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841)
2023(15473)
2022(12761)
2021(11760)
2020(9792)
2019(22410)
2018(22175)
2017(42703)
2016(22733)
2015(25956)
2014(25848)
2013(25142)
2012(23226)
2011(20933)
2010(21157)
2009(19360)
2008(18646)
2007(16711)
2006(14424)
2005(12024)
作者
(65325)
(54862)
(54433)
(51556)
(34752)
(26037)
(24613)
(21263)
(20857)
(19422)
(18689)
(18513)
(17354)
(17029)
(16896)
(16763)
(16019)
(15921)
(15740)
(15501)
(13546)
(13378)
(13332)
(12776)
(12284)
(12206)
(12028)
(11778)
(11063)
(10915)
学科
(101421)
经济(101299)
(65940)
管理(63332)
(51666)
企业(51666)
方法(48918)
数学(43769)
数学方法(43079)
(35877)
中国(25277)
业经(24318)
(24072)
农业(23546)
地方(20179)
(18687)
(18595)
理论(16081)
(15795)
贸易(15789)
(15295)
技术(15241)
(14796)
金融(14788)
(14254)
银行(14222)
(13924)
财务(13854)
财务管理(13815)
(13788)
机构
学院(329259)
大学(327504)
(135254)
经济(132569)
管理(130426)
理学(113942)
理学院(112755)
管理学(110491)
管理学院(109891)
研究(105408)
中国(78345)
(67067)
科学(63832)
(61078)
(56219)
(51077)
中心(49693)
业大(49439)
财经(49414)
(49010)
研究所(46707)
(45084)
农业(43171)
(42929)
师范(42446)
经济学(42243)
北京(41108)
经济学院(38300)
(38225)
(38140)
基金
项目(229825)
科学(183148)
基金(168772)
研究(168206)
(147206)
国家(145734)
科学基金(126313)
社会(108618)
社会科(102911)
社会科学(102884)
(90473)
基金项目(88623)
自然(81238)
自然科(79417)
自然科学(79393)
教育(78395)
自然科学基金(77971)
(75505)
资助(69299)
编号(67731)
成果(54528)
重点(51515)
(51046)
(49697)
(48335)
课题(46934)
国家社会(45471)
创新(45056)
教育部(44287)
科研(43870)
期刊
(145883)
经济(145883)
研究(90315)
中国(61825)
(55222)
学报(50803)
科学(48115)
管理(47511)
(46434)
大学(40271)
学学(38304)
农业(37081)
教育(35012)
技术(30823)
(28282)
金融(28282)
业经(27610)
财经(24388)
经济研究(23034)
(20955)
问题(19325)
统计(18171)
(17476)
(17146)
(16542)
技术经济(16062)
商业(15273)
科技(15251)
决策(14864)
理论(14007)
共检索到4707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曾维和  咸鸣霞  
乡村振兴的产业共同体不同于产业融合,既具有产业融合的经济效益发展诉求,也具有共同体下的社会效益提升要求。对武家嘴村产业兴村实证调研的基础上,提炼新型乡村振兴治理模式——武家嘴产业共同体模式。基于产业共同体模式的实践总结,研究指出该模式是发展不同阶段中内生驱动因素、外嵌驱动因素和交互驱动因素交叠式持续发力的结果。这一模式及其形成机理从结构、行动、效益三个维度呈现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振兴发展路径:一是产业融合主轴,产业转型与多元拓展;二是多要素交互作用圈,集体行动复杂适应需求;三是最佳价值实现点,经济社会效益双提升。研究的政策启示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要以产业融合为基础提升经济社会效益,结合本地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地推进,以村民为中心推进富民强村和发挥党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廖一红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商业形态开始走进广袤的农村,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平台。本文从乡村共同体的视角出发,结合不同类型的村庄特征提出电商发展的三种模式。研究认为,团结型村庄应推行乡村自治模式,充分发挥农村主体地位,形成以村为中心的电商发展思路。连结型村庄和分裂型村庄应采用乡村自治与政府帮扶结合模式,在体制机制创新、利益相关构建和文化记忆重塑上下功夫,不断增强村庄协商自治的能力。分散型村庄可实行政府主导模式,在村庄资源整合的基础上,依托县域经济的辐射带动增强农村电商的发展力。总之,利益相关和社会关联是农村类型划分的重要指标,农村电商的发展要考虑村庄的整体特征,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将村庄差异性考虑在内,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电商发展模式。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李卫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在2022年末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全局大局,对建设农业强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行了战略部署。福建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以下简称福建农信)将以“深耕八闽、厚植‘三农’”的情怀与使命,推进构建乡村振兴市场共同体,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新文  张龙  
唤醒和培养村庄社会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并产生共意行为,需要从乡土性的文化认同以及以乡贤为主要行动者的共同体结构来思考我国农村的乡风文明建设。通过对鄂西北武村的个案研究,修复宗族文化事件中所蕴含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为原子化村民的共意行为提供了文化认同的心理基础,而由不同类型行动者所组成的共同体能够从不同层面来动员处于同一乡土文化网络中的村民,并由此形塑文化建设意义上的共同体行动。个案对乡村振兴战略中如何建设乡风文明提出了可资借鉴的启示,即政府主动融入乡村传统文化并获得村民心理认同,在此基础上扩展村民对主流文化的感知有用性,通过村庄内与村庄外不同行动者的共意行为形成共同体行动,以推动社会治理所倡导的共建、共治、共享意义上的乡风文明与村庄文化建设。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新文  张龙  
唤醒和培养村庄社会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并产生共意行为,需要从乡土性的文化认同以及以乡贤为主要行动者的共同体结构来思考我国农村的乡风文明建设。通过对鄂西北武村的个案研究,修复宗族文化事件中所蕴含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为原子化村民的共意行为提供了文化认同的心理基础,而由不同类型行动者所组成的共同体能够从不同层面来动员处于同一乡土文化网络中的村民,并由此形塑文化建设意义上的共同体行动。个案对乡村振兴战略中如何建设乡风文明提出了可资借鉴的启示,即政府主动融入乡村传统文化并获得村民心理认同,在此基础上扩展村民对主流文化的感知有用性,通过村庄内与村庄外不同行动者的共意行为形成共同体行动,以推动社会治理所倡导的共建、共治、共享意义上的乡风文明与村庄文化建设。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甘颖  
组织农民开展有效的自我建设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所在,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举措。通过对湖南北村的实地调研发现,村社主导的内源式发展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路径。文化生产共同体作为内源式乡村文化振兴的核心机制,通过决策过程的共同策划、运作过程的共同参与、发展成果的共同享有来形塑社会成员的基本共识、价值认同和集体行动能力,以此再造村庄公共性,形成有效的社会整合力并强化农民之间的社会性关联。而文化生产共同体得以形成的基础在于村社自主性的发挥,村社在文化振兴过程中扮演了资源协调者、组织引导者和集体行动守护者等三重角色,以此引导、动员和组织农民参与建设。内在的制度基础、共同的生活面向、文化结构构成了村社实体发挥作用的能力、动力和空间,从而实现了资源、组织和价值的三重整合,进而重构了乡村公共文化生活秩序。由此,乡村文化振兴的实现需要依托文化生产共同体的塑造,并依靠村社自主性来构建文化再生产体系,促进文化生产共同体的形成。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甘颖  
组织农民开展有效的自我建设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所在,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举措。通过对湖南北村的实地调研发现,村社主导的内源式发展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路径。文化生产共同体作为内源式乡村文化振兴的核心机制,通过决策过程的共同策划、运作过程的共同参与、发展成果的共同享有来形塑社会成员的基本共识、价值认同和集体行动能力,以此再造村庄公共性,形成有效的社会整合力并强化农民之间的社会性关联。而文化生产共同体得以形成的基础在于村社自主性的发挥,村社在文化振兴过程中扮演了资源协调者、组织引导者和集体行动守护者等三重角色,以此引导、动员和组织农民参与建设。内在的制度基础、共同的生活面向、文化结构构成了村社实体发挥作用的能力、动力和空间,从而实现了资源、组织和价值的三重整合,进而重构了乡村公共文化生活秩序。由此,乡村文化振兴的实现需要依托文化生产共同体的塑造,并依靠村社自主性来构建文化再生产体系,促进文化生产共同体的形成。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榕蔚   董红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要服务于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现实要求。从组织、利益与情感三重维度分析,发现治理共同体的价值意涵与乡村振兴的时代要求相契合:治理共同体以党建引领为前提,能有效促进乡村联建联治和资源整合;以利益联结为基础,能有效促进乡村资源聚合和成果共享;以情感归属为纽带,能有效提升乡村社会公共精神和情感认同。基于贵州省H镇的实证案例,进一步探究治理共同体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路径。H镇通过党建联合化,构建组织共同体,助推乡村组织振兴;通过产业一体化,构建利益共同体,助推乡村产业融合与生态振兴;通过资源在地化,构建情感共同体,助推乡村人才回流与文化振兴。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甘娜  汪虹成  陈红利  
城市化瓦解了建立在血缘与地缘基础上的传统乡村共同体,马克思共同体理论和城乡关系理论为建设新时代新型乡村共同体提供了理论支撑。本文分析了乡村发展的主要问题,梳理了乡村共同体的历史脉络,明确了乡村振兴与乡村共同体的内在关系,系统构建了政治上公平正义、经济上互惠高效、文化上兼收并蓄、生态上和谐美丽、社会上安全幸福的"五位一体"乡村共同体的具体路径。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王福帅  
乡村振兴战略加速了传统乡村的内生性改变,致使农村社会地缘共同体、产业共同体、治理共同体等多方面结构重组。针对传统乡村内部的社会治理结构性失衡、文化式微、经济结构的转变及乡村生态生活“三生”空间再造等多方面问题,应通过厘清民族地区乡村共同体重构的内涵与逻辑,从治理、文化、产业、空间等方面着手,探索民族地区乡村共同体的重构路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帆   曹阳  
基于共同富裕目标农村居民对于自我利益的追求与实现将植根于社会整体收益的显著改善,而乡村振兴作为聚合多元要素力量而创新实施、加速发展的手段,为聚合多元要素和分散力量提供了有利渠道路径。推进乡村振兴共同体建设就应强化基层党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与组织功能,并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基础上实现受益面扩展,以及完善乡村振兴共同体的治理机制,加速城乡融合发展,夯实乡村振兴共同体的内生动力。为加强共同体人才队伍建设,未来应采取“量”“质”政策、优化要素配置、拓展就业领域、强化职业培训、加大科技投入,使返乡回流人员回得来、留得住、发展好。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柳菲   余春莲   胡丽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表现为农村社区多方参与治理成效显著、农村社区协同治理能力持续提升与公共空间管理效用增强。然而,农村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仍面临治理主体利益分异、多元治理体系失序和治理行动进程缓慢的现实困境。应关注主体利益、文化价值与公共精神等关键影响因素,在治理实施过程中,通过深化农村社区治理主体利益联结、优化农村社区共同治理行动流程及完善农村社区动态评估与绩效评价体系等策略,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治理基础。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美军  
<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工程。由王留根、王腾等著的《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特色产业扶贫模式》一书聚焦“三农”问题,总结基层工作实践中不同地区特色产业扶贫模式的乡村振兴经验,为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共同富裕提供经验借鉴和实践参考。首先,该书阐述了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高质量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前提基础和必由之路,这也意味着共同富裕在实现方式和路径上具有阶段性、艰巨性和开创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生动体现。
关键词: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贾玉娇   张译文  
乡村振兴,一场地域组织形态的重大变革,是中国式现代化深入发展所产生的必然结果,是在现代城乡二元对立发展所创造的物质前提下,地域均衡发展的客观作用力与地域发展规律主观表达相结合的产物。传统的以城市发展为主线,农村处于边缘、依附地位的地域发展格局被打破。随着现代经济进入外溢离散、资源多集聚空间有机整合、差序发展阶段,其内逐渐孕育出人口、资源集聚—离散平衡的地域发展共同体。其中,县域作为构建地域发展共同体着力点的学理性和政策性意涵不断强化。由此形成县域乡村振兴的建设思路,即基于个体及其家庭的经济、社会与生活需求,构建发展型地域社会政策,建设县域乡村经济社会生活系统,打通因社会资源缺位而形成的人口地域流动壁垒,将城市潜在转移的劳动力引流到县域乡村。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郭杨汗青  
近年来,乡村振兴已然成为农村发展中的一大“主旋律”。在乡村振兴的号角下,乡村产业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支持。《中国乡村振兴与农村产业发展》(许涛主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一书调查和研究了我国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农村产业的建设发展现状,调查覆盖了多样化的农村地区,较为全面地展现了新时代背景下的“千村调查”结果。整体来看,该书对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产业研究凸显了以下特色。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