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420)
- 2023(9999)
- 2022(8269)
- 2021(7578)
- 2020(6068)
- 2019(13469)
- 2018(13483)
- 2017(24859)
- 2016(13481)
- 2015(14469)
- 2014(14063)
- 2013(13630)
- 2012(12427)
- 2011(11405)
- 2010(11901)
- 2009(11597)
- 2008(11531)
- 2007(10579)
- 2006(9712)
- 2005(8575)
- 学科
- 济(50683)
- 经济(50595)
- 管理(45721)
- 业(45277)
- 企(36379)
- 企业(36379)
- 农(26043)
- 制(19218)
- 财(18029)
- 业经(17688)
- 农业(17323)
- 中国(16436)
- 方法(16126)
- 数学(13327)
- 技术(13326)
- 数学方法(13176)
- 体(12999)
- 银(11521)
- 银行(11502)
- 行(11081)
- 融(10924)
- 金融(10922)
- 体制(10897)
- 地方(10252)
- 技术管理(10021)
- 务(9089)
- 财务(9072)
- 财务管理(9044)
- 发(8786)
- 策(8784)
- 机构
- 学院(186997)
- 大学(186277)
- 济(78156)
- 经济(76424)
- 管理(69949)
- 研究(63542)
- 理学(59140)
- 理学院(58497)
- 管理学(57631)
- 管理学院(57232)
- 中国(49974)
- 财(41749)
- 京(38514)
- 科学(34814)
- 农(31324)
- 财经(31059)
- 所(30607)
- 江(30538)
- 中心(29596)
- 经(28021)
- 研究所(26826)
- 业大(25024)
- 范(24982)
- 师范(24789)
- 经济学(24615)
- 北京(24034)
- 州(23588)
- 院(22910)
- 农业(22902)
- 财经大学(22697)
- 基金
- 项目(119918)
- 科学(96055)
- 研究(93355)
- 基金(87040)
- 家(74385)
- 国家(73635)
- 科学基金(64078)
- 社会(62481)
- 社会科(59008)
- 社会科学(58999)
- 省(47871)
- 基金项目(45307)
- 教育(42781)
- 划(38913)
- 编号(37671)
- 自然(37299)
- 自然科(36451)
- 自然科学(36444)
- 自然科学基金(35807)
- 资助(33406)
- 成果(32436)
- 制(29988)
- 创(27946)
- 课题(27007)
- 部(26969)
- 重点(26720)
- 国家社会(26541)
- 创新(26288)
- 发(26154)
- 性(24669)
共检索到3009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陈灿祁 彭媛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的颁布,既是对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成果的法律确认,也标志着中国农业农村立法进入新的阶段。乡村振兴法律激励体现了促进型立法特性,既是乡村发展改革的需要,又是激励政策法律化的结果。《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及25部省级乡村振兴地方性法规中包含着丰富的具有激励意义的规范。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通过对乡村振兴法律激励样本与实践情况的分析,本文研究发现,乡村振兴立法存在宏观上法律激励供给不足,微观上法律激励对象定位不清晰,激励范围比例失衡,激励措施呈现模糊性、物质性、碎片化等问题,亟待机制革新。鉴于此,本文基于法律激励理论,主张通过强化法律激励制度的有效供给、构建多元主体的统合型协同格局、平衡乡村振兴的激励范围、增强激励措施的有效性等方式,构建完备的激励规则,更好地发挥法律的激励、引导和保障功能,最大限度激发全社会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陆季春
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加快了大数据进程的步伐,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模式及复合型社会人才的需求,对我国成人教育的方式、内容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应及时分析我国成人教育发展中存在和不断出现的问题,在人才培养中重视激励机制的完善,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激励措施,着力加快成人教育教学机制的创新与发展,达到提升多元化人才培养的目的。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段雨
乡村振兴战略是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和实现共同富裕而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乡村文化振兴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内在构成要素,也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手段与行动方略。乡村文化通过发挥凝聚价值共识、构筑精神家园和消弭成员矛盾的“软治理”功能,为其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实践空间。快速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双重冲击使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着主体流失、发展空间受阻、传承危机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错位的现实困境。为更好地推动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多措并举夯实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根基、强化保护乡村传统公共文化空间、推动农民思想道德建设和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优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良好的乡村文化生态,以乡村文化振兴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姜睿
鼓励农业农村投资,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这就需要政府全面研究农业农村发展实际,做好顶层设计,出台激励农业农村投资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改善农业农村发展条件,强化政府财税优惠与保障效率,发挥各类金融财政工具作用,化解农业农村投资风险,健全投资保障机制,推动形成多元化农业农村投资格局,加快农村资金要素流动,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发挥资金在社会主义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农业农村 乡村振兴 社会资本 投资激励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张丙宣 华逸婕
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关键是提升乡村内生能力。基于激励结构与内生能力的分析框架,本文分析了赶超战略时期的乡村衰退和新时代的乡村振兴的发生机制。研究发现赶超战略中以GDP为中心的激励结构造成了资源的错配和乡村内生能力的弱化,导致乡村衰退;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包容性制度建设旨在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乡村内生能力,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虽然有时空差异,但是,应该从外生性发展向内生性发展转变,从经济发展向全面的可持续发展转变,需要依赖乡村内生能力的提升和乡村资源禀赋结构的升级。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内生能力 资源禀赋结构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志伟
非法集资行为的滥觞与蔓延,关键在于国家一味地否定民间融资行为的合法地位,采用禁止、限制、打击等命令控制型法律对民间集资行为进行规制,并坚持以"刑事打击"为倚重。非法集资行为认定存在逻辑缺失,集资行为的"直接性"与"间接性"存在混淆;集资行为的"使用目的 "和"非法占有目的 "难以有效区分。从法律层面确定并保证民间资本合理、有序地参与到金融行业中来;实现由简单粗暴的行政取缔向规范性行政规制转换,形成"疏堵并举"并以"刑事打击"为辅助的监管格局。结合非法集资的证券化发展趋势,确立差异化的非法集资行为认定标准,继而对样式各异、品种繁多非法集资工具或非法集资行为形成有效规制。
关键词:
非法集资 金融垄断 刑事打击 证券化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本文认为,国有企业的低效率是与国有企业低效率的激励约束机制密切相关的,高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的重塑是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传统国有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是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政府主导型机制,其集中的表现是激励约束的外部化和软化。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国有企业激励约束机制是市场主导型的内部化、硬化的高效机制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杨育智 安步赢
农科大学生回乡创业受到外部环境和个人素质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困难。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农科大学生回乡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和机遇,在此基础上,了解他们回乡创业的困境与需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提出构建激励机制的原则与路径,在激励机制原则的指引下,细化创业政策,强化创业指导,优化创业环境,对农科大学生回乡创业产生稳定、持久的激励作用。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黄体杨 孙笠雯
明晰国家法律与政策对于农村图书馆服务于乡村振兴的具体要求,是确定其发展与服务方向的基础。文章采集全国人大、党中央、国务院及各部委颁行的与乡村振兴战略相关的法律与政策文本,从中抽取出与公共图书馆服务相关的内容进行扎根理论研究。发现农村图书馆可以通过履行保存与传承乡土文化、弘扬国家主流文化、保障与提供文献信息、开展社会教育和促进社会包容等职能,促进乡村文化、产业和人才振兴以及城乡融合发展。提出农村图书馆应当建设好一个阵地、传承好国家和地方两种文化,开展好文献信息和社会教育两种服务,助力乡村振兴。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刘灵辉 张迎新 毕洋铭
数字乡村作为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是提振乡村全面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二者内在关系的理论与实证解构对于深化数字乡村理解、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以数字赋能理论为研究视角,首先从理论层面明晰数字乡村助力乡村振兴的内在机制,而后基于全国26个省域287个市域1 601个县域2018年的截面数据,利用北京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联合阿里研究院发布的数字乡村指数,以及科学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出的乡村振兴指数,进行实证检验。经过分析发现,中国县域乡村振兴发展水平低于数字乡村建设水平,且二者差距由东向西逐渐增大。应用计量模型,验证了数字乡村建设对乡村振兴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并经过内生性处理与稳健性检验增强了估计结果的可信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验证了二者的影响机制:数字乡村分别通过乡村经济数字化与乡村生活数字化助力乡村振兴,而乡村数字基础设施与乡村治理数字化对乡村振兴促进效应不显著。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针对中国县域数字乡村与乡村振兴的发展现状,本文提出了充分发挥数字乡村的优势以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和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田蕾
伴随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乡村产业、科技、制度、观念、人才等新要素竞相迸发,不断推动乡村新技术的迭代和乡村新业态出现,乡村发展也沿着更加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的方向前进。在此情况下,乡村振兴须以新发展理念为理论先导,以新发展思路为行动指导,以新发展布局为战略模式,以新发展任务为实践指向,着力探索乡村振兴破困局、开新局的纾困之路和发展之路。乡村振兴是系统性、综合性和长期性工程。回溯乡村历史渊源和时代发展之需,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曹爱军
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议题。农村文化发展的方向,需要具有价值导向性和全民参与性的公共文化形态来引导。基于陕甘宁3省(区)的实地调查发现,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明显滞后,表现为农村公共文化资源短缺,农民文化生活内容单调;政府主导的文化服务引发供需偏离,农民自办的文化活动存在参与缺位。这种状况影响到公民文化权利的实现和文化需求的满足,抑制了文化的秩序建构和生态平衡的功能。农村公共文化建设,需要回应国家维护主旋律的意志和满足大众文化需求的愿望,构建政府主导、农民主位、政社协同的公共文化建设机制。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武焱
家庭农场绿色生产水平的提升需要稳定和高效的家庭农场制度来支撑。以2013—2022年我国家庭农场绿色生产的政策法律文本为研究对象,运用政策文本量化分析方法,对我国家庭农场绿色生产的制度数量、强度、内容等现状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我国家庭农场绿色生产制度供给存在规制强度不足、内在结构不均以及主体联动性较差等问题。据此,提出优化我国家庭农场绿色生产制度供给的几点建议:一要加强家庭农场绿色生产制度的规制强度,二要补齐家庭农场绿色生产制度的内容短板,三要加强家庭农场绿色生产制度的主体联系。
关键词:
家庭农场 绿色生产 制度供给 优化路径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肖顺武 董鹏斌
数字经济服务乡村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环节。数字经济服务乡村振兴面临着数字产业升级困难、数字专业人才匮乏、数字乡村建设缓慢、数字监管激励欠缺以及数字治理规范性不足等现实困境。结合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的现实要求,数字经济服务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择要如下:一是建构数字产业发展制度以奠定乡村产业振兴的经济基础;二是夯实数字人才制度以保障乡村人才振兴的人力资源;三是健全数字文化制度以涵养乡村文化振兴的人文力量;四是创新数字监管以提升乡村生态振兴的监管能力;五是完善数字治理以优化乡村组织振兴的治理结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数字经济服务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异常复杂,须以体系化的思维进行擘画以遂行纲举目张的路径抉择图景。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昊诺 赵霞
在数实深度融合,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数字技术为乡村振兴带来新机遇。分析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理论机制,选取2012—2021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各省份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具有显著的直接促进作用,同时还通过数字普惠金融和激发农村创新活力来间接影响乡村振兴的发展,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呈现出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未来,需要从加强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引导数字普惠金融、激发农村创业活力、关注数字人才培养、数字资源互联互通等着手,促进数字经济绘就乡村全面振兴新蓝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