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654)
- 2023(7754)
- 2022(6292)
- 2021(6013)
- 2020(4791)
- 2019(10637)
- 2018(10806)
- 2017(19672)
- 2016(11463)
- 2015(12999)
- 2014(13081)
- 2013(12484)
- 2012(11624)
- 2011(10871)
- 2010(11201)
- 2009(10247)
- 2008(9947)
- 2007(9467)
- 2006(8564)
- 2005(7568)
- 学科
- 农(49091)
- 济(43904)
- 经济(43852)
- 业(38168)
- 农业(32793)
- 管理(23742)
- 企(17562)
- 企业(17562)
- 业经(17342)
- 中国(13746)
- 农业经济(12670)
- 地方(12353)
- 制(11719)
- 发(10709)
- 方法(10315)
- 策(9824)
- 体(9724)
- 村(9671)
- 农村(9651)
- 发展(9273)
- 展(9253)
- 学(9020)
- 财(8836)
- 理论(8558)
- 数学(8515)
- 数学方法(8389)
- 教育(8227)
- 收入(8039)
- 建设(7775)
- 及其(7717)
- 机构
- 学院(162098)
- 大学(152524)
- 济(61612)
- 经济(60023)
- 研究(58386)
- 管理(57674)
- 农(53999)
- 理学(49191)
- 理学院(48657)
- 管理学(47736)
- 管理学院(47452)
- 中国(44245)
- 农业(41086)
- 科学(36416)
- 业大(33181)
- 京(32573)
- 所(30364)
- 江(28030)
- 研究所(27485)
- 中心(27338)
- 财(25580)
- 农业大学(25052)
- 范(23145)
- 师范(22861)
- 省(22458)
- 州(21478)
- 技术(20867)
- 业(20654)
- 院(20224)
- 北京(19693)
- 基金
- 项目(105237)
- 研究(81990)
- 科学(80767)
- 基金(71205)
- 家(62471)
- 国家(61737)
- 科学基金(51129)
- 社会(48993)
- 省(45653)
- 社会科(45609)
- 社会科学(45597)
- 教育(37796)
- 编号(37608)
- 基金项目(37589)
- 划(36363)
- 农(31111)
- 自然(31047)
- 成果(30591)
- 自然科(30274)
- 自然科学(30266)
- 自然科学基金(29698)
- 资助(27869)
- 课题(26693)
- 发(25068)
- 重点(23825)
- 部(22616)
- 创(21974)
- 年(21864)
- 性(21492)
- 业(20839)
- 期刊
- 济(82797)
- 经济(82797)
- 农(61885)
- 研究(44992)
- 中国(44308)
- 农业(41792)
- 学报(29308)
- 教育(26457)
- 科学(26348)
- 大学(22930)
- 业经(21965)
- 学学(21911)
- 业(18919)
- 管理(18025)
- 财(17924)
- 融(16720)
- 金融(16720)
- 技术(15667)
- 农业经济(14945)
- 农村(14709)
- 村(14709)
- 版(12089)
- 问题(11884)
- 业大(10352)
- 世界(10038)
- 农村经济(9670)
- 农业大学(9449)
- 社会(9446)
- 经济问题(9285)
- 经济研究(9272)
共检索到2567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秦旭慧 梁剑峰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力量和主要承担者,是乡村振兴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加快培育农民主体意识,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目前农民主体意识存在的主要问题:自我认同感低,缺乏主体意识;参政意识不强,缺乏法治观念;主观能动性差,缺乏创新精神。农民主体意识缺失主要有历史、制度和内在原因。农民主体意识的培育必须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提高农业农村生产力;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加大农村教育培训支持力度,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东雷 刘晓梦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对"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进行了充分肯定。农民作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以及实现民族复兴都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面对现阶段我国农民主体意识依然十分淡薄的现状,必须提出相应的发展战略,加快培育、构建农民的主体意识。
关键词:
农民 乡村振兴 主体意识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新仓 刘新志
乡村振兴战略是促进乡村现代化发展的战略部署,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在培育目标、培育内容、培育方式、培育资源等方面存在问题,从顶层设计、做到分类管理与精准培育相结合、改革培育模式和培育内容、建立监督机制等方面提出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有效举措,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促进乡村振兴全面发展。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新型职业农民 培育对策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张照新 吴天龙
培育农村社会组织,尤其是农民的自组织,既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乡村治理体系的内在要求,更是激发农民内生动力、加快推进实现"以农民为中心"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客观需要。农村社会组织种类繁多,既能代表农民参与公共事务协商,也可提供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更具有教育培训和引导农民的功能。当前,我国农村社会组织的发展面临行政组织和社会组织界限不明确、行政范围扩张过大、法律法规不健全、农民合作和组织意识不强等制约。应充分认识到农村社会组织的重要价值,把培育农村社会组织作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重点通过深化乡村基层管理体制改革、支持农村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措施为社会组织发育创造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
社会组织 乡村治理 乡村振兴 自组织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林红 李仕凯
进入新时代,培育一支强大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文章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方针要求,在分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紧迫性基础上,研究了集体林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内部和外部动因,认为收入因素、个体偏好、职业理想、教育需求是林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主要内部动因,规模经营、产业发展、政策推动和社会认同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外部动因。在此基础上,立足现代系统观,构建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动因系统。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新型职业农民 集体林区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岳秀红
乡村振兴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重大历史任务,世世代代生活在农村的农民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原动力,提升农民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对于乡村振兴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农民主体地位的概念及内涵进行界定和辨析,对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关于农民主体地位思想的梳理,阐述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并提出关于提升农民主体地位实现途径的思考。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民主体地位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胡亮 董顺擘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农民作为重要的参与者和实践者充分发挥主体性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日本文化遗产角度,构建主体实践生成过程与主体实践类型分析框架,以日本文化遗产活用为例,分析日本农民主体实践特点,探讨日本农民在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延续传统村落生命力中发挥的作用,以期为我国农民参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提供经验借鉴。研究表明,日本文化遗产活用主要有重要传统建筑物群和无形文化遗产,以及融合有形文化遗产与无形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街区。农民主体实践过程是从无到有、层层深入和以问题为导向的运行机制。主体实践类型有互助型、协同型和计划型。尽管各村庄的主体实践生成过程与类型各不相同,但存在一定的共性,即从纵向的维度看,农民主体实践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从横向的维度看,农民的主体实践具有差异化的特点。日本案例启示我们在保护和利用农业文化遗产的过程中,首先,需要以发展的观点看待农民主体实践生成过程;其次,农民应因地制宜地构建主体实践类型。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胡博成 朱忆天
乡村振兴不仅需要外部生产要素的输入,而且需要高度重视农民主体发挥内生动力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群体逐渐从单一种植群体演化成为结构复杂、从事多种生产活动的群体,其中身心俱在乡村、为农村生产和再生产发挥积极作用的"中坚农民",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机制建构需要重点关注的群体。新时代要重视"中坚农民"群体内部分化和资本下乡带来的双重困境,全面采取措施激活"中坚农民"的上下联结作用,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支持。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孟建锋 李魏瀚 续淑敏
新型职业农民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导力量,其主体性作用的发挥是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关键所在。当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现状仍不容乐观,因此,需要大力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精准培育,重塑乡村振兴骨干力量意义重大。通过职业理想引领、顶层设计、精准培育对象、精准培育方案和精准培育管理等途径,促进新型职业农民素质全面提升,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保驾护航。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段莹 李冰
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已上升为我国的国家战略。持续有效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解决“谁来种地”的现实选择,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探究了有效推进辽宁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以期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吕小强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新型职业农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力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培育中国农业的未来;是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大战略选择;是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发展现代农业、破解"谁来种地"问题的重大举措。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对于推动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深刻影响着农业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新型职业农民 精准培育 新模式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赵如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具备企业家胜任力的农民是产业兴旺的人才支撑。农民企业家胜任力包括创业技能和创业素质两个维度。受到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民创新偏好受到扭曲压抑、成就欲望产生价值偏异、机会直觉受到现实窒息、先验知识储备不够、社交能力欠缺等困境影响,因而需要建立农民企业家胜任力甄别机制、突破农民企业家胜任力先验知识困境、搭建农民工信息共享平台、发挥积极的农民企业家价值导向。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民企业家 胜任力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何晓琼 钟祝
党的十九大提出,完善现代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无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战略支撑点之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既需要政府加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顶层制度设计,打出"组合拳"形成政策叠加的合力,又要注重现代生产要素通过市场优化配置,逐步为新型职业农民成长壮大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系统。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新型职业农民 培育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王栋 侯秀芳 温馨
新型职业农民拥有以农业为固定职业、具有一定的现代市场意识和生产管理理念、较强的生态意识和较高的社会地位等特征。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承担着赋予农民现代产业意识、增强农民环境保护意识、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农民民主法治意识的使命。文章认为应从以优化法治环境为保障、以加大投入力度为驱动、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以创新培育体系为依托四方面着力点出发,为乡村振兴目标的早日实现提供合格的主力军。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新型职业农民 培育体系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杨开芳
按照以往农民培育经验,培育内容单一、资金匮乏、农民素质偏低、师资力量薄弱以及培育模式固化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要顺利推动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实施,必须结合过去的培育经验,全方位、多领域突破、创新培育思路,以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现。
关键词:
乡村振兴 高素质农民 创新思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