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405)
- 2023(9076)
- 2022(7362)
- 2021(6837)
- 2020(5466)
- 2019(12119)
- 2018(11927)
- 2017(22207)
- 2016(12344)
- 2015(13388)
- 2014(13624)
- 2013(13198)
- 2012(12382)
- 2011(11327)
- 2010(11610)
- 2009(10774)
- 2008(10492)
- 2007(9940)
- 2006(8839)
- 2005(7701)
- 学科
- 济(45447)
- 经济(45380)
- 业(37540)
- 管理(32580)
- 农(27112)
- 企(26503)
- 企业(26503)
- 农业(18222)
- 方法(15248)
- 中国(14812)
- 业经(14158)
- 制(13558)
- 财(13478)
- 数学(12669)
- 数学方法(12459)
- 地方(11550)
- 学(10979)
- 银(9778)
- 银行(9759)
- 体(9508)
- 行(9410)
- 策(9162)
- 融(8668)
- 金融(8661)
- 理论(8225)
- 发(8136)
- 贸(7713)
- 贸易(7705)
- 农业经济(7562)
- 易(7524)
- 机构
- 学院(174926)
- 大学(170948)
- 济(65737)
- 经济(63927)
- 管理(62873)
- 研究(62389)
- 理学(53530)
- 理学院(52860)
- 管理学(51793)
- 管理学院(51440)
- 中国(47314)
- 科学(38578)
- 农(38095)
- 京(35974)
- 财(32080)
- 所(31701)
- 中心(29281)
- 研究所(28805)
- 农业(28776)
- 江(28683)
- 业大(27993)
- 财经(24783)
- 范(24639)
- 师范(24333)
- 州(22799)
- 院(22585)
- 经(22392)
- 北京(22083)
- 省(21982)
- 技术(20411)
- 基金
- 项目(116251)
- 科学(90804)
- 研究(86051)
- 基金(82850)
- 家(73295)
- 国家(72566)
- 科学基金(60860)
- 社会(54082)
- 社会科(50819)
- 社会科学(50804)
- 省(46899)
- 基金项目(42958)
- 教育(39649)
- 划(39244)
- 自然(38342)
- 自然科(37469)
- 自然科学(37457)
- 自然科学基金(36807)
- 编号(35913)
- 资助(33188)
- 成果(30528)
- 重点(26476)
- 课题(26105)
- 发(25869)
- 部(25080)
- 性(23910)
- 创(23875)
- 创新(22208)
- 国家社会(22157)
- 科研(21732)
共检索到2709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余绪鹏 万灵娟
扎根于乡土社会的基层干部,是最重要的基层治理主体和乡村领导力量。在此背景下,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重任必然落在基层干部身上。但是在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中,乡村发展面临人才紧缺。从历史、经济和政治三个维度来看,基层干部面临着双重压力和双重风险的主体性困境,破除这一困境的长远之策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现阶段要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困境突围,必须构建起完备的人才支持系统,不仅要提升干部自身的治理能力,而且要推动其他主体的参与并加强其建设。具体措施包括:实现由"政府本位"向"农民本位"的功能转换;通过严抓"关键少数"来优化基层政治生态;鼓励并推动农民工返乡创业;积极培育新型社会组织,大力引进社会工作人才,加强农村社会工作建设,探索适合本地特点的农村社会工作模式。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杨倩茹
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必要也必须加强对基层干部历史主动精神的培育。这样不仅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也可以推动乡村振兴、提升基层干部的个人本领。然而在培育过程中还存在着培育意识淡薄、培育缺乏针对性以及培育成效性需提升等问题。为了提高培育的实效性,强化培育的效果,需要国家与社会、基层干部个人、所属单位和部门的共同努力。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何林英 钟语嫣 何祖峰
农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和动力。我国农民的市场经济人角色是从传统小农经济的自然人角色中演进而来,逐渐开放的。从生存理性,转向于经济理性。当前农民市场经济主体性还面临着主体意识缺乏、主体权利支撑缺位、主体地位缺失等困境。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民 市场经济 主体性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黄建红
政策对于促进乡村振兴发展处于首要的地位,然而各种政策的最终落实和维护都需要基层政府卓有成效的执行。本文基于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从政策框架、执行机构、目标群体以及政策环境四个方面来分析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运用文献研究、田野调查等方法,对C县H镇农业现代化政策执行过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农业政策执行面临逐级发包制的政策执行梗阻、压力型体制下的基层政府执行变通、奥尔森困境下的政策认同迷失、歪嘴和尚隐喻下的差序化信任等四重困境。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如何破解农业政策执行过程中面临的种种困境,需要从政策框架的适用性、执行机构的执行能力、目标群体的接受度以及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等等方面提升基层政府政策执行力,以加强乡村振兴战略及其各项农业政策的执行效果,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李一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一直集中在工业和城镇,造成农业和农村长期发展滞后,小农经济濒临破产、农民传统价值观趋于瓦解、乡村公共性严重衰退等诸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障碍。乡村振兴战略立足乡村产业、人口、文化等资源禀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可以说,从过去依靠城市辐射被动发展到探寻可持续的乡村内生增长模式是一种执政理念上的巨大转变。以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来紫堡乡冯湾村为范本,对其实现自我发展的模式进行分析与总结,并提出通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弘扬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优化乡村生活环境,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来彰显乡村发展主动性,实现乡村振兴。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毛一敬 刘建平
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发挥村庄主体性是有序推进乡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的机制保障。基于一个中西部亮点村的个案考察,发现激活村庄主体性需要乡村建设实现从行政本位向村庄本位的逻辑转换。行政本位下,政府以呈现政绩为目标主导乡村建设,通过制度内激励、利益让渡、利益交换等策略整合村级组织、市场和社会资源打造政绩亮点,乡村建设因村庄参与形式化和回应农民需求能力弱化陷入供需错位、村际差距扩大化困境。村庄本位的发展逻辑则从"过程-结果"双重维度确立了村庄社会在乡村建设中的主体性地位,村庄、政府和市场主体基于优势互补结成"治理共同体",通过需求表达机制、资源供给机制、民主协商机制实现协同参与和共建共治共享,既保障了村庄主体的参与权和受益权,也提高了乡村建设对乡村振兴的回应能力。
[期刊] 求索
[作者]
麻国庆
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主体性。文化遗产和文化景观构成其显性记忆与符号表达,而社会结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其隐性基础与活力象征,综合而成文化生态区。保护和振兴文化主体性,需基于文化自觉,处理好"保人"与"保文化"的关系,避免"见物不见人"。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文化主体性 文化自觉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鲁杰 王帅
农村党组织是基层乡村振兴工作的领导核心、乡村治理的重要根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组织保障、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力量。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因受到人才、资源、文化等因素的制约,陷入发展困境。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全面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找准功能定位,建立内育外引的人才制度,以"促民富"推动农村产业化发展、"兴文化"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谋创新"实现农村治理现代化,保证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村基层党组织 治理现代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瑞春
基层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开展农业农村工作的宝贵人才资源,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力军。但基层年轻干部在自我成长过程面临着心态、素养及行动方面的障碍。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必须摆正心态,摒弃私心杂念;提升素养,筑牢思想堡垒;勇于行动,练就担当本领,为自我健康成长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霍军亮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和促进农民主体性的实现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遵循,但现阶段农民主体性建设还存在着经济主体性缺失、文化主体性缺失、社会主体性缺失、环境主体性缺失和生活主体性缺失等困境。山东L村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动员作用,以整体规划与庭院个性化设计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以“新时代乡村文明实践银行”推进乡风建设,以“街长制”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以“乡村夜话”推进乡村治理,以“孝善敬老饺子宴”创建乡村美好生活,有效调动了村民在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等方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了农民主体性的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下,重塑农民的主体性要遵循政治逻辑,切实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组织动员功能;遵循利益逻辑,着力提升农民群众在乡村振兴中的获得感;遵循伦理逻辑,充分发挥伦理道德在构建农民主体性中的引导功能;遵循技术逻辑,灵活运用传统和现代治理技术,为实现农民主体性提供有效支撑。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重庆 张慧鹏
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主流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具有浓厚的城市中心主义色彩,乡村不是作为独立的发展主体,而是作为现代化过程中需要被解决的问题,从属和依附于城市,乡村的人财物等资源向城市单向流动。乡村的去主体性还表现在农民的去组织化,村社共同体逐渐解体,乡村社会丧失凝聚力和内生发展动力。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必须以农民的组织化重建乡村的主体性,以乡村为主体吸纳整合各种资源要素,培育乡村内生发展动力,重塑城乡关系。
关键词:
农民组织化 乡村主体性 乡村振兴战略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钟曼丽 杨宝强
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三农"问题的整体性方略,乡村价值的再造与农民主体性重构是助推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乡村价值保障了乡村各要素的相互协调与融合,而农民则是乡村价值的主要依托。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冲击,改变了乡村各要素间的关系,弱化了乡村运行动力,引致乡村价值流失,农民"缺场"导致其在乡村振兴中多重主体性缺位。因此,应从对接现代农业、培养农民企业家、完善人才体系、重建乡村共同体、确定教化主体、完善村民参与制度等方面再造乡村生产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教化价值,进而重构农民的经济主体性、文化主体性、社会主体性和治理主体性,为乡村振兴的落地见效奠定经济基础、文化根基、组织基础和治理基础。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姚冰洋 廉伟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基层干部必须走在前列,要在弘扬伟大的建党精神中开拓进取、创造未来,把“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转化为助推乡村振兴的无穷伟力,在不懈奋斗中实现新的历史性成就。
关键词:
建党精神 乡村振兴 农村基层干部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林月丹
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根本,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是关键。现阶段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仍面临政治素养不过硬、思想认识不到位、队伍结构不合理、后备力量不充足等挑战。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下,切实把政治领导放在党对农村工作领导最重要的位置上,通过加强党的建设、组织开展学习培训、改善农村基层干部的队伍结构、注重人才培育等方法,提升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水平,落实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引领乡村的全面振兴。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村基层干部 素质提升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剑宇 廖小琴
回流农民工主体性表达是回流农民工在自我发展、价值实现、乡村振兴等方面表现和发挥自主性、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实践过程。从多案例实证分析来看,多数回流农民工在乡村振兴中的多样化深度参与不足,其主体性表达缺失,尚存重构空间,应然样态与实然状况存在很大差距。回流农民工主体性表达缺失主要表现为主体地位遮蔽、主体意愿式微、主体能力逊色、主体价值欠缺,直接反映其自主性、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的缺场。遵循“外部激发—内部重塑”的逻辑,通过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强化政策机制保障、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完善个体发展条件,可以系统性地激发和促进回流农民工主体性的有效表达,进而对乡村振兴产生更大的助推价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