931)
(11773)
(11582)
学科
(98782)
经济(98670)
(72257)
管理(66869)
(51676)
(50869)
企业(50869)
方法(38730)
农业(34357)
数学(32757)
数学方法(32392)
中国(29336)
业经(28674)
(23456)
地方(22811)
(20450)
(19822)
理论(16640)
(16364)
(16354)
贸易(16354)
(15854)
环境(15230)
(14996)
技术(14806)
(14708)
(14645)
银行(14608)
教育(14607)
(14221)
机构
学院(347148)
大学(343180)
管理(136437)
(134396)
经济(131315)
理学(118038)
理学院(116802)
研究(115889)
管理学(114721)
管理学院(114120)
中国(86885)
(73091)
科学(72194)
(71881)
(59401)
(57202)
业大(56954)
农业(54829)
中心(53758)
(52307)
研究所(51964)
(48114)
师范(47711)
财经(47051)
北京(45442)
(42859)
(42243)
(41897)
经济学(38318)
师范大学(37980)
基金
项目(238573)
科学(187148)
研究(180299)
基金(170348)
(147481)
国家(146086)
科学基金(125431)
社会(112732)
社会科(106161)
社会科学(106132)
(94924)
基金项目(90671)
教育(82161)
自然(79131)
(78410)
自然科(77199)
自然科学(77184)
编号(77091)
自然科学基金(75763)
资助(67529)
成果(62426)
重点(53108)
课题(52352)
(52099)
(51902)
(49288)
创新(45823)
国家社会(45735)
项目编号(45244)
科研(44652)
期刊
(156809)
经济(156809)
研究(100651)
(73997)
中国(71617)
学报(55700)
科学(51426)
农业(50144)
管理(46771)
教育(44836)
(43347)
大学(43223)
学学(40450)
业经(31667)
(31130)
金融(31130)
技术(31029)
(23629)
经济研究(22411)
财经(21834)
问题(21596)
图书(20274)
(19116)
(18582)
科技(17090)
现代(16277)
技术经济(16092)
理论(15989)
农村(15752)
(15752)
共检索到5133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孙建业  
新发展阶段农村治理现代化的内涵不断丰富,伴随乡村振兴的不断深入农村治理现代化要求更新治理观念、治理方法,选择更科学有效的治理路径。农村治理现代化意味着治理过程的制度化和民主化,同时注重德法结合,构建完善的农村治理框架体系。乡村振兴与农村治理现代化具有相同的“内核”,具有相同的目标指向性。农村治理现代化应注重“内外兼修”,积极发展内生性资源,走“动员式”发展路线,同时借助外部支持力量,打造良好的现代化治理格局。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陈红霞  杨启贵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因此,农村的良好发展关系到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进一步提高农村发展做出战略部署。在促进农村大力发展的基础上,生态问题是农村良好发展的重点,推动农村生态文明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良好发展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和重中之重。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俏   赵天予  
农村退休迁移一度是西方多学科重点关注的研究话题,其兴起主要源自乡村生活价值重估、消费功能兴起以及老年人提高晚年生活质量的要求,但在国内学术界一直缺乏相应关注。伴随中国进入到城市化高速发展、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发展阶段,珠三角、长三角等一些地方已开始出现与国外退休迁移相似的农村旅居康养动向。结合实地调查发现,相较于西方农村退休迁移的发展背景,国内农村旅居康养的产生是市场开发、政策引导、乡村建设和个体诉求共同作用的结果。鉴于国内农村旅居康养还存在全年段康养开发不足、医疗卫生基础薄弱、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专业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建议围绕城乡养老服务需求形成整合性框架,促进康养与旅游融合发展,引导乡村舒适驱动型发展,开展城乡互益性养老交流,建立城乡养老服务联合体,以实现城乡共建共享共富。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志红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推进,融合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和农村社区建设难的思考摆在我们面前。经济增长缓慢、资源利用率低下、社区建设存在较多障碍以及乡土文明逐渐消失是现阶段其两者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因此,必须要立足农村现实情况,找准二者融合点,实现协同联动,在治理农村空心化过程中为社区建设指明方向,在加强社区建设时为破除农村空心化问题提供推力。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秦博  程晨  
新型农村社区是由若干行政村统一规划、统一建设而形成的不同于传统行政村和城市社区的新型社区。作为一种新的农村社会生活形态,新型农村社区一方面可以通过集中化住房,保证农民均等化、高质量享受公共服务,对于缩小城乡差距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集中化住房能够节约土地,提高土地生产效率,实现集约化经营,有助于推动农村规模经济的发展。随着农村居住结构的变化,农村治理体系也将更加科学化和多元化,这对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王晨倩   岳吉瑞   李培繁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具有助力脱贫攻坚,促进共同富裕;推动技术升级,赋能产业兴旺;激活乡风文明,推进乡村治理;丰富职教内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价值意义。基于破解现实困境的逻辑起点,解决“三农”问题的逻辑主线和提供多方保障的逻辑支点,构建起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逻辑框架,并以“嵌入理论”为着力点,从价值嵌入、资源嵌入和关系嵌入三个方面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具体举措。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申探明  
乡村人口“上位流动”与“返乡流动”共同推进的“两难疑惑”备受关注并且引起学术争论,理顺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剖析争论的关键环节,也是改变“谈空心色变”政策窠臼的重要依据。依照对乡村人口疏化的认同程度,将前人立场划分为三种类型,并梳理其主要观点及分歧来源。然后从“产业规律—城乡社会—历史演化—政策调控—资源整合”五个视界对乡村人口疏化与乡村振兴对立统一关系的困惑展开思考,将人口疏化与乡村振兴之间相反相成的“两难疑惑”置于乡村发展的产业要求、疏散特质、时代特征、逆向调节、要素重构之中进行解释和理解。基于上述分析,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侯怡  
“三农”问题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主要藩篱,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紧密相关。农民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主体,其自身的现代化发展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农民在综合素质、生产技能、生活方式等方面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充分发挥农民在乡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实现农民现代化发展,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作用。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梁琦  
与以往所研究的“经营村庄”不同,“新经营村庄”以项目治理为导向,运用“经营”的行为逻辑。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央逐步加强“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政策进程是项目进村的制度背景,中央财政的专项资金运作构成“新经营村庄”的体制性内涵。通过对村级组织经营行为的考察,从项目开源、优化配置、资源援引、产业提升的经营路径剖析“新经营村庄”的“新”经营和实践样态。研究发现,“新经营村庄”是一种以项目为要素并耦合村庄公共利益的经营行为。村级组织通过引入项目资源并以村庄公共利益诉求为导向的“项目-治理”的治理逻辑,能够再生产出村庄治理效能、产业发展、公共利益,从而实现村级治理组织化、产业发展持续化、公共利益取向化。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梁琦  
与以往所研究的“经营村庄”不同,“新经营村庄”以项目治理为导向,运用“经营”的行为逻辑。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央逐步加强“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政策进程是项目进村的制度背景,中央财政的专项资金运作构成“新经营村庄”的体制性内涵。通过对村级组织经营行为的考察,从项目开源、优化配置、资源援引、产业提升的经营路径剖析“新经营村庄”的“新”经营和实践样态。研究发现,“新经营村庄”是一种以项目为要素并耦合村庄公共利益的经营行为。村级组织通过引入项目资源并以村庄公共利益诉求为导向的“项目-治理”的治理逻辑,能够再生产出村庄治理效能、产业发展、公共利益,从而实现村级治理组织化、产业发展持续化、公共利益取向化。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吕鲲鲲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过程中,带动民众技术就业、聚焦基础型职业培训、培养新型农商人才是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新定位。然而,目前定位模糊、硬件不足、合作匮乏、特色消弭与队伍缺失等挑战客观存在,使得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陷入自信危机。为落实乡村振兴计划、推动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农村职业教育相关主体可采取“五大举措”:深化“职教+农村”高频互动,落实后扶贫时代发展策略;创设“基地+联盟”办学环境,建立校际帮扶体系;强化“大智移云+农业”专业整合,突出农业办学特色;形塑“平台+项目”,打造科技兴农新格局;建构“理论+实践”师资队伍,契合“三农”人才培养,实现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价值重塑。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杜鹏   李子洋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也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适应人口变化趋势是中国式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的应然选择和必然之路。当前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叠加长期存在的“城乡倒置”现象,使得农村地区已有近1/4的区域率先进入超老龄社会,其共同面临劳动力与人才老化、乡村发展能力弱化以及养老服务需求增加的现实挑战。为应对挑战,超老龄农村依靠尚存的人口机会窗口与内生的资源禀赋维系发展。在此基础上,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外部资源输入的方式支持乡村发展,以解决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矛盾、弥合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差距。然而,内生资源形塑的区域差异与乡村振兴推进过程中“整齐划一”的发展模式导致的匹配“错位”现象屡见不鲜。因此,为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实现超老龄农村的乡村振兴并最终达成共同富裕与中国式现代化,本研究从保障基本、深入发展和城乡融合三个阶段契合超老龄农村不同的发展基础,探索适合超老龄农村的乡村振兴道路。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宋寒  
国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构建,为现代化农村经济发展指明了目标和方向。文章在简要概述乡村振兴背景的基础上,说明现代化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当前现代化农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并根据问题及影响因素,提出了几点具有针对性、目的性的优化建议及策略。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杜鹏   李子洋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也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适应人口变化趋势是中国式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的应然选择和必然之路。当前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叠加长期存在的“城乡倒置”现象,使得农村地区已有近1/4的区域率先进入超老龄社会,其共同面临劳动力与人才老化、乡村发展能力弱化以及养老服务需求增加的现实挑战。为应对挑战,超老龄农村依靠尚存的人口机会窗口与内生的资源禀赋维系发展。在此基础上,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外部资源输入的方式支持乡村发展,以解决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矛盾、弥合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差距。然而,内生资源形塑的区域差异与乡村振兴推进过程中“整齐划一”的发展模式导致的匹配“错位”现象屡见不鲜。因此,为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实现超老龄农村的乡村振兴并最终达成共同富裕与中国式现代化,本研究从保障基本、深入发展和城乡融合三个阶段契合超老龄农村不同的发展基础,探索适合超老龄农村的乡村振兴道路。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海力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化日益成为焦点。现阶段农村建设面临诸多问题,农民治理意愿不强,不愿参加公共事务;村民自治作为农村发展的制度保障,乡村振兴的载体,已失去应有之义;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法治化滞后,无法与农民的需要和经济发展相适应。此时,在法治化的基础上强化农民治理意愿、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和制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基本法,就成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进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