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768)
2023(15425)
2022(12868)
2021(11867)
2020(9711)
2019(21222)
2018(20988)
2017(39611)
2016(21689)
2015(24079)
2014(24076)
2013(23526)
2012(21888)
2011(20403)
2010(20929)
2009(19645)
2008(19056)
2007(17597)
2006(16073)
2005(14710)
作者
(63491)
(53656)
(52991)
(50486)
(33757)
(25666)
(23844)
(20594)
(20148)
(19150)
(18323)
(17896)
(17245)
(17062)
(16808)
(16375)
(15579)
(15517)
(15492)
(15182)
(13633)
(13208)
(13019)
(12543)
(12228)
(11946)
(11860)
(11803)
(10910)
(10718)
学科
(108226)
经济(108120)
(61759)
管理(56147)
(51182)
(39596)
企业(39596)
农业(33984)
方法(33519)
数学(29159)
数学方法(28859)
地方(28216)
中国(27646)
业经(25977)
(21536)
(21526)
(21000)
(16925)
银行(16903)
(16615)
金融(16606)
(16376)
(16041)
(15724)
地方经济(15651)
(15355)
贸易(15341)
(14866)
(14796)
环境(14156)
机构
学院(315849)
大学(309255)
(137968)
经济(135026)
管理(115513)
研究(114363)
理学(98029)
理学院(96916)
管理学(95247)
管理学院(94651)
中国(89568)
(69233)
科学(67447)
(64981)
(61894)
(58391)
中心(53261)
农业(53045)
研究所(52387)
(51288)
业大(49531)
财经(47954)
(43302)
(42170)
经济学(41910)
师范(41755)
北京(40388)
(40192)
(40179)
(37765)
基金
项目(201924)
科学(159068)
研究(150621)
基金(145409)
(126872)
国家(125711)
科学基金(106817)
社会(97273)
社会科(91753)
社会科学(91731)
(80633)
基金项目(75591)
教育(67925)
(66613)
自然(66108)
自然科(64587)
自然科学(64569)
自然科学基金(63417)
编号(62325)
资助(58841)
成果(50986)
(46404)
重点(45770)
(44394)
课题(43867)
(41349)
国家社会(40444)
(39686)
创新(38724)
发展(37900)
期刊
(171587)
经济(171587)
研究(97437)
(72055)
中国(70960)
学报(49804)
农业(48031)
科学(46668)
(46595)
管理(42245)
大学(38364)
(37362)
金融(37362)
学学(36550)
教育(34183)
业经(31581)
技术(27328)
经济研究(26168)
财经(24698)
(23211)
问题(22499)
(21456)
世界(17539)
(17336)
农村(16586)
(16586)
技术经济(16323)
农业经济(15738)
经济问题(15436)
(15354)
共检索到5006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何林英  钟语嫣  何祖峰  
农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和动力。我国农民的市场经济人角色是从传统小农经济的自然人角色中演进而来,逐渐开放的。从生存理性,转向于经济理性。当前农民市场经济主体性还面临着主体意识缺乏、主体权利支撑缺位、主体地位缺失等困境。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重庆  张慧鹏  
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主流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具有浓厚的城市中心主义色彩,乡村不是作为独立的发展主体,而是作为现代化过程中需要被解决的问题,从属和依附于城市,乡村的人财物等资源向城市单向流动。乡村的去主体性还表现在农民的去组织化,村社共同体逐渐解体,乡村社会丧失凝聚力和内生发展动力。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必须以农民的组织化重建乡村的主体性,以乡村为主体吸纳整合各种资源要素,培育乡村内生发展动力,重塑城乡关系。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霍军亮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和促进农民主体性的实现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遵循,但现阶段农民主体性建设还存在着经济主体性缺失、文化主体性缺失、社会主体性缺失、环境主体性缺失和生活主体性缺失等困境。山东L村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动员作用,以整体规划与庭院个性化设计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以“新时代乡村文明实践银行”推进乡风建设,以“街长制”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以“乡村夜话”推进乡村治理,以“孝善敬老饺子宴”创建乡村美好生活,有效调动了村民在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等方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了农民主体性的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下,重塑农民的主体性要遵循政治逻辑,切实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组织动员功能;遵循利益逻辑,着力提升农民群众在乡村振兴中的获得感;遵循伦理逻辑,充分发挥伦理道德在构建农民主体性中的引导功能;遵循技术逻辑,灵活运用传统和现代治理技术,为实现农民主体性提供有效支撑。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慧鹏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都表明,农民要成为创造历史的主体,必须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和先进阶级的领导下组织起来,为共同的利益而奋斗。当前乡村振兴中农民主体性的普遍缺失,不能简单归结为农民群众自身的素质问题,或是干部动员组织群众的能力问题,而是要结合生产方式变迁带来的乡村分化和农民分化来理解。一方面,市场化推动了分工的深化和生产的社会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也带来农民的分化和去组织化,个体小农户很难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主体;另一方面,我国仍然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当中,绝大多数农民的主要利益在城市而非农村,这使得农民参与乡村各项事务的积极性不高。新时代推动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振兴,必须面对农民分化和乡村分化这一客观事实,分清哪些农民才是乡村社会的主体,他们共同的利益诉求是什么。只有尊重群众意愿,顺应客观规律,才有可能把农民动员和组织起来,为乡村振兴而奋斗。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关庆华  吴晓燕  
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农民主体性的有效激活。而激活农民主体性的核心议题,是以体制机制变革达致还权赋能。为深入理解乡村振兴背景下产业发展激活农民主体性的作用机理,研究以利益牵引为视角,以还权赋能为主线,着眼产业发展与农民参与的双向互动,建构了基于“契合度—参与性”的牵引式治理分析框架。以陕西省礼泉县Y村为个案,以产业发展激活农民的主体性,关键在于构建牵引式治理的衔接机制、参与机制、共赢机制和培育机制。而理想型牵引式治理的迁移扩散,需要实现乡土逻辑、利益逻辑和制度逻辑的有效契合,实现产业的嵌入与融合,强化农民的组织和参与,落实多方的合作与共赢。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魏天言  魏天知  柳军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农民作为乡村振兴的实践主体,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作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农民主体性一定程度的多重缺位,阻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主体辨析及其主体性表现,从能力、权利、动力三个维度提出实现农民主体的有效路径。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慧鹏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都表明,农民要成为创造历史的主体,必须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和先进阶级的领导下组织起来,为共同的利益而奋斗。当前乡村振兴中农民主体性的普遍缺失,不能简单归结为农民群众自身的素质问题,或是干部动员组织群众的能力问题,而是要结合生产方式变迁带来的乡村分化和农民分化来理解。一方面,市场化推动了分工的深化和生产的社会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也带来农民的分化和去组织化,个体小农户很难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主体;另一方面,我国仍然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当中,绝大多数农民的主要利益在城市而非农村,这使得农民参与乡村各项事务的积极性不高。新时代推动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振兴,必须面对农民分化和乡村分化这一客观事实,分清哪些农民才是乡村社会的主体,他们共同的利益诉求是什么。只有尊重群众意愿,顺应客观规律,才有可能把农民动员和组织起来,为乡村振兴而奋斗。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钟曼丽  杨宝强  
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三农"问题的整体性方略,乡村价值的再造与农民主体性重构是助推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乡村价值保障了乡村各要素的相互协调与融合,而农民则是乡村价值的主要依托。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冲击,改变了乡村各要素间的关系,弱化了乡村运行动力,引致乡村价值流失,农民"缺场"导致其在乡村振兴中多重主体性缺位。因此,应从对接现代农业、培养农民企业家、完善人才体系、重建乡村共同体、确定教化主体、完善村民参与制度等方面再造乡村生产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教化价值,进而重构农民的经济主体性、文化主体性、社会主体性和治理主体性,为乡村振兴的落地见效奠定经济基础、文化根基、组织基础和治理基础。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剑宇   廖小琴  
回流农民工主体性表达是回流农民工在自我发展、价值实现、乡村振兴等方面表现和发挥自主性、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实践过程。从多案例实证分析来看,多数回流农民工在乡村振兴中的多样化深度参与不足,其主体性表达缺失,尚存重构空间,应然样态与实然状况存在很大差距。回流农民工主体性表达缺失主要表现为主体地位遮蔽、主体意愿式微、主体能力逊色、主体价值欠缺,直接反映其自主性、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的缺场。遵循“外部激发—内部重塑”的逻辑,通过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强化政策机制保障、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完善个体发展条件,可以系统性地激发和促进回流农民工主体性的有效表达,进而对乡村振兴产生更大的助推价值。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卫朝  王维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农民作为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其主体性力量的发挥,关乎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成败。农民主体性即农民在生产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主动性以及受动性,在历史维度表现为农民逐步确立自身主体地位的历史生成过程,在现实维度集中体现为乡村振兴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当前应该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不断促进农民主体性的提升,确保农民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挥其主体性力量。同时应当谨记,农民主体性提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不能仅仅流之于从思想观念上教育引导农民,也不能想当然地依靠一场运动就能解决,一定要走出近代以来"因乡村建设而致乡村破坏"的吊诡,在乡村振兴中切实发挥农民主体性力量。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剑宇   廖小琴  
回流农民工主体性表达是回流农民工在自我发展、价值实现、乡村振兴等方面表现和发挥自主性、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实践过程。从多案例实证分析来看,多数回流农民工在乡村振兴中的多样化深度参与不足,其主体性表达缺失,尚存重构空间,应然样态与实然状况存在很大差距。回流农民工主体性表达缺失主要表现为主体地位遮蔽、主体意愿式微、主体能力逊色、主体价值欠缺,直接反映其自主性、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的缺场。遵循“外部激发—内部重塑”的逻辑,通过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强化政策机制保障、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完善个体发展条件,可以系统性地激发和促进回流农民工主体性的有效表达,进而对乡村振兴产生更大的助推价值。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余绪鹏  万灵娟  
扎根于乡土社会的基层干部,是最重要的基层治理主体和乡村领导力量。在此背景下,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重任必然落在基层干部身上。但是在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中,乡村发展面临人才紧缺。从历史、经济和政治三个维度来看,基层干部面临着双重压力和双重风险的主体性困境,破除这一困境的长远之策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现阶段要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困境突围,必须构建起完备的人才支持系统,不仅要提升干部自身的治理能力,而且要推动其他主体的参与并加强其建设。具体措施包括:实现由"政府本位"向"农民本位"的功能转换;通过严抓"关键少数"来优化基层政治生态;鼓励并推动农民工返乡创业;积极培育新型社会组织,大力引进社会工作人才,加强农村社会工作建设,探索适合本地特点的农村社会工作模式。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王进文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要求,这为超越当前围绕农民所形成的三种"问题化"路径,进而带回"主体性"视角奠定了基础。基于一项田野调查,解析了农民主体性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面向。不过,由于行政逻辑支配、制度供给错配、文化生态紊乱及个体自我除能,农民主体性多少遭致遮蔽。为了解蔽,以理论—政策—文化为分析框架,指出概念本身的流动想象、农民本位的政治赋能、过好日子的社会底蕴,表征了主体性重塑的可行。站在乡村振兴战略高度,拟构出农民主体性重塑的现实化路径:创新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机制和回归群众路线,夯实集体土地所有制和架构数字化社区平台,优化农村文化服务供给方式、能力与质量,做到榜样带动、专业赋能与资源公共化配置,以实现对农民的政治启蒙、主体整合、文化引领和"智志"双扶。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李一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一直集中在工业和城镇,造成农业和农村长期发展滞后,小农经济濒临破产、农民传统价值观趋于瓦解、乡村公共性严重衰退等诸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障碍。乡村振兴战略立足乡村产业、人口、文化等资源禀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可以说,从过去依靠城市辐射被动发展到探寻可持续的乡村内生增长模式是一种执政理念上的巨大转变。以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来紫堡乡冯湾村为范本,对其实现自我发展的模式进行分析与总结,并提出通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弘扬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优化乡村生活环境,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来彰显乡村发展主动性,实现乡村振兴。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毛一敬  刘建平  
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发挥村庄主体性是有序推进乡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的机制保障。基于一个中西部亮点村的个案考察,发现激活村庄主体性需要乡村建设实现从行政本位向村庄本位的逻辑转换。行政本位下,政府以呈现政绩为目标主导乡村建设,通过制度内激励、利益让渡、利益交换等策略整合村级组织、市场和社会资源打造政绩亮点,乡村建设因村庄参与形式化和回应农民需求能力弱化陷入供需错位、村际差距扩大化困境。村庄本位的发展逻辑则从"过程-结果"双重维度确立了村庄社会在乡村建设中的主体性地位,村庄、政府和市场主体基于优势互补结成"治理共同体",通过需求表达机制、资源供给机制、民主协商机制实现协同参与和共建共治共享,既保障了村庄主体的参与权和受益权,也提高了乡村建设对乡村振兴的回应能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