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604)
2023(9607)
2022(8137)
2021(7620)
2020(5967)
2019(13544)
2018(13581)
2017(25340)
2016(13732)
2015(15078)
2014(14554)
2013(14164)
2012(12834)
2011(11884)
2010(11924)
2009(11302)
2008(10556)
2007(9611)
2006(8652)
2005(7210)
作者
(37948)
(31721)
(31595)
(29784)
(19749)
(15560)
(14304)
(12301)
(11961)
(11438)
(10808)
(10789)
(10130)
(9805)
(9584)
(9569)
(9505)
(9126)
(9017)
(8872)
(7819)
(7781)
(7534)
(7333)
(7166)
(7136)
(7030)
(6895)
(6497)
(6399)
学科
(53995)
经济(53952)
(37047)
管理(35550)
(30251)
(25226)
企业(25226)
农业(20518)
地方(18187)
方法(17580)
业经(15608)
数学(14920)
数学方法(14665)
中国(14356)
环境(12247)
(11269)
(11250)
(10320)
(10311)
(9252)
土地(8756)
(8738)
农业经济(8626)
(8547)
(8506)
贸易(8500)
地方经济(8350)
资源(8312)
(8151)
发展(7845)
机构
学院(188056)
大学(179557)
管理(71735)
(70102)
经济(68276)
研究(63885)
理学(61455)
理学院(60700)
管理学(59499)
管理学院(59155)
中国(48036)
科学(41421)
(38446)
(38093)
(31564)
中心(30524)
业大(30252)
(29563)
(29547)
研究所(28883)
农业(28447)
(28198)
师范(28020)
(24272)
(23426)
北京(23376)
财经(23208)
师范大学(21976)
(21367)
(20571)
基金
项目(130216)
科学(101922)
研究(98863)
基金(90751)
(78982)
国家(78245)
科学基金(66682)
社会(61698)
社会科(57972)
社会科学(57957)
(53941)
基金项目(48853)
(44328)
教育(43858)
编号(43006)
自然(41576)
自然科(40428)
自然科学(40420)
自然科学基金(39610)
资助(34929)
成果(33771)
(30798)
课题(29718)
重点(29670)
(26798)
(26755)
(24953)
创新(24889)
发展(24756)
国家社会(24610)
期刊
(89412)
经济(89412)
研究(49707)
(41054)
中国(39508)
科学(28606)
农业(27539)
学报(27218)
管理(23208)
(21529)
教育(20964)
大学(20779)
业经(20146)
学学(19654)
技术(16166)
(15327)
金融(15327)
资源(13170)
(12858)
经济研究(11780)
问题(11572)
(10802)
农业经济(10146)
农村(9959)
(9959)
财经(9703)
科技(9303)
(9034)
图书(9029)
现代(9028)
共检索到2781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云兰  
文章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以典型的石漠化区域——广西为例,开展西南喀斯特地区耕地生态安全评价,在分析广西概况及耕地利用情况的基础上,利用生态足迹模型测算2003—2017年广西耕地人均生态足迹、耕地人均生态承载力、耕地生态盈余、耕地生态压力指数和耕地生态可持续指数,分析广西耕地生态系统安全状态。2003—2017年广西耕地人均生态承载力呈波动变化,但总体平稳,耕地人均生态足迹均大于生态承载力,且呈波动上升趋势,15年间增加了17.03%,导致耕地生态赤字程度不断加剧。耕地生态压力指数和生态可持续指数显示,广西耕地生态系统处于重度不安全、弱不可持续状态,且这种状态还在不断恶化。为有效遏制西南喀斯特地区耕地生态系统恶化,应强化民众耕地保护意识、优化农业生产条件、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保护耕地生态环境和完善耕地生态安全预警系统等。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邓广山  江柯  
农户生计行为对农村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经过一系列治理,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但恶化趋势仍然存在。其根本原因在于,在严峻的生态环境约束下,迫于生计压力农户破坏生态环境的驱动因素仍未消除。促进农户生计方式转型、实现农户可持续生计,是助推乡村振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是化解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发展矛盾的重要途径。从促进农户生计方式转型的角度出发,探讨西南喀斯特地区乡村振兴路径。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文路  覃建雄  张江峰  
[目的] 通过对黔南州乡村旅游发展与石漠化治理、乡村振兴成效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对该地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在构建发展水平指标的基础上,采用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评价2005—2019年三者系统的发展状况,通过耦合模型计算乡村旅游发展与石漠化治理,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结果](1)黔南州石漠化治理、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振兴成效的综合发展水平均呈显著上升趋势,三者系统发展均受国家政策影响较强。(2)黔南州乡村旅游发展和石漠化治理的耦合大致由低水平高速率发展阶段向高水平低速率发展阶段演化。两者系统耦合协调等级由严重失调逐步发展为中间协调。(3)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成效的耦合度大致分为低水平低速率发展阶段、低水平高速率发展阶段和高水平低速率发展阶段。两者系统协调等级由中度失调逐步发展为中间协调,尚存在一定提升空间。[结论] 高质量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是助推黔南州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优选之路。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方世巧  熊静  滕容梅  欧开航  杨昕  
乡村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共融共促有助于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西南喀斯特地区8个省份为具体研究对象,基于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乡村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测度,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两大系统耦合协调关系及相互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乡村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作用强,且耦合协调度呈现逐年优化趋势,总体呈四周高、中部低,且以“U”字型由四周向中部逐渐降低的空间差异特征;研究初期为乡村旅游滞后型,后期逐步实现同步,并向更好的协调类型发展;两大系统耦合协调是受文化作用力、经济驱动力、产业聚集力、政府推动力以及公共服务支撑力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生态文化的影响力最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方世巧  熊静  滕容梅  欧开航  杨昕  
乡村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共融共促有助于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西南喀斯特地区8个省份为具体研究对象,基于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乡村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测度,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两大系统耦合协调关系及相互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乡村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作用强,且耦合协调度呈现逐年优化趋势,总体呈四周高、中部低,且以“U”字型由四周向中部逐渐降低的空间差异特征;研究初期为乡村旅游滞后型,后期逐步实现同步,并向更好的协调类型发展;两大系统耦合协调是受文化作用力、经济驱动力、产业聚集力、政府推动力以及公共服务支撑力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生态文化的影响力最大。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佳伊  张盼  鲁莎莎  
基于喀斯特地区2019—2021年6219份农户样本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剖析农村劳动力流失对耕地绿色利用的直接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农村劳动力流失通过种植结构调整产生的间接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流失对耕地绿色利用呈显著负向影响,且该结论在经过内生性检验后仍然成立。种植结构调整在农村劳动力流失对耕地绿色利用的影响中发挥了间接效应,其中复种指数下降和“非粮化”分别会强化和弱化农村劳动力流失对耕地绿色利用的影响。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佳伊  张盼  鲁莎莎  
基于喀斯特地区2019—2021年6219份农户样本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剖析农村劳动力流失对耕地绿色利用的直接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农村劳动力流失通过种植结构调整产生的间接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流失对耕地绿色利用呈显著负向影响,且该结论在经过内生性检验后仍然成立。种植结构调整在农村劳动力流失对耕地绿色利用的影响中发挥了间接效应,其中复种指数下降和“非粮化”分别会强化和弱化农村劳动力流失对耕地绿色利用的影响。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连峰  黄英  
当前农业生产片面追求耕地资源的经济效益,却忽视了其本身具有的生态价值,导致耕地被过度开发,生态环境面临的不利影响愈发严重。为有效协调农业经济发展与耕地生态保护的冲突,贯彻乡村振兴战略,构建耕地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势在必行。然而,当前我国的耕地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在内生的立法架构和外化的运行目的方面均存在问题,亟待完善。本文通过汲取西方相关制度的立法和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实情况,探讨完善我国特色的耕地补偿法律制度,以实现农村“生态振兴”宏伟目标。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秦俊丽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村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发展休闲农业可以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改善农业农村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山西自然资源独特,人文景观丰富多彩,具有发展休闲农业良好的资源条件和环境优势。在剖析休闲农业发展原则和动力模式基础上,分析了山西休闲农业总体发展布局、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探讨山西特色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以期突破瓶颈、寻求机遇、科学规划,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谋求休闲农业发展的最优路径。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贺斐  刘灿  肖自强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喀斯特地貌重要分布区。本文在生态明视角下对"十二五"以来广西喀斯特石漠化山区已实施的补充地项目实践及成效进行了梳理分析,指出了当前广西耕地保护面的形势和困境,提出喀斯特石漠化山区的耕保路径。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饶静  张闻龙  郭晨晓  袁伟  
耕地抛荒发生于国家现代化发展转型的背景下,影响着粮食安全和农业农村发展。本研究以河南省L市D镇为例,在农民理性和农政研究的理论基础上形成"农户生计理性"分析框架,解释了农户耕地抛荒行为,提出了耕地抛荒的"社会生态治理路径"。研究认为,耕地抛荒是发展过程中农民根据家庭生计类型进行理性选择的结果,要解决耕地抛荒问题,应引导农民的生计理性、利用本土资源、激发农户韧性,通过有效调节社会系统和耕地生态系统之间的复杂关系,在农户生计和耕地保护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饶静  张闻龙  郭晨晓  袁伟  
耕地抛荒发生于国家现代化发展转型的背景下,影响着粮食安全和农业农村发展。本研究以河南省L市D镇为例,在农民理性和农政研究的理论基础上形成"农户生计理性"分析框架,解释了农户耕地抛荒行为,提出了耕地抛荒的"社会生态治理路径"。研究认为,耕地抛荒是发展过程中农民根据家庭生计类型进行理性选择的结果,要解决耕地抛荒问题,应引导农民的生计理性、利用本土资源、激发农户韧性,通过有效调节社会系统和耕地生态系统之间的复杂关系,在农户生计和耕地保护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徐雨利   龙花楼   屠爽爽   姜棪峰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地域人地关系日益复杂,乡村面临整合有限资源实现产业转型发展的现实难题。论文从乡村地域系统“要素—结构—功能”转变的视角出发,对乡村产业重构的概念内涵与驱动力进行阐释,并以广西为例,根据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对乡村产业重构的典型模式进行划分,基于此构建乡村产业重构的保障机制。结论如下:(1)乡村产业重构可理解为基于当地发展条件与外部市场环境,整合劳动力、土地、资本等基本生产要素,通过产业培育、调整、升级与转型,优化空间布局,延伸产业链条,完善产业体系,以实现乡村产业内部良性均衡发展与对外产生输出价值的过程,具有主体多元化与业态多样化的特征。(2)在产业重构的具体实践中,乡村地域系统的外源驱动力与内生发展力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产业发展相关的各要素耦合协调。(3)乡村产业重构包括农业种养专业化模式、传统文化产业化模式、乡村旅游驱动型模式、工业制造业集聚型模式与商贸物流服务型模式等5种典型模式。(4)政策方面应重点破除体制机制壁垒,引导关键生产要素向乡村地区集中;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布局,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不动摇。通过综合施策,以期为乡村产业重构实践提供机制保障,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甘晓辉   王建辉   伍婷   王文君  
本文总结了乡村地区的用地保障现状,厘清了其目前制约用地的关键问题,并提出了完善规划统筹保障机制、创新盘活存量集体建设用地路径、分类实施差异化项目用地报批方式、集成土地政策促使项目落地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徐姗姗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明确的部署和提出了总体要求,这是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需要。要实现乡村振兴蓝图,关键在人才,人才是撑起乡村振兴战略"台柱子"。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首先是人才振兴,乡村振兴战略给予乡村人才振兴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为适应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必须进一步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造就一支数量宏大、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乡村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这是摆在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一项紧迫任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