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412)
- 2023(12880)
- 2022(10396)
- 2021(9468)
- 2020(7600)
- 2019(16521)
- 2018(16265)
- 2017(30727)
- 2016(16232)
- 2015(17683)
- 2014(17011)
- 2013(16892)
- 2012(15119)
- 2011(13437)
- 2010(13867)
- 2009(13513)
- 2008(13441)
- 2007(12240)
- 2006(11013)
- 2005(9939)
- 学科
- 业(85258)
- 济(72468)
- 经济(72369)
- 企(68320)
- 企业(68320)
- 管理(58917)
- 农(49650)
- 农业(33210)
- 业经(31733)
- 方法(26830)
- 财(24949)
- 中国(18456)
- 数学(18429)
- 数学方法(18272)
- 务(17800)
- 财务(17787)
- 财务管理(17774)
- 企业财务(16801)
- 制(16535)
- 技术(15959)
- 策(15540)
- 理论(14886)
- 体(13287)
- 划(13026)
- 和(12812)
- 农业经济(12707)
- 地方(12557)
- 贸(12386)
- 贸易(12380)
- 易(12015)
- 机构
- 学院(239855)
- 大学(227719)
- 济(103097)
- 经济(101198)
- 管理(98153)
- 理学(84723)
- 理学院(84009)
- 管理学(82921)
- 管理学院(82494)
- 研究(72087)
- 中国(59372)
- 农(51600)
- 财(47308)
- 京(45593)
- 科学(40488)
- 农业(38660)
- 江(37612)
- 业大(37085)
- 财经(36998)
- 所(34373)
- 中心(34360)
- 经(33485)
- 研究所(30560)
- 经济学(30108)
- 州(29387)
- 经济管理(28821)
- 范(28769)
- 师范(28578)
- 北京(27532)
- 经济学院(27166)
- 基金
- 项目(153815)
- 科学(124175)
- 研究(120067)
- 基金(112590)
- 家(95204)
- 国家(94113)
- 科学基金(83650)
- 社会(80301)
- 社会科(75632)
- 社会科学(75615)
- 省(62890)
- 基金项目(59541)
- 教育(53080)
- 编号(50895)
- 自然(50265)
- 划(49200)
- 自然科(49135)
- 自然科学(49126)
- 自然科学基金(48289)
- 资助(42980)
- 成果(39474)
- 业(36016)
- 创(35331)
- 发(34916)
- 部(33804)
- 重点(33574)
- 国家社会(33234)
- 课题(33171)
- 制(32709)
- 创新(32034)
- 期刊
- 济(129299)
- 经济(129299)
- 研究(67828)
- 农(57632)
- 中国(46570)
- 财(39241)
- 农业(38810)
- 管理(37544)
- 科学(32133)
- 学报(30281)
- 业经(29786)
- 大学(25260)
- 学学(24544)
- 融(23891)
- 金融(23891)
- 技术(21536)
- 教育(21083)
- 业(19135)
- 财经(18400)
- 经济研究(18232)
- 问题(16956)
- 经(15972)
- 农业经济(15122)
- 农村(15015)
- 村(15015)
- 技术经济(13775)
- 世界(13560)
- 版(13470)
- 商业(12869)
- 现代(12694)
共检索到3591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肖玉元
乡村振兴背景下“稳住农业基本盘”的提出具有扎实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现实逻辑,具体体现为是对中国共产党“三农”工作百年实践的经验借鉴、对马克思主义农业基础地位思想的守正创新、对农业在统筹“两个大局”中重要地位的深刻思考。乡村振兴背景下“稳住农业基本盘”的理论内涵主要表现为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坚持乡村振兴正确方向三个方面。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平 王曦晨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既是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理论创新,又是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是乡村振兴的短板弱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就农村生态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思想,深刻回答了乡村何以生态振兴、如何生态振兴等重大理论问题,形成了习近平乡村生态振兴重要论述。本文从生成逻辑、理论内涵和实践面向三个维度对这一重要论述进行系统解读,揭示其在理论、历史和实践维度的生成逻辑,从价值支撑、道路选择、推进原则和根本立场四个层面厘清其理论内涵,并深刻阐释其面向空间价值、生态系统和农民福祉的实践要求。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俏 赵天予
农村退休迁移一度是西方多学科重点关注的研究话题,其兴起主要源自乡村生活价值重估、消费功能兴起以及老年人提高晚年生活质量的要求,但在国内学术界一直缺乏相应关注。伴随中国进入到城市化高速发展、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发展阶段,珠三角、长三角等一些地方已开始出现与国外退休迁移相似的农村旅居康养动向。结合实地调查发现,相较于西方农村退休迁移的发展背景,国内农村旅居康养的产生是市场开发、政策引导、乡村建设和个体诉求共同作用的结果。鉴于国内农村旅居康养还存在全年段康养开发不足、医疗卫生基础薄弱、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专业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建议围绕城乡养老服务需求形成整合性框架,促进康养与旅游融合发展,引导乡村舒适驱动型发展,开展城乡互益性养老交流,建立城乡养老服务联合体,以实现城乡共建共享共富。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旅居 康养 农村养老 乡村振兴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孙建业
新发展阶段农村治理现代化的内涵不断丰富,伴随乡村振兴的不断深入农村治理现代化要求更新治理观念、治理方法,选择更科学有效的治理路径。农村治理现代化意味着治理过程的制度化和民主化,同时注重德法结合,构建完善的农村治理框架体系。乡村振兴与农村治理现代化具有相同的“内核”,具有相同的目标指向性。农村治理现代化应注重“内外兼修”,积极发展内生性资源,走“动员式”发展路线,同时借助外部支持力量,打造良好的现代化治理格局。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思瑶 马秀峰
基于智能时代的快速发展,高素质农民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主力军,应具备技术文化、技术技能、技术伦理与技术治理等技术能力。而肩负着高素质农民培养的职业教育则在赋能高素质农民技术能力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价值逻辑具体表现为:文化知识教育赋能技术文化,助推乡风文明现代化转型;技能培训教育赋能技术技能,促进农业农村智慧化发展;生态理念教育赋能技术伦理,加快生态型乡村环境建设;社会实践教育赋能技术治理,强化乡村治理效率与规范。为更好地促使职业教育切实赋能高素质农民技术能力,应当遵循价值向度、技术向度、场域向度和服务向度的实践理路。
关键词:
乡村振兴 职业教育 高素质农民 技术能力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申探明
乡村人口“上位流动”与“返乡流动”共同推进的“两难疑惑”备受关注并且引起学术争论,理顺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剖析争论的关键环节,也是改变“谈空心色变”政策窠臼的重要依据。依照对乡村人口疏化的认同程度,将前人立场划分为三种类型,并梳理其主要观点及分歧来源。然后从“产业规律—城乡社会—历史演化—政策调控—资源整合”五个视界对乡村人口疏化与乡村振兴对立统一关系的困惑展开思考,将人口疏化与乡村振兴之间相反相成的“两难疑惑”置于乡村发展的产业要求、疏散特质、时代特征、逆向调节、要素重构之中进行解释和理解。基于上述分析,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梁琦
与以往所研究的“经营村庄”不同,“新经营村庄”以项目治理为导向,运用“经营”的行为逻辑。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央逐步加强“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政策进程是项目进村的制度背景,中央财政的专项资金运作构成“新经营村庄”的体制性内涵。通过对村级组织经营行为的考察,从项目开源、优化配置、资源援引、产业提升的经营路径剖析“新经营村庄”的“新”经营和实践样态。研究发现,“新经营村庄”是一种以项目为要素并耦合村庄公共利益的经营行为。村级组织通过引入项目资源并以村庄公共利益诉求为导向的“项目-治理”的治理逻辑,能够再生产出村庄治理效能、产业发展、公共利益,从而实现村级治理组织化、产业发展持续化、公共利益取向化。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梁琦
与以往所研究的“经营村庄”不同,“新经营村庄”以项目治理为导向,运用“经营”的行为逻辑。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央逐步加强“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政策进程是项目进村的制度背景,中央财政的专项资金运作构成“新经营村庄”的体制性内涵。通过对村级组织经营行为的考察,从项目开源、优化配置、资源援引、产业提升的经营路径剖析“新经营村庄”的“新”经营和实践样态。研究发现,“新经营村庄”是一种以项目为要素并耦合村庄公共利益的经营行为。村级组织通过引入项目资源并以村庄公共利益诉求为导向的“项目-治理”的治理逻辑,能够再生产出村庄治理效能、产业发展、公共利益,从而实现村级治理组织化、产业发展持续化、公共利益取向化。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颂吉 魏后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破解乡村发展困境、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要求。受城市偏向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在改革开放以来快速推进的城镇化进程中,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未得到有效构建,乡村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尤其表现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滞后。由偏向到融合符合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基本原则,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城乡关系政策演进的必然逻辑。基于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以有效破解乡村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加快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宁夏
从单纯种植粮食到供给多样化农产品,再到满足近年来逐渐兴起的对农业生态、文化、社会功能的消费,中国农业经历了一个内涵不断扩展、外延不断丰富的过程。以多功能、开放式、综合性为方向的"大农业"思想赋予农业和乡村的各种功能以经济价值,使过去被隐藏的价值能够显化并得以实现。由此,大农业可以成为乡村资本积累的源泉和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基础,并让乡村在功能上的不可替代性和价值上的独一无二性彰显无疑。
关键词:
大农业 多功能性 农业转型 乡村振兴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云生 张喜红
良性的乡村关系是国家治理进入村庄社会的重要通道。基于合作治理理论视角和“结构—过程—结果”的分析框架,发现吉林省X乡S村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建构了一种乡村合作的治理模式。二者在“民俗博物馆”项目的筹划、建设与运营整个过程中,围绕利益诉求、行动规则、资源配置及行动选择进行了一系列紧密互动。这种治理模式打破了乡村之间的二元结构阻隔,实现了体制推动与社会动员的互补,进而使乡村两级利益诉求同时得到了满足。乡村合作治理的生成逻辑在于,乡村基于特定目标达成合作共识,并以资源互补和优势合作的方式提高集体行动能力,进而在平等协商的互动中实现各自的利益诉求。在需求与响应、互赖与共享、认同与协商等要素的共同作用下,乡村合作治理机制得以生成。
关键词:
乡村治理 合作治理 乡村振兴 生成逻辑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云生 张喜红
良性的乡村关系是国家治理进入村庄社会的重要通道。基于合作治理理论视角和“结构—过程—结果”的分析框架,发现吉林省X乡S村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建构了一种乡村合作的治理模式。二者在“民俗博物馆”项目的筹划、建设与运营整个过程中,围绕利益诉求、行动规则、资源配置及行动选择进行了一系列紧密互动。这种治理模式打破了乡村之间的二元结构阻隔,实现了体制推动与社会动员的互补,进而使乡村两级利益诉求同时得到了满足。乡村合作治理的生成逻辑在于,乡村基于特定目标达成合作共识,并以资源互补和优势合作的方式提高集体行动能力,进而在平等协商的互动中实现各自的利益诉求。在需求与响应、互赖与共享、认同与协商等要素的共同作用下,乡村合作治理机制得以生成。
关键词:
乡村治理 合作治理 乡村振兴 生成逻辑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赵惠 贾红强
近年来,农业农村投资规模逐步扩大,民间投资主导作用逐渐增强。同时,农业投资增速波动下滑、农业农村融资难、农村基础设施仍然较为薄弱、社会资本投入热情仍不高涨等问题依然较为突出,这与农业农村增长动力不足、生产成本上升、外部风险加大、资金投入与耕地资源禀赋不匹配、农业人才短缺等因素有关。“十四五”时期,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出台,科技创新动力不断增强,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人均环境改善需求不断增加,为拓展农业农村投资提供了动力。对此,建议构建农业农村投资多元化投入新格局,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培育多元投资主体,打造良好的农业农村投资环境。
关键词:
农业农村投资 乡村振兴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史洋洋 郭贯成 吴群 杨国嵘
文章从系统角度基于多学科交叉综合分析乡村振兴视角下宅基地利用转型的理论逻辑,并在江苏省选取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的3个典型村庄案例加以实证。研究表明:(1)宅基地利用转型即宅基地利用形态发生的趋势性变化或转折,通过宅基地利用转型实现其显性和隐性形态的重构。(2)宅基地利用转型系统是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为核心的内核与外缘双系统相互作用、互为补充而构成的复杂巨系统。(3)乡村振兴视角下,宅基地利用转型存在区域差异性和阶段性特征,因地制宜的乡村振兴路径将为宅基地利用转型提供多种模式和可能性。乡村振兴视角下宅基地利用转型应充分考虑其系统因子条件,因地制宜、差异化地创新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期刊] 求索
[作者]
张红宇
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农业在实现总量安全、产品质量提升、产业多元发展、坚持绿色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五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并经历了从现代农业1.0版向4.0版逐渐演变的过程,现代农业发展的内涵被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但中国农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农业现代化仍是"四化同步"的短板,农业国际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明显差距。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必须坚持优先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走以多元化为特征的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道路。通过明确重点任务和深化农村改革,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最终实现乡村振兴。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现代农业 多元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