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440)
- 2023(18753)
- 2022(16120)
- 2021(15067)
- 2020(12375)
- 2019(28268)
- 2018(28100)
- 2017(53728)
- 2016(29261)
- 2015(33077)
- 2014(32599)
- 2013(31607)
- 2012(28616)
- 2011(25837)
- 2010(25770)
- 2009(23551)
- 2008(22371)
- 2007(19750)
- 2006(17277)
- 2005(14568)
- 学科
- 济(113339)
- 经济(113220)
- 业(83629)
- 管理(78278)
- 企(61703)
- 企业(61703)
- 农(52644)
- 方法(49993)
- 数学(43575)
- 数学方法(42943)
- 农业(34927)
- 中国(30295)
- 业经(30081)
- 财(27121)
- 地方(24769)
- 学(23190)
- 制(20955)
- 贸(20080)
- 贸易(20071)
- 理论(19598)
- 易(19514)
- 技术(18323)
- 环境(17277)
- 和(16633)
- 策(16583)
- 发(16483)
- 务(16387)
- 财务(16306)
- 财务管理(16272)
- 教育(16042)
- 机构
- 学院(405618)
- 大学(399211)
- 管理(158867)
- 济(156097)
- 经济(152594)
- 理学(138696)
- 理学院(137178)
- 管理学(134532)
- 管理学院(133793)
- 研究(131678)
- 中国(97073)
- 科学(83881)
- 京(83012)
- 农(82204)
- 财(67713)
- 业大(67080)
- 所(65027)
- 农业(63237)
- 中心(61658)
- 江(59963)
- 研究所(59618)
- 范(55043)
- 财经(54987)
- 师范(54513)
- 北京(50964)
- 经(50247)
- 州(48673)
- 院(47749)
- 经济学(45329)
- 技术(45245)
- 基金
- 项目(284894)
- 科学(223509)
- 研究(210559)
- 基金(203888)
- 家(177572)
- 国家(175993)
- 科学基金(151252)
- 社会(131052)
- 社会科(123743)
- 社会科学(123706)
- 省(114298)
- 基金项目(108226)
- 教育(98043)
- 自然(97866)
- 自然科(95556)
- 自然科学(95532)
- 划(94815)
- 自然科学基金(93779)
- 编号(88592)
- 资助(82650)
- 成果(70816)
- 重点(63889)
- 部(61895)
- 发(61808)
- 课题(60838)
- 创(59347)
- 创新(55212)
- 科研(54247)
- 国家社会(53204)
- 大学(52941)
- 期刊
- 济(171936)
- 经济(171936)
- 研究(111734)
- 农(81938)
- 中国(78870)
- 学报(66568)
- 科学(60655)
- 农业(55826)
- 管理(54708)
- 大学(51311)
- 教育(51202)
- 财(49873)
- 学学(48570)
- 技术(37058)
- 业经(34988)
- 融(33303)
- 金融(33303)
- 业(26693)
- 经济研究(25213)
- 财经(25182)
- 问题(23499)
- 版(21772)
- 经(21550)
- 图书(20832)
- 科技(19917)
- 业大(18768)
- 技术经济(18711)
- 资源(18017)
- 现代(17997)
- 理论(17750)
共检索到5813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张亚男 丁珏
本研究通过对广东地区1568名农民的抽样调查发现:农民是有审美需要的,其审美认知、审美态度及审美行为等审美素质呈现新的特点,农民对生活的积极追求和对生活中美的需要,与农民精神文化产品供给不足、审美教育缺乏、审美引导不足、审美载体不足之间可能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提升农民审美素质有助于全面贯彻乡村振兴战略,以审美素质提升带动农民素质的全面提升和人的全面发展,最终推动乡村发展。因此,应积极开展乡村美育,将传统乡土文化资源、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与乡村文化振兴结合,进行创新发展,构建多维度培育路径,为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动力和外在支持。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民审美素质 精神文化需要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赵敏
新时期,稳步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对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提高、需求提升。面对高素质新兴职业农民培育在针对性、有效性、规范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完善培育体系、创新培育模式、提高培育保障能力等方面探索性提出培育路径,以期提升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成效,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夯实人才基础。
关键词:
乡村振兴 高素质 新兴职业农民 培育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杨开芳
按照以往农民培育经验,培育内容单一、资金匮乏、农民素质偏低、师资力量薄弱以及培育模式固化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要顺利推动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实施,必须结合过去的培育经验,全方位、多领域突破、创新培育思路,以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现。
关键词:
乡村振兴 高素质农民 创新思路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梁飞 刘佳佳
新时代新征程,赋予乡村振兴战略新使命、新挑战。人才振兴是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发展引擎,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则是振兴人才的重要抓手。其主要涵盖了组织体系、内容体系、方式体系、时间体系、对象体系,是巩固脱贫成果、夯实人才根基、助力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构建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需要继续强化基层党建、深化体制改革、完善内容层次、创新培训方式、增进可持续性、以农民利益为本,凝聚组织、体制、内容、方式、机能、保障,形成持久合力,让高质量的教育培训体系造就高素质农民,推动乡村振兴。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芙 高珍妮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大时代背景下,高素质农民培育成为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在高素质农民培育问题上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仍然存在教育资源较为分散,培育内容、方式不尽合理,保障措施不够健全等问题亟需进一步优化完善,这就需要通过各部门机构分工协作,制定培育目标,完善培育内容,创新培育方式等路径才能实现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有效推进,从而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支撑,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
乡村人才振兴 现实困境 高素质农民培育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佳希
农业农村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乡村人才的支持,新型职业农民作为乡村人才振兴的主体,是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重要因素,随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的深入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也面临着培育对象、培育主体、培育政策以及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应该通过增能突出其主体地位、创新资金投入机制、构建科学的培育体系、建立激励机制、营造良好文化氛围等路径进行优化,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制约因素 优化路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新仓 刘新志
乡村振兴战略是促进乡村现代化发展的战略部署,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在培育目标、培育内容、培育方式、培育资源等方面存在问题,从顶层设计、做到分类管理与精准培育相结合、改革培育模式和培育内容、建立监督机制等方面提出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有效举措,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促进乡村振兴全面发展。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新型职业农民 培育对策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思瑶 马秀峰
基于智能时代的快速发展,高素质农民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主力军,应具备技术文化、技术技能、技术伦理与技术治理等技术能力。而肩负着高素质农民培养的职业教育则在赋能高素质农民技术能力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价值逻辑具体表现为:文化知识教育赋能技术文化,助推乡风文明现代化转型;技能培训教育赋能技术技能,促进农业农村智慧化发展;生态理念教育赋能技术伦理,加快生态型乡村环境建设;社会实践教育赋能技术治理,强化乡村治理效率与规范。为更好地促使职业教育切实赋能高素质农民技术能力,应当遵循价值向度、技术向度、场域向度和服务向度的实践理路。
关键词:
乡村振兴 职业教育 高素质农民 技术能力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陈春霞 袁洁 石伟平
乡村振兴需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基于新型职业农民胜任素质模型框架的构建,编制新型职业农民胜任素质评价量表,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建立综合评价权重。采取问卷调查方式,对374位"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的胜任素质水平"基本特征"及"差异检验"等进行现状评估。研究发现,新型职业农民胜任素质评价量表及权重确立经过信效度检验;新型职业农民的胜任素质总体呈现为中等略偏高的水平,其中"整体化设计素质"相对较低;新型职业农民胜任素质水平在"学历、经历"等诸多因素方面差异显著。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慧莹
农民是乡村社会建设、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然而关于农民现状及未来趋势的认识,大多数人情感亲切但视角遥远、整体清晰却细节模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越来越重视农民问题,并强调要积极培养、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关于农民群体及其结构与功能的认识更加清晰。如2018年一号文件旗帜鲜明地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2020年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同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悦 金满文 钟品妍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工作进入新发展阶段,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全面加强和提升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当下,在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中,仍存在现实的问题屏障,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和理论支撑,探究其培育工作的优化路径,能够加快补齐短板,推进培育工作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乡村振兴 高素质农民 培育 问题 路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唐开鹏 张军
高素质农民是新兴的“绿领”阶层,培育高素质农民是基于我国乡村振兴发展的实践基础而作出的科学决策,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高素质农民要适应时代需求,必须把绿色安全的责任意识、科学发展的现代理念、乡村振兴的使命担当作为神圣的职业使命,致力把高素质农民这个新兴职业从“飞鸽牌”打造成“永久牌”。
关键词:
乡村振兴 高素质农民 职业使命 职业精神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唐开鹏
高素质农民是新兴的“绿领”阶层,有严谨的科学内涵和职业性、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培育高素质农民是基于我国乡村振兴发展的实践基础而作出的科学决策,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高素质农民要承担起乡村振兴宏伟战略的职业使命,既需要足够的知识技能,更需要强烈的职业精神。在新时代,要把亲农爱农的职业情感、尊农敬农的职业道德、兴农强农的职业理想作为高素质农民职业精神培育的关键。
关键词:
乡村振兴 高素质农民 职业使命 职业精神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张燕 卢东宁
实施乡村振兴,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给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新型职业农民提出了新要求。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分析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现状和要求,从职业道德和民主法治角度探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向与路径。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农业农村发展的主体,应成为乡村产业兴旺的引领者、乡村现代生活方式与乡风文明的倡导者、农村现代科技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传承者、乡村民主自治与可持续发展观的践行者。研究表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应围绕"爱农"精神、"懂农"能力、"强农"素质和"民主法治"意识等方向展开。因此,需要调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向,优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具体路径主要有:在培育内容上,注重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相结合;在培育方式上,强化培育方法与措施的精准性;在培育体系上,构建基础教育与示范实践相结合的终身教育体系;在培育管理上,建立制度引领与政策扶持相协调的管理体系。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何晓琼 钟祝
党的十九大提出,完善现代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无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战略支撑点之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既需要政府加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顶层制度设计,打出"组合拳"形成政策叠加的合力,又要注重现代生产要素通过市场优化配置,逐步为新型职业农民成长壮大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系统。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新型职业农民 培育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