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867)
2023(14461)
2022(12708)
2021(12023)
2020(9974)
2019(22809)
2018(22876)
2017(43991)
2016(24190)
2015(27336)
2014(27346)
2013(26944)
2012(24903)
2011(22322)
2010(22401)
2009(20629)
2008(20006)
2007(17865)
2006(16043)
2005(13950)
作者
(68758)
(57341)
(56573)
(54040)
(36504)
(27609)
(25824)
(22318)
(21870)
(20520)
(19769)
(19178)
(18179)
(18025)
(17507)
(17470)
(17042)
(16741)
(16297)
(16264)
(14169)
(14098)
(13767)
(13144)
(12815)
(12754)
(12737)
(12682)
(11574)
(11453)
学科
(94786)
经济(94674)
(67789)
管理(66928)
(53080)
企业(53080)
方法(38832)
(37241)
数学(33047)
数学方法(32587)
中国(26723)
地方(25728)
农业(24815)
业经(24235)
(24066)
(19981)
(19979)
(15788)
贸易(15775)
理论(15397)
(15212)
环境(15062)
(14777)
(14206)
财务(14137)
(14125)
财务管理(14103)
(14057)
银行(14024)
(13859)
机构
学院(335288)
大学(333153)
管理(133507)
(127131)
经济(123846)
理学(114842)
理学院(113506)
研究(113064)
管理学(111535)
管理学院(110911)
中国(84856)
(71793)
科学(70973)
(58520)
(58275)
(56542)
中心(52865)
(51851)
研究所(51211)
业大(50861)
(48001)
师范(47673)
财经(46052)
北京(45552)
农业(44169)
(43881)
(41547)
(41141)
师范大学(38318)
(37462)
基金
项目(228441)
科学(178646)
研究(170578)
基金(162714)
(140534)
国家(139227)
科学基金(119380)
社会(105236)
社会科(99136)
社会科学(99102)
(91538)
基金项目(87644)
教育(77799)
自然(77250)
(75819)
自然科(75333)
自然科学(75315)
自然科学基金(73898)
编号(72473)
资助(65605)
成果(59013)
重点(50813)
课题(49721)
(49667)
(49376)
(46776)
创新(43459)
项目编号(42975)
科研(42925)
教育部(42138)
期刊
(151609)
经济(151609)
研究(99829)
中国(68200)
(58155)
学报(52165)
科学(49486)
管理(47401)
(43788)
教育(40895)
大学(39723)
农业(39194)
学学(37064)
(30967)
金融(30967)
技术(28665)
业经(28080)
财经(21246)
经济研究(21096)
问题(20199)
图书(19835)
(18013)
(18010)
资源(17300)
(16967)
理论(16718)
科技(16306)
现代(15653)
实践(15389)
(15389)
共检索到5045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朱文斌  
新时代党和国家对于乡村的治理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乡村振兴战略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提出,作为有效推动乡村发展,推进依法治国和形成基层治理新格局的重要因素,乡村治理成为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在乡村建设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基层治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困境,必须从提高自治主体治理水平,夯实乡村治理经济发展基础,建立健全乡村人才支撑体系,实现以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动态平衡等方面提出治理对策,构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的现代化科学治理机制。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谢保鹏  屈雯  杨洁  陈英  
[目的]构建乡村振兴基础条件综合评价体系,明确不同分区乡村振兴的优势条件和不足条件,分类提出乡村振兴的建议。[方法]文章基于数据可获取性及科学性等原则选择乡村主体、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条件和自然环境等5个评价指标,运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综合评价法计算2018年天水市乡村振兴基础条件综合得分,采用自组织映射法(SOM)以乡(镇)为单元进行分区,并根据不同评价因子得分明确各区发展基础的优势与短板。[结果](1)天水市乡村振兴基础条件有较大的差异性,综合条件较高和较差乡(镇)占比较少,基础条件一般的乡(镇)数量占比最大,各乡(镇)各评价指标具有较大的空间分异性;(2)天水市乡村振兴基础条件可以分为4个区,综合得分分别为0.009 4、0.007 7、0.006 2和0.004 6,4个分区结果的优势条件分别是产业基础、资源禀赋、资源禀赋、乡村主体,而其不足条件分别是资源禀赋、乡村主体、自然条件和产业基础。[结论]天水市各乡(镇)乡村振兴的基础条件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应依托优并发挥优势条件,补齐短板,因地制宜推进。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博  王征兵  
基于引力模型的思想与原理,采用创新性构建的甘肃省物流引力模型,通过建立乡村振兴战略评价指标体系,对甘肃省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进行综合评价,并将其综合发展指数引入甘肃省区域农产品物流发展指标体系中,测算了乡村振兴背景下2019年甘肃省14市(州)间农产品物流引力大小。研究结果表明:1)乡村振兴背景下,甘肃省农产品物流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但其中兰州市发展水平远高于其他市州;2)由于各市(州)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交通基础设施等的差异性,致使甘肃省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存在较为明显的地区不平衡性,呈现出以兰州为核心的"一超多强"的空间布局;3)兰州作为区域农产品物流网络的核心,其对周边市(州)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辐射带动作用;4)依据甘肃省14市(州)地理位置、乡村振兴水平、农产品物流体系发展水平以及各市(州)间农产品物流引力强度水平因素,将甘肃省农产品物流网络划分为东部、中部以及西部三个物流圈,以兰州为核心城市,"三圈"协调发展。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博  王征兵  
基于引力模型的思想与原理,采用创新性构建的甘肃省物流引力模型,通过建立乡村振兴战略评价指标体系,对甘肃省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进行综合评价,并将其综合发展指数引入甘肃省区域农产品物流发展指标体系中,测算了乡村振兴背景下2019年甘肃省14市(州)间农产品物流引力大小。研究结果表明:1)乡村振兴背景下,甘肃省农产品物流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但其中兰州市发展水平远高于其他市州;2)由于各市(州)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交通基础设施等的差异性,致使甘肃省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存在较为明显的地区不平衡性,呈现出以兰州为核心的"一超多强"的空间布局;3)兰州作为区域农产品物流网络的核心,其对周边市(州)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辐射带动作用;4)依据甘肃省14市(州)地理位置、乡村振兴水平、农产品物流体系发展水平以及各市(州)间农产品物流引力强度水平因素,将甘肃省农产品物流网络划分为东部、中部以及西部三个物流圈,以兰州为核心城市,"三圈"协调发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尹君锋  石培基  张韦萍  才文顺  李昕阳  李雅丽  
实施农业农村现代化创新发展措施,将有效促使乡村振兴战略长远推进,形成我国农业农村创新发展的新局面。基于甘肃省86个县域研究单元,从创新投入、创新保障、创新效果三个维度构建了包含28个二级指标的农业农村创新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就农村地区创新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甘肃省农业农村整体创新发展得分呈上升趋势,但增长幅度较为缓慢。综合创新能力得分较高的县(区)主要集中在河西地区东部,得分较低的县(区)主要集中在南部民族地区。河西地区创新保障和创新效果水平处于全省前列,南部民族地区创新投入水平较低。(2)全省农业农村创新发展在东西方向上表现为西高东低,2013年以后逐渐表现出"两头高、中间低"趋势;在南北方向上表现北高南低;在东南—西北方向上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在西南—东北方向上呈现出东北高、西南低。创新发展指数方向特征未发生明显变化,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锁定性。(3)创新发展热点区域集中在河西地区张掖市、武威市及金昌市,冷点区域集中分布在南部民族地区;极冷点区和极热点区数量减少,县域农业农村创新发展差距在减小。(4)多元资本投入、农业经济发展、自然地理条件及资源禀赋、农业基础设施配置、农业发展政策等通过内外因素结合创新发展供需两侧作用于甘肃省农业农村创新发展时空演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建连  魏胜文  张邦林  张东伟  
农业绿色发展是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助推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甘肃多样化的农业资源被发掘利用,气候、生态、土地、产业、物种、文化等资源潜力被进一步激活,通过不同地带性的资源类型、产业结构、组织形态、信息平台等优势,形成新的生产格局和发展势头;同时,由于农业资源利用水平低、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代价大、产业发展动能弱、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低等制约因素短期难以改观,导致新发展阶段的农业生态安全、资源安全、食物安全任务艰巨;因此,探索构建绿色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集聚政策、资源、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合力推进农业绿色转型发展,对推进甘肃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具有现实意义。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张弘  
文章立足乡村振兴战略构建金融精准扶贫测评体系,运用超效DEA-Tobit模型对2015~2018年甘肃省14个市州的金融精准扶贫效率及影响因素进行测度和分析。结果显示,甘肃省各市州间金融精准扶贫效率差异较大,达到有效的市州占比不及全省一半;金融发展水平的提升、产业结构及贷款投向的优化等有利于提高金融扶贫效率,同时城乡经济结构的差距阻碍了效率的提升。据此提出构建金融扶贫协调机制、完善城乡一体化建设以及产业发展稳定带动人口脱贫等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焦贝贝  张治河  刘海猛  薄玮  
文章首先基于投入—支撑—产出三维框架,构建了包含45个指标的农村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复相关系数法测算了甘肃省86个县级行政单元的农村创新能力水平,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甘肃省农村创新能力总体水平较低,综合创新能力最强的县区是凉州区、甘州区和民勤县;②农村创新投入能力最强的县区是凉州区、民勤县和会宁县,创新支撑能力最强的县区是凉州区、靖远县和甘州区,创新产出能力最强的县区是甘州区、肃州区和阿克塞县;③甘肃省农村创新能力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农村创新能力高和低的县(区、市)在空间上均趋于集聚分布;④甘肃省农村创新能力在空间上呈现出较明显的北高南低的态势;⑤甘肃省农村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人力资本水平、信息化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对农村创新能力有明显的正效应。基于此,文章提出了提升欠发达地区农村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邓生菊  陈炜  
乡村振兴战略是针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短板和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做出的战略决策,是新时代甘肃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遵循,而美丽乡村建设是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抓手和着力点。整体看,甘肃省美丽乡村建设已在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环境优化、文化提升、社会和谐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但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可以说,不解决意识本源这一根本问题,不突破产业发展这一核心难点,不改善社会发展环境,不坚持绿色生态发展,不加强城乡融合协调发展,就难以真正实现"乡村振兴"。为此,必须着力破解发展的瓶颈制约、核心要害和重点难点,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目标。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苑梅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指出"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加强和完善乡镇预算管理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和重要保障。本文基于在辽宁省的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提出当前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完善建议。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四灿  张云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完成,我国“三农”工作的重心已经转移到“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离不开有效的基层治理,只有坚持建立健全乡村基层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才能以有效的乡村治理体系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测度和评价乡村治理的绩效成为重要理论问题。依托中央有关乡村振兴的若干重要文件精神,从定量角度出发,引入管理学中“绩效”的概念,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以及生活富裕五个方面构建乡村治理的定量绩效评价体系,为乡村治理的科学评估提供支撑。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陈文胜  汪义力  
乡镇政府作为最基层的国家政权组织、共和国大厦的基石,如何处理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政府与市场、国家与社会、农民与土地等多重关系,是现实焦点,也是现实难点。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乡镇政府在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表现出权责不对等,从而导致职能错位、缺位、越位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顺利推进乡镇治理现代转型,回答好乡镇职能如何定位、乡镇治理如何转型的问题,本文通过历史和现实的考察,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按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探讨通过乡镇职能边界要从属地管理向职权管理转变、公共产品供给要从政府目标主导向农民群众最现实需求主导转变、乡镇治理机制要从单一治理向多元治理转变、考核导向要从注重工作过程向注重工作结果转变、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从注重领导群众向同时注重发动群众转变等基本途径,以期为推进乡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基本对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伏广彬   吴秉昊   李文   郭精军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是新发展阶段推进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之一。文章构建了符合甘肃省省情的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和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相对发展模型、改进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模型,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实证测度甘肃省2011—2021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及其耦合协调度。结果显示:在研究期内,甘肃省各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发展水平高于乡村振兴发展水平,且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差距逐渐变大;两者在空间上都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格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布特征,以低度协调和中度协调类型为主,高度协调类型集中在甘肃省西北部,两者的相互作用逐渐减弱。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正相关性显著,属于“高-高”集聚型和“低-低”集聚型的城市最多,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布差异逐渐减小。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正芬   余彬文  
乡村生态资本化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是实现生态资源价值的主要方式与根本路径,对于乡村绿色发展、环境优化、生态治理等具有直接影响。在乡村生态资本化试运行或准备运行的当下,必须发挥前瞻性,系统分析生态资本化面临的问题,探索产权明晰、科技创新、产业融合、多元协同的科学规划路径,深入挖掘乡村生态资本化发展的科学途径,为赋能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苟凤丽  
利益联结事关产业发展的动力。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研究利益联结相关问题促进农村产业高质量高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利益联结的目的出发,探讨利益联结的重心、核心和中心,考究利益联结的模式与方式,最终获得贵州农村产业利益联结的启示和借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