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166)
- 2023(11742)
- 2022(9950)
- 2021(9149)
- 2020(7926)
- 2019(18263)
- 2018(18095)
- 2017(33912)
- 2016(18946)
- 2015(21301)
- 2014(21691)
- 2013(21349)
- 2012(20183)
- 2011(18428)
- 2010(19080)
- 2009(17568)
- 2008(17606)
- 2007(16403)
- 2006(14210)
- 2005(12577)
- 学科
- 济(76117)
- 经济(76026)
- 业(48522)
- 管理(46496)
- 企(35027)
- 企业(35027)
- 农(32748)
- 方法(32552)
- 数学(28485)
- 数学方法(28135)
- 中国(21778)
- 农业(21358)
- 财(20395)
- 学(18542)
- 业经(18078)
- 制(17278)
- 地方(16307)
- 理论(14163)
- 银(13277)
- 银行(13230)
- 贸(12904)
- 贸易(12899)
- 融(12671)
- 行(12668)
- 金融(12663)
- 易(12493)
- 体(12077)
- 教育(11601)
- 务(11145)
- 财务(11107)
- 机构
- 学院(272845)
- 大学(272015)
- 济(105935)
- 经济(103297)
- 研究(97681)
- 管理(96382)
- 理学(81928)
- 理学院(80926)
- 管理学(79176)
- 管理学院(78675)
- 中国(72769)
- 科学(61829)
- 农(59419)
- 京(58676)
- 所(51421)
- 财(50987)
- 研究所(46638)
- 农业(45990)
- 业大(45692)
- 中心(45238)
- 江(44274)
- 财经(39516)
- 范(38314)
- 师范(37845)
- 北京(36879)
- 经(35691)
- 院(34697)
- 州(34690)
- 省(32905)
- 经济学(32479)
- 基金
- 项目(179016)
- 科学(137879)
- 研究(130583)
- 基金(125842)
- 家(111325)
- 国家(110320)
- 科学基金(91638)
- 社会(79718)
- 社会科(75065)
- 社会科学(75043)
- 省(72413)
- 基金项目(66184)
- 教育(61960)
- 划(60744)
- 自然(58603)
- 自然科(57228)
- 自然科学(57203)
- 自然科学基金(56161)
- 编号(54782)
- 资助(51788)
- 成果(46152)
- 重点(41393)
- 课题(39490)
- 部(39430)
- 发(38959)
- 创(36757)
- 性(34729)
- 科研(34410)
- 创新(34265)
- 计划(33310)
- 期刊
- 济(122918)
- 经济(122918)
- 研究(80232)
- 中国(63198)
- 农(59358)
- 学报(51296)
- 科学(43529)
- 财(40770)
- 农业(39012)
- 教育(38715)
- 大学(38226)
- 学学(35915)
- 管理(33042)
- 融(26580)
- 金融(26580)
- 技术(24515)
- 业经(22714)
- 财经(19688)
- 业(18997)
- 经济研究(18823)
- 经(16968)
- 版(16593)
- 问题(16486)
- 业大(14018)
- 统计(12956)
- 图书(12930)
- 技术经济(12703)
- 科技(12363)
- 贸(12275)
- 农业大学(12002)
共检索到4188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
[作者]
徐顽强 王文彬
只有加快培育乡村振兴的主体自觉,才能真正将乡村振兴战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主体自觉嵌入行动框架,可实现从振兴任务分解到主体自觉培育的逻辑递进。乡村振兴战略可以细分为动能培育、自主建设、组织强化和产业发展四项工作。通过任务与主体匹配,可以认定政府、农民、村级组织和市场主体应该成为共同的行动主体,且应该分别采取科学引领、主动参与、促成合作和支持援助的行动策略。着眼于工作需求和主体自觉分类,可以得出主体自觉的培育路径:强化政府统筹的理念自觉,赢取农民内心赞成的认同自觉,激励治理组织的合作自觉,激发市场主体的责任自觉。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主体 主体自觉培育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和燕杰
文章对长江流域地区能力结构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长江流域总能力最强的是上海,最弱的是贵州;长江下游地区总能力最强且要显著地强于流域其他地区,其次是中游地区,最后是上游地区,但中游和上游的能力差距并不是很大;能力结构接近均衡的是下游和上游地区,但上游地区是一种"弱均衡",而最不均衡的是中游地区。因此,长江流域经济一体化合作可以选择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内价值链的构建、中心和外围的对接、产业分工与合作等领域着重开展,而短期政策应以缩短经济距离为主,长期政策则是以提高经济密度、减少经济分割为主,关键是提升长
[期刊] 改革
[作者]
刘楝子
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全域乡村旅游尚无明确的概念,更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在吸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全域乡村旅游的概念进行界定,并根据全域旅游发展理念的要求,综合运用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起全域乡村旅游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并以重庆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特色镇作初步实证研究,以期反映乡村区域全域乡村旅游的综合发展水平,为全域乡村旅游的建设评价提供参考。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全域乡村旅游 旅游指标体系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王朝科 王宝珠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大背景下,党中央提出的一项旨在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出发,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研究乡村振兴的出发点,乡村振兴可以抽象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过程。以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作为研究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起点,以"使用价值空间"为核心范畴,将乡村振兴过程抽象为一个"完全使用价值空间"在数量上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结构不断优化的动态过程,由此构建一个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分析框架。以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既定的前提条件,从我国"三农"问题的现实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矛盾中探索乡村振兴的路径和政策选择。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秦旭慧 梁剑峰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力量和主要承担者,是乡村振兴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加快培育农民主体意识,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目前农民主体意识存在的主要问题:自我认同感低,缺乏主体意识;参政意识不强,缺乏法治观念;主观能动性差,缺乏创新精神。农民主体意识缺失主要有历史、制度和内在原因。农民主体意识的培育必须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提高农业农村生产力;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加大农村教育培训支持力度,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艳娥
"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民权益问题,作为村民自治组织的村民委员会应成为维护乡村社会权益的组织依托;当前在我国乡村治理的实践中,乡村自治性组织的维权性功能存在着缺位、错位和异化的现象,这是由诸多原因造成的。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着力构建以保障农民权益为根本的乡村治理新机制,推进乡村自治组织的社会性复归,通过政治环境的发展、制度机制的重构、文化观念的培育,挖掘和塑造村民自治性组织作为村民群众维权性组织的组织资源和实践载体。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武小龙 谭清美
新苏南模式作为一个"主动式"与"内源式"的乡村建设实践范式,为理解中国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一个解释框架。研究发现,在乡村振兴与区域协调发展的话语下,苏南乡村城镇化在经济增长动力、产权结构形式、经济增长方式、乡村发展目标上均产生了质的转向,主要以制度创新为实践驱动,从而消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在振兴理念上,通过户籍制度、就业机制、社会保障机制的变革,以促进城乡融合;在振兴手段上,通过"三集中"的实践策略,以落实乡村有效治理;在振兴指向上,通过多元合作与网络化发展的路径,以建立一个"村庄空间—中心社区—城镇地域"多中心的城乡融合共生系统。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司言武
本文从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入手构建了环境税经济效应研究的理论模型,从而克服了传统庇古税局部均衡分析的局限性。在次优税收理论架构下,环境税"双重红利"假说是不成立的,最优污染品课税的税率水平只能定位在低于庇古税税率水平上。但引入非同质性假设条件后论证表明,环境税"双重红利"假说可能是成立的,从而为环境税税率水平定位在高于庇古税税率水平之上提供了可能。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龚丽兰 郑永君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需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主体意愿、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研究如何构建乡村振兴的内生主体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传统乡贤因为具有权威性、内生性、公共性等特征,能够有效动员和组织农民,成为乡村有效治理的内生主体基础。基于上述传统治理智慧的启示,本文构建权威嵌入性、公共性与治理主体有效性的关联性分析框架,从历史变迁和当前实践的角度分析通过培育新乡贤构建乡村振兴内生主体基础的运作机制。研究表明:1○乡村权威的嵌入性影响其治理能力、公共性影响其治理意愿,治理能力和治理意愿影响乡村治理主体的有效性,并进一步影响乡村治理的效果。2○从历史变迁来看,乡村主导性权威决定村庄治理模式,其中传统时期是文化权威的生成与士绅治村,集体化时期是政治权威的构建和国家治村,包产到户后则是经济权威的兴起和能人、富人治村。3○培育新乡贤是乡村振兴内生主体基础的有效构建机制,包括宗族权威公共化、文化权威在地化和经济权威体制化三种具体机制。三种机制的根本目的都是通过生长公共性、提升嵌入性,进而提升其治理意愿和治理能力,最终实现村庄有效治理。4○作为乡村振兴内生主体基础的新乡贤,其促进乡村有效治理的机制是基于村庄内部组织的再运作。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陶振
农村基层政权公信力本质上是公众对基层公共权力合法性的一种政治认同,公信力资源流失也是基层政治认同流失的过程。农村基层政权组织与公众利益实现关联度弱化、乡—村关系行政化对基层民主制度的架空以及农民价值认同的理性化和行动单位的原子化分别构成了后集体化时代基层政权公信力流失的利益、制度和价值认同根源。
关键词:
农村基层政权 公信力 流失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周梦 卢小丽 李星明 张祥
伴随着乡村旅游带来的流动性与现代性嵌入,民族地区乡村正经历着破碎化、脱域化、无序化等空间异化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本文从乡村空间的文化性出发,引入滕尼斯的"共同体"概念,关注乡村文化空间中表征情感与精神维度的生命文化空间,并构建"生态—生产—生活—生命"四维一体的乡村文化空间系统。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体系,借助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构建旅游驱动民族地区乡村文化空间重构的整体性分析框架。以贵州省黔东南州西江村为例,提出旅游驱动下民族地区乡村文化空间重构的三重策略: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健全顶层设计与科学规划;培育民族文化自信,创新文化活态传承模式;优化利益分配格局,建立有效社区参与机制。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德林 魏崇辉
从认知与均衡出发探讨政府生存世界构建应该是构建新制度经济学视阈政府研究框架的基点;依托制度及制度变迁理论研究政府的衍生与性质、职能则是研究的重点;积极引用"可信承诺"以拓展研究的视阈,将加深动态性,增强真实感。
关键词:
新制度经济学 政府 认知 均衡 可信承诺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薇 李祥
农业产业集群作为产业振兴的重要助推器,加强其运行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吴川市W村的番薯产业集群发展的考察梳理与归纳总结,研究发现:将关系、资本、制度等农业产业集群治理主体要素嵌入产业振兴的场域,需通过话语、技术、法律等对场域内治理要素赋权。以关系与话语契合实现主体再造、以资本与技术耦合实现资源互补、以制度与法律协调实现功能升级,从而在整体上构建农业产业集群助推产业振兴"主体嵌入-治理赋权"的解释性框架。这一解释性框架发现,做好农业产业集群助推乡村振兴,需要处理好农业产业集群治理嵌入主体要素之间的关系、产业振兴场域内治理要素之间的关系、主体要素与治理要素之间嵌入与赋权的关系。研究结论对阐释和验证农业产业集群助推产业振兴的运行机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有利于提升农业产业集群治理能力,增强农业产业集群的实效性,助推产业振兴。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薇 李祥
农业产业集群作为产业振兴的重要助推器,加强其运行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吴川市W村的番薯产业集群发展的考察梳理与归纳总结,研究发现:将关系、资本、制度等农业产业集群治理主体要素嵌入产业振兴的场域,需通过话语、技术、法律等对场域内治理要素赋权。以关系与话语契合实现主体再造、以资本与技术耦合实现资源互补、以制度与法律协调实现功能升级,从而在整体上构建农业产业集群助推产业振兴"主体嵌入-治理赋权"的解释性框架。这一解释性框架发现,做好农业产业集群助推乡村振兴,需要处理好农业产业集群治理嵌入主体要素之间的关系、产业振兴场域内治理要素之间的关系、主体要素与治理要素之间嵌入与赋权的关系。研究结论对阐释和验证农业产业集群助推产业振兴的运行机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有利于提升农业产业集群治理能力,增强农业产业集群的实效性,助推产业振兴。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杨秋红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于推动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意义重大。当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呈现出政府支持明显加大但外部支撑仍显薄弱、培育工作不断深化但培育体系有待健全、培育范围不断扩大但培育主体有待挖掘的状况。应把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带来的契机,发挥政府职能、优化外部环境,构建科学的培育体系、提高培育的精准性,拓宽培育主体来源、不断培育新能人。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新型职业农民 农民培育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