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428)
- 2023(9115)
- 2022(7536)
- 2021(6668)
- 2020(5297)
- 2019(11674)
- 2018(11095)
- 2017(21398)
- 2016(11346)
- 2015(12197)
- 2014(11875)
- 2013(11994)
- 2012(11226)
- 2011(10410)
- 2010(10223)
- 2009(9670)
- 2008(9308)
- 2007(8348)
- 2006(7272)
- 2005(5734)
- 学科
- 济(55702)
- 经济(55638)
- 业(36469)
- 管理(32074)
- 方法(28629)
- 农(27321)
- 数学(26808)
- 数学方法(26710)
- 企(24586)
- 企业(24586)
- 农业(18364)
- 财(14388)
- 业经(14211)
- 中国(13281)
- 地方(10908)
- 贸(10795)
- 贸易(10793)
- 易(10500)
- 制(9709)
- 学(8652)
- 务(8232)
- 财务(8229)
- 财务管理(8212)
- 环境(8052)
- 融(7993)
- 金融(7993)
- 发(7968)
- 企业财务(7935)
- 银(7688)
- 银行(7655)
- 机构
- 学院(172510)
- 大学(171600)
- 济(75087)
- 经济(73844)
- 管理(68259)
- 理学(61027)
- 理学院(60413)
- 管理学(59508)
- 管理学院(59206)
- 研究(54701)
- 中国(40852)
- 农(40167)
- 科学(33651)
- 京(33097)
- 财(32462)
- 业大(31082)
- 农业(30825)
- 财经(27157)
- 所(26617)
- 中心(26398)
- 经(25007)
- 经济学(24545)
- 研究所(24509)
- 江(24056)
- 经济学院(22739)
- 农业大学(21018)
- 财经大学(20362)
- 范(20076)
- 经济管理(19776)
- 师范(19742)
- 基金
- 项目(125626)
- 科学(99668)
- 基金(94895)
- 研究(86250)
- 家(84368)
- 国家(83636)
- 科学基金(71921)
- 社会(60192)
- 社会科(57148)
- 社会科学(57137)
- 基金项目(51169)
- 省(48778)
- 自然(46437)
- 自然科(45464)
- 自然科学(45452)
- 自然科学基金(44705)
- 划(40579)
- 教育(38411)
- 资助(37596)
- 编号(32144)
- 部(28231)
- 重点(27726)
- 发(27033)
- 创(26378)
- 国家社会(26290)
- 科研(24674)
- 创新(24641)
- 成果(24393)
- 教育部(24305)
- 人文(23928)
共检索到2335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定珍 侯杰 张秦
文章将乡村振兴水平分解为农村产业发展水平、农村生态环境水平、农村社会发展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四个维度,构建乡村振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测算乡村振兴指数,并从国内大循环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大环节出发,选取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了国内大循环水平。在此基础上,采用2005—2019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和动态面板GMM方法实证检验了乡村振兴对国内大循环的影响。研究发现:乡村振兴水平和国内大循环水平均存在明显的省际差异,基本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域分布呈现一致性,北上广及江浙地区的乡村振兴水平和国内大循环水平均遥遥领先;乡村振兴水平对国内大循环畅通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且在考虑了内生性等问题后,估计结果依然稳健;加速城镇化和提高工业发展水平均有助于国内大循环畅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国内大循环 农村居民消费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芳 胡立君
文章基于江苏省13个地级市2013—2022年的面板数据,应用线性回归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乡村振兴对城乡均衡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乡村振兴对城乡均衡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乡村振兴对城乡均衡发展的正向影响效应更为明显;乡村振兴对城乡均衡发展的促进作用存在明显的门槛特征,乡村振兴水平跨过门槛值后能够更有效促进城乡均衡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芳 胡立君
文章基于江苏省13个地级市2013—2022年的面板数据,应用线性回归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乡村振兴对城乡均衡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乡村振兴对城乡均衡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乡村振兴对城乡均衡发展的正向影响效应更为明显;乡村振兴对城乡均衡发展的促进作用存在明显的门槛特征,乡村振兴水平跨过门槛值后能够更有效促进城乡均衡发展。
[期刊] 改革
[作者]
杨远根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新阶段、国际国内新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畅通国内大循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影响因素较多。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是推进乡村振兴,没有乡村振兴就没有国内大循环的畅通,而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财政政策可以而且能够从加大财政投入总量、优化财政投入结构、完善财政投入机制方面充分发挥促进乡村振兴的作用。财政通过进一步加大对乡村产业振兴和农村教育发展的投入力度,完善支持土地要素流转和调节收入分配的政策机制,解决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关键因素,增加农民收入,提振农村消费,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国内大循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畅通。
关键词:
国内大循环 乡村振兴 财政政策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刘灵辉 张迎新 毕洋铭
数字乡村作为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是提振乡村全面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二者内在关系的理论与实证解构对于深化数字乡村理解、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以数字赋能理论为研究视角,首先从理论层面明晰数字乡村助力乡村振兴的内在机制,而后基于全国26个省域287个市域1 601个县域2018年的截面数据,利用北京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联合阿里研究院发布的数字乡村指数,以及科学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出的乡村振兴指数,进行实证检验。经过分析发现,中国县域乡村振兴发展水平低于数字乡村建设水平,且二者差距由东向西逐渐增大。应用计量模型,验证了数字乡村建设对乡村振兴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并经过内生性处理与稳健性检验增强了估计结果的可信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验证了二者的影响机制:数字乡村分别通过乡村经济数字化与乡村生活数字化助力乡村振兴,而乡村数字基础设施与乡村治理数字化对乡村振兴促进效应不显著。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针对中国县域数字乡村与乡村振兴的发展现状,本文提出了充分发挥数字乡村的优势以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和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昊诺 赵霞
在数实深度融合,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数字技术为乡村振兴带来新机遇。分析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理论机制,选取2012—2021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各省份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具有显著的直接促进作用,同时还通过数字普惠金融和激发农村创新活力来间接影响乡村振兴的发展,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呈现出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未来,需要从加强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引导数字普惠金融、激发农村创业活力、关注数字人才培养、数字资源互联互通等着手,促进数字经济绘就乡村全面振兴新蓝图。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昊诺 赵霞
在数实深度融合,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数字技术为乡村振兴带来新机遇。分析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理论机制,选取2012—2021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各省份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具有显著的直接促进作用,同时还通过数字普惠金融和激发农村创新活力来间接影响乡村振兴的发展,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呈现出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未来,需要从加强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引导数字普惠金融、激发农村创业活力、关注数字人才培养、数字资源互联互通等着手,促进数字经济绘就乡村全面振兴新蓝图。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佳 赵青华
从党的十九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任务部署到党的二十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深入,乡村旅游发展在增强我国农村内生发展动力、支撑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中的作用持续深化。本文以新内源性发展理论为核心、以多元理论互构为原则构建乡村旅游发展影响乡村振兴的多层次理论解释框架,基于2010—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中介效应模型、门槛模型及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乡村旅游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显著促进了乡村振兴,这一结论在进行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促进劳动力结构非农化、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乡村旅游发展释放乡村振兴红利的重要机制;乡村旅游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呈现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存在双重门槛效应和现阶段乡村旅游发展的适度区间;乡村旅游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效应且存在异质性,区域上空间效应表现为直接效应由“西部向东部和中部递减”、溢出效应由“中部向西部和东部递减”的包容性、协调性发展,维度上表现为直接效应以“生活富裕”为核心、溢出效应以“产业兴旺”为焦点的内源性、综合性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丽丽
普惠金融的目标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同时能够为乡村振兴的发展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本文基于2015-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的边际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普惠金融有利于促进乡村振兴,在城乡发展差距较大的中西部地区,这一正向边际影响更大。此外,普惠金融被证实能够加速农村电商的发展,从而促进乡村振兴。为此,在持续推进普惠金融发展的背景下,需要加快普惠金融与农村电商的融合发展,以农村电商为突破口,为乡村振兴提供平台支持,进而实现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钟晓华
文章以2012—2021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测算了乡村振兴和农村共同富裕水平,并借助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乡村振兴对农村共同富裕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乡村振兴和农村共同富裕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东部地区的乡村振兴和农村共同富裕水平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性。乡村振兴对农村共同富裕具有促进作用,区域差异调节了乡村振兴对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乡村振兴还可以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对邻近省份的农村共同富裕产生正向影响。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尹梦瑶 仇喜雪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落地乡村振兴政策的关键时期,因此厘清三者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数字经济、绿色技术创新与乡村振兴发展的指标体系,通过整理2011-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结合统计描述并利用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发展的效应及其背后的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显著推动了我国乡村振兴的全面发展;中西部地区在乡村振兴发展方面享受到的数字经济红利相较东部地区更大;绿色技术创新是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史小英 令涛 张宗军
文章利用2007—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熵权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检验了农业保险与乡村振兴的动态互动关系,结果表明:农业保险与乡村振兴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关系,虽然相互贡献度较低,但加深趋势逐步显现。农业保险与乡村振兴耦合关系的时空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二者之间逐步融合、协调发展的效应逐渐凸显,耦合协调度等级发生了明显迁移,轻度及濒临失调省份占比下降至零,初级协调省份占比不断扩大,勉强协调成为主要类型;两者的耦合协调水平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性,呈现“东高、中平、西低”的分布格局;全局上两者的耦合协调度存在正的空间自相关性;局部空间自相关类型中,“高高”型省份多分布在东部地区,“低低”型省份多分布在西部地区,“高低”型省份和“低高”型省份相对分散。
关键词:
农业保险 乡村振兴 耦合协调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巩艳红 高金城 庞洪伟
促进西藏乡村产业振兴是满足农牧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由之路,关乎西藏长期稳定发展和全区人民共同富裕。有鉴于此,本文分析数字经济对西藏乡村产业振兴的影响机制,并基于2011-2020年西藏7个地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7地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乡村产业发展水平逐步提高,但各地市之间仍有差距。回归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能够显著推动西藏乡村产业振兴;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能够通过促进西藏城乡融合发展进而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发展程度越高的城市对乡村产业振兴的促进作用越显著。基于上述结论,文章提出西藏应持续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的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加大力度发展数字经济,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关键词:
数字经济 乡村产业振兴 城乡融合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辉 李雪薇
伴随数字技术应用领域逐渐拓宽,商贸流通业数字化转型可引导乡村产业提质升级,加快乡村振兴步伐。本文在深入分析商贸流通数字化赋能乡村产业振兴内在机理的基础上,运用中介模型对二者内部传导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商贸流通数字化对乡村产业振兴具有显著驱动效应,且在工具变量回归、分地区回归检验后该结论仍成立。进一步检验发现,商贸流通数字化可以通过提升乡村创业活力和推动农村三产融合,间接驱动乡村产业振兴。据此,提出推进数字化流通体系建设、因地制宜深化三产融合、强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建议,旨在为加速驱动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有益支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建 徐康 陈彬
乡村振兴是缩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文章在分析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作用机制基础上,选取2011—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乡村振兴对共同富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分地区来看,在经济发达地区,乡村振兴对共同富裕的正向影响效应更为明显;中介效应检验发现,乡村振兴主要通过技术创新、绿色普惠金融、公共服务正向影响共同富裕,其中技术创新的中介作用最强、绿色普惠金融次之、公共服务最弱。因此,应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筑牢共同富裕根基底盘;着力建设技术创新引领高地,贯通科技循环通路;强化绿色普惠金融服务,延伸金融覆盖范围。打造多元化公共服务体系,加强社会保障供给,力求充分发挥乡村振兴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产业振兴的影响效应与机制检验
国内大循环背景下乡村振兴的政治经济学阐释
机械化及其模式如何影响农户农药投入?——基于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数据的实证检验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否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基于中国乡村振兴调查数据的实证检验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振兴:效应检验与机理分析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与共同富裕——基于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数据的实证检验
乡村振兴战略下三农投入、人口回流与农村消费扩容升级——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旅游物流城乡双向集成与乡村振兴关系的重构——基于双重中介模型检验
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分异演化与效应检验
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耦合协调度的统计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