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598)
2023(12347)
2022(10180)
2021(9727)
2020(7625)
2019(17365)
2018(16911)
2017(32142)
2016(16742)
2015(18277)
2014(17618)
2013(16834)
2012(15217)
2011(13326)
2010(13251)
2009(11704)
2008(10710)
2007(9063)
2006(7443)
2005(5815)
作者
(41504)
(35232)
(34693)
(32972)
(21882)
(16753)
(15857)
(13826)
(13389)
(12073)
(11852)
(11669)
(10791)
(10739)
(10549)
(10397)
(10316)
(10259)
(9925)
(9904)
(8319)
(8274)
(8150)
(8150)
(7997)
(7797)
(7491)
(7475)
(6950)
(6882)
学科
(66340)
经济(66268)
(45935)
管理(44201)
(34125)
企业(34125)
方法(29794)
(29759)
数学(26861)
数学方法(26494)
农业(20119)
(17629)
中国(17620)
业经(17611)
地方(13304)
(12790)
(10499)
贸易(10492)
(10488)
财务(10455)
财务管理(10428)
(10227)
企业财务(9972)
理论(9937)
(9836)
(9818)
技术(9685)
(9597)
环境(9412)
(9144)
机构
学院(217098)
大学(212725)
(88998)
管理(87818)
经济(87183)
理学(76797)
理学院(76100)
管理学(74825)
管理学院(74406)
研究(66408)
中国(49988)
(41470)
(39804)
科学(37235)
(34841)
中心(33394)
财经(32216)
(31246)
业大(30869)
(29673)
(28974)
(28954)
师范(28712)
经济学(27489)
研究所(26320)
农业(25660)
(25260)
经济学院(24979)
北京(24747)
(24738)
基金
项目(157648)
科学(126233)
研究(121523)
基金(115331)
(98666)
国家(97732)
科学基金(86197)
社会(79200)
社会科(74816)
社会科学(74801)
(62176)
基金项目(61291)
教育(57472)
自然(53149)
自然科(51935)
自然科学(51926)
(51181)
自然科学基金(50969)
编号(50242)
资助(44787)
成果(39363)
(35682)
重点(35239)
(34223)
课题(34049)
(33861)
国家社会(33474)
(31937)
教育部(31694)
创新(31486)
期刊
(96902)
经济(96902)
研究(58028)
中国(40991)
(37548)
(30829)
管理(30419)
学报(28451)
科学(28158)
教育(26576)
农业(25277)
大学(24324)
学学(22915)
技术(21801)
业经(19566)
(19192)
金融(19192)
财经(15187)
经济研究(13839)
(13077)
问题(12515)
(11266)
(10659)
农村(9658)
(9658)
技术经济(9604)
科技(9545)
职业(9489)
农业经济(9299)
理论(9217)
共检索到3064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云生  张喜红  
良性的乡村关系是国家治理进入村庄社会的重要通道。基于合作治理理论视角和“结构—过程—结果”的分析框架,发现吉林省X乡S村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建构了一种乡村合作的治理模式。二者在“民俗博物馆”项目的筹划、建设与运营整个过程中,围绕利益诉求、行动规则、资源配置及行动选择进行了一系列紧密互动。这种治理模式打破了乡村之间的二元结构阻隔,实现了体制推动与社会动员的互补,进而使乡村两级利益诉求同时得到了满足。乡村合作治理的生成逻辑在于,乡村基于特定目标达成合作共识,并以资源互补和优势合作的方式提高集体行动能力,进而在平等协商的互动中实现各自的利益诉求。在需求与响应、互赖与共享、认同与协商等要素的共同作用下,乡村合作治理机制得以生成。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云生  张喜红  
良性的乡村关系是国家治理进入村庄社会的重要通道。基于合作治理理论视角和“结构—过程—结果”的分析框架,发现吉林省X乡S村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建构了一种乡村合作的治理模式。二者在“民俗博物馆”项目的筹划、建设与运营整个过程中,围绕利益诉求、行动规则、资源配置及行动选择进行了一系列紧密互动。这种治理模式打破了乡村之间的二元结构阻隔,实现了体制推动与社会动员的互补,进而使乡村两级利益诉求同时得到了满足。乡村合作治理的生成逻辑在于,乡村基于特定目标达成合作共识,并以资源互补和优势合作的方式提高集体行动能力,进而在平等协商的互动中实现各自的利益诉求。在需求与响应、互赖与共享、认同与协商等要素的共同作用下,乡村合作治理机制得以生成。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沈费伟  
为了更好地阐述乡村振兴的机理与治理逻辑问题,本研究基于赋权理论的研究视角,以西方发达国家中的英国为典型案例进行实证检验。通过对英国乡村振兴的发展概况和实践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出英国乡村振兴的主要特征及优势,进而在赋权理论的纵向放权与横向能力培育相结合的思路上,从个人赋权、组织赋权以及社区赋权3个层面提炼出英国乡村振兴成功经验对中国乡村振兴的有益借鉴。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梁琦  
与以往所研究的“经营村庄”不同,“新经营村庄”以项目治理为导向,运用“经营”的行为逻辑。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央逐步加强“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政策进程是项目进村的制度背景,中央财政的专项资金运作构成“新经营村庄”的体制性内涵。通过对村级组织经营行为的考察,从项目开源、优化配置、资源援引、产业提升的经营路径剖析“新经营村庄”的“新”经营和实践样态。研究发现,“新经营村庄”是一种以项目为要素并耦合村庄公共利益的经营行为。村级组织通过引入项目资源并以村庄公共利益诉求为导向的“项目-治理”的治理逻辑,能够再生产出村庄治理效能、产业发展、公共利益,从而实现村级治理组织化、产业发展持续化、公共利益取向化。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梁琦  
与以往所研究的“经营村庄”不同,“新经营村庄”以项目治理为导向,运用“经营”的行为逻辑。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央逐步加强“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政策进程是项目进村的制度背景,中央财政的专项资金运作构成“新经营村庄”的体制性内涵。通过对村级组织经营行为的考察,从项目开源、优化配置、资源援引、产业提升的经营路径剖析“新经营村庄”的“新”经营和实践样态。研究发现,“新经营村庄”是一种以项目为要素并耦合村庄公共利益的经营行为。村级组织通过引入项目资源并以村庄公共利益诉求为导向的“项目-治理”的治理逻辑,能够再生产出村庄治理效能、产业发展、公共利益,从而实现村级治理组织化、产业发展持续化、公共利益取向化。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秦中春  
乡村治理是一个重要而特殊的领域。对治理问题的分析必须尊重治理规律。现阶段探讨我国的乡村治理问题有特定的背景。目前我国的乡村治理已进入历史新方位。乡村治理的关键是要解决人的精神思想问题、人的社会管理问题和人的公共服务问题等三大问题。做好乡村治理工作责任重大,它的紧迫任务是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保障,最终目标是要在乡村建立良好稳定的社会秩序。在实践中,要应对城乡人口流动,扩大乡村治理主体的范围,实行共建共治共享,建立治理框架;加强村庄人员管理和服务,了解乡村居民现状,健全联系机制,完善登记制度;引导乡村居民的进步,改造人的精神思想,推动人的现代化,夯实善治之基;调控乡村居民的矛盾,重视改革"三有结合",完善治理体系,保证社会稳定;服务乡村居民的需求,强调分类分级施策,创新体制机制,有效解决问题;疏导乡村居民的转变,正确解释人的差异,支持社会流动,搭建转变阶梯。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敏  杨锦秀  尚凭  
“谁来治村”是乡村全面振兴语境下亟需回答的战略命题,事关农村大局稳定和乡村发展后劲。在我国农民工迁移空间格局迅速重构、乡村治理结构交替演进、基层治理目标发生转变的多重因素下,治村主体研究亟需得到补充与更新。本文基于四川省积极培养农民工担任村支部书记的实践,梳理了优秀农民工担任村支书的理论逻辑,并通过数理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分析发现:(1)新阶段下中西部治村水平须考量“维稳”与“发展”两个维度的综合效用,村支书的务工经历有助于提升村治效果;(2)务工经历分别通过构建价值认同与社会资本积累、特色产业发展维系村庄的公共秩序与村庄发展能力;(3)村民议事会有利于进一步调动农民工村支书的积极性,而宗族网络对乡村稳定与发展两个维度的影响存在反向差异。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肖玉元  
乡村振兴背景下“稳住农业基本盘”的提出具有扎实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现实逻辑,具体体现为是对中国共产党“三农”工作百年实践的经验借鉴、对马克思主义农业基础地位思想的守正创新、对农业在统筹“两个大局”中重要地位的深刻思考。乡村振兴背景下“稳住农业基本盘”的理论内涵主要表现为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坚持乡村振兴正确方向三个方面。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曹燚  
<正>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方针。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过程中,乡村旅游是推动战略方针落地的重要支撑,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乡村旅游产业能够大力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提升农业价值,优化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治理,提升农民的幸福感,是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传承乡土文化,助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关键词: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臧昊  梁亚荣  
乡村旅游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土地供应则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前提。乡村旅游用地具有权属集体性、类型多样性、利用复合性、价值乡村性、建设用地分散性等突出特点。点状供地作为新型的土地供应模式,符合新时期土地利用活动的发展规律及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方向,降低了建设活动对乡村土地农业功能和生态功能的影响,与乡村旅游的用地特点十分契合。目前乡村旅游点状供地面临点状供地模式缺乏立法支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范围模糊、生态保留用地利用的稳定性不足和适配村庄规划缺失等实践困境,应在赋予点状供地模式明确的法律地位、将旅游用途纳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入市范围、优化生态保留用地的取得方式、编制兼具"刚性"和"弹性"的村庄规划等方面寻求破解之道。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申探明  
乡村人口“上位流动”与“返乡流动”共同推进的“两难疑惑”备受关注并且引起学术争论,理顺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剖析争论的关键环节,也是改变“谈空心色变”政策窠臼的重要依据。依照对乡村人口疏化的认同程度,将前人立场划分为三种类型,并梳理其主要观点及分歧来源。然后从“产业规律—城乡社会—历史演化—政策调控—资源整合”五个视界对乡村人口疏化与乡村振兴对立统一关系的困惑展开思考,将人口疏化与乡村振兴之间相反相成的“两难疑惑”置于乡村发展的产业要求、疏散特质、时代特征、逆向调节、要素重构之中进行解释和理解。基于上述分析,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孙建业  
新发展阶段农村治理现代化的内涵不断丰富,伴随乡村振兴的不断深入农村治理现代化要求更新治理观念、治理方法,选择更科学有效的治理路径。农村治理现代化意味着治理过程的制度化和民主化,同时注重德法结合,构建完善的农村治理框架体系。乡村振兴与农村治理现代化具有相同的“内核”,具有相同的目标指向性。农村治理现代化应注重“内外兼修”,积极发展内生性资源,走“动员式”发展路线,同时借助外部支持力量,打造良好的现代化治理格局。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陈文胜  汪义力  
乡镇政府作为最基层的国家政权组织、共和国大厦的基石,如何处理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政府与市场、国家与社会、农民与土地等多重关系,是现实焦点,也是现实难点。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乡镇政府在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表现出权责不对等,从而导致职能错位、缺位、越位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顺利推进乡镇治理现代转型,回答好乡镇职能如何定位、乡镇治理如何转型的问题,本文通过历史和现实的考察,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按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探讨通过乡镇职能边界要从属地管理向职权管理转变、公共产品供给要从政府目标主导向农民群众最现实需求主导转变、乡镇治理机制要从单一治理向多元治理转变、考核导向要从注重工作过程向注重工作结果转变、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从注重领导群众向同时注重发动群众转变等基本途径,以期为推进乡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基本对策。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常倩  李瑾  
智慧乡村的主要内涵体现在信息技术与乡村各领域的良好融合,充分发挥人的创新精神,不断优化乡村系统功能,促进乡村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可持续发展。国内外智慧乡村实践体现出突出的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特征,也是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功能互补的新型城乡关系的过程。对于智慧乡村的评价需要综合考虑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既要评价已取得的应用成效,也要重视未来发展能力。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艳荣  
乡村振兴战略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在振兴乡村的过程中,我们要构建与农村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三治合一"强调自治、法治、德治的有机结合,强调构建多元化的乡村治理模式。鉴于当前我国乡村治理中面临的乡村治理单一化自治组织行政化严重,乡村治理与农民矛盾日益激化等问题,应借助乡村振兴的契机,通过构建"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形成多方共同参与的合作共治局面。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