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497)
- 2023(18060)
- 2022(15567)
- 2021(14555)
- 2020(11904)
- 2019(27363)
- 2018(26975)
- 2017(52151)
- 2016(27877)
- 2015(31078)
- 2014(30516)
- 2013(29751)
- 2012(27012)
- 2011(24297)
- 2010(24063)
- 2009(22217)
- 2008(20918)
- 2007(18519)
- 2006(15965)
- 2005(13249)
- 学科
- 济(110025)
- 经济(109894)
- 业(79551)
- 管理(78288)
- 企(62371)
- 企业(62371)
- 方法(50595)
- 数学(44215)
- 数学方法(43596)
- 农(40072)
- 中国(29990)
- 财(29899)
- 农业(27353)
- 业经(26926)
- 地方(24159)
- 学(21615)
- 制(19701)
- 贸(19357)
- 贸易(19348)
- 易(18780)
- 理论(17988)
- 务(17269)
- 财务(17185)
- 财务管理(17149)
- 环境(16988)
- 技术(16744)
- 和(16448)
- 企业财务(16193)
- 银(15701)
- 划(15690)
- 机构
- 学院(386106)
- 大学(383333)
- 管理(154546)
- 济(153567)
- 经济(150277)
- 理学(135287)
- 理学院(133803)
- 管理学(131314)
- 管理学院(130594)
- 研究(123890)
- 中国(90918)
- 京(79087)
- 科学(76258)
- 财(68799)
- 农(62392)
- 所(59681)
- 业大(57220)
- 中心(57218)
- 财经(55997)
- 江(54955)
- 研究所(54655)
- 范(52277)
- 师范(51840)
- 经(51090)
- 北京(48840)
- 农业(47585)
- 经济学(46544)
- 院(45441)
- 州(44820)
- 经济学院(42202)
- 基金
- 项目(272692)
- 科学(215680)
- 研究(201666)
- 基金(198553)
- 家(171982)
- 国家(170516)
- 科学基金(147814)
- 社会(128660)
- 社会科(121665)
- 社会科学(121637)
- 省(106291)
- 基金项目(105281)
- 自然(95026)
- 教育(93443)
- 自然科(92860)
- 自然科学(92840)
- 自然科学基金(91134)
- 划(88973)
- 编号(83327)
- 资助(80790)
- 成果(66477)
- 重点(60625)
- 部(59968)
- 发(58341)
- 创(56582)
- 课题(56516)
- 国家社会(53032)
- 创新(52665)
- 教育部(52152)
- 科研(51916)
- 期刊
- 济(165246)
- 经济(165246)
- 研究(108346)
- 中国(70372)
- 农(60698)
- 学报(58827)
- 科学(55717)
- 管理(54795)
- 财(51502)
- 大学(45978)
- 学学(43479)
- 教育(43261)
- 农业(41155)
- 技术(33491)
- 融(30960)
- 金融(30960)
- 业经(30702)
- 财经(26327)
- 经济研究(25890)
- 经(22584)
- 问题(21648)
- 图书(19132)
- 版(19030)
- 业(19006)
- 科技(18186)
- 技术经济(17584)
- 商业(17282)
- 理论(17241)
- 资源(16971)
- 现代(16968)
共检索到5458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恒 王征兵 朱玉春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问题作为我国脱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如何精准识别连片特困地区绝对贫困农户和测度农户多维贫困状况,是实施精准扶贫政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条件。本文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秦巴山区为例,基于陕西、甘肃和四川3省1316个农户的微观调查数据,运用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劳动力流动对农户收入贫困及多维贫困的作用机理。研究表明:(1)劳动力流动比例每提升1单位,农户家庭陷入收入贫困的概率显著降低23.2%,陷入多维贫困的概率显著增加8.4%,表明劳动力流动会显著缓解农户收入贫困,但也会加剧农户多维贫困的发生;(2)在控制变量中,户主年龄、人口规模和户主婚姻对农户收入贫困有显著影响;户主婚姻、人口规模、抚养负担和医疗条件对农户多维贫困有显著影响。建议重点改善秦巴山区农户人居生活环境,提高基本生活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减缓农户多维贫困的发生。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郝晓薇 黄念兵 庄颖
基于乡村振兴视角,运用国际上最通用的多维贫困指数测算的AF方法的原理和测算步骤。本文先以K=2维度下的各省各年的农村多维贫困指数为被解释变量,再构建出基本公共服务指标框架,以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四类基本公共服务为解释变量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回归分析。结论表明,基本公共服务对农村多维贫困存在减贫效益,而且不同基本公共服务的减贫效应不一致,在"赋能"机制上占主导地位的义务教育和医疗卫生的减贫效应更大。因此大力发展公共基本服务,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及有效脱贫意义重大。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韩佳丽
决胜脱贫攻坚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现阶段我国农村贫困分化问题凸显,扶贫政策的边际效率不断递减、边际成本不断上升。在这一现实背景下,农村劳动力流动作为一种自发性的经济决策行为,是帮助贫困人口脱离贫困的主要政策倾向。然而,新时期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内外部环境已发生根本性转变,这对其减贫效应的发挥形成了巨大挑战。因此,通过具有代表性的连片特困地区微观农户调查数据考察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减贫的现状,深入剖析其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并在此基础上,从立体化结构视角,结合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发展等宏观战略针对性地提出加快发展贫困地区特色产业,促进劳动力的本地非农就业等五项政策优化路径。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韩佳丽 王志章 王汉杰
本文以连片特困地区微观农户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A-F指数及BP神经网络法测度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状况,并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及广义倾向得分匹配法研究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户多维贫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农村劳动力流动家庭的多维贫困状况要明显优于非劳动力流动家庭;(2)农村劳动力流动能够有效减缓农户多维贫困,但主要体现在物质层面,除了教育维度之外,对于其它非物质层面的贫困维度,作用尚不显著;(3)农村劳动力流动强度与农户多维贫困之间呈现"U形"关系;(4)农村劳动力流动能够有效缓解一般多维贫困户的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宋俊秀 钱力 倪修凤
基于2014~2017年原始数据,从动态三支决策视角下,构建包括社会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水平和生态环境水平4个维度的多维贫困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时序和截面两个方向对连片特困地区多维贫困进行评价,以此为依据进行动态三支决策分析,并运用Arc GIS软件刻画出片区多维贫困时空分布及演变,为片区有效治理多维贫困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认为:总体上,连片特困地区多维贫困现象仍然存在,但呈现出明显的减缓趋势;各片区多维贫困程度存在较大差异,贫困治理有效性不同;片区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较快,而生态环境水平提升趋势不明显;片区多维贫困分布呈现出"由东南地区向西北地区逐渐加深"的空间分布特征。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李浩军 张彦霞 吴陈轩
贫困问题是影响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问题。现阶段,通过精准扶贫,我国所有贫困县已全部脱帽,脱贫攻坚取得惊人成就。如何在巩固脱贫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化解相对贫困现象,助推乡村振兴,则是下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本文以马克思关于贫困问题的相关论述为理论分析工具,结合我国扶贫开发,为减少相对贫困和实现乡村振兴建言献策。
关键词:
减贫 乡村振兴 实体经济 电子商务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郭宁宁 钱力
基于能力贫困视角,构建了包含收入、教育、健康和生活条件4个维度10个指标的多维贫困识别指标体系,采取A-F对安徽省大别山连片特困区多维贫困进行测度。结果表明:单维分析中,片区非收入贫困比收入贫困严重,其中户主教育程度、做饭燃料贫困发生率相对较高;多维分析中,片区多维贫困覆盖面广,但重度多维贫困程度较低;从各指标来看,做饭燃料、户主教育程度、健康情况贡献率较高,是片区农户贫困的主要原因;从各地区来看,各地区多维贫困存在差异,安庆地区多维贫困程度相对较低,阜阳地区多维贫困程度相对较高。
关键词:
多维贫困 连片特困区 能力贫困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恒 王博 朱玉春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打赢脱贫攻坚战。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我国精准扶贫的重点区域,致贫因素复杂,扶贫任务艰巨。基于秦巴山区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A-F测度方法对农户多维贫困进行测度与分解,并运用Probit回归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户在厕所类型、做饭燃料、健康状况和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贫困现象普遍。K=3时,农户多维贫困发生率高达90.56%,多维贫困指数为0.391 6;农户家庭65岁以上人数、耕地面积、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对农户多维贫困有显著正向影响;户主婚姻状况、受教育水平、健康状况、家庭人口数量等对农户多维贫困有显著负向影响。建议从生活水平、健康医疗、养老保障和教育等方面进行重点扶贫,使农户早日脱贫致富。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户 多维贫困 精准扶贫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韩佳丽
消除贫困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既有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都表明了,农村劳动力流动是贫困农户脱贫增收的有效途径。"离土不离乡"作为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重要形式,是新时期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选择,然而,其对贫困农户的减贫效应尚未得到充分重视。基于此,本文以我国连片特困地区微观农户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从"离土"与"离乡"的双重视角探讨了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户收入贫困及多维贫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在收入贫困层面,"离乡"的减贫作用大于"离土";(2)在多维贫困层面,"离土"能够有效改善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状态,而"离乡"则尚未起到显著作用;(3)进一步研究表明,自我雇佣活动对农户收入贫困的改善作用略低于受雇佣活动,但在农户多维贫困层面,自我雇佣活动则发挥了更加积极的减贫作用。显然,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新时期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减贫政策的针对性调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贫困地区 离土 离乡 收入贫困 多维贫困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孙明慧
农村相对贫困治理是继绝对贫困治理之后面临的新贫困问题,是实现乡村振兴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相对贫困治理是遏制返贫现象,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破解"三农"问题,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化解农村主要矛盾,满足农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解决农村相对贫困问题需要建立长期、稳定、有效的治理机制,即相对贫困衔接机制、脱贫内生动力机制、多方力量扶持机制,从而发挥各项制度、政策、法规的常态化贫困治理功能。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农村相对贫困 治理机制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管睿 余劲
改革开放40多年来,随着扶贫政策的不断推进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中国乡村治理体系迎来了重要的发展契机,却也面临着严重的信任危机。本文利用2017年中国6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1045户农户数据,采用多元处理效应模型探究了精准扶贫政策及劳动力市场的双重排斥对中国贫困地区农户乡村治理体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首先,精准扶贫政策与劳动力市场均对中国乡村社会治理体系造成了严峻影响,且其影响程度呈现出“差序格局”。其次,相较于精准扶贫政策对贫困地区社会信任稳态的冲击,劳动力市场排斥对农户的冲击影响范围更广,影响程度更大。最后,当精准扶贫政策与劳动力市场对农户造成双重排斥时,农户社会信任将出现系统性失衡。因此,一方面要提高贫困人口识别精度,调整扶贫资源分配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及地方性市场培育;另一方面要鼓励并保障农业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及充分就业,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以提高农业人口收入并扩大农业部门就业,进而缓解制度及经济双重排斥对中国贫困地区乡村治理体系的冲击。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周强
本文使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2000—2015年跟踪数据,比较分析了农村家庭收入贫困与多维贫困的长期变动情况。在此基础上,使用Cox比例风险与动态Probit模型实证研究了跨期贫困的动态转化概率、状态依赖及其影响因素等问题。研究发现,农村多维贫困发生率下降幅度比收入贫困发生率下降幅度高出近20个百分点,但未脱贫的多维贫困家庭比收入贫困家庭具有更明显的贫困适应性。随着贫困持续时间的增加,无论是收入贫困还是多维贫困,中断当前贫困状态的可能性都下降了。进一步分析发现,子代职业地位、子代教育、城镇化水平和交通便捷度等因素显著降低了贫困家庭的贫困适应性与状态依赖,而贫困补贴对部分贫困家庭产生了补贴依赖效应,从而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其贫困适应性。本研究在理论上丰富了有关贫困动态性的探讨,为有效破解低收入群体的贫困状态依赖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周强
本文使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2000—2015年跟踪数据,比较分析了农村家庭收入贫困与多维贫困的长期变动情况。在此基础上,使用Cox比例风险与动态Probit模型实证研究了跨期贫困的动态转化概率、状态依赖及其影响因素等问题。研究发现,农村多维贫困发生率下降幅度比收入贫困发生率下降幅度高出近20个百分点,但未脱贫的多维贫困家庭比收入贫困家庭具有更明显的贫困适应性。随着贫困持续时间的增加,无论是收入贫困还是多维贫困,中断当前贫困状态的可能性都下降了。进一步分析发现,子代职业地位、子代教育、城镇化水平和交通便捷度等因素显著降低了贫困家庭的贫困适应性与状态依赖,而贫困补贴对部分贫困家庭产生了补贴依赖效应,从而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其贫困适应性。本研究在理论上丰富了有关贫困动态性的探讨,为有效破解低收入群体的贫困状态依赖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童天天 周一鸣
从多维贫困视角探讨社会保险的减贫效应,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国家扶贫政策的科学性和精准性。本文通过构建A-F多维贫困指数,检验社会保险对贫困恶性循环的调节作用以及多维减贫效应。研究发现:单一维度贫困之间存在恶性循环效应,形成从收入到健康、心理状态再到收入的循环怪圈;社会保险能够调节和减缓各维度贫困之间的恶性循环,减少居民陷入深度贫困的概率,其中,社会医疗保险的调节作用和减贫效果更为显著;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居民陷入多维贫困的可能性,但效果上存在明显的群体差异,对城镇居民、老年群体和低收入群体的扶贫效果更为显著。有鉴于此,应该充分发挥社会保险的减贫作用,确保贫困人口都能享受社会保险扶贫的政策红利。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庆红
[目的]考察新疆连片特困地区主要民族多维贫困的程度和特征,为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基于能力贫困理论构建新疆连片特困地区多维贫困识别指标体系,利用AF法,基于新疆连片特困地区农户生计调研数据测度汉族、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多维贫困的程度,利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研究各主要民族多维贫困的特征,剖析其产生原因。[结果]连片特困地区各主要民族都面临着多维贫困问题,且非收入贫困比收入贫困严重;与汉族相比,维吾尔族和柯尔克孜族的多维贫困覆盖率高,贫困程度严重;从各维度对多维贫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