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188)
2023(11996)
2022(9870)
2021(9170)
2020(7305)
2019(16231)
2018(15997)
2017(29951)
2016(15870)
2015(17578)
2014(17557)
2013(17651)
2012(16892)
2011(15463)
2010(15809)
2009(14631)
2008(14161)
2007(12898)
2006(11636)
2005(10645)
作者
(46048)
(38420)
(38118)
(36126)
(24510)
(18536)
(17513)
(14979)
(14778)
(13987)
(13104)
(12972)
(12478)
(12030)
(11924)
(11845)
(11233)
(11200)
(11055)
(10865)
(9680)
(9437)
(9343)
(8970)
(8823)
(8737)
(8633)
(8380)
(7894)
(7693)
学科
(73753)
经济(73680)
(42960)
管理(35694)
(33130)
(26439)
企业(26439)
中国(26417)
地方(26208)
农业(22167)
方法(21021)
业经(20376)
数学(17922)
数学方法(17778)
(15904)
(15047)
银行(15038)
(14548)
(14187)
金融(14185)
(13995)
(13869)
地方经济(13383)
产业(12499)
(12130)
(11441)
贸易(11428)
(11044)
保险(10953)
技术(10945)
机构
学院(225746)
大学(219886)
(93851)
经济(91600)
管理(82189)
研究(81714)
理学(68321)
理学院(67448)
中国(66388)
管理学(66326)
管理学院(65886)
(48662)
科学(48252)
(44122)
(42830)
(40668)
中心(38869)
(37616)
研究所(36280)
财经(33179)
(33101)
师范(32833)
业大(32747)
农业(31938)
北京(31442)
(30510)
(29835)
(29567)
(28413)
经济学(28259)
基金
项目(144529)
科学(113094)
研究(111534)
基金(100832)
(86042)
国家(85175)
科学基金(72814)
社会(71244)
社会科(67108)
社会科学(67092)
(59614)
基金项目(53715)
教育(48661)
(48235)
编号(47138)
自然(43099)
自然科(41974)
自然科学(41962)
自然科学基金(41163)
资助(39548)
(38262)
成果(38167)
课题(33551)
重点(32413)
发展(31488)
(30956)
(30349)
(30089)
国家社会(28919)
(28108)
期刊
(121632)
经济(121632)
研究(74463)
中国(56293)
(46093)
科学(31838)
(31711)
学报(31500)
(31471)
金融(31471)
农业(30687)
管理(29442)
教育(27028)
大学(25084)
业经(24181)
学学(23524)
技术(19838)
经济研究(17388)
问题(15960)
财经(15511)
(13983)
(13435)
(11591)
资源(11565)
(11546)
农村(11470)
(11470)
农业经济(11446)
现代(11045)
科技(10958)
共检索到3699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贺林波  乔逸平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产业项目制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项目制治理方式在项目主体、补贴对象、运行方式和绩效考核等方面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主要包括:项目主体由政府与农户、政府与项目承包者向政府、项目承包者和农户等多元主体转变,补贴对象从项目承包者和农户转变为承包者,运行方式由项目承包者申报和政府动员农户转变为项目承包者申报和动员农户,绩效考核由补贴到位情况向资金使用效率转变等。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地方政府以产业项目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将面临不同的风险转化问题。实地调研表明,地方政府主导乡村产业振兴可能引发市场风险向政治、责任或信任风险转化的现实困境。本文利用"不完全契约—剩余控制权"的分析框架,以湖南省X地区A、B、C三县(市)的特色茶产业开发为例,阐述了地方政府产业项目治理策略与风险转化的逻辑过程。研究发现:在乡村产业项目实施过程中,因产业政策或项目协议的不完全性,存在着大量的"剩余控制权";地方政府、产业项目承包者和农户等主体争夺乡村产业项目中的"剩余控制权"引发争议,争议解决机制失效导致市场风险向政治、责任和信任风险转化。为防范风险转化,应当扩大乡村产业项目中的"特定权利",合理配置"剩余控制权",完善第三方法律解决争议机制。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文婷  陈丽琴  
乡村振兴伟大战略的实施要求进一步推动乡村文旅融合的发展,但由于起步较晚,目前大部分文献停留在概念,机制设计和个案的研究上,鲜有对文旅融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研究。基于此,本文在全面系统的梳理目前已有相关融合概念,模式和经验性分析的基础上,对文旅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这将有助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文旅产业长久可持续性发展,加快我国乡村文旅融合,同时也符合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高林娟  
随着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文化强国战略,乡村旅游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以文化传承为主导的乡村旅游文创产业开发已经成为当前乡村旅游发展的大趋势。本文详细分析了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策略,以期能够促进乡村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全面实现文化强国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田惠敏  张欣桐  王阳  
“三农”问题关系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这一问题的解决是我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针对我国目前存在的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站在全局战略角度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决策。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是乡村产业振兴,而乡村产业振兴离不开金融支持,然而,乡村金融一直是我国金融体系的薄弱环节,乡村产业融资困难问题严重制约了乡村产业的发展速度,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瓶颈。如何通过乡村融资机制改革解决乡村产业融资难问题,从而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创新,实现乡村振兴目标成为亟待研究的问题。本文从供给侧及需求侧两方面分析乡村产业发展融资难问题,探索解决农村产业融资困难的融资机制改革途径。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付琪琪  
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制度既满足了农业经营者的融资需求,也盘活了农村土地资产以及发展了新型农业,对助力乡村振兴大有裨益。然而,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制度的落地并非一帆风顺,除发达地区外,其他地区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实践明显运行不畅,风险成为一个重要因素。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中存在抵押物相关风险、违约风险以及抵押权实现风险,对抵押物相关风险的防范可从化解评估风险、价值波动风险,合理限制承包方单方解除权来应对。对违约风险可以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和外部分险等方面进行防范。尽管对土地经营权抵押权实现方式问题存有争议,但是不应否定传统抵押权实现方式即折价、拍卖、变卖在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中的适用,同时可运用创新管理、托管等创新方式,结合诉讼程序和非讼程序、庭内实现和庭外实现方式多角度、多方面促进抵押权的高效实现,促进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实践的开展,助力乡村振兴。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付琪琪  
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制度既满足了农业经营者的融资需求,也盘活了农村土地资产以及发展了新型农业,对助力乡村振兴大有裨益。然而,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制度的落地并非一帆风顺,除发达地区外,其他地区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实践明显运行不畅,风险成为一个重要因素。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中存在抵押物相关风险、违约风险以及抵押权实现风险,对抵押物相关风险的防范可从化解评估风险、价值波动风险,合理限制承包方单方解除权来应对。对违约风险可以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和外部分险等方面进行防范。尽管对土地经营权抵押权实现方式问题存有争议,但是不应否定传统抵押权实现方式即折价、拍卖、变卖在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中的适用,同时可运用创新管理、托管等创新方式,结合诉讼程序和非讼程序、庭内实现和庭外实现方式多角度、多方面促进抵押权的高效实现,促进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实践的开展,助力乡村振兴。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霍玉璨  
"三农"问题事关国计民生,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对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来说是重大政策利好。如何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经济发展,农村全面振兴,是亟待研究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研究信阳近年来毛尖茶产业发展状况,来探析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普适路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滢建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为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的产业支撑,其具有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等重大现实意义。在新时期,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推动乡村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和绿色发展,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筑牢根基。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田惠敏  张一浩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防止返贫与继续脱贫攻坚同样重要,当前部分低收入脱贫人群仍存在返贫风险。论文首先指出我国返贫的现状具有不均衡性、频发性与危害性大的特点,随后分析当前造成返贫的原因,主要有政策、贫困人口自身、客观环境、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因素,最后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构建返贫防范机制需要从落实精准扶贫政策与金融扶贫、提升贫困人口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健全灾害救助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扶贫等方面入手。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贺林波   李甜  
乡村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开发乡村产业极其依赖政企合作。利用乡村本土资源,以政府的权力、项目或组织资源为杠杆,引导企业投入研发、生产和销售资源,是当前开发乡村产业的主流模式之一。政企负责人之间的非正式关系为政企合作开发乡村产业提供了成功的社会基础。以湖南省B县黄金茶产业开发为例,研究发现,政企合作深嵌于非正式关系中,应依靠非正式关系选择合作对象和确定合作内容;政企合作存在差序格局,依靠非正式关系形成的“差序”网络结构可解决合作障碍;政企合作受伦理原则支配,“家国情怀”伦理原则支持的非正式关系将提升政企合作境界。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既要在产业政策上给予扶持,又要理顺政企合作的社会基础,充分利用政企负责人的社会资源,激发乡村产业开发的内生动力。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贺林波   李甜  
乡村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开发乡村产业极其依赖政企合作。利用乡村本土资源,以政府的权力、项目或组织资源为杠杆,引导企业投入研发、生产和销售资源,是当前开发乡村产业的主流模式之一。政企负责人之间的非正式关系为政企合作开发乡村产业提供了成功的社会基础。以湖南省B县黄金茶产业开发为例,研究发现,政企合作深嵌于非正式关系中,应依靠非正式关系选择合作对象和确定合作内容;政企合作存在差序格局,依靠非正式关系形成的“差序”网络结构可解决合作障碍;政企合作受伦理原则支配,“家国情怀”伦理原则支持的非正式关系将提升政企合作境界。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既要在产业政策上给予扶持,又要理顺政企合作的社会基础,充分利用政企负责人的社会资源,激发乡村产业开发的内生动力。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曹梅英  谭启云  王立新  
本文利用数字乡村建设的阿里县域指数,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乡村数字化发展影响乡村产业振兴的实际效应进行检验。研究发现:广西县域乡村产业振兴发展水平相差较大,存在空间集聚现象,显著的HH区为桂西地区,显著的LL区为桂北地区;乡村数字化发展对广西乡村产业振兴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其影响存在空间差异,呈现从北到南依次递减的特征;乡村数字化发展主要通过数字基础设施与经济数字化两方面对乡村产业振兴产生影响,且其更能推动经济欠发达、财政能力薄弱、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地区的乡村产业振兴。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朱文斌  
新时代党和国家对于乡村的治理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乡村振兴战略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提出,作为有效推动乡村发展,推进依法治国和形成基层治理新格局的重要因素,乡村治理成为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在乡村建设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基层治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困境,必须从提高自治主体治理水平,夯实乡村治理经济发展基础,建立健全乡村人才支撑体系,实现以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动态平衡等方面提出治理对策,构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的现代化科学治理机制。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秦中春  
乡村治理是一个重要而特殊的领域。对治理问题的分析必须尊重治理规律。现阶段探讨我国的乡村治理问题有特定的背景。目前我国的乡村治理已进入历史新方位。乡村治理的关键是要解决人的精神思想问题、人的社会管理问题和人的公共服务问题等三大问题。做好乡村治理工作责任重大,它的紧迫任务是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保障,最终目标是要在乡村建立良好稳定的社会秩序。在实践中,要应对城乡人口流动,扩大乡村治理主体的范围,实行共建共治共享,建立治理框架;加强村庄人员管理和服务,了解乡村居民现状,健全联系机制,完善登记制度;引导乡村居民的进步,改造人的精神思想,推动人的现代化,夯实善治之基;调控乡村居民的矛盾,重视改革"三有结合",完善治理体系,保证社会稳定;服务乡村居民的需求,强调分类分级施策,创新体制机制,有效解决问题;疏导乡村居民的转变,正确解释人的差异,支持社会流动,搭建转变阶梯。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正芬   余彬文  
乡村生态资本化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是实现生态资源价值的主要方式与根本路径,对于乡村绿色发展、环境优化、生态治理等具有直接影响。在乡村生态资本化试运行或准备运行的当下,必须发挥前瞻性,系统分析生态资本化面临的问题,探索产权明晰、科技创新、产业融合、多元协同的科学规划路径,深入挖掘乡村生态资本化发展的科学途径,为赋能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