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050)
- 2023(13048)
- 2022(11129)
- 2021(10649)
- 2020(8425)
- 2019(19574)
- 2018(19535)
- 2017(36888)
- 2016(20184)
- 2015(22964)
- 2014(23236)
- 2013(22794)
- 2012(20926)
- 2011(18914)
- 2010(18978)
- 2009(17350)
- 2008(16723)
- 2007(14941)
- 2006(13284)
- 2005(11429)
- 学科
- 济(78489)
- 经济(78399)
- 管理(55353)
- 业(54825)
- 企(41919)
- 企业(41919)
- 农(33337)
- 方法(32744)
- 数学(27860)
- 数学方法(27480)
- 中国(23775)
- 农业(22118)
- 业经(21165)
- 财(19762)
- 地方(19366)
- 学(16780)
- 制(15909)
- 理论(13713)
- 贸(12932)
- 贸易(12924)
- 和(12826)
- 教育(12820)
- 易(12522)
- 环境(12320)
- 银(12220)
- 银行(12187)
- 发(11901)
- 技术(11808)
- 行(11567)
- 务(11259)
- 机构
- 学院(283483)
- 大学(280708)
- 管理(112531)
- 济(105849)
- 经济(103089)
- 理学(96731)
- 理学院(95646)
- 管理学(93954)
- 管理学院(93444)
- 研究(93147)
- 中国(69905)
- 京(60605)
- 科学(58472)
- 财(49054)
- 农(48340)
- 所(46091)
- 中心(43340)
- 业大(42935)
- 江(42802)
- 研究所(41580)
- 范(40173)
- 师范(39879)
- 北京(38608)
- 财经(38468)
- 农业(36328)
- 州(35298)
- 经(34814)
- 院(33967)
- 师范大学(31820)
- 技术(31221)
- 基金
- 项目(192729)
- 科学(150504)
- 研究(146987)
- 基金(136194)
- 家(117060)
- 国家(115924)
- 科学基金(99338)
- 社会(90107)
- 社会科(84835)
- 社会科学(84811)
- 省(77311)
- 基金项目(73035)
- 教育(67520)
- 划(63987)
- 编号(63201)
- 自然(62814)
- 自然科(61258)
- 自然科学(61247)
- 自然科学基金(60086)
- 资助(54745)
- 成果(52241)
- 课题(43674)
- 重点(42685)
- 发(41976)
- 部(41649)
- 创(39804)
- 项目编号(37841)
- 创新(36838)
- 科研(36076)
- 大学(35907)
- 期刊
- 济(125907)
- 经济(125907)
- 研究(84991)
- 中国(58818)
- 农(49728)
- 学报(43711)
- 科学(40690)
- 管理(39732)
- 教育(39723)
- 财(35826)
- 大学(33749)
- 农业(33489)
- 学学(31205)
- 技术(26006)
- 融(25429)
- 金融(25429)
- 业经(23854)
- 图书(18514)
- 财经(17715)
- 经济研究(17579)
- 问题(16707)
- 经(14990)
- 理论(14555)
- 科技(14458)
- 业(14218)
- 版(14180)
- 实践(13503)
- 践(13503)
- 技术经济(13028)
- 现代(12927)
共检索到4236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闫俊
乡村振兴学院以培养培训乡村人才为宗旨,是新时代高校继续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得到国家乡村人才振兴政策的强力推动,成为众多高校的自觉行动。目前,一些乡村振兴学院建设中存在支持力度不足、培训内容华而不实、培训模式普教化严重、校地战略合作不足和培训联盟发展缓慢等问题。为此,乡村振兴学院应在“实干、实用、实效”的办学理念指导下采取健全组织体制、丰富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模式、加强校地战略合作和组建培训联盟等行动路径,大力提升乡村人才培养培训质量。
关键词:
乡村振兴学院 继续教育 乡村人才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闫俊
高职乡村振兴学院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平台,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属性。建设地方特色乡村振兴学院有助于培养培训高素质乡土人才、服务乡村全面振兴和改革创新乡村职业教育。高职地方特色乡村振兴学院建设应转变服务理念,创新人才培养与培训机制,加强文化传承与创新,促进技术的应用、研发和转化,开展理论与政策研究。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学院 地方特色 建设
[期刊] 改革
[作者]
杨磊 徐双敏
"自下而上积累""自上而下资源输入""自外而内资本下乡"等乡村振兴道路均面临着困境,难以破解小农与大市场、国家资源对接的难题。我国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迁,具有独特禀赋的中坚农民群体正在兴起。再造于乡村内部、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有一定经济积累和善于面向市场的中坚农民,具有组织起普通农户、联结农业经营多元主体以及构建自发互助合作机制等经济和社会层面的功能。中坚农民是推动乡村振兴的理想主体,能够增强乡村政治与治理的能动性和稳定性。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应以中坚农民为主体作为不同发展道路的"接点",在乡村社会主体再造中着力培育和保护中坚农民,以中坚农民为纽带建立起乡村发展的多主体利益联结机制,引导、支持和鼓励中坚农民走向联合,走一条"自内而外、联结上下"的整合型道路。
关键词:
中坚农民 乡村振兴 “三农”问题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李群峰 侯宏伟
返乡创业精英对于培育农村经济发展新动能和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内外自下而上的小农积累、自上而下的政府资源输入以及自外而内的外部资本下乡等传统乡村发展模式存在积累发展缓慢、国家资源投向与农民需求脱节、外来资本下乡排斥性强等缺陷,而新时期返乡创业精英主导的内源发展新模式克服了以上弊端,实现了基于乡村内生动力的可持续发展。返乡创业精英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引领作用与村庄发展资源的丰富程度、个人资源和动机密切相关。本文选取不同区域资源禀赋各异的4个代表性村庄分析了返乡创业精英与农户、基层政府组织、外来资本之间的相互作用,探讨了其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引领和带动机理,并指出在实际中存在村庄发展项目高度依赖于返乡创业精英个人能力,村内不良政治生态影响项目长期持续经营及返乡创业精英引领和带动作用的发挥等隐忧。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郭星星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能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也可以助推乡村全面振兴为农村整体发展带来正向影响。但目前农村生态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农村环保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等问题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形成制约。本文分析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两者关系,结合现有问题和障碍,提出具有可实施性的改进对策,即完善农村生态环保法律法规的配套与衔接、加大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力度、加大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资金支持等,以期能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为后阶段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村生态文明 乡村振兴 农业农村现代化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刘爱生
为满足国内激增的大学入学需求、平衡不同区域的发展差异,肯尼亚的大学自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向农村地区扩张,即大学"下乡"。然而,由于没有制定统一的规划、缺乏足够的资金以及受国内部族主义的负面影响,肯尼亚的大学"下乡"在许多方面并没有实现预期目标。相反,出现了高等教育结构失衡、大学社会功能弱化、大学教育质量下降和大学部族化等问题。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钟世潋
以乡村振兴产业学院为代表的产业学院可为乡村振兴集聚涉农产业人才、提供人才支撑和整合各类资源。乡村振兴产业学院把“内生动力—外部支持—效能提升”作为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从而让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文章提出产业学院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打造乡村振兴人才高地,形成人才聚合效应;构建乡村振兴人力资本开发共同体,提升人力资本治理效能。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白双翎
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的总内涵,乡村文化建设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本文将从村民的切身利益入手,分别从历史困境和现实问题,理论维度和实践维度出发,分析当前我国乡村文化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文化 困境与问题 建设路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马顺圣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的重要基础,建设一支“双强型”村支书队伍才能推动乡村振兴迈入高质量发展的轨道。本文分析了“双强型村支书”的内涵及“双强”的辩证关系,总结了现有的“双强型”村支书队伍建设在“选拔任用、后续培训、科学管理、业绩考评、纪律监督、激励机制”等方面积累的经验,并立足新时代和新形势,提出了“抓住核心,夯实党的执政基础;赓续传统,发扬不怕困难、敢闯敢拼的精神;因地制宜,全面带动乡村发展”等通过“双强型”村支书队伍建设助推乡村振兴质量进一步提升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
“双强型”村支书 乡村振兴 优化路径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周锦 赵正玉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农业发展、产业融合、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的共同作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包括经济振兴、社会振兴、文化振兴、教育振兴和生态振兴。乡村振兴下的文化建设可以通过多种路径来实现,基于传统村落的文化复兴建设,形成独特乡村文化形态。借助于国家特色小镇的推进建设,构建乡村文化结构。美丽乡村的文化内涵,是形成乡村文化空间的有效路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线上和线下同步建设,构建交互式的文化网络服务平台,形成乡村文化网络空间。此外,机制创新、人才和资金要素投入,才能保障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化建设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文化建设 路径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小雨 许门友
意义世界是为人的行动提供向导和动力的一整套价值理念总和。农民的意义世界是乡村振兴的凝聚力、战斗力、生命力的精神源泉。当前,农民的意义世界——本体性价值观、社会性价值观和基础性价值观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与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不相适应。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铸魂很大程度上是对农民意义世界的时代性形塑。儒学优秀思想观念是形塑农民意义世界的丰厚滋养。儒家孝道本义和仁爱思想为充盈农民本体性价值观提供合理内核,五常之道和以德立人思想是匡正农民社会性价值观偏失的优秀因子,勤俭节约和以理达欲思想是纠治农民基础性价值观失衡的积极资源。形塑农民意义世界的行动策略,要以儒学的“再下乡”为基本前提,以文化乡贤和儒学推广者为行动主体,以“两创”和“两个结合”为根本方法。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蔡潇彬
(一)引导外出人员返乡乡村振兴,人才是根本,要大力引导各类人才向乡村回流,吸引毕业大学生、外出农民工和退役士兵返乡就业创业,不断壮大乡村振兴的主体,为乡村振兴提供关键的人力资源支撑。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入手。1.引进前沿人才。加强乡镇党委政府机关及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单位考录应届毕业大学生的力度,充实乡村振兴干部队伍,重视干部的培养、配备、管理和使用,把到乡村一线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打造一支懂农村、爱农村、亲农民的乡村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余瑞霞
学习型乡村建设是实现学习型社会的基石,也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背景下学习型乡村建设是赋能乡村人力资源集聚的必然选择、促进数字乡村建设的必要举措、涵养乡风文明和终身教育的内在要求,以及实现农民职业化发展的必经之途。目前,终身学习、全民学习和全过程学习的学习型乡村建设无论在思想认识、运作机制还是在合作意识等方面面临着挑战。建设学习型乡村须激发主体的学习动机,完善学习激励机制;加快学习共同体建设,培育乡村学习愿景;加大学习型乡村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构建多元协同建设格局,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学习型乡村 终身学习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杨中贵 王晨
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国家围绕农民收入提升与农村环境改善取得显著成效,但美丽乡村建设依然存在趋同化问题、低质量性问题、局限化问题和低参与度问题。从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与要求可知,其对宜居宜业环境的打造事实上植根于先进生产力基础上,并非仅仅只是村镇外表形象的美化。结合数字经济时代特点,如何实现数字要素、数字技术在农业农村的全面嵌入就是关键核心所在,应在数字规划下统筹协调推进、在数字产业基础上绿色协同发展、在数字治理模式下责任落实到户 、在数字链接中挖掘传承乡村文化。未来应基于治理体系、农业产业体系、农村资源要素架构、农村普惠金融服务和农民主体效应发挥,进一步加强农业农村数字化建设。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甘娜 汪虹成 陈红利
城市化瓦解了建立在血缘与地缘基础上的传统乡村共同体,马克思共同体理论和城乡关系理论为建设新时代新型乡村共同体提供了理论支撑。本文分析了乡村发展的主要问题,梳理了乡村共同体的历史脉络,明确了乡村振兴与乡村共同体的内在关系,系统构建了政治上公平正义、经济上互惠高效、文化上兼收并蓄、生态上和谐美丽、社会上安全幸福的"五位一体"乡村共同体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共同体 五位一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