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44)
2023(9691)
2022(8033)
2021(7622)
2020(6130)
2019(13838)
2018(13552)
2017(25505)
2016(13273)
2015(14961)
2014(14379)
2013(14170)
2012(12969)
2011(12186)
2010(12218)
2009(11660)
2008(11079)
2007(9846)
2006(8828)
2005(7551)
作者
(35648)
(30079)
(29783)
(28350)
(18900)
(14276)
(13322)
(11539)
(11356)
(10518)
(10248)
(9782)
(9456)
(9375)
(9273)
(9049)
(8686)
(8502)
(8444)
(8426)
(7505)
(7185)
(7116)
(6816)
(6799)
(6668)
(6530)
(6390)
(5998)
(5989)
学科
(60028)
经济(59968)
(38790)
管理(34998)
(28069)
(27842)
企业(27842)
方法(23718)
数学(21043)
数学方法(20902)
中国(20545)
农业(18307)
业经(15589)
(14339)
贸易(14330)
(14051)
(13216)
(12779)
地方(11931)
(10385)
(10330)
(9875)
银行(9867)
(9599)
(8961)
(8909)
金融(8907)
发展(8768)
(8756)
(8311)
机构
学院(190987)
大学(188150)
(87373)
经济(85797)
管理(72236)
研究(67846)
理学(62411)
理学院(61697)
管理学(60802)
管理学院(60423)
中国(53457)
(38910)
(37431)
科学(37193)
(32543)
(31384)
中心(30260)
财经(30160)
研究所(29503)
经济学(27924)
(27627)
(26770)
(25766)
师范(25617)
经济学院(25069)
北京(24606)
业大(24603)
(23940)
农业(23337)
财经大学(22182)
基金
项目(125198)
科学(100738)
研究(95985)
基金(93568)
(80365)
国家(79674)
科学基金(68639)
社会(65291)
社会科(61727)
社会科学(61720)
基金项目(48295)
(46335)
教育(43761)
自然(40606)
自然科(39741)
自然科学(39732)
(39146)
自然科学基金(39048)
编号(38871)
资助(37774)
成果(31762)
(29247)
(28362)
重点(28029)
国家社会(28020)
课题(26887)
(26158)
教育部(25829)
中国(25679)
人文(25144)
期刊
(102289)
经济(102289)
研究(58917)
中国(39368)
(35513)
科学(27335)
管理(26695)
(26586)
学报(25193)
农业(23711)
大学(20386)
业经(19517)
教育(19425)
(19326)
金融(19326)
学学(19297)
经济研究(17134)
财经(15050)
技术(14483)
问题(13419)
(13133)
(12657)
世界(11996)
国际(11102)
(10728)
农业经济(9361)
(9357)
农村(9162)
(9162)
商业(9037)
共检索到2886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艳萍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我国城乡关系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乡村振兴战略下重塑工农城乡关系,首先必须打破旧的城乡关系——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马克思主义的城乡协调思想为工农城乡关系发展的未来趋向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重塑城乡关系要以协调发展的新理念来解决"三农"问题,深化供给侧结构、土地确权机制以及长效增收机制的改革,最终推动新型城乡关系重构和城乡繁荣目标的实现。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曹玉华  
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是我国依据城乡关系所具有的变化特征所制定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而要想振兴乡村,就必须基于城乡融合发展建立完善的体系制度。所以,应采取对制度进行改革、对机制进行完善的方式,使城乡之间进行双向流动。要进一步推动农村地区土地制度的相关改革以及投融资相关体制的改革,实现农村资源和城市资源的相互流动,要建立完善的人才机制和激励机制,留住农村人才,引入城市人才。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高杰  郭晓鸣  
城乡要素交换关系内嵌于城乡战略之中,并直接作用于乡村发展历史过程。在工业化中期,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受工业化前期发展思维影响,我国现行城乡要素交换关系中依然存在城市偏向导向,存在要素交换主体不对等、交换"边界效应"导致的分割配置等现实问题,需要通过转变战略思路突破要素在城乡间流动的关键制约,建立起适应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要素交换关系。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叶敏  张海晨  
大都市上海郊区的乡村振兴形态需要被放置在一种紧密型城乡关系之中加以考虑。大都市上海郊区乡村发展曾经一度走的是乡土工业化发展道路,但是在土地紧张背景下城乡关系不断收紧,乡土工业化发展道路逐步被去工业化发展道路所替代,而未来大都市上海郊区的乡村振兴形态必然会走上一种输血式扶持、配套式发展和收缩式调整的特色发展道路。畅想上海郊区乡村的未来景象,传统的村落共同体将会所剩无几,乡村人口由于二产的萎缩而变得稀疏化,而大面积的乡村将会成为一种为都市消费需求做配套服务的后工业腹地。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玉林  
21世纪以来,中国农政的理念和政策发生了积极的重大转变,但是城乡关系失衡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调整,关涉乡村稳定和发展的诸多要素大量外流或被夺走的趋势未能有效遏制,也因此造成了多数乡村的快速凋敝和多数城市的急剧膨胀。能否彻底打破城市剥夺或挤压乡村的制度惯性,让"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政治宣示付诸实际,确保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的"双轮驱动",将决定着能否改善中国的城乡社区面貌和整体社会结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徐姗姗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明确的部署和提出了总体要求,这是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需要。要实现乡村振兴蓝图,关键在人才,人才是撑起乡村振兴战略"台柱子"。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首先是人才振兴,乡村振兴战略给予乡村人才振兴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为适应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必须进一步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造就一支数量宏大、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乡村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这是摆在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一项紧迫任务。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雷兴长  王韫玉  
乡村振兴是十九大以来党的重点战略,城乡融合则是乡村振兴的必经之路,城乡融合与乡村融合战略的融合是大势所趋,但也存在诸多掣肘。文章基于农村和城镇的发展要素展开研究,剖析现行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曹志立  孙德超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位一体的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我国农村经济转型进程中,乡村治理是国家行政和村庄社会为实现乡村运行有序、公共产品有效供给而进行的互动与合作过程,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Nvivo11自动文本分析工具对1982-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进行内容分析的基础上,从权利基础、理念取向、实践目标、实现路径四个方面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治理的演进历程:我国乡村治理过程中主体权利不断强化;社会协商参与增强;城乡发展日渐融合,乡村公共服务日益完善;实现了制度供给与基层自治的有机结合。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乡村治理需要继续强化政府和村庄在微观层面的互动机制,进一步规范乡镇政府权责体系、严格对于村庄精英群体行为的约束、完善村级党组织引导下的乡规民约建设。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陶喆  向国成  
[目的] 研究新型城乡关系构建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发展关系,对缩短城乡差距,优化城乡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从乡村经济发展水平、乡村社会发展水平和乡村生态发展水平3个方面构建了包含18个指标在内的评价体系,评价了2007—2017年湖南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变化趋势。分析了2007—2017年湖南省人口城镇化率、土地城镇化率和产业城镇化率的演变特征。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定量化深入探讨新型城乡关系与乡村振兴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 。[结果](1)2007—2017年,湖南省人口城镇化率、土地城镇化率和产业城镇化率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其中人口城镇化率由40.45%提高到了54.62%,土地城镇化率由0.52%提高到了0.81%,产业城镇化率由83.13%提高到了91.16%,城镇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2)2007—2017年,湖南省乡村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评价分值均呈现明显的递增趋势,乡村生态发展水平评价分值波动性较大,2009—2013年,呈现明显的递减趋势,2014开始有所改善。综合发展水平评价分值由2007年的0.208提高到了2017年的0.862,整体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且发展态势良好。(3)湖南省新型城乡关系与乡村振兴发展相关指标关联度均大于0.5,具有较好的关联性。其中乡村社会发展水平与人口城镇化率和土地城镇化率的关联度较高,乡村社会发展水平与产业城镇化率的关联度较高。[结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对湖南省尽快实现乡村振兴,加快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余畅  周绍东  
实现城乡融合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之一,而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振兴。由于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不仅在各产业间进行组合和搭配,也在城市和乡村中结合起来开展生产活动,因此,推动农村产业升级是塑造新型城乡经济关系、促进城乡融合的根本途径。从"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两个角度出发,总结了农村产业升级推动城乡经济关系演进的过程,刻画了从"城乡对立"到"城乡协调"再到"城乡融合"的乡村振兴路径。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余畅  周绍东  
实现城乡融合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之一,而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振兴。由于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不仅在各产业间进行组合和搭配,也在城市和乡村中结合起来开展生产活动,因此,推动农村产业升级是塑造新型城乡经济关系、促进城乡融合的根本途径。从"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两个角度出发,总结了农村产业升级推动城乡经济关系演进的过程,刻画了从"城乡对立"到"城乡协调"再到"城乡融合"的乡村振兴路径。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陈奕山  吴重庆  张慧鹏  
乡村生产要素通过流动实现集聚是提升生产分工规模和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但要素过度流失不利于乡村自身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前,"乡-城"生产要素流动规模较小;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在重工业发展战略下乡村生产要素被约束流动;改革开放以来,"乡-城"生产要素单向流动趋于加速;党的十九大开启了乡村振兴新篇章,致力于改变乡村要素单向外流的局面。近代以来,立足于乡村且突破村庄社区规模的分工生产和集聚性生产没有大范围发展起来,乡村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不强。新中国的综合发展成就为发展现代化的乡村集聚经济创造了有利条件,探索在县域层面整合资源和集聚要素是振兴乡村和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重要方向。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明  
当前,中国乡村发展的一个重要背景是城镇化进程中城乡人口布局已经发生重大变动,实现乡村振兴必须顺应人口布局变动,推进城乡空间重组与治理重构。科学适度的空间布局调整有利于优化城乡发展格局,不少地方已经开展了积极探索,代表性的有山东"合村并居"、江苏"相对集中居住"和陕西易地扶贫搬迁等典型模式。当前,这几种典型模式在规划布局、规模区位、治理重构等方面都凸显出不少操作难题。应对这些问题,要超越村庄调整合并这种局部思维,将城乡空间重组置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中心地-分散地、崛起地带-衰退地带的相对性结构中去把握。具体措施上,首先要科学确定中心地体系,进而在土地制度、乡村治理、政经分开等方面深化改革。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明  
当前,中国乡村发展的一个重要背景是城镇化进程中城乡人口布局已经发生重大变动,实现乡村振兴必须顺应人口布局变动,推进城乡空间重组与治理重构。科学适度的空间布局调整有利于优化城乡发展格局,不少地方已经开展了积极探索,代表性的有山东"合村并居"、江苏"相对集中居住"和陕西易地扶贫搬迁等典型模式。当前,这几种典型模式在规划布局、规模区位、治理重构等方面都凸显出不少操作难题。应对这些问题,要超越村庄调整合并这种局部思维,将城乡空间重组置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中心地-分散地、崛起地带-衰退地带的相对性结构中去把握。具体措施上,首先要科学确定中心地体系,进而在土地制度、乡村治理、政经分开等方面深化改革。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孔繁金  
乡村振兴战略与中央一号文件都聚焦"三农"问题,目的是为了促进农业发展、保证农民增收和建设美丽乡村。这种共性决定了乡村振兴战略和中央一号文件具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改革开放以来以中央一号文件为代表,党和国家"三农"政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同时又是对中央一号文件的超越与发展。中央一号文件中发展农业、富裕农民和建设乡村的政策措施,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要求及其成就和乡村治理的制度设计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政治和制度基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