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002)
- 2023(14407)
- 2022(11990)
- 2021(11458)
- 2020(9221)
- 2019(21167)
- 2018(21098)
- 2017(39391)
- 2016(21425)
- 2015(24170)
- 2014(24304)
- 2013(23350)
- 2012(21510)
- 2011(19277)
- 2010(19259)
- 2009(17358)
- 2008(16462)
- 2007(14860)
- 2006(12850)
- 2005(10887)
- 学科
- 济(82726)
- 经济(82620)
- 管理(58085)
- 业(57385)
- 企(43658)
- 企业(43658)
- 农(34599)
- 方法(33980)
- 数学(29499)
- 数学方法(29057)
- 中国(24385)
- 地方(23383)
- 农业(23266)
- 财(21800)
- 业经(21324)
- 制(17908)
- 学(15357)
- 理论(14932)
- 银(13644)
- 银行(13617)
- 贸(13556)
- 贸易(13543)
- 易(13083)
- 行(12991)
- 融(12797)
- 金融(12789)
- 和(12538)
- 环境(12478)
- 技术(12435)
- 务(12366)
- 机构
- 学院(288664)
- 大学(282314)
- 济(110726)
- 管理(109667)
- 经济(107928)
- 理学(93732)
- 研究(93063)
- 理学院(92666)
- 管理学(90849)
- 管理学院(90289)
- 中国(71272)
- 京(58689)
- 科学(56845)
- 财(51900)
- 农(50762)
- 江(47078)
- 中心(45863)
- 所(45030)
- 业大(43123)
- 范(40889)
- 研究所(40568)
- 师范(40464)
- 财经(40359)
- 农业(38424)
- 州(37508)
- 经(36483)
- 北京(35779)
- 院(34572)
- 技术(34244)
- 省(33310)
- 基金
- 项目(196625)
- 科学(154066)
- 研究(149984)
- 基金(138281)
- 家(119411)
- 国家(118276)
- 科学基金(101858)
- 社会(92912)
- 社会科(87507)
- 社会科学(87485)
- 省(81636)
- 基金项目(73353)
- 教育(71089)
- 划(66153)
- 编号(64284)
- 自然(64084)
- 自然科(62542)
- 自然科学(62524)
- 自然科学基金(61354)
- 资助(55210)
- 成果(52064)
- 课题(45289)
- 重点(44415)
- 发(43818)
- 部(42623)
- 创(41214)
- 创新(38339)
- 项目编号(37997)
- 年(37405)
- 国家社会(37302)
- 期刊
- 济(129649)
- 经济(129649)
- 研究(82537)
- 中国(65616)
- 农(51154)
- 学报(43462)
- 教育(42735)
- 财(41222)
- 管理(40542)
- 科学(40086)
- 大学(34469)
- 农业(33846)
- 学学(32045)
- 技术(29783)
- 融(27745)
- 金融(27745)
- 业经(25457)
- 财经(19156)
- 经济研究(17966)
- 问题(17019)
- 图书(16817)
- 经(16510)
- 业(15771)
- 版(15353)
- 职业(14144)
- 坛(13292)
- 论坛(13292)
- 资源(13216)
- 技术经济(12898)
- 科技(12864)
共检索到4388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征信
[作者]
魏平 姚路
结合青海省民族地区信用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和农村信贷供需特点,分析认为加快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对于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青海省辖内民族地区信用体系基础薄弱、金融生态不良、信用体系不健全,导致信用体系建设滞后,对农牧区信贷市场和农牧民脱贫进度产生了较大影响。建议构建覆盖省州县的多层级牧民信用信息系统;从困难问题出发,改善民族地区信用环境;从多方面入手,为民族地区的信用体系建设提供良好环境;通过建设民族地区的信用体系软环境,保障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关键词:
民族地区 信用体系 乡村振兴战略
[期刊] 征信
[作者]
马建斌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做好包括普惠金融在内的五篇大文章,为未来普惠金融发展明确了方向。青海省作为少数民族聚集、农牧民担保抵押物缺乏的经济落后省份,普惠金融需求十分旺盛。近年来,青海省积极将大数据、金融科技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相融合,加强农村信用信息共享和应用,为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重要支撑,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青海省实践,系统梳理了制度安排加快、数字建设利好、发展态势跨体系、信用主体价值加速激活等全国发展趋势,深入分析了当前数字赋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推进乡村振兴存在的信息安全风险、信用评定标准缺乏、信息供需不匹配等问题,并针对性提出了强化信息安全、统一信用标准、优化采集评价、丰富应用场景等建议。
关键词:
数字技术 农村信用体系 乡村振兴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景福 黄江
民族地区推进乡村振兴、构建高品质现代化的乡村产业体系应努力遵循生态化机制、市场化机制和产业结构优化机制,形成持续增强乡村产业竞争力和创新发展力的新格局。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基本路径包括推进龙头企业“上山下乡”的产业链一体化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与大公司及现代产业融合衔接;挖掘少数民族文化内涵塑造特色产业的文化品牌,提升区域特色产业市场竞争力;发挥民族地区绿水青山、特色文化的资源优势,构建乡村“一二三产业综合体”,依托景区“增长极”拓展“文化+生态”的深度乡村旅游,依托特色资源推进特色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以及采取多种途径对“三农”“三牧”进行以素质能力、专业技术提升为目标的“技术赋能”等。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民族地区 乡村产业 文化品牌
[期刊] 征信
[作者]
徐文平
深入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促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江西省鹰潭市通过强化与乡村自治、金融科技、农村改革相结合,在创新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方面积极探索。从鹰潭市的实践出发,总结创建工作的做法和成效,分析存在的不足,对我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信用体系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期刊] 征信
[作者]
郭保荣 巩晋伟
2021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开局之年,深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有效改善农村信用环境、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山西省运城市调整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重点,创新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方式方法,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更加适应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在阐述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与乡村振兴关系的基础上,总结运城市近年来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好做法、好经验,重点归纳当前运城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新亮点及取得的新成效。最后,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征信
[作者]
倪海鹭 袁磊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新形势下,根植于"三农"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面临新的任务和挑战。中国人民银行徐州市中心支行突出"一县一品"创建思路,初步形成了徐州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基本框架。从徐州市实践看,我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存在框架机制仍不适应、推进合力尚未形成、政策支持体系有待加强等问题。因此,应建立新时代农村信用体系总框架、新机制,强化农村信用体系合力保障机制,以机制创新推动制度性供给,促进我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更好发展。
[期刊] 征信
[作者]
李振邦 岳宗园 李卫红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与乡村振兴之间具有高度的耦合性。一方面,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可以作为“软基础设施”在农业投融资、乡村治理、社会信用建设与法制建设等方面助推乡村振兴。另一方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样在战略支持、政策保障、拓展应用场景等方面反作用于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因此,应营造良好的环境催化耦合、开发利用新技术促进耦合、形成结果运用机制强化耦合、完善配套信用体系保障耦合,促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与乡村振兴间的良性互动和耦合发展。
关键词:
农村信用体系 乡村振兴 耦合研究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郑辉
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和重要产粮基地,对全国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贡献巨大,大量农村技能人才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发挥河南省农村人力资源优势,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农民职业技能人才,还须进一步完善目标体系、结构体系、教学体系和管理体系的建设,以期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促进农民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更趋完备。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农村技能 职业教育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张萍 黄凯丽 赵海波 李文峰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在云南民族地区,要想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必须在考虑云南民族地区特殊性的基础上充分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云南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问题逐渐显露出来。文章立足云南多民族融合发展的前提,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总结概括,并提出与之对应的优化措施。
[期刊] 征信
[作者]
温顺生 刘雅馨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途径、乡风文明的实现载体、乡村治理有效的生动体现,在撬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广西巴马县探索实行的“五位一体”农村信用体系,成效颇丰,但是在人才储备、信息采集、政策执行、产品供给、农户参与等方面仍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因此,应引入市场要素,扶持第三方机构;完善评级方案,规范评级程序;丰富信用产品,扩大发展空间;协调多方主体,发挥内生动力,不断优化我国农村信用体系。
[期刊] 征信
[作者]
闫永晶
在当前全国信用建设形势发生新变化、党中央对信用建设提出新要求的背景下,结合青海省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搭建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改善信用建设外部环境、深入推进小微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拓宽信用产品应用范围、争取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等加快青海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步伐的思路。
[期刊] 征信
[作者]
闫永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青海省全面实施深化改革工作,地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步伐显著加快。但是,还需通过自上而下的统一部署和强有力的制度约束,来解决信用基础薄弱、共享平台缺失、建设合力不足和以点带面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提出建立"总体要求——任务分解——基础工作——专项示范——支撑体系"这样一种全面的制度安排,以此为深化青海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社会信用体系 信用信息 青海 发展路径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介勇 周墨竹 王祥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中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关系着国家现代化的成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乡村振兴规划体系,统筹协调和优化配置城乡要素资源。论文基于地理学综合视角,深入分析乡村概念内涵与乡村发展的基本特征,总结乡村振兴规划的基本性质与存在的主要问题,初步构建了乡村振兴规划体系框架。结果表明:①乡村包含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和地理空间多重属性,具有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功能,乡村振兴发展是乡村资源开发利用、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人文耦合的综合过程;②乡村系统具有要素分散性和发展自组织性、空间异质性和类型多样性、对区域和城市依赖性与产业发展受自然因素强限制的基本特征;③乡村振兴规划是对乡村空间要素资源配置的统筹协调过程,其本质是以促进公平为导向的规划,应更加强调规划参与过程及其统筹协调能力;④当前中国乡村规划尚未形成完整体系,缺少法律基础,规划技术理论发展较滞后,规划边界模糊、规划深度不够,规划实施保障机制不健全;⑤基于上述理论和问题分析,构建了包含主体规划系统、制度保障系统、技术支持系统、多规协调系统和参与反馈系统的"五位一体"乡村振兴规划体系。该体系可以高效配置乡村要素资源,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有利于形成规划合力,增强乡村振兴规划的权威性、可行性和实用性。
关键词:
乡村系统 乡村振兴 规划性质 规划体系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尹金承 庄晋财 成华
乡村振兴战略思想是一个科学理论体系,不仅具有完整的形成过程,同时还具有系统性和实践性。该思想体系指导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临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了以下实践创新:一是从城市一元驱动到城乡二元驱动;二是从发展农业到农业农村系统发展;三是从关注收入增收到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思想体系 实践创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