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009)
2023(12940)
2022(10891)
2021(10136)
2020(8609)
2019(19655)
2018(19478)
2017(36828)
2016(20474)
2015(23277)
2014(23631)
2013(23273)
2012(21807)
2011(19814)
2010(20299)
2009(19115)
2008(19006)
2007(17613)
2006(15550)
2005(14160)
作者
(60515)
(51242)
(50817)
(48493)
(31901)
(24417)
(23166)
(19979)
(19202)
(18169)
(17459)
(17102)
(16094)
(16070)
(16005)
(15659)
(15630)
(14796)
(14771)
(14692)
(12953)
(12693)
(12517)
(11831)
(11660)
(11659)
(11376)
(11245)
(10588)
(10433)
学科
(84426)
经济(84295)
(59725)
管理(52815)
(51339)
(38164)
企业(38164)
农业(34005)
方法(32168)
数学(27924)
数学方法(27592)
业经(23822)
中国(23809)
(22170)
(21323)
地方(19256)
(18338)
(15421)
(15031)
贸易(15025)
(14972)
银行(14936)
(14604)
(14336)
(13628)
(13616)
金融(13608)
农业经济(12827)
理论(12781)
(12368)
机构
学院(296306)
大学(293122)
(119440)
经济(116654)
管理(109040)
研究(102252)
理学(92823)
理学院(91802)
管理学(90095)
管理学院(89562)
中国(79897)
(71214)
科学(63211)
(62039)
(56843)
农业(54944)
(52883)
业大(50760)
中心(49616)
(48704)
研究所(47592)
财经(43544)
(40284)
师范(39869)
(39326)
北京(38641)
(37898)
(36079)
经济学(35803)
(35663)
基金
项目(191767)
科学(148950)
研究(143288)
基金(135963)
(118612)
国家(117465)
科学基金(98844)
社会(89632)
社会科(84255)
社会科学(84230)
(77108)
基金项目(71926)
教育(65157)
(63944)
自然(61569)
编号(60922)
自然科(60085)
自然科学(60065)
自然科学基金(58982)
资助(54352)
成果(50858)
重点(43297)
(42614)
(42391)
课题(42100)
(39403)
(38582)
(36806)
创新(36756)
国家社会(36613)
期刊
(143485)
经济(143485)
研究(87421)
(74182)
中国(66449)
学报(50610)
农业(49721)
科学(44894)
(44522)
大学(38743)
学学(36548)
管理(35575)
教育(34802)
(32028)
金融(32028)
业经(29685)
技术(25115)
(23855)
财经(21441)
问题(20409)
经济研究(20089)
(18468)
(18170)
农村(16297)
(16297)
农业经济(15730)
世界(14964)
图书(14470)
技术经济(14279)
经济问题(14184)
共检索到4577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周柏春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拉开了乡村振兴发展的帷幕。紧随其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更是具体详尽地对乡村振兴进行了科学、系统地规划和设计,这必然会推进乡村发展,更好地塑造新型城乡关系,对于推动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乡村振兴的目的在于提升农民的切身利益,其要旨在于促使农民过上幸福生活。但乡村振兴不能自发地形成,也不能自动地实现,需要激发广大农民内生动力,不断壮大农民队伍,不断提升农民能力,不断调适和改进乡村振兴政策,引导亿万农民关注乡村振兴、推动乡村振兴、融入乡村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主体保障。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娟  王惠  
学术研究、政策话语、基层干部均强调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但在关于“谁是乡村振兴的主体”的讨论中,鲜有农民的声音。本文尝试将这一问题分解为“谁的乡村振兴”和“谁来振兴乡村”,从“受益主体”和“行动主体”两个维度剖析农民对乡村振兴主体角色的认知。分析发现,农民对受益主体的理解是综合其角色认知和现实感知的结果,农民认为他们自身在乡村振兴中并非确定的受益主体,也并非当然的核心行动主体,而更多认为自己是乡村振兴行动中的配角。本文认为,乡村留居人口结构与可行能力、相关政策和项目的执行偏差以及农民对其主体角色的解构等共同形塑了农民对乡村振兴主体角色的认知,造成在乡村振兴行动层面农民主体性不足的现实。因此,从农民视角出发,充分保障农民的主体利益,培育和激发农民主体意识,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格局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命题。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娟  王惠  
学术研究、政策话语、基层干部均强调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但在关于“谁是乡村振兴的主体”的讨论中,鲜有农民的声音。本文尝试将这一问题分解为“谁的乡村振兴”和“谁来振兴乡村”,从“受益主体”和“行动主体”两个维度剖析农民对乡村振兴主体角色的认知。分析发现,农民对受益主体的理解是综合其角色认知和现实感知的结果,农民认为他们自身在乡村振兴中并非确定的受益主体,也并非当然的核心行动主体,而更多认为自己是乡村振兴行动中的配角。本文认为,乡村留居人口结构与可行能力、相关政策和项目的执行偏差以及农民对其主体角色的解构等共同形塑了农民对乡村振兴主体角色的认知,造成在乡村振兴行动层面农民主体性不足的现实。因此,从农民视角出发,充分保障农民的主体利益,培育和激发农民主体意识,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格局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命题。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海金  焦方杨  
立足于重新审视人的要素在乡村发展和振兴中的价值和功能,将乡村人才振兴所蕴含的政策议题、实践课题和理论命题贯通起来,提出"人力资本-城乡融合-农民主体性"三维分析框架和"能力-权利-动力"三重机制要素。从历史脉络、现实样态、逻辑机理层面,对乡村人才振兴这一复杂论题进行多维透视与剖析,并从三个层面提出乡村人才振兴创新策略和推进路向,即基于乡村振兴总要求提升乡村人才能力,基于城乡融合新趋向保障乡村人才权利,基于农民主位和乡村价值激发乡村人才动力。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海金  焦方杨  
立足于重新审视人的要素在乡村发展和振兴中的价值和功能,将乡村人才振兴所蕴含的政策议题、实践课题和理论命题贯通起来,提出"人力资本-城乡融合-农民主体性"三维分析框架和"能力-权利-动力"三重机制要素。从历史脉络、现实样态、逻辑机理层面,对乡村人才振兴这一复杂论题进行多维透视与剖析,并从三个层面提出乡村人才振兴创新策略和推进路向,即基于乡村振兴总要求提升乡村人才能力,基于城乡融合新趋向保障乡村人才权利,基于农民主位和乡村价值激发乡村人才动力。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周柏春  娄淑华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在于对国家现有利益的重新调整,既涉及直接相关者的农民利益,也涉及间接相关者的市民利益。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无论是作为公权力的政府还是作为政策受众的农民,都应当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惟其如此,才能凝聚共识共促发展,真正实现政府努力所向即是农民所望的目标。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旭东  
乡村生活保障了一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解与互惠,而工业化所造下的分离,则使得这种和解和互惠失灵,乡村振兴因此需要有一种循环社会体系的重建。乡村共同体保障了最为基本的生计供应以及正常生存所需的相互性依赖。文化和社会相互契合的发展模式在这中间出现了一种裂缝或分叉,一种人和自然之间的循环关系的路径被人为切断。文化从来都不是固定不变的,面对现代世界,乡村文化的转型将是一种必然。由此我们真正要注意到乡村自身存在的内敛与外显,它既是封闭的,同时也是开放的。乡村振兴最终要打造的乃是一个热爱家乡之人可以回得去的乡村。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张照新  吴天龙  
培育农村社会组织,尤其是农民的自组织,既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乡村治理体系的内在要求,更是激发农民内生动力、加快推进实现"以农民为中心"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客观需要。农村社会组织种类繁多,既能代表农民参与公共事务协商,也可提供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更具有教育培训和引导农民的功能。当前,我国农村社会组织的发展面临行政组织和社会组织界限不明确、行政范围扩张过大、法律法规不健全、农民合作和组织意识不强等制约。应充分认识到农村社会组织的重要价值,把培育农村社会组织作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重点通过深化乡村基层管理体制改革、支持农村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措施为社会组织发育创造良好的环境。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东雷  刘晓梦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对"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进行了充分肯定。农民作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以及实现民族复兴都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面对现阶段我国农民主体意识依然十分淡薄的现状,必须提出相应的发展战略,加快培育、构建农民的主体意识。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秦旭慧  梁剑峰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力量和主要承担者,是乡村振兴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加快培育农民主体意识,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目前农民主体意识存在的主要问题:自我认同感低,缺乏主体意识;参政意识不强,缺乏法治观念;主观能动性差,缺乏创新精神。农民主体意识缺失主要有历史、制度和内在原因。农民主体意识的培育必须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提高农业农村生产力;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加大农村教育培训支持力度,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景婧  韩鹏杰  
随着我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实施,公共休闲文化空间正在成为基层文化复兴与发展的重要场域。以三边民俗文化园为例,通过考察分析文化空间的特色设置、建构逻辑与文化拾遗,发现民俗文化空间蕴藏推动乡村发展、提升民众自信与培育民族精神的丰富文化资源。但文化空间的民俗传统脱离昔日的原生态语境,在行政作为与旅游观光目的下被静态复制或用于寄托乡愁。这种文化空间建构方式在为振兴乡村文化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潜藏着地方民俗发展的问题与局限。只有充分关注乡村文化发展语境、乡村民俗本来样态、乡村民众心理微变和乡村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关联互动,才能有效推动地方民俗传承与乡村文化振兴的协同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何林英  钟语嫣  何祖峰  
农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和动力。我国农民的市场经济人角色是从传统小农经济的自然人角色中演进而来,逐渐开放的。从生存理性,转向于经济理性。当前农民市场经济主体性还面临着主体意识缺乏、主体权利支撑缺位、主体地位缺失等困境。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段小虎  闫小斌  荆皓  
从传统的"农村文化建设"到新时代的"乡村文化振兴",既是研究维度与研究内容的变化,更是研究方法与思维模式的转变。借鉴文化生态学、代际冲突理论和场域嵌入理论所构建的分析框架,可以较为清晰地还原农村文化完整的历史结构,推动农村文化研究维度与思维模式的转变。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沈费伟  
为了更好地阐述乡村振兴的机理与治理逻辑问题,本研究基于赋权理论的研究视角,以西方发达国家中的英国为典型案例进行实证检验。通过对英国乡村振兴的发展概况和实践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出英国乡村振兴的主要特征及优势,进而在赋权理论的纵向放权与横向能力培育相结合的思路上,从个人赋权、组织赋权以及社区赋权3个层面提炼出英国乡村振兴成功经验对中国乡村振兴的有益借鉴。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昳薇   武婧  
随着时代发展,我国已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在应对“三农”问题时形成丰富经验,农户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升,农业产业结构也不断完善。本文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进行分析,梳理加强农民主体作用的路径,因此本文研究具备实践意义,探讨约束农户主体作用的主要因素,分析如何全面展现农民主体作用,使得农村民众可以发挥能动性,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带来正向影响,并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受益主体、评价主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